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新譯,經典重現
一部二十四史,分量太多。就是歷史專家也不容易把它完全熟記,倒不如這部演義,隨意翻覽一下,說不定會有提綱挈領的功效。——顧頡剛(著名歷史學家)
它既不是「純文學」,也不是「雅文學」;它不是純歷史,又沒有虛造歷史……一部好的歷史實錄,何嘗不可當作一部小說和文學作品看?——二月河(著名歷史小說家)
其規模之宏偉,卷帙之浩繁,內容之豐富,不僅在我國歷史演義中絕無僅有,而且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找不到先例。……它所起的作用。是官修的二十四史或任何中國通史都無法代替的。——裴效維(中國社科院研究員,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副會長)
蔡東藩的通俗史學工作是非常成功的。……是近代演義史書當中出版發行歷時最長、數量最大的一種。——李志庭(浙江大學歷史系教授)
這部歷史演義是由蔡東藩以舊白話創作,再經學有專精的現代歷史學者以現代白話改寫,並不是純歷史,也沒有虛構歷史;既是歷史實錄,也可當作小說或文學作品來觀賞。其規模宏偉,卷帙浩繁,內容豐富,在中國歷史演義中可謂絕無僅有,具有的效用,迥非官修的二十四史所能比擬。
作者簡介:
蔡東藩(1877-1945),浙江蕭山人,著名作家、學者,其《中國歷朝通俗演義》是有史以來最通俗、最風趣、最受歡迎的歷史讀物,蔡東藩因此被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章節試閱
仕途坎坷的蘇東坡
監察御史程顥是河南人,他和弟弟程頤潛心研究聖學,以治理天下為己任。程顥曾中過進士,擔任過晉城縣令。他教導百姓孝悌忠信,百姓都十分愛戴他。入京後,在呂公著的推薦下,程顥升為御史。神宗久聞程顥的大名,經常召見他。程顥前後上疏很多次,主要是說要清心寡欲,求賢育才等等。新法頒佈以後,程顥常常上疏陳述新法的害處,請求取消提舉官一職。王安石雖然心懷不滿,但也很敬重他的為人,不忍心加害於他。程顥卻忍無可忍,再三上疏陳述新法的弊端。
奏摺遞上去之後,神宗讓他在中書處進言。程顥到了以後,王安石也在,並對他怒目相視。程顥從容地說:「別人談論天下是非的時候,要心平氣和地聽。他說得有道理,就照他說的做,沒道理則可以辯駁,何必做出一副盛氣凌人的樣子呢?」王安石聽了,不覺有些慚愧,就起身問安。程顥剛剛坐定,正要開口說話,這時張戩也來了。王安石見他進來,覺得又來了一個對頭。張戩曾和王子韶上疏神宗,說王安石擾亂朝綱,並彈劾曾公亮、陳升之、韓絳、呂惠卿、李定等人,因上疏後一直沒有回應,張戩就直接來到中書處當面奏陳。那時正是大熱天,王安石手裡拿著一把扇子,看到張戩後,就用扇子擋住臉,哧哧地笑。張戩說:「如果我狂妄愚昧,那確實應該讓你恥笑。只是笑我的,不過是你們兩三個人;笑你們的,恐怕天下比比皆是!」陳升之說:「是是非非,自有公論,張御史既然知道這個道理,那就不必前來爭執了。」張戩不等他說完,就接著說:「你也不是沒有罪。」陳升之就默不作聲了。王安石說:「由他去說,他算什麼!」說完就轉身離開了。
程顥回去後,當即上疏請求辭官。神宗就命他為江西提刑。程顥再次推辭。神宗於是改授他為鎮寧軍節度使判官。張戩和王子韶也一起上疏辭官,神宗任張戩為公安知縣,王子韶為上元知縣。還有右正言李常,因為駁斥均輸、青苗等法,並將王安石比作王莽,也被貶為滑州通判。短短幾天,台諫空無一人,王安石就舉薦謝景溫為侍御史,並將制置條例司歸到中書處門下,所有條例司掾屬,都分派官員去管理,又命呂惠卿兼管司農寺,主持新法的事情。樞密使呂公弼屢屢勸告王安石,招來他的不悅。呂公弼又想彈劾王安石,誰知奏章剛剛寫成,就被孫子呂嘉問偷去,呈給王安石。王安石隨即告訴神宗,神宗竟然將呂公弼貶為太原知府。呂公弼於是賜了呂嘉問「家賊」這個「美名」。呂嘉問只顧討王安石的歡心,也不管什麼賊不賊了。後來,曾公亮因自己年老多病,請求辭官,於是被罷免相位,任司空兼侍中。當時是熙寧初年,五相變動,於是民間就有了「生老病死苦」的傳言,即「安石生,公亮老,唐介死,富弼病,趙抃苦。」
