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每一個願意從本身的工作中有所學習、有所採納的臨床醫師而言,本書提供了豐富的內容……這本書幫助我們分享了艾瑞克森令人嘆為觀止的洞察力。
──美國心理分析雜誌
這是一本深具可讀性的書籍,讓人了解如何超越固有的限制,將負面的經驗重新塑造成正面的經驗,並發掘其中的價值。本書可說是結合了個人心理洞見與趣味性故事的優良讀物。
──洛杉磯時報
就如佛洛伊德被譽為精神分析學派的巨擘,米爾頓‧艾瑞克森同樣是不世出的奇才,為二十世紀的催眠治療學界撐起一片色調特異的天空。艾瑞克森年少時的那場小兒麻痺,對於爾後他的個案與學生來說,是一場極具建設性的悲劇;他獲得了窺知非口語訊息的超凡能力,看見潛意識的竄流就是他的娛樂活動。追隨者將他這種異常敏銳的感知力稱為「讀心術」。
艾瑞克森的治療故事以正向幽默為基調,輔以精確而撼人的肢體語言和表情,使得短短的篇幅即兼具療癒與診斷的雙重功能;本書的另一主述羅森博士是艾瑞克森的得意門生,由於跟隨大師多年,其評論穿梭於精妙的故事中而絲毫不顯突兀,甚至可以更直接地剖析手法,以及被手法操縱的人性。藉著艾瑞克森氏催眠療法得益的群體,不僅止於有幸與他接觸的同代人――更廣大的求助者藉由文字敘事得以親炙大師的超人魅力,獲得撫慰和醫治。即便撒手辭世,艾瑞克森在催眠及心理治療的地位和貢獻,至今仍無人能超越。
本書特色
※催眠諮商領域經典之作,影響無數專家學者,重量級再版!
※2016新版邀請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理事蔡東杰醫師作序,好評推薦。
※全文重新校閱,以不同字體交替編排,完美呈現艾瑞克森醫師與羅森博士的「意識對話錄」。
作者簡介:
米爾頓‧艾瑞克森Milton H. Erickson
生於西元一九○一年,卒於一九八○年,是美國百年來催眠治療領域的泰斗,也是運用催眠快速處理心理問題的翹楚,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催眠治療師。
十七歲時艾瑞克森曾罹患小兒麻痺症,一度嚴重至頭部以下皆無法動彈,卻因病而發展出絕佳的觀察與溝通天賦,洞悉人性及人類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富幽默感與赤子之心的他,後來投注全副精力於催眠諮商,「說故事」是他的專長,也是他在心理治療過程中採取的主要模式。在他具啟發性的故事中,常巧妙穿插一些鮮為人知的醫學、心理學及人類學珍聞,技術性地引導當事人改變意識,導正偏差的行為。
神經語言程式學(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兩位創始人約翰‧葛瑞德(John Grinder)與理查‧班德勒(Richard Bandler),對艾瑞克森極致推崇,因此在NLP臨床應用上,經常可見艾瑞克森的慣用手法。
史德奈‧羅森Sidney Rosen
羅森醫師是舉世聞名的艾瑞克森催眠治療法的老師,也是著名心理治療師,紐約艾瑞克森心理治療暨催眠術學會的創始人。他在本書中的引導與註解,恰如其分地點出艾瑞克森催眠手法的重點,對讀者來說相當有幫助。
譯者簡介:
蕭德蘭
師大英語系畢業,美國加州聖塔克拉拉大學諮商心理學碩士。曾於加州成人與兒童輔導中心擔任心理諮商員,現任職於美國天主教諮商中心,主要從事婚姻與家庭的心理諮商。
章節試閱
第一章 改變潛意識心智
「你尚未覺悟到自己絕大部分的生活深受潛意識的掌控。」當艾瑞克森對我說這句話時,我的反應與那些稍後聽我傳達相同訊息的求診個案如出一轍。我當時以為艾瑞克森式的生活取決於早已定型的潛意識,我所能施力的空間充其量只是對潛意識的既定模式進行了解而已,後來我才明白潛意識內容未必無法加以改變。我們每日的生活經歷非但足以變更意識層面,屬於潛意識的領域也將深受影響。如果讀到一些深具啟發性的文章,我的潛意識必定立刻有所改變。如果我與某位重要人物(對我而言意義重大的人士)會面,潛意識也會隨之產生變化。事實上,任何心理治療的正面價值在於當事人深層的改變──多半來自他與另一個人或另一群人相遇所產生的結果。
