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在少年時代,諸葛亮深受佛家思想影響,他集仁愛於一身,為人真誠正直,胸襟坦蕩,遇事善於動腦,臨危不亂,顯示出了非凡的才能與膽識。
本書蒐集了許多關於孔明的傳奇故事,透過諸葛亮童年、少年時代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故事,生動地重現了諸葛亮成長的經歷,立體刻畫了少年楷模諸葛亮積極向上、善於思考、智勇雙全的形象,完整呈現了一代軍師少時豐富的人生、人情與人性。
本書特色
一代軍師「諸葛亮」年少時期最完整傳說整理,帶我們一窺前所未知的「少年三國」
封面文案 你從沒聽過的少年三國!?
一代軍師諸葛孔明為什麼懂得觀天象「借東風」、使出「空城計」大玩心理戰?
原來少年英雄的諸葛亮從小就開始嶄露頭角,展現不凡的通天本領!!
作者簡介:
王悅振,山東省莒南縣人,莒南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作家。出版有散文集《青春歲月》、民間故事集《大店的傳說》等。並對明代重臣王景研究有多篇論文發表。
劉京科,山東省沂南縣人,臨沂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作家。出版有長篇小說《高高白楊林》、《小城局長》等,另有多篇小說、散文發表。
章節試閱
六 老貓借糧
在諸葛府上裁縫衣服的張奶奶很會講故事。冬天,張奶奶坐在火盆旁邊,邊做針線邊給圍在她身邊的孩子們講狼蟲護子虎豹通人性,講神仙就在凡間、鬼怪附在人身上,講雷電風雹也有仁義,講蒙山裡年年有七十二場澆花雨,講雹子不砸河岸邊姥姥家。奶奶把她曾經聽到的故事一個個拉出來,就像春天在田地中播撒種子一樣,把故事的種子播進後代人的心田裡。
一次,張氏給小諸葛亮他們講了一個老貓借糧的故事。這個老貓借糧的故事日後引起諸葛亮的不斷思考,他也由此生出了有關於老貓借糧故事的諸多聯想。這諸多聯想首先讓他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懷疑中詢問,在詢問中解惑,在追根問底中尋找真理;再者讓他感到,一個人要做好某一件事情,必須動腦思考,運用技巧,調動多方面的力量,僅僅單憑有著是非的分辨能力和直來直去是不夠的。
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年冬天,有一窩貓,家中斷了頓,老貓讓小貓到鄰居老鼠家借糧,小貓就趕忙去了。
小貓到了老鼠家,見到老鼠後就說道:「老貓餐、小貓餐,已無餐可餐,您有糧食借給俺,明年有了糧食還。」
老鼠一家聽小貓來借糧,還什麼已無餐可餐,您有糧食借給俺,明年有了糧食還。大老鼠不理不睬,小老鼠也不理不睬,大大小小的老鼠都不理不睬,它們口也沒開,這讓借糧的小貓很尷尬。
小貓等了一陣子,見老鼠一家老少無動於衷,沒有借糧給它的意思,就兩手空空地回家了。
老貓一見小貓沒有借到糧食,就說:「怎麼,老鼠家不借?」
小貓說:「它們不但不借,還不理不睬。」
老貓聽了後納悶,問道:「你去借糧,是怎麼說的?」
小貓說:「我說老貓餐、小貓餐,已無餐可餐,您有糧食借給俺,明年有了糧食還。」
老貓聽了以後說:「怪不得人家老鼠家不借給你糧食呢,你這樣的說話方式,人家有糧也不借。」
「那我得怎麼說?」小貓問老貓。
「求人不容易,得有技巧,未去之前,你就應該想好要說的話兒。你去了它們家後,無論對大老鼠,還是對小老鼠,你得張獎人家幾句,你去說老贈官、小贈官,我們是好鄰居,貓家有困難,近日已無餐可餐,您有糧食借給俺,明年有了糧食還。你看它借不借。」
小貓聽了老貓的話後,又去老鼠家借糧了。它來到老鼠家門前,恭敬地說道:「老贈官、小贈官,我們是好鄰居,貓家有困難,已無餐可餐,您有糧食借給俺,明年有了糧食還。」
