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相狄仁傑
武氏將廬陵王李哲召到東都。進宮後,武氏卻假稱為他治病把他留在宮中,不許他與別人見面。狄仁傑感到有些詭秘,不禁懷疑,於是進宮求見。武氏提起廬陵王的事,狄仁傑道:「陛下既然已經召回廬陵王,為什麼不讓大家見他呢?」武氏道:「你也懷疑朕嗎?」隨即喊出廬陵王,狄仁傑一看果然是李哲,這才放下心來。後來武氏舉行隆重的典禮迎接廬陵王,一時間天下大喜。
武承嗣因為計畫失敗,悶悶不樂,竟然病倒。二兒子武延秀被武氏指婚給突厥可汗的女兒,迎親的日期已到,不得不前往突厥。武氏又派春官尚書閻知微和攝司賓卿楊齊莊,帶上一萬兩黃金、一萬匹布帛與武延秀同行。鳳閣舍人張柬之上諫武氏道:「從古到今,都沒有中國親王娶異族女兒的,還請陛下明察!」武氏不但不聽,還把張柬之貶為合州刺史。武延秀到突厥南部的時候,武承嗣一命嗚呼,長子武延基繼承了爵位。
突厥可汗默啜聽說武延秀到來,先召見閻知微。閻知微當即把禮單呈上,默啜一一驗收後,竟然把臉一沉道:「我女兒應該嫁給李氏,怎麼來了一個武家的兒子?我突厥世世代代受李氏恩典,聽說李氏都被殺害,只有兩個兒子還在,我正要發兵立他們為王,等把他們扶正王位後再送女兒也不遲。」這一番話,說得閻知微面如土色,不由得跪下叩頭,再三請求履行約定。默啜笑道:「你不必擔心,儘管留在我國,我答應封你為南面可汗,怎麼樣?」閻知微聽到「可汗」兩個字,不禁喜出望外,連忙拜謝。默啜把武延秀扣住,又寫了一封責問書,派楊齊莊送回。武氏正等著和親的消息,忽然聽說突厥悔婚的經過,還送上一封責問書,痛駡武氏大逆不道,最後說要進兵攻取河北,再南下推翻大周,恢復大唐,等等。氣得武氏臉上青一塊,紫一塊,像惡魔附體一般。立即派司屬卿武重規為天兵中道大總管,右武衛將軍沙吒忠義為天兵西道總管,幽州都督張仁愿為天兵東道總管,帶軍三十萬,出征突厥。再派左羽林大將軍閻敬容、李多祚為天兵西道後軍總管,領兵十五萬為後援。各路大軍陸續出發,渡河向北進軍。
默啜親自率領十萬大軍,攻打靜難、平狄等軍隊。接著進兵圍困媯州、檀州,然後分兵攻陷定州,殺了刺史孫彥高及軍民幾千口人,再進兵趙州。趙州刺史高叡與妻子秦氏招集軍民和所有家奴,堅守城池。默啜看見城上刀槍林立,旗幟嚴明,也不敢輕易進攻,就派閻知微到城下招降。閻知微一面喊話招降,一面和番兵跳起舞來,顯出很高興的樣子。守將陳令英登上城頭向下喊道:「尚書官位不低,卻投降異族,任人驅使,還要與胡人舞蹈,難道不覺得羞恥嗎?」高叡也在城樓,就用箭去射閻知微,閻知微慌忙逃跑,回報默啜。默啜領兵攻城。高叡夫婦日夜巡邏堅守,絲毫不敢鬆懈。偏偏長史唐般若做了敵軍的內應,偷偷放敵人進城。高叡和秦氏知道守不住,就喝了毒藥等死。番兵抬著兩個人去見默啜,默啜拿出紫羅袍和金獅子帶,對高叡道:「只要你投降,我就給你高官厚祿,否則就處死你。」高叡看了一眼秦氏。秦氏道:「盡忠報國,就在今天吧。」說完就閉上眼睛等死,高叡也一言不發,於是兩個人先後被殺。夫妻二人的忠心得到時人的久久傳誦,後來朝廷賜高叡諡號節公,追封他為冬官尚書。