我認為當心理治療師著力的焦點,在於影響求診個案的潛意識心理模式(包括其價值觀與行事法則)時,勢必較容易促成對方有效而恆久的改變。艾瑞克森十分認可此一觀點。他在晚年甚至發展出一套藉以達成具體目標的有效方式──他的教學研討會。
後一次與艾瑞克森會晤時,他曾向我解釋何以會發展這種獨樹一格的治療模式。
「我往往得在單一個案身上花下大把時間,而我情願轉而教育眾多人士該如何思考、如何應付難題。無數來信曾指出:『你徹底改變了我對求診個案的方式。』如今,我擁有為數甚多的個案,但我會見他們的時間卻相當有限。換言之,我現在的個案遠較先前為多,但我花在他們身上的時間卻遠較從前短少。」
我問道:「這是因為……」
他回答:「他們來此聆聽故事,然後回家改變作為,如此而已。」
顯而易見地,「來此聆聽故事」並不單純,其間蘊含著各種期待與多層次的溝通。舉例來說,每位有機會與艾瑞克森會晤的人,總會經驗到不同層次的催眠狀態(hypnotic trance)。帶著正面的期待,我們往往會在催眠狀態中開放地迎接艾瑞克森經由故事傳遞的訊息與影響力。他認為如果聽眾竟「遺忘」了某個故事(對故事情節有健忘反應),這故事的功效可能更為深遠。
至於「講故事」的過程中,艾瑞克森總毫無異議地遵循著古老的傳統方式。遠自太古以來,故事一直是傳統文化價值、倫理與道德規範的有效途徑。裹上糖衣的良藥一向較容易入口,單刀直入的道德訓誨很難深入人心,但當忠言以吸引人的有趣故事呈現時,眾人則樂於全盤接受。為達此目的,艾瑞克森的故事常運用各式有效的技巧――諸如幽默以及鮮為人知的醫學、心理學,與人類學珍聞之類的有趣資訊。然而,在這些遠超出求診個案與心理治療師關注焦點的故事內容,倒也處處散見意義非凡的治療暗示。
在催眠狀態中學習
根據艾瑞克森的說法,催眠狀態正是最有利於學習與改變的意識狀態,它並非那種被強迫促成的入睡狀態。接受催眠的個案並未受到治療者的「壓制」,他們也不至於失去自制能力而任由人擺佈。事實上,催眠狀態可說是每個人均曾經經歷過的自然狀態,而最常體驗的恍惚狀態應屬於做白日夢的時刻。此外,當我們進行冥想、祈禱或運動(例如偶爾被人稱之為「動態冥想」的慢跑活動)時,也容易產生某些形態的催眠狀態。凡身處此狀態的人士,總相當敏感於內在心智與知覺體驗的運作歷程,至於那些聲音、動作之類的外在刺激,相對變得不甚重要。
催眠狀態中,當事人往往能夠依直覺判斷,立即領悟各式夢境、象徵,以及其它潛意識表現形式所蘊含的意義,他們的處境十分接近艾瑞克森所謂的「潛意識學習狀態」(unconscions learning)――甚少涉及理性思考與各種思慮。將十分容易接受治療者所提供的暗示,不至於以強烈批判的防禦態度予以排拒。不過,若是治療者提供的暗示與當事人的價值體系相衝突時,這些暗示將難以發揮效用。另一方面,當事人也很可能會遺忘部分或全數的催眠體驗,但如此健忘現象卻絕非催眠的特性。
引導當事人進入催眠狀態的過程中,治療者得設法吸引對方的注意力,並將其關注的焦點轉向內在世界――引領他探索內在領域以及作出催眠回應(hypnotic response)。這類催眠回應(要符合心理治療者的引導方向,而且與當事人的需求與期待息息相關)乃源自於當事人的「浩瀚諮詢寶庫」。為了獲取如此回應,治療暗示(therapeutic suggestions)很可能以間接的方式加以傳遞――穿插在稀鬆平常的對話中或是有趣的故事內。
催眠過程中,治療者尚必須敏於察覺個案的微妙改變,個案在全神貫注時的各種生理變化。這些反應包括了面無表情、雙眼直視、停止眨眼,以及整個人幾乎全然僵住等等。當這一連串反應瞬間出現時,治療者多半能夠確定眼前的個案已進入了輕度的催眠狀態。此際,治療者可以乘機提出暗示,或是很簡單地表示:「這就是了,且安心停留在這個狀態。」治療者明確掌握個案很可能正在處理由潛意識釋出的諮詢。
出自艾瑞克森口中的故事,也常遵循一些在童話故事、聖經故事以及民間傳說中屢屢出現的原型模式。民間傳說中不斷出現的探索主題即是故事的重要特色。完成艾瑞克森暗示的任務過程也許缺乏希臘神話故事《金羊毛》(Golden Fleece)中的曲折離奇情節,但當事人內心經歷的高潮起伏與成就感卻毫不遜色。此外,許多艾瑞克森的故事往往別具特殊的美國風味(尤其是有關他的家族故事),他因而一直被視為美國的民族英雄。