小貓說了這麼幾句話,把老鼠一家子高興得不得了,鄰居重要,有困難就得幫忙,忙答應了借給它糧食,這一趟小貓果真把糧食借了回來。
小諸葛亮聽了張奶奶講的這個老貓讓小貓借糧的故事後,眨了眨眼,他問張氏:「奶奶,貓不是吃肉嗎?」
張氏說:「是。」
小諸葛亮又說:「貓不但吃肉,它還專門吃老鼠,天生的就是跟老鼠私犯,他們是天敵,小貓怎麼還到它家去借糧食?」
張奶奶說:「閒扯唄,我小時聽的,那時老人們就這樣說的。」
小諸葛亮眨眨眼又說:「既是它們不私犯,老鼠家也不該讓小貓跑第二趟啊。」
奶奶說:「借東西是求著人家的事,不說好話辦不成。」
小諸葛亮埋怨起老鼠來,「也真是的,這老鼠應當見鄰居家有難就應趕緊幫忙,有個照應才是,怎麼能不管不問呢?還非要聽好話。」
張奶奶說:「世間之人,哪有不愛聽好話之理,好話順耳。」
小諸葛亮思索了好長一段時間,同樣是借糧,不一樣的語言,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後來他不再去爭論貓與老鼠是不是冤家對頭的問題了,而是從言語上的技巧上分析。想到語言技巧,日後的諸葛亮不由自主地點點頭,一個淺顯的民間故事,裡面包含著深奧的道理啊。
赤壁大戰勝利之後,諸葛亮與劉備舉杯痛飲,談起過江說服孫權合力破曹,在舌戰群儒時成竹在胸的精彩表演:與張昭大談戰略、與虞翻、步騭漫談局勢、與嚴俊狂談學術、與陸績細談背景,及與程德樞你來我往的對話,聯想起張氏老人講的小貓借糧的故事,諸葛亮深有感慨地說,事無論大小,要想做成,不好好謀劃是不行的,即使謀劃好了,但言辭上還應恰到好處。雖然舌戰東吳群儒之時不卑不亢,但那總歸是求著人家聯合抗擊曹氏孟德,打動孫仲謀的,除分析時局到位,相求與他聯合,言辭的確需要一番恰到好處的修飾。
六 老貓借糧
在諸葛府上裁縫衣服的張奶奶很會講故事。冬天,張奶奶坐在火盆旁邊,邊做針線邊給圍在她身邊的孩子們講狼蟲護子虎豹通人性,講神仙就在凡間、鬼怪附在人身上,講雷電風雹也有仁義,講蒙山裡年年有七十二場澆花雨,講雹子不砸河岸邊姥姥家。奶奶把她曾經聽到的故事一個個拉出來,就像春天在田地中播撒種子一樣,把故事的種子播進後代人的心田裡。
一次,張氏給小諸葛亮他們講了一個老貓借糧的故事。這個老貓借糧的故事日後引起諸葛亮的不斷思考,他也由此生出了有關於老貓借糧故事的諸多聯想。這諸多聯想首先讓他有了明辨是...
作者序
引子
有詩云:
滔滔沂河向南流
天地歲月悠悠
功名利祿隨波去
丹心報國志
一腔戀鄉愁
陽都臥龍歷風雨
布衣儒士武侯
齊魯分疆鍾靈地
千古隆中對
大業胸中謀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社會動盪,戰亂不斷。儘管如此,在沂河中游一帶,地盤仍由官家掌控,陽都大地上鄉民的日子倒也還能過得下去,社會還有幾分安寧。
河西岸陽都城,居住著諸葛姓氏的龐大家族。史載,諸葛姓氏家族的老家原為諸城,「諸葛河出官莊社蒲溝,有諸葛泉,東北入於濰,疑諸葛豐故里。」歲月變遷,諸葛族內賢能志士長途跋涉,遷徙來到當時的陽國,在沂河岸邊春秋時代便繁榮於世的城邑──中丘住了下來。
「閔公二年,春王正月,齊人遷陽」,陽國被齊人侵併,齊國與魯國劃設疆界,於是雙方在中丘邑建齊魯分疆石閣。
中丘邑,又名諸葛城,還有一名為王僧辨城。
對於葛溝一名,當地有多種說法,一說當時的人們把大河稱為溝,閣立溝畔,故名「閣溝」,因有葛姓氏族居住,久而久之,「閣溝」變改為葛溝。
又說因諸葛族人從諸城遷此,所居住的地方,沂河像一條巨大的溝,諸葛族人把家安於「溝」畔,從此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勤奮勞作,繁衍生息,讓炊煙在此飄蕩,久居於此,便有了葛溝的地名。
後,齊國把陽國吞併,陽國自然降為城邑。「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陽國便成為陽都,其城為陽都城,諸葛姓氏一部分人便從陽都城南不遠的中丘城(或曰「閣溝」或葛溝)遷往陽都城內。