王安石正在黨同伐異、施行新法之時,忽然西部邊關傳來警報,夏主秉常大舉進犯,環慶一帶烽煙四起。王安石請旨帶兵防守邊關。韓絳入奏說:「朝廷還要依賴王安石,怎麼能讓他去呢?臣願意趕赴邊境督戰!」神宗很高興,就令韓絳為陝西宣撫使,並給了他空白敕書一封,必要時可以自行任免官吏。韓絳領命後,即刻動身西去。
以前,建昌軍司理王韶曾經遊歷陝西,返回朝中之後,呈上平戎三策,大致是說:「要想拿下西夏必須先收復河湟,要收復河湟,需要先撫慰邊境各番部。從武威以南到洮、河、蘭、鄯幾個州,都是後漢的郡縣,現在被羌人瓜分,還沒有統一,如果乘機招撫,收復各個羌族部落,西夏就盡在我朝掌握之中了。現在聽說羌族各部中臣服我朝的,只有唃廝羅的子孫,如果能給他一些恩惠,讓他集合族黨,聽從我朝指揮,這才是收復西夏的上策。」神宗覺得這個計策很好,就召王安石前來商議。王安石也極力贊許。神宗就命使臣前去,加封唃廝羅的兒子董氈為太保,仍然世襲保順軍節度使,並封董氈的母親喬氏為安康郡太君。
熙寧三年五月,夏人修建了鬧訛堡,並在那裡屯聚了很多兵馬。慶州知府李複圭聽說朝廷有滅掉西夏的意思,就想出師邀功,於是派小將李信、劉甫等人率領番、漢兵共三千人前去襲擊西夏人。夏人得知後,驅殺一陣,李信等人大敗而歸。李複圭有點後悔,馬上想到一計,他把無故興兵的罪狀都推在李信、劉甫身上,並將二人斬首示眾,自己又領兵追殺夏人,殺掉老弱殘兵二百名,當即上疏告捷。夏人不肯甘休,乘著秋高馬肥,大舉入侵慶州,猛撲大順城以及柔遠等寨。守將郭慶、高敏等人戰死。
韓絳到達邊境以後,在延安開設幕府,徵集番兵充役。韓絳不熟悉兵事,就起用种諤為鄜延鈐轄,守衛青澗城,並命諸將都受种諤統領。番兵多半心懷不滿。後來,韓絳與种諤想用計奪下橫山,安撫使郭逵說:「种諤哪裡懂得用兵?如果重用他,必定耽誤國事。」韓絳不以為然。正巧,陳升之因母親去世,辭官服喪。兩個同平章事,神宗就提升兩個人接替,一個是王安石,一個是韓絳。韓絳那時候還在軍中,聽說朝廷授他為同平章事,高興得合不攏嘴,即刻上疏彈劾郭逵,說他不服從命令。郭逵於是被召回。种諤率兵兩萬,攻破羅兀,進駐永樂川、賞逮嶺,接著派趙璞、燕達等人修葺撫寧舊城。韓絳正要保薦种諤,請朝廷論功行賞,不料夏人這時攻入順寧寨,圍住了撫寧。邊將折繼世、高永能等人在細浮圖駐紮,離撫寧不過幾裡路,羅兀城中也還有很多兵力,並且撫寧還有趙璞、燕達等人防守。种諤在綏德聽到消息後,驚慌得不得了,準備下令召回燕達。偏偏手不從心,提起筆後,那筆尖兒好像在作怪一樣,一個勁兒地顫動。李南公在旁邊看到他這般情形,覺得很好笑。种諤把筆丟到一旁說:「這可如何是好?這可如何是好?」說到「好」字,竟眼淚鼻涕一起流了出來。李南公趕快上前勸解:「最多丟掉羅兀城,何必這麼害怕呢?」种諤一言不發,仍然哭泣不止。等到李南公退下,那警報傳了進來,所有新築的堡壘,相繼被夏兵攻陷,將士戰死一千餘人。韓絳無法隱瞞,只得上疏彈劾种諤。神宗隨即下詔棄掉羅兀城,貶种諤為汝州團練副使,將他調到潭州。韓絳也被貶為鄧州知府。夏人得到羅兀城後,就收兵退去了。
這下子,朝中只剩下王安石一個宰相獨攬大權。新上任的參知政事是馮京、王珪。王珪事事都要詢問王安石,馮京雖然有意見,但也不敢直言。翰林學士司馬光、范鎮相繼被罷官。神宗想任用幾個剛剛提拔的賢才,無奈都被王安石阻攔。隨即,保甲法、免役法也依次實行下去,並修改更戍法,訂立科舉法。更戍法是太祖時期制定的。太祖因擔心藩鎮割據,就採用趙普的策略,將全國的兵力分成四軍:京師的衛兵稱為禁軍,各州的鎮兵稱為廂軍,在鄉防守的軍隊稱為鄉軍,保衛邊塞的稱為藩軍。禁軍輪番戍邊,廂軍也經常調換,因兵無常帥,帥無常師,所以叫做「更戍」。神宗時,大臣們說兵將之間互不認識,遇到緊急情況很難應付,不如讓一部分將士始終守在一個地方,讓兵將之間相互熟悉,既對訓練有好處,又省去了更迭的勞累。王安石認為這個計策很好,就修改兵制,設置副將。京畿、河北、京東西三路,設置三十七名副將;陝西五路,設置四十二名副將。每位副將手下又有部隊將、訓練官等幾十個人,這就與各路原有的總管、鈐轄、都監、監押等重複。這群人整天吃著國家俸祿,卻遊手好閒,不務正業,只知道尋歡作樂。
