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西藏
OpenTibet
概況及印象
西藏,以其舉世無雙的高原美景與獨特的民族風情聞名於世。這裡既有雄奇的高山雪域奇景,又有嫵媚迷人的南國風采;既有廣闊的沙漠和草原,也有茂密的莽莽林海;這裡有世界第一高峰聖母峰(Mt.Everest,又稱珠穆朗瑪峰);也有世界第一大峽谷雅魯藏布江大峽谷……西藏的美麗,不必多言,舉世共睹。
除了秀美的自然風光,西藏神祕而絢麗多彩的藏文化更是讓人讚嘆不已。從古象雄王國遺址到雍布拉康、古格王朝遺址,從拉薩的布達拉宮到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古老的建築將西藏的歷史文化和宗教傳統完美地展示在世人眼前。千百年來繁衍生息在這片土地上的藏族、門巴族、珞巴族等民族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民族風俗,創造出燦爛的民族藝術。
地理
西藏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南邊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北與新疆和青海毗鄰,東連四川,東南與雲南接壤,南部與西部與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等幾個國家相鄰。
西藏地貌以高原為主,大部分地區都位於有「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上。這裡地形複雜,北部占全自治區面積三分之二的區域是位於崑崙山、唐古拉山和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間的藏北高原;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經的地方是藏南谷地;藏東是著名的橫斷山脈的一部分,是一系列由東西走向逐漸轉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區。世界第一高峰聖母峰聳立在中尼邊境上,冰雪融水成為長江、怒江、瀾滄江、雅魯藏布江、印度河、湄公河等著名河流的泉源。
廣袤的西藏高原上點綴著大小湖泊一千五百多個,這裡不僅是中國最大的湖泊密集區,也是世界上湖面最高、範圍最大、數量最多的高原湖區。這裡的湖泊鹹水湖多,淡水湖少,納木措、羊卓雍湖和當惹雍措等都是西藏著名的神湖,也是湖景秀美的旅遊勝地。
歷史
●原始的傳說
有關藏族的起源眾說紛紜,民間廣為流傳的是記載在藏文史書《西藏王統記》中的一段「獼猴變人」的傳說。相傳普陀山上的觀世音菩薩命其獼猴徒弟,從南海到雪域西藏來修行。為了度化西藏,獼猴與當地的羅剎女結合,生下6隻小猴,這便是藏族的祖先。這樣的神話傳說固然無從考證,卻反映了在人類有歷史記載之前,西藏這片高原上就有了人類活動。
●吐蕃政權與文成公主入藏
大約四五千年前,西藏分散的部落逐漸統一,形成藏族社會的最初階段,並開始與中原的漢族文化發生聯繫。西元前3世紀左右,雅隆部落的第一首領聶赤贊普建立了部落奴隸制的博王國。
西元七世紀,第三十二代贊普——松贊干布,以武力統一了各部落,建立了吐蕃政權。松贊干布建立吐蕃政權後,將都城遷到拉薩,並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方面推行一系列重要措施。他統一了西藏的度量衡,獎勵墾荒,興修防旱排水設施,整修商道,保護商旅,積極發展貿易,並且仿照印度的梵文創立了西藏文字。
此外,松贊干布也打算以聯姻外交來鞏固王朝,於是先向南方的尼泊爾請婚,娶得赤尊公主。然後又在唐太宗貞觀八年,派遣使者到長安上表求婚,但這門婚事被唐太宗婉拒,松贊干布一怒之下揮兵攻打唐朝,唐太宗也不甘示弱,以武力反擊,大敗吐蕃。但經過這一戰,唐太宗也深知吐蕃頑強,不易征服,故答應其宰相,將文成公主下嫁給藏王。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由長安出發,經過兩年多的翻山越嶺,長途跋涉,終於抵達拉薩。隨著文成公主的入藏,漢族的文學、藝術、醫學、曆算、農業等文化技術也傳入了西藏。西藏的貴族子弟們也紛紛被派到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長安學習詩書和禮儀,漢族文人也受到邀請入蕃代典表疏。唐高宗封松贊干布為「附馬都尉」、「西海郡王」,既而又晉封為「王」,一時之間吐蕃與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繫日益密切。後來,文成公主又由唐朝召來五百名工匠協助建造大昭寺、小昭寺,大昭寺不僅建築宏偉,更成為西藏佛教的聖殿,至今香火不絕。
繼文成公主入藏後,西元710年,唐朝另一位公主──金城公主也攜帶大量工匠、工具和《毛詩》、《禮記》等文化典籍入藏,嫁給吐蕃王赤德祖贊。新疆境內于田等地的佛教僧人入蕃建寺譯經也是得益於金城公主的資助。
