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所編選的故事多數是由閩南民間人士口述整理而成,其中夾雜著不少閩南方言和俗語,展現出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因此本書不但保留了數百年的歷史傳說與故事,也保存了許多即將消逝的閩南方言與民俗典故。
本書收集了唐宋明清歷代二十餘位漳州歷史名人的故事和傳說一百六十多篇,其中有祖籍漳州的歷代名人,如林震、黃道周、顏思齊、蔡新、藍氏三雄等人的故事;也有經略漳州的歷代功臣宿將,如陳元光、朱熹、戚繼光、鄭成功等人的傳說。這些故事和傳說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透過歷代民眾的集體創作、加工、演繹和神化,顯得環環緊扣、起伏跌宕、豐富多彩、娓娓動聽。它們反映了歷史真實生活,並彰顯了棄惡揚善、扶正祛邪的純樸道德觀。
作者簡介:
盧奕醒
一九四○年三月生於福建南靖縣金山鎮都美村。一九六○年三月起,先後在漳州二中、民盟漳州市委會、漳州市殘疾人聯合會任教及任職。一九七八年參與創辦漳州市文聯《水仙花》文藝刊物,任執行編委,並主編其民間文學附刊《金盞》小報;一九八八年十一月與人合作,編輯出版市政協「漳州文史資料專輯」《漳州民間故事》。一九九三年參與「漳州市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的編纂工作,任副主編;並負責主編《中國民間諺語集成‧漳州市分卷》。曾連續擔任第一、二、三屆漳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一九九三年受命白手起家創辦漳州市光明職業高級中學,並首任校長。近年又先後編纂出版《漳州民盟五十年》、《人生屐痕》、《從容回首》、《追思難忘——邱鐵漢先生紀念文集》、《徐胡奇案》等書。
鄭炳炎
筆名鄭燦,一九三四年九月生於福建漳州市。歷任縣銀行副行長、《龍溪日報》副總編、《閩南日報》總編室主任、漳州市博物館館長、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漳州市文聯委員、第二屆漳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漳州市歷史學會理事等職;為《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副主編、《中國民間歌謠集成‧漳州市分卷》主編、《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詞典(漳州)》編者、《漳州文物志》主編、《漳州文化志》副主編;編著並出版章回小說《陳元光傳奇》、《吳真人傳奇》等書。
章節試閱
朱熹(朱文公)的傳說 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一一三○~一二○○年),字元晦,諡名文,故稱朱文公,或稱朱子,晚年號晦翁。祖籍徽州婺源,生於南劍州尤溪。高宗紹興十八年(一一四八年)進士,授泉州同安主簿。淳熙十六年(一一八九年)二月,光宗即位,改知漳州。紹熙元年(一一九○年)四月二十四日至任,以節民力、易風俗為首務,革除漳屬未知禮教之弊。紹熙二年四月二十九離任。慶元六年(一二○○年)卒,年七十一。朱熹登第五十載,任地方官僅七年半,立朝時間更短,生平主要從事著述與講學,是宋代理學集大成者。有《楚辭集注》、《詩集傳》等;生前即著有《晦庵先生文集》陸續增補達百餘卷;《宋史》有傳。
1.朱熹入漳
據說,朱熹到漳州上任知州是搭船從北溪來的。船行駛到九龍江北溪與西溪的交匯處獅象馬嘴口時,正興致勃勃地觀賞兩岸氣勢雄偉的山勢和秀麗的風光,船老大對他說:「你們讀書人很會作詩寫字,我出個上聯讓你對對看,要是能對得上,我就不收你的渡船錢。」朱熹笑了笑,說:「你說說看。」