至秦代,中央政府在此處設陽都縣。
由於諸葛家族人士勤勉努力,苦學求進,飽讀五經四書,深受儒家思想薰染,襟懷坦蕩,識書達理,恪守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道德規範,所以賢能輩出,族人中多代多人深受朝廷器重,為官為宦。
在為官為宦的諸葛族人中,最有名且最有成就的則是西漢元帝時期的諸葛豐。諸葛豐因通曉經學,特立剛直,先是為侍御史,不久元帝擢他為司隸校尉。到諸葛珪、諸葛玄兄弟,儘管戰亂愈演愈烈,但諸葛珪任泰山郡丞,諸葛玄後被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諸葛人士在當時仕途上的作為可見一番。
西元一八一年(光和四年)的一個春日(有說是初春,有說為暮春),一場綿綿的春雨過後,暖暖的南風把大地吹醒,把種子催生出芽兒,芽兒從厚厚的土層中鑽出來,張望著燦爛的春天。此時那些灰禿椏杈的樹木早已返青,春風拂柳,花朵開放,藍天下,熬過寒冬的鳥兒在爭相鳴唱,蜿蜒的沂河碧水透徹,如一道藍色的彩練舞動在大地,曠野一派生機。
這是一個黎明前的辰光,濃濃的夜色籠罩大地,陽都城內,一整夜臨盆前的催陣,讓諸葛珪的夫人章氏不時地發出痛苦的呻吟。陣痛稍稍輕緩之時,章氏疲憊地把目光投向木欞子窗戶。
亮光從木欞子窗戶透進來,清新的早晨、新的一天已經來臨。
腹中的生命在蠕動,章氏兩眼朦朧地看著那木欞子窗戶,呻吟的楚痛讓她眼睛微閉。屋外,雄雞一唱,萬雞合鳴,天下泛白,冥冥中一道耀眼的星光透過木欞子窗戶,刷地一下撲進屋內,再等章氏睜眼看時,天已大明,如豆的燈火紅熒熒地仍在照亮著整個房內,接著又是一陣劇烈的催陣,之後章氏一番痛苦地掙扎,一個新的幼小的生命哇哇墜地。
守候在夫人身邊的接生婆孫娘,神情專注地忙著接生。
一輪紅日噴薄而出,光芒萬丈,照亮大地。接生婆孫娘熟練地把嬰兒的臍帶剪斷,打上一個牢牢的結,把初來乍到這個世界的孩子牢牢地結在光明的世間。接著她俐落地用手摳了摳孩子的嘴,把黏涎摳了出來。孩子哇地一聲,接下便是哇哇地一陣啼哭。哭聲是那樣的清脆嘹亮。
孫娘把隨後下來的孩童衣包處理好,做完一切接生的必要事情後,用早準備好的小棉蓋地(被子)把孩子裹了,輕輕地放在身心疲憊的章氏身邊。她滿臉帶笑地走到外間,告訴正來回踱步、焦急地等待消息的主人諸葛珪說,是一個小主人。並且把衣包交給他,讓他親手到前院天井裡挖坑埋掉。
諸葛珪聽後興奮異常,照孫娘說的到前院把孩的衣包埋了,之後回到後院來,忙進屋來到榻前。他看著臉上很是平靜的夫人,輕輕地把蓋地往下動了動,看著那個剛剛來到世間的小生命。
母子平安,諸葛珪內心的喜悅溢於言表。
此時的夫人章氏是那麼地安詳與幸福。
諸葛珪走出房門,他又來到前院,幾隻羽毛鮮亮的大公雞在初升的陽光下神情高昂。一隻大蘆花公雞看見主人,抖抖亮羽,伸長脖頸嘹亮地一聲啼鳴。大雞大吉,諸葛珪內心更是喜悅,他來到正廳,對著天地連拜了三拜,然後燃起了三柱敬天的大香。香火繚繞,滿懷虔誠的諸葛珪從那嫋嫋升起的煙火中靜讀著天地的神聖,盼上蒼為世間黎民、為諸葛家族,為自己一家,為孝子賢孫賜福。
諸葛家族喜添新丁,衣冠盛事,本族大儒士諸葛之手握羽毛扇邁著方步前來賀喜。當他聽說章氏臨盆前雄雞報曉,朦朧之中感覺一道耀眼星光劃進諸葛祥瑞福地之後,輕輕搖動著羽毛扇感歎曰,雄雞高歌,喚醒金烏,乃屬雄雞也。星光明亮,光芒萬丈,此必光耀於九州疆土,乃我諸葛家族、我陽都大地之驕傲,名,可取一個亮字。
諸葛珪家中新添的這一丁員,便是後來大名垂宇宙的諸葛亮。
諸葛珪的好友,襆頭山的襆頭道人聽諸葛之老先生為其起亮之名字贊曰,極好,極好,亮必亮於四海之邦。
亮四歲時,私塾先生宋然觀其聰慧和善之面相,頻頻點頭對諸葛珪說道,一孔之明,仍洞徹天地,字可為孔明也。