趙州被攻陷,默啜又進攻相州,氣焰越來越囂張。武氏給默啜改名為斬啜,懸賞重金收買斬啜的人頭,並承諾賜給高官厚祿。然後調任沙吒忠義為河北道前軍總管,李多祚為後軍總管,去援救相州。一面立廬陵王為皇太子,復名為李顯,賜姓武氏,任命為河北道元帥,出征突厥。改封豫王李旦為相王,兼任太子右衛率。此前突厥大兵進犯時,都城曾經招募百姓參軍,招了一個多月還沒招到一千人。現在太子當元帥,應徵者猛增,不到三天就招滿了五萬人。太子於是請求親自出兵,武氏不同意,只命令狄仁傑為副元帥,代理元帥的職能,率大軍北征,武氏親自到京城門外餞行。
狄仁傑大軍在半路接到戰報,說是默啜在趙州和定州大肆搶掠,並將抓捕的八九萬百姓全部活埋,然後帶著金銀布帛向北撤兵了。狄仁傑急忙命各路大兵追剿,自己也率領十萬騎兵,快馬加鞭追趕敵兵。一直追到趙州北面邊境都沒有追上,狄仁傑連聲長歎,回兵進駐趙州。
狄仁傑奉旨招撫百姓,凡是被突厥驅趕的人,全都遣返原籍。然後開倉放糧,架橋修路,自己每天只吃粗茶淡飯,嚴禁部隊侵擾百姓,河北不久就安定了。閻知微被突厥送回,武氏下令將他立即斬首,並株連三族。各路大軍陸續班師,狄仁傑被改封為內史。
突厥撤兵後,武氏轉憂為喜,繼續在後宮行樂。事有湊巧,吐蕃將領論贊婆和他的姪兒論弓仁又率部隊來投降。武氏大喜,忙派羽林軍飛馬去迎接。原來,吐蕃的國王器弩悉弄年紀尚幼,因為擔心論欽陵篡奪大權,就秘密與大臣論巖等人商量,打算除掉論欽陵。可巧論欽陵外出,器弩悉弄假稱遊獵,召集各地兵馬,抓捕論欽陵親黨兩千多人,將他們全都殺死。又派使者召回論欽陵兄弟,論欽陵聽到變故,抗命不受。器弩悉弄親自帶兵征討,論欽陵自殺。論欽陵的弟弟論贊婆和兒子論弓仁無家可歸,只好帶領七千餘人,投奔大唐。
除此之外,還有一件喜事同時奏報上來。契丹降將李楷固、駱務整出兵清剿契丹殘兵,兩員大將馬到成功,大獲全勝。武氏提升兩人為大將軍,封李楷固為燕國公,賜姓武,然後大宴群臣。武氏親自為狄仁傑敬酒:「征討契丹全仗愛卿出力,你一定要乾了這杯酒。」狄仁傑一飲而盡,應承道:「這是陛下神威,將帥盡力,臣有什麼功勞可言呢。」武氏喜愛他謙讓,要賜給金銀財寶,卻被狄仁傑拒絕了。
狄仁傑能當上宰相,也不全是出於武氏的明鑒。如果追溯由來,其實是婁師德引薦的結果。狄仁傑自己不知道這其中的內情。狄仁傑在與婁師德同朝共事時,還曾排擠過他。婁師德出兵征討契丹,得勝歸來後,卻被外調為隴右諸軍大使,掌管屯田,繼而又調任幷州長史,一直在邊關任職。狄仁傑有時與武氏商議政事,武氏多次稱讚婁師德知人善任,狄仁傑卻說沒怎麼看出來。武氏微笑道:「朕能提拔你,其實是婁師德推薦的,婁師德能推薦愛卿,難道還算不上知人善任嗎?」狄仁傑深感慚愧,退朝後對同僚道:「婁公寬宏大量,一直在讓著我,今天我才知道,實在愧對婁公啊。」從此狄仁傑心裏一直惦記著婁師德,想把他調回朝中。可那時,婁師德已是古稀之年,不久便病死在會州。
婁師德,字宗仁,鄭州原武人。身高八尺,方口厚唇,一生與人無爭,遇事往往謙讓,特別有器量。婁師德自高宗上元初年入朝任監察御史,到武氏聖曆二年去世,為官將近三十年。這三十年間,朝中誣告之風盛行,結黨營私不斷,屢次興起大獄,只有他與世無爭,從來沒有被牽連過。
相傳袁天綱的兒子袁客師繼承父業,相術也很高超。一次,和朋友渡江,上船後,看見船上的人鼻子下面都有一團黑氣,就要帶朋友返回岸上。這時一個身材魁梧的老兄挑著擔子走過來,然後上了船,於是袁客師小聲對同伴道:「幸虧有這個貴人,我們可以平安了。」等船到江中間,突然刮起了大風,一時間波浪翻滾,這條船卻安然無恙地到達對岸。袁客師問那人姓名,回答說是「婁師德」。婁師德死後,被追封幽州都督,諡號婁貞公。
