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處世做事,識人當先
人心莫測,要耳聰目明
日常生活中,人與人的交際是不可避免的,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與人的物理距離變得越來越近,甚至近到了只隔著一堵牆壁、一層樓板,但人與人的心理距離卻變得越來越遠,遠到了咫尺天涯,形同陌路。
這種看似很近,其實很遠的距離感,實際上就是人們彼此互不信任、互不理解、互相戒備造成的,所以,哪怕是最親近的人,也會出現種種你意想不到的狀況,比如最愛你的人突然移情別戀,最信任你的朋友突然離你而去,最幸福的家庭突然分崩離析……每當遇到這種狀況,我們常常感慨世事難料,人心難測。
地球上最深的地方是馬里亞納海溝,而比馬里亞納海溝更深不可測的,就是人心了。人心從來都不簡單,它不是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而是一潭深不見底的池水;它不是一頁古板生硬的說明書,而是一本厚重無比的「經典」。
人心這本書是複雜的。我們讀起它來有時會感到吃力,有時會感到困惑,有時會感到失落,也正因為這本書很耐讀,我們才會產生想讀懂這本書的興趣,這是一種具有挑戰性的閱讀,當你撥開雲霧,看到通途的時候,你才會有跳出框架看人心的感覺。
人心這本書是重要的,既然我們不能做個隱士、既然我們必須要和周圍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那我們就必須要讀懂它。
要讀懂人心這本書,我們要做很多的「功課」,起碼的要求是「耳要聰、目要明、行要穩、心要靜」。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看清楚人心究竟是紅色的還是黑色的;用自己的耳朵去傾聽,聽明白人心究竟在發出怎樣的跳動聲。
我們的行動要穩,至少腳步應該要跟在清晰的思路後面;我們的心態要平靜,做到處變不驚,才能用心去感悟人心的秘密。
識人先要讀心
中國有句俗話,叫「寧可不識字,不可不識人」。
「識人」二字看似簡單,卻直接關係到一個人的成敗。所謂識人,就是對一個人產生明晰正確的認識。換言之,就是在看到相貌、聽到聲音、瞭解作為的同時,瞭解他的內心所想。
清朝政治家、軍事家左宗棠曾經說過「非知人不能善其任,非善任不能謂知之」,意思是若不瞭解人就不能善用人,而無法善用人就是因為沒有去瞭解人。
所以,得人之道,在於識人。而識人之前,重在觀人。觀人重在言與行,識人重在德與能,不細觀則不能明識,不明識則不能善用。只有知人才能善任,因為對一個人瞭解得越深刻,用起來就越得當。
今天,識人在管理企業、經營人脈上的作用和古代治理國家時同等重要。要想成大事,必須會識人、會讀心。只要會讀心,便可以瞭解什麼樣的人能當知心朋友,什麼樣的人需要小心提防。
在我們的人際交往中,常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明明是好得要命的哥兒們,卻在你最需要他幫助的時候,在你致命的地方捅上一刀;明明是可以信賴的朋友,卻在你把重要的事情託付給他之後,給你來個釜底抽薪。
這種現象,和對方的誠信固然有很大關係,但我們自己也負有識人不清的責任。在與人交往過程中,只要我們用心觀察,仔細思考,不被所謂的「友情」、「愛情」給蒙蔽眼睛,我們就能透過觀察,看出一個人的本質來。
每個人做事的方式、目的、動機都是不同的,同一件事交給不同的人去做,有的人可能會四平八穩地做下來,有的人可能會做得更好,有的人卻會做得很糟。如果我們想做出不平凡的業績,就得要善於發現不平庸的人,這就需要高超的讀心本領了。
縱觀古今中外,能成大事者,無不是讀心的高手。讀不懂風浪,就不能揚帆滄海;讀不懂鳥獸,就不能縱橫山林;讀不懂古今,就不能明白得失;讀不懂眾生,就不能左右逢源。
古人識人法不可不學
古代,有因為用對一個人而國富民強,也有因為用錯一個人而國破家亡。像秦穆公因為重用了商鞅,才使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之首;而唐玄宗重用了楊國忠,最終卻導致了安史之亂。
用人的前提是要看懂人,看懂人必須先讀懂他的心。所以,讀心術自古以來就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在經歷了太多的教訓之後,古人們總結了很多讀心識人的方法,這些方法在今天看來,依然有用。