登襆頭山、喝沂河水不斷成長的諸葛亮,山川賦予了他靈氣,江河賜給了他秀氣。從懂事起,他便聽從老先生諸葛之講授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放於利而行,多怨。」「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禮、樂,德之源,詩、書,義之府,諸葛亮隨恩師宋然集聖賢之氣,習禮樂,約之於禮,讀尚書、詩經,誦天地大書,在儒家忠孝禮儀的傳統文化氛圍中一天天長大。儒之禮,之讓,道之柔,之謀,環境的薰陶,道德、智慧,仁義禮智信,在他童年少年的人生段落,如根鬚在雨水的季節裡痛快淋漓地往下深紮一樣,深深地在他的世界觀中拓展,儒家的道德規範打下了他人生忠誠奉獻的基石,這也便有了胸中有城府,能抵百萬兵,陽都大地小諸葛,少年處處顯神通的美譽。
西元一八五年,諸葛亮五歲便有他人不可想像的謙和禮讓之舉動,至一九四年,他隨叔父諸葛玄離開陽都前往豫章的九年時間裡(諸葛亮離開陽都的時間,一說為初平四年,即西元一九三年,二說在興平元年,即西元一九四年,三說是興平二年,即西元一九五年,因學者暫無最為確切的考證證明是哪個年說,本文暫且傾向於興平元年,即一九四年),故土的風情、時事的變遷、師長的教誨、人情的冷暖,讓他的人生經過了之後才有了超越。在他超越了喪母之痛、超越了故鄉之離別的苦難之後,他的精神世界有了超脫,因此心胸得以開闊,意志得以堅定,這種超越和超脫讓他的精神境界更高,目光更遠,同時也把他培養成為一個有膽量、有情懷、有謀略、有勇氣、有觀察力和判斷力的完人。那些彰顯著他身有君子風範、君子文采的執禮甚恭,大丈夫立天地間養浩然正氣的大智大勇,那種仁存於心,禮存於心的博愛虛心謙和博學,仁義忠恕,那些計上心來,運籌於帷幄之間,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動人掌故,及柔中有剛,剛正不阿,不卑不亢的英雄氣慨,光鮮照人,如滾滾沂河之水,隨日月向前流淌。
引子
有詩云:
滔滔沂河向南流
天地歲月悠悠
功名利祿隨波去
丹心報國志
一腔戀鄉愁
陽都臥龍歷風雨
布衣儒士武侯
齊魯分疆鍾靈地
千古隆中對
大業胸中謀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社會動盪,戰亂不斷。儘管如此,在沂河中游一帶,地盤仍由官家掌控,陽都大地上鄉民的日子倒也還能過得下去,社會還有幾分安寧。
河西岸陽都城,居住著諸葛姓氏的龐大家族。史載,諸葛姓氏家族的老家原為諸城,「諸葛河出官莊社蒲溝,有諸葛泉,東北入於濰,疑諸葛豐故里。」歲月變遷,諸葛族內賢能志士長途跋涉,遷徙來到當時的陽國,在沂河岸邊春...
目錄
引子
一 讓瓜之德
二 最貴重的禮物
三 陶作坊
四 良醫譚先生
五 祭祀大典
六 老貓借糧
七 此蛋非彼蛋
八 灶口吊壺
九 小小神龜
十 夜觀天象
十一 夜觀天象
十二 經風沐雨尋親記
十三 火燒蜂房
十四 「趕頭湯」
十五 會飲襆頭山
十六 淡淡蚊香草
十七 為丁收「相面」
十八 恩師亦有「師」
十九 送狼羔
二十 少年結盟
二十一 草人中箭
二十二 為和平赴會
二十三 王八打鼓
二十四 忠誠的張誠
二十五 張奶奶的陪葬品
二十六 行訪賁泉
二十七 告別故鄉
附錄一:諸葛亮生平簡介
附錄二:有關於諸葛亮的對聯
後記
引子
一 讓瓜之德
二 最貴重的禮物
三 陶作坊
四 良醫譚先生
五 祭祀大典
六 老貓借糧
七 此蛋非彼蛋
八 灶口吊壺
九 小小神龜
十 夜觀天象
十一 夜觀天象
十二 經風沐雨尋親記
十三 火燒蜂房
十四 「趕頭湯」
十五 會飲襆頭山
十六 淡淡蚊香草
十七 為丁收「相面」
十八 恩師亦有「師」
十九 送狼羔
二十 少年結盟
二十一 草人中箭
二十二 為和平赴會
二十三 王八打鼓
二十四 忠誠的張誠
二十五 張奶奶的陪葬品
二十六 行訪賁泉
二十七 告別故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