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分析】
為什麼說「失道而後德」?儒道兩家道德觀有同有異嗎?
在老子的思想中,道與德有時是一體的,如「上德」、「玄德」在某種意義上可看成「道」的代名詞;但有時又是分離的,如本章所言「下德」以及「失道而後德」之「德」,均與道之自然玄遠不同,具有人世的著相性徵。因為「道」往往是具有超越的本根意義,「德」有時是體道的功用,或人為的實踐。據老子本章所言,道與德是處兩個不同層面的,其所謂「失道而後德」有一種導向,明示道德淪喪後的社會頹勢,即由道而德,由德而仁,由仁而義,由義而禮,均歸於「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的邏輯。《莊子‧知北遊》載:「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為也,義可虧也,禮相偽也。故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禮者道之華而亂之首也。』故曰:『為道者日損,損之而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也。』今已為物也,欲復歸根,不亦難乎?其易也,其惟大人乎!」莊子之解,頗為精到。道與仁、義,有無象與有象之別,而「德」介其中,或體於上,如「上德」,或流於下,如「下德」,欲以有形治於國,加諸人,必流於禮教之束縛;能以無形而「無為」,則能由大道行,返歸自然,得到自由。宋代學者張載作《正蒙》,承《易》學之緒倡一「氣」之本與「一物兩體」之用,將「窮理盡性,則性天德」推擴於「能悅諸心,能通天下之志之理」為廣度。其落實於人性論,就是有「天地之性」(至善),有「氣質之性」(有善有惡),人承天地之性,秉賦氣質之性,能由氣質之性上承天地之性,則為善,倘由氣質之性下行於人欲,則為惡。這種思想秉承儒家人性論傳統,與老子的思想出發點不同,但其思維結構,卻通合於老子的「失道而後德」的由大道行到大道廢,又至大道回歸的過程。
這又牽涉到一個問題,在道、德觀方面道家與儒家的異同。由於老子倡導「大道廢,有仁義」,所以老子思想成為反儒的典範,特別是對當時禮制社會進行嚴厲批判的急先鋒。這也標明了老學反對仁義禮智與孔學擁戴仁義禮智的巨大對立。然而,就道德論而言,儒道又是共奉的,而且在思想上、方法上,也有相同之處。比如老子講道德,在於敬奉自然,強調無為,反對人為矯造與社會約制,有一種「著我」的精神,其論甚多,無須一一列舉。而孔子強調道德仁義,同樣尊重自然,欣賞無為,也強調「著我」的精神。如《論語‧里仁》載孔子說:「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智者利仁。」此視仁為至高的道德價值。朱熹注云:「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約必濫,久樂必淫,惟仁者則安其仁而無適不然。」這強調仁要發自「本心」,孔子由「安仁」更進一步強調「樂仁」,也是對「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自然的回歸與認同。又如《論語‧衛靈公》載孔子語:「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這也就是「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論語‧為政》)的道理。由此來看老子說的「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在思想上與孔子是有相通之處的。就方法而論,老子說「上德」之「不德」,河上公注曰「因循自然⋯⋯其德不見」;而「下德」之「不失德」,如林希逸注「不失德」是「執而未化」。道之尊,德之行,在於自我體悟於自然,而達到無「執」的境界。同樣,《孟子‧離婁下》載孟子曰:「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趙岐注:「舜明庶物之情,識人事之序,仁義生於內,由其中而行,非強力行仁義也。」由此可見,孟子倡導的仁義,也是反對他「執」的自心覺悟。如果勘求儒、道之「道德」觀的相異處,我認為最突出的是孔子視道德與仁義為一,並落實於禮,而老子「道」與「德」或合或分,而道德與仁義截然不同,禮則為「亂之首」。究其因,在於孔子處「禮崩樂壞」的現實對禮制社會的態度是修復與改造,而老子所持態度則是否定與揚棄,前者成為儒門遵循的道德準則,後者成為道家學說的道德批判精神。
【文學鏈接】
後世有關詩賦文
唐‧王棨〈上德不德〉
文學技法與評論
元‧吳澄《道德真經注》:「(『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結上文,起下文。」
【文化史擴展】
五常
老子反對的仁義禮,實為儒家的「五常」理論。所謂「五常」,又稱「五性」,即仁、義、禮、智、信。班固《白虎通‧性情》解釋說:「仁者,不忍也,施生愛人也。義者,宜也,斷決得中也。禮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智者,知也,獨見前聞,不惑於事,見微知著也。信者,誠也,專一不移也。」又一說,「五常」即「五倫」,指的是「君惠臣忠」等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的關係。漢儒又將「五常」與「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經」(樂、書、禮、易、詩)等相結合。如《白虎通‧五經》云:「經所以有五何?經,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經》。《樂》仁,《書》義,《禮》禮,《易》智,《詩》信也。人情有五性,懷五常不能自成,是以聖人像天五常之道而明之,以教人成其德也。」而「五常」與「三綱」的結合,又形成了古代宗法社會的倫理政治法則。
【思考與討論】
由本章內容思考儒、道兩家的仁義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