宋初的時候,選取進士仍然採用唐朝舊制。進士一科,限年考試,所考的科目是詩、賦、雜文、帖經、墨義等。仁宗的時候,聽從范仲淹的建議,廣興學校,科舉要先考策論,然後考詩詞歌賦,去除了帖經、墨義。范仲淹被罷官後,又恢復舊制。王安石掌權後,就想將科舉廢除,一味興學。神宗於是召集群臣商議。蘇軾說:「仁宗的時候,立學只是徒有虛名罷了,科舉考試也能選拔人才,不必變更。」神宗也認為如此。王安石卻以科考制度不完善為理由,請求一定要改革。最後決定以經義論策來錄取進士,去掉了詩賦、帖經、墨義。後來又設立太學生三舍法,注重經學。王安石自己寫了《三經新義》一書,注釋《詩》、《書》、《周禮》,並將它頒行下去,不論學校還是科舉,只准用他的《三經新義》,所有先儒的傳注一律廢除。
蘇軾見王安石專斷專權,心中十分不平。就在進士的策論考試中,擬了如下命題:
晉武平吳以獨斷而克;苻堅代晉以獨斷而亡;齊桓專任管仲而霸;燕噲專任子之而敗,事同而功異為問。
這明明就是借題發揮,譏諷王安石。王安石隨即徇私報復,上奏要求調蘇軾為開封府推官。蘇軾也很精明,聽到消息後就再次上疏指斥新法,這讓王安石更加憤怒。蘇軾隨即請求外調,朝廷就命他為杭州通判。
蘇軾字子瞻,眉山人。父親蘇洵曾經遊學四方,母親程氏曾經親自給蘇軾講解詩書。蘇軾二十歲的時候就通古博今,學富五車,善於寫作,下筆動輒數千句。仁宗嘉祐二年,蘇軾在禮部應試,主考歐陽修看到他的文章,就準備讓他做頭名。只因自己的門客曾鞏也參與考試,只好讓蘇軾屈居第二。後來在春秋對義中蘇軾名列第一。升到史館以後,蘇軾被王安石嫉妒,被遷到判官告院,後來被貶為杭州通判。
杭州城外的西湖,山水秀麗,冠絕東南。蘇軾閒暇的時候就到湖上遊覽,並把所有感慨都寫成詩詞歌賦。一時間文人墨客,都爭相到西湖遊玩。蘇軾將唐朝時白居易所築的堤壩進一步完善,在湖中築土成堤,種了些桃樹和柳樹來點綴景色。後人就稱白居易所築的堤為白堤,蘇軾所築的堤為蘇堤。蘇軾還有個弟弟名叫蘇轍,與他同中進士,曾任三司條例司檢詳,後來因觸怒王安石被貶。
仕途坎坷的蘇東坡
監察御史程顥是河南人,他和弟弟程頤潛心研究聖學,以治理天下為己任。程顥曾中過進士,擔任過晉城縣令。他教導百姓孝悌忠信,百姓都十分愛戴他。入京後,在呂公著的推薦下,程顥升為御史。神宗久聞程顥的大名,經常召見他。程顥前後上疏很多次,主要是說要清心寡欲,求賢育才等等。新法頒佈以後,程顥常常上疏陳述新法的害處,請求取消提舉官一職。王安石雖然心懷不滿,但也很敬重他的為人,不忍心加害於他。程顥卻忍無可忍,再三上疏陳述新法的弊端。
奏摺遞上去之後,神宗讓他在中書處進言。程顥到了以後,王安石也在...
作者序
一批年輕的文化人,為了讓更多讀者體會蔡東藩《中國歷朝通俗演義》的魅力,經過艱苦努力,以專業的精神和嚴謹的態度,將蔡著的「舊白話」——這種「白話」今天已經不大讀得懂了——重新譯為今人能夠輕鬆理解的當代白話。毫無疑問,這是讓蔡著得到傳承的最好方式。他們的工作「活化」了蔡著,既是對於原著的一次致敬,也是一種新的可能性的展開。翻譯整理後的作品,為一般讀者提供了方便,無論任何人,都可以輕鬆地進入中國歷史的深處。