老翁就清了清嗓子,念道:「𠁣𠃛(音:ㄧ ㄨㄞ)雙捁(劃、搖之意)槳。」
這下可難住了朱文公。這「𠁣𠃛」兩個音都只是聽人們說過,還不知道怎樣寫呢,而且下一句要對什麼也一時想不起來。他突然感到:九龍江的地形山勢如獅頭、似象首,漳州的人這麼不簡單,一個白髮蒼蒼的船老大就能出如此難題,年輕有學識的人那就更可想而知了,看來漳州知州的這個官一定是不好當的。
正想著,船已到碼頭,船老大準備拋錨了。朱文公看到他熟練的、乾脆俐落的動作,受到啟發,隨口答出下聯:「悉率到漳州。」
船老大聽了高興地說:「好,好,對得好!我就不收你的船費了。」朱熹堅持要付錢。他說:「雖然好不容易對出來了,但是字仍然寫不出來,我還是要回去好好想想。」
後來,朱文公經過認真細想和分析,想到這是開門和關門的聲音,就把門字拆開,分別作為兩個字來表達這個意思。
(薌城區許田講述,邊惠心整理)
2.重建漳州衙署
朱文公到任後,四處察看漳州的地形地勢,他看到芝山的地形像隻老鼠,就把來漳路上,在船上產生的那種緊張畏懼心理放鬆下來。他想:「難怪漳州歷任官員都做不好、做不長久,這種地形決定了這裡的人們辦事都不善堅持,喜歡虎頭蛇尾……好辦,不用怕了。」
他看到楊老巷楊錦風的家是塊龍地,探知他們要蓋房子,就決定把漳州衙署拆掉重建。同時開工,同時上中梁。快竣工時,他把紅朱筆往楊家方向一丟,嘴裡叨念著說:「偏龍香,正龍甜。」從此,漳州衙署越來越有起色,而楊家卻慢慢平淡下去了。
漳州原來有座開元寺,規模很大,和尚的道法也很高,歷任知州一到任都要去拜訪。朱文公沒有及時往訪,和尚不高興,就作法引大水要淹漳州州衙。朱文公一看洪水的流向,不是從低處漲到高處,而是從高處直往低處瀉下來,一直沖向州衙。他吩咐左右把州衙的牌匾拆下來,任水飄流,然後叫人大聲喊叫:「漳州衙署被大水淹了!」不久,洪水就開始逐漸退了下去。朱文公再吩咐手下人把一袋粗糠倒進水中,跟著一路察看,發現洪水是從芝山下的一口七星井裡溢出來的。州衙的牌匾順水流到這裡,掉進井裡,被擱在井腰處。朱文公終於搞清了原來是開元寺和尚作法搞的鬼。
開元寺和尚為什麼會有這麼高的道法呢?朱文公透過私訪暗察,知道這和尚初來漳州時,芝山頂上有隻白猴,每天坐在一叢竹林下,張著嘴吸吮著竹尖上滴下來的甘露。他把白猴抓來鎖住,學著牠的樣子,天天坐在竹叢下吸吮甘露,身體變得越來越好,還學會了行道作法。
有一天,朱熹帶著一些禮物,前去拜訪這個和尚,和他無所不談,成為朋友,一有時間就去找他下棋談天。過了些日子,朱文公對和尚說:「我們經常在山上走動,我出錢在山上蓋個涼亭,也可作為歇腳休息的地方。」和尚答應了。朱文公就叫人備料開始動工,亭子搭蓋一半,朱文公說還缺少幾根竹料,和尚不以為意,說:「山上竹子那麼多,你叫人隨便去砍就行。」朱文公就趁機叫人把那根會滴甘露的竹子砍下來。
從此,和尚就沒有甘露吸吮,一天一天消瘦下去了,最後終於病倒咽了氣,漳州也因此平靜得多了。芝山上的那個亭子後幾經改建擴建,就叫甘露亭。
【註】
芝山,在城的西北隅,是龍溪的主山,初名登高山,後改名紫芝山,芝山是其俗稱。山上有三亭:仰止亭(俗呼老鼠亭)、萬壽亭(俗稱威鎮亭)和甘露亭,均為明代所建。
(薌城區許田、邊惠心搜集,盧奕醒整理)
朱熹(朱文公)的傳說 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一一三○~一二○○年),字元晦,諡名文,故稱朱文公,或稱朱子,晚年號晦翁。祖籍徽州婺源,生於南劍州尤溪。高宗紹興十八年(一一四八年)進士,授泉州同安主簿。淳熙十六年(一一八九年)二月,光宗即位,改知漳州。紹熙元年(一一九○年)四月二十四日至任,以節民力、易風俗為首務,革除漳屬未知禮教之弊。紹熙二年四月二十九離任。慶元六年(一二○○年)卒,年七十一。朱熹登第五十載,任地方官僅七年半,立朝時間更短,生平主要從事著述與講學,是宋代理學集大成者。有《楚辭集注》、《...