儘管如此,有人也許仍舊會質疑聆聽故事(即身處於催眠狀態)如何能夠有效協助求診個案與受教學生。殊不知聆聽故事的效應,在許多方面類似看完一場好電影後心中所產生的「火熱」(Glow)感受。觀賞電影的過程中,許多人常會陷入意識轉換的狀態。我們往往不自覺地與戲中某位或多位角色產生認同,並在電影散場之後神思恍惚地起身離去。
這類有若置身催眠狀態的體驗為時短暫――最多不超過十或十五分鐘。相反的,聆聽艾瑞克森故事的人卻極可能在多年以後,發現自己依然籠罩在故事的氣氛中,他們的行為與態度就此永遠改觀。
艾瑞克森解釋這些恆久的改變一向發生在催眠的境界中,他界定催眠是一種喚醒與運作潛意識資訊的過程。當心理治療師能夠協助個案(不論是否利用故事做為媒介)觸及內在未使用的知識寶庫時,個案便有機會將這些久經遺忘的知識訊息具體納入他的行為表現中,充滿建設性與自我增強的行為模式於焉產生。
這個過程與「洗腦」(brain washing)有何不同呢?兩者間最主要的差異在於,缺乏文化方面的增強作用,「洗腦」的效果不多久便會煙消雲散。舉例來說,韓戰(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許多歷經洗腦的美國戰俘曾被強迫灌輸反美情結。事實上,數以千計的美國士兵當時竟渴望滯留共產黨國家而拒絕返回家鄉。然後,一旦被遣返美國後,絕大部分(就算不是全部)的士兵均逐漸恢復原先的信念與想法。
艾瑞克森的治療策略較能促成自我增強式的改變過程,進而導致更深遠的變化。也許正因為這類改變通向成長與「開放」,效果才會如此恢宏。當然,最能助長有效與恆久改變環境,莫過於充分支持艾瑞克森哲學理念的文化背景――尊重個人的重要性,而且深信人能夠不斷進步,以及每一個人都擁有獨特的成長可能性。
第一章 改變潛意識心智
「你尚未覺悟到自己絕大部分的生活深受潛意識的掌控。」當艾瑞克森對我說這句話時,我的反應與那些稍後聽我傳達相同訊息的求診個案如出一轍。我當時以為艾瑞克森式的生活取決於早已定型的潛意識,我所能施力的空間充其量只是對潛意識的既定模式進行了解而已,後來我才明白潛意識內容未必無法加以改變。我們每日的生活經歷非但足以變更意識層面,屬於潛意識的領域也將深受影響。如果讀到一些深具啟發性的文章,我的潛意識必定立刻有所改變。如果我與某位重要人物(對我而言意義重大的人士)會面,潛意識也會隨之產生...
目錄
推薦序――交換禮物的幸福工作 蔡東杰 V
――我的催眠學習體驗 陳瀅妃 XII
――啟動自療的過程 徐明 XVII
――探索意識深海 王悟師 XX
――認識人性的天才先鋒 王輔天 XXIII
前言 XXVIII
第1章 改變潛意識心智 1
第2章 個人勵志故事 28
第3章 信任你的潛意識 43
第4章 間接暗示法 69
第5章 克服習以為常的極限 104
第6章 重新建構 164
第7章 以經驗為師 190
第8章 主導你的生命 197
第9章 留住純真的眼睛 213
第10章 用心觀察:留意特異性 219
第11章 治療精神疾病 241
第12章 操縱與著眼未來 261
第13章 教導價值與自律 300
後記 323
推薦序――交換禮物的幸福工作 蔡東杰 V
――我的催眠學習體驗 陳瀅妃 XII
――啟動自療的過程 徐明 XVII
――探索意識深海 王悟師 XX
――認識人性的天才先鋒 王輔天 XXIII
前言 XXVIII
第1章 改變潛意識心智 1
第2章 個人勵志故事 28
第3章 信任你的潛意識 43
第4章 間接暗示法 69
第5章 克服習以為常的極限 104
第6章 重新建構 164
第7章 以經驗為師 190
第8章 主導你的生命 197
第9章 留住純真的眼睛 213
第10章 用心觀察:留意特異性 219
第11章 治療精神疾病 241
第12章 操縱與著眼未來 261
第13章 教導價值與自律 3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