古代比較著名的識人讀心法有三種,它們分別是戰國初期魏國政治家李悝的「五視法」、秦朝呂不韋的「六驗法」和三國時代諸葛亮的「七觀法」。
李悝的「五視讀心識人法」,是在魏文侯請李悝為他挑選的兩位宰相候選人提出裁決意見時提出來的。
魏文侯向李悝徵求對宰相候選人的意見,李悝說,宰相主要是君主的助手,應由魏文侯自己而不是由別人酌定,但他可以提出五種意見供魏文侯參考:
1.居視其所親,看他平時親近哪些人,因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2.富視其所與,看富裕時他是怎麼花錢的,是貪圖個人享受,花天酒地,還是廣散錢財,招賢納士。
3.達視其所舉,看他身居高位有權勢時推舉重用什麼樣的人,是個人的酒肉朋友、七姑八姨,還是不論親疏,舉賢薦能。
4.窮視其所不為,看他交厄運時能否堅守信念,不拿原則做交易。
5.貧視其所不取,看他處於貧困境地時能否潔身自好,不取不義之財。
李悝提出識人的五個標準之後,魏文侯馬上就明白了,他高興地對李悝說:「先生回家吧,宰相人選決定了。」
李悝的「五視讀心識人法」實際上是對一個人在不同環境中的表現進行觀察,透過觀察他們的表現,來確定他們是否有高尚的操守,這實際是一種「環境讀心識人法」。
在秦代古籍《呂氏春秋》中,還記載了一種「六驗讀心識人法」,這「六驗」指的是:
1.喜之以驗其守,讓他歡喜,驗其節制能力,看他是否不變操守,不得意忘形。
2.樂之以驗其僻,讓他高興,驗其癖性愛好,看他是否有不良癖好,是否會玩物喪志。
3.怒之以驗其節,引他發怒,驗其控制能力,看他能否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失去理智。
4.懼之以驗其持,在恐懼的情況下考驗他是否能夠堅持到底,驗其能否勇於負責,當錚錚好漢。
5.哀之以驗其人,悲哀之時,看他是否節哀自製,驗其是否悲觀失望,怨天尤人。
6.苦之以驗其志,處於艱苦環境,看他是否胸懷大志,驗其是否有堅韌不拔的氣度,能否吃苦耐勞。
《呂氏春秋》中記載的「六驗讀心識人法」,實際上是透過看人在不同的情緒中的行為表現,來達到識人的目的,可以稱之為「情緒讀心識人法」。
這種方法曾經被日本著名企業家松下幸之助當成寶典,他曾經說過:「《呂氏春秋》六驗中的名句,曾幫助我物色了眾多人才。」
到了三國時期,諸葛亮在其《心書》一文中講到如何讀心識人時,提出了七條途徑:
1.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即從其對是非的判斷來考察對方將來的志向,看看是否胸有大志。
2.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即提出尖銳的問題詰難他,看能否隨機應變。
3.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即就某方面的問題諮詢對方的看法和對策,看他知識經驗如何,具不具備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即觀察對方在困難面前的表現,看他有沒有知難而進的勇氣和處事不驚的良好心理素質。
5.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即以美酒款待,看對方個人品德如何,是否兩面三刀,陽奉陰違。
6.臨之以利而觀其廉,即觀察對方在金錢財富面前的表現,看其是否能經得住物質利益的誘惑,是否能保持良好的心態。
7.期之以事而觀其信,即託付對方辦事以視他信用如何,是一諾千金,還是信口開河。
諸葛亮的「七視讀心識人法」實際上是透過有目的的言談和測試,來看透一個人,這也可以稱之為「言行讀心識人法」。
古代的這些讀心識人法流傳至今,仍可為我們所用,而且,隨著讀心術和識人術在世界各國的廣為流行,這些包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識人方法,引起了很多外國政治家和獵頭專家的重視。他們把這些方法和他們國家的國情結合起來,發現了一個又一個可用之才,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我們要讀心識人,這些內容不可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