武氏越老越淫蕩。每天召幸二張還嫌不夠,又廣選美少年,進宮供她淫樂。她創設的控鶴監丞、主簿等官職,就是專門給那些美貌的小白臉設立的,再另外選擇一些有才華的學士作為陪襯,掩人耳目。
武則天身邊有一個女官,叫上官婉兒,是已故西臺侍郎上官儀的孫女。她天生麗質,才華橫溢,能過目成誦,寫文章不假思索,下筆千言,好像以前構思過一般,因此名聲大振。武氏喜愛她的才華,尤其喜愛她的娟娟小字,於是留在身邊,讓她書寫聖旨,掌管自己的文牘,當做了心腹,甚至與張昌宗尋歡作樂時也不避諱。婉兒情竇初開,免不得動了春心。一天,婉兒與張昌宗私下調情,被武氏撞見,武氏竟然拔刀插進婉兒頭上的髮髻,傷及左額,幸虧張昌宗替婉兒下跪求情,婉兒才被赦免。
中丞吉頊特別看不起武懿宗,說他兵敗相州,膽小如鼠。武懿宗忍耐不住,就和吉頊爭吵起來。武氏出面調解,吉頊仍然喋喋不休,惹得武氏動怒起來,大罵吉頊。後來,武氏找了個藉口把吉頊貶為固安尉。吉頊向武氏告辭時還在擔心國家安危,上奏道:「陛下的兒孫和遠親都封為了王公,表面上相安無事,天下太平,如今太子已立,遠親仍然封王如故,權力大得很,將來恐怕引起衝突啊。」武氏不以為然:「朕也想過這件事,但木已成舟,只好慢慢想辦法吧。」吉頊再次下拜道:「但願陛下能想出萬全之策,那就是天下的大幸了。」
武氏年近古稀,擔心自己死期將近,於是及時行樂,所有朝政都委任給了同平章事狄仁傑。狄仁傑向來以恢復大唐為己任,對武氏多次婉言諷諫,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武氏漸漸被感化,視他為忠臣。武氏曾經對狄仁傑道:「朕想找一個人才掌管樞密檔,你認為誰能勝任?」狄仁傑答道:「文學士蘇味道、李嶠等人,都可以考慮。但能獨當一面的,莫過於荊州長史張柬之。」武氏於是提升張柬之為洛州司馬。又過了幾天,狄仁傑問道:「先前臣舉薦的張柬之,還沒任用嗎?」武氏答:「已經升任洛州司馬了。」狄仁傑道:「張柬之有宰相之才,不止一個司馬呢。」於是武氏又提拔張柬之為秋官侍郎。
狄仁傑還曾經舉薦過夏官侍郎姚元崇、監察御史桓彥範、太州刺史敬暉等幾十名官員,這些人後來都成為名臣。有人對狄仁傑道:「天下桃李,都出自您的門下了。」狄仁傑道:「我舉薦賢才是為國家著想,並沒有私心啊。」狄仁傑的大兒子名叫狄光嗣,早年曾做過司府丞。武氏讓宰相每人舉薦尚書郎一名,狄仁傑竟然舉薦了狄光嗣,武氏先任命狄光嗣為地官員外郎,果然非常稱職。武氏對狄仁傑道:「古人祁奚內舉不避親,愛卿你也不愧為當今的祁奚啊。」
狄仁傑有位表姨叫盧氏,住在橋南別墅,她唯一的兒子已經長大,卻沒到過京城。狄仁傑經常去探望表姨,曾對姨母道:「我現在已經當了宰相,表弟想當什麼官,我一定盡力。」表姨笑道:「能當宰相確實是榮華富貴,但我只有這一個兒子,不願讓他服侍女主啊。」狄仁傑聽後,非常羞愧。
久視元年九月,狄仁傑病故,享年七十一歲。武氏聽到噩耗,不禁老淚縱橫:「朝中從此沒人了,天奪我國老臣,未免太急啊。」隨後追封狄仁傑為文昌右相,諡號文惠公。中宗復位後,又追封狄仁傑為司空,睿宗時期又加封為梁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