蔡東藩的《中國歷朝通俗演義》是一部讓我印象深刻的書,少年時代曾經激起過我的強烈興趣。那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可以讀的書少得可憐,但一個少年求知的興致是極高的,閱讀的興趣極強,加上當時的課業沒有什麼壓力,因此可以讀現在的青少年未必有時間去讀的「雜書」。當時中華書局出版的蔡東藩的《民國通俗演義》就是讓我愛不釋手的「雜書」,它把民國時期紛亂的歷史講得有條有理,還饒有興味。雖然一些大段引用當時文件的部分比較枯燥,看的時候跳過了,但這部書還是深深吸引了我。後來就要求母親將《中國歷朝通俗演義》都借來看。透過這部書,我對歷史產生了興趣。歷史的複雜、深刻,實在超出一個少年人的想像,看到那些征戰殺伐、宮闈紛爭之中人性的難測,確實感到真正的歷史與那種黑白分明的歷史觀大不相同。當時,我們的歷史知識都是從「儒法鬥爭」的框架裡來的,歷史在那個框架裡是那麼單純、蒼白;而蔡東藩所給予我的,卻是一個豐富和蕪雜得多的歷史。在這部書裡,王朝的治亂興衰,人生的枯榮沉浮,都讓人感慨萬千,不得不去思考在渺遠的時間深處的人的命運。可以說,我對於中國歷史的真正瞭解,就是從這部歷史演義開始的。
三十多年前的印象一直延續到今天。不得不承認,這部煌煌巨著,確實是瞭解中國歷史的最佳讀本。這是一部難得的線索清楚、故事完整、細節生動的作品。它以通俗小說「演義」歷史,以歷史知識「豐富」通俗小說,既可信又可讀。
蔡東藩一生窮愁潦倒,他的經歷是一個普通中國人的經歷,他對於歷史的描述是從普通人的視角出發的。他不是一個魯迅式的啟蒙者,但他無疑具有一種另類的現代性,一種與五四新文學不同的表達策略。蔡東藩並不高調激越,他的現代性不是啟蒙性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我啟你蒙」,而是講述歷史,延續傳統。他的作品具有現代的想像力,表現了現代市民文化的價值觀。
在《清史通俗演義》結尾,蔡東藩對於自己做了一番評價,足以表現一個落寞文人的自信:「錄一代之興亡,作後人之借鑑,是固可與列代史策,並傳不朽云。」他自信自己的這部著作,足以與司馬遷以來的史學名著「並傳不朽」。
蔡著的不可替代之處,不僅在於他準確地挑出了歷史的大線索,更重要之處在於,他貫注了歷史深處的人的命運。有些歷史敘述者,過於追求所謂「歷史理性」,結果常常忘記歷史是鮮活生命的延展。在這些人筆下,歷史變成了一種刻板和單調的表達。而蔡著不同,他的歷史有血液、有溫度,是可以觸摸的。他的歷史是關於人性的故事。
從蔡著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活的歷史,體驗到個人命運與國家、文化之間密不可分的關聯。馮友蘭先生在〈西南聯大紀念碑〉的碑文中這樣闡釋中國文明的命運:「我國家以世界之古國,居東亞之天府,本應紹漢唐之遺烈,作並世之先進。將來建國完成,必於世界歷史,居獨特之地位。蓋並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家,亙古亙今,亦新亦舊,斯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者也。」今天,中國文化所具有的歷史連續性和不斷更新的魅力正在煥發光芒,馮先生對於中國未來的期許正在成為現實。
在這樣的時機,蔡著《中國歷朝通俗演義》的新譯,就更顯其價值。我們期望讀者能夠從中獲得閱讀的樂趣,並從歷史中得到啟示,走向更好的未來。
讓我們和讀者一起進入這個豐富的世界。
是為序。
張頤武:著名評論家、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一批年輕的文化人,為了讓更多讀者體會蔡東藩《中國歷朝通俗演義》的魅力,經過艱苦努力,以專業的精神和嚴謹的態度,將蔡著的「舊白話」——這種「白話」今天已經不大讀得懂了——重新譯為今人能夠輕鬆理解的當代白話。毫無疑問,這是讓蔡著得到傳承的最好方式。他們的工作「活化」了蔡著,既是對於原著的一次致敬,也是一種新的可能性的展開。翻譯整理後的作品,為一般讀者提供了方便,無論任何人,都可以輕鬆地進入中國歷史的深處。
蔡東藩的《中國歷朝通俗演義》是一部讓我印象深刻的書,少年時代曾經激起過我的強烈興趣。那是二十世紀...
目錄
序 言 ....................................................................002
王安石變法 ...................................................... 008
千里尋母 ........................................................ 017
仕途坎坷的蘇東坡 ................................................ 024
王雱借父成名 .................................................... 032
流民圖示警 .......................................................037
平定交趾 ........................................................ 046
得不償失的討伐 .................................................. 056
「忠清粹德」司馬光............................................... 065
三黨之爭 ........................................................ 074
女中堯舜 ........................................................ 081
孟皇后的冤獄 .................................................... 088
劉美人正位中宮 .................................................. 098
初政清明的宋徽宗 ................................................ 105
奸臣蔡京 .........................................................114
「花石綱」藏寶 .................................................. 123
女真的崛起 .......................................................133
徽宗迷信道教 .................................................... 142
李師師入宮 ...................................................... 150
序 言 ....................................................................002
王安石變法 ...................................................... 008
千里尋母 ........................................................ 017
仕途坎坷的蘇東坡 ................................................ 024
王雱借父成名 .................................................... 032
流民圖示警 .......................................................037
平定交趾 ........................................................ 046
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