目錄
一、開漳將帥的傳說
1.歸德將軍奉旨南征
2.陳政渡溪西
3.陳政在九龍山(三則)
4.陳元光智取飛鵝峒
5.陳元光宴前欲斬婿
6.緬懷楊校尉
7.陳元光血戰大峙原
8.開闢松州書院
9.陳元光歸家
10.石燭和羊
11.碧山巖神石殲群賊
二、朱熹(朱文公)的傳說
1.朱熹入漳
2.重建漳州衙署
3.斷蛙池的傳說
4.塔口庵的來歷
5.朱文公使飛瓦
6.石螺無尾蝦紅殼
7.感化老虎
8.地理仙
9.點破蜈蚣穴
10.石改右,鐵圈樹
11.朱熹改詩
12.與陳北溪的交情(兩則)
三、長泰狀元林震的傳說
1.觀燈產子,震驚鄉里
2.啞女開口,喜結良緣
3.童生續聯,得遇良師(兩則)
4.秋闈鄉試,七人同榜
5.曷山求夢,海底摸針
6.文裘造訪,林震讓科
7.上京赴考,妙筆生輝
8.殿試定元,狀元遊街
9.沈文裘之死
10.林震嶼的傳說
四、林釬(林閣老)的傳說
1.林釬出世
2.土地公看學堂
3.鴨蛋考「通竅」
4.妙對勝表兄
5.船上戲書生
6.重修小姐墓
7.還錢石
8.還鄉平社怨
9.不讓鼎缸鑄錢
10.力阻孔廟陪祀
11.橋上出對與衙爺抱磨
12.林閣老與醫生對詩
13.失職吞金
五、楊聯芳與顏繼祖的傳說
1.馬嶺讀書
2.塚山寄鞋
3.雨夜逐客
4.青龍纏柱命
5.拆厝與鋸樹
6.死鶴唬人
7.公母進士
8.穿紅甲仔過江東橋
9.不是冤家不對頭
六、黃道周的傳說
1.風動石與「翰墨香」
2.少年苦學
3.神童妙對驚四座
4.黃道周討魚
5.黃道周測字
6.黃道周撒藥籽
7.徵對拜師
8.黃道周教秀才打鬼
9.「經筵」對皇帝講課
10.敢與皇帝辯是非
11.捨命救大臣
12.怒斥貳臣洪承疇
13.慷慨就義石頭城
七、唐朝彝的傳說
1.愛哭的嬰兒
2.嚇倒了滿仔官
3.攔街報恩
4.天官鎖的由來
5.唐朝彝戲助補鞋匠
6.唐朝彝巧懲貪官
7.與黃梧比大
8.黃梧誣告唐朝彝
9.義契番薯女
八、蔡新的傳說
1.窮酸憨瓚時來運轉
2.姐妹易嫁
3.蔡新拜夀
4.蔡新歇古廟
5.蔡新寫門聯
6.念詩戲三士
7.歲暮遇知音
8.乞丐出聯卜蔡新
9.君臣風雲會
10.官潯王公穿黃龍袍
11.君臣對詩(四則)
12.君臣問答(四則)
13.御書賜福
14.當玉帶
15.蔡相爺送織筐
16.珍珠粥和鳳眼蚧
17.蔡相爺巧設芫荽宴
18.蔡新題書甲乙齋
一、開漳將帥的傳說
1.歸德將軍奉旨南征
2.陳政渡溪西
3.陳政在九龍山(三則)
4.陳元光智取飛鵝峒
5.陳元光宴前欲斬婿
6.緬懷楊校尉
7.陳元光血戰大峙原
8.開闢松州書院
9.陳元光歸家
10.石燭和羊
11.碧山巖神石殲群賊
二、朱熹(朱文公)的傳說
1.朱熹入漳
2.重建漳州衙署
3.斷蛙池的傳說
4.塔口庵的來歷
5.朱文公使飛瓦
6.石螺無尾蝦紅殼
7.感化老虎
8.地理仙
9.點破蜈蚣穴
10.石改右,鐵圈樹
11.朱熹改詩
12.與陳北溪的交情(兩則)
三、長泰狀元林震的傳說
1.觀燈產子,震驚鄉里
2.啞女開口,喜結良緣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