西元650年松贊干布過世之後,大唐和吐蕃時戰時和,一直持續到唐穆宗長慶三年(823年),雙方各因內戰頻繁,於是協議各守本境,「和同為一家」,並將盟文刻在石碑上,分別立於長安和拉薩。如今拉薩的「唐蕃會盟碑」仍豎立在大昭寺前。
●政教合一的薩迦政權
自松贊干布時期開始,佛教在吐蕃日漸盛行,後來與西藏原始宗教「苯教」融合,創立了西藏密教,即現在所說的喇嘛教。隨著喇嘛教勢力的日漸增大,與舊貴族大臣不斷發生矛盾,各種衝突愈演愈烈,甚至演變為群雄割據的局面,吐蕃政權分崩離析,實力也日漸衰落。
經過了漫長的黑暗時期,十一世紀初,吐蕃文化開始復興,佛教在西藏也衍生出數個教派。十三世紀時,吐蕃向元朝請降,從此西藏成為元朝中央政府治理下的一個行政區域,元朝雖然派有將軍駐吐蕃,但藏人仍享有相當的自主權。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後,對西藏的統治採取懷柔政策,他尊西藏佛教薩迦派領袖八思巴為國師,賦予他西藏的統治權,薩迦派勢力達到鼎盛。另一方面,藏王政府與喇嘛教的關係日益密切,政教合一的局面逐步形成。
●宗喀巴改革與格魯派的興起
元朝滅亡以後,薩迦派也跟著衰落,終於被噶舉派的帕竹教派所取代。這一時期的西藏最重大的歷史事件就是宗喀巴(1357~1419年)的宗教改革。鑒於當時西藏佛教界的頹廢,宗喀巴創立了嚴守戒律的新教派——格魯派。格魯派興起後迅速發展,不久便成為西藏的主流教派。宗喀巴死後,格魯派以「轉世制度」解決掌教的繼承問題,他的兩大弟子分別轉世為「達賴」和「班禪」。
●明清的統治與達賴、班禪統治地位的確立
1369年,即明朝建立的第二年,明太祖朱元璋即派人赴藏,重新任命官員並頒發新印,凡具有政治實力的地方諸教派首領均獲賜「王」、「法王」、「灌頂國師」等名號,但仍保持了西藏王位的傳承必須經皇帝批准的傳統,遣使冊封。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向明廷入貢,獲得明朝中央封賜的「朵兒只唱」名號。
1652年,五世達賴受順治皇帝邀請進京入見。1653年,順治皇帝頒賜金冊、金印,敕封五世達賴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喇達賴喇嘛」,正式確定了達賴喇嘛的封號。1713年,康熙皇帝冊封五世班禪羅桑益西為「班禪額爾德尼」,正式確定了班禪喇嘛的名號,並由此確定「達賴」、「班禪」兩系傳承的名號和他們的宗教領袖地位。達賴喇嘛在拉薩統治西藏的大部分地區,班禪額爾德尼在日喀則統治西藏的其餘地區。1727年,清朝設立駐藏大臣,代表中央監督西藏地方行政;西藏與四川、雲南、青海的區界,就是於此時派員正式勘定的。1751年,清政府建立「噶廈」作為西藏地方政府,清朝中央正式授權達賴喇嘛管理西藏的地方行政事務。由佛教格魯派治理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從此正式確立。
●西藏自治區建立
1911年辛亥革命,建立了融合漢、滿、蒙、回、藏等民族為一體的共和國——中華民國。當時內憂外患不斷,但中央政府從未間斷對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的冊封。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1年5月中國中央人民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達成了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十七條協議,再次強調了西藏對中央的隸屬關係,並確認了西藏的傳統風俗、文化、信仰等不被破壞。1959年,西藏進行民主改革,廢除了封建農奴制。1965年9月,西藏自治區正式成立。
氣候
西藏屬於高原大陸季風氣候,但由於地形地貌複雜多樣,氣候也呈現多種特徵。西藏東南部海拔較低的地區氣候較為溫暖,年平均氣溫8℃;西部及北部草原和高山地帶氣候寒冷。避開寒冷的冬季,5月到10月份是西藏最好的旅遊季節。
●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
由於高原海拔高、空氣稀薄、塵埃和水氣含量少,使得西藏成為中國太陽輻射能最多的地區,比同緯度的平原地區多一倍或三分之一。拉薩全年日照時間更是達到三千小時以上,素有「日光城」之稱。
●氣溫偏低,日夜溫差大
與相同緯度的平原地區相較,西藏氣溫偏低,但由於太陽輻射強烈,日出後地表升溫快,即使在冬季,只要有陽光也會感到溫和如春。同時,又因空氣稀薄,熱量散失快,降溫迅速,形成較大的日夜溫差。在阿里地區海拔五千公尺以上的地方,8月白天氣溫為攝氏10度以上,而夜間氣溫降至0度以下。日夜溫差之大可見一斑。
●乾季與雨季分界明顯
受西南季風的影響,西藏各地降水的季節分配不均,乾季和雨季的分界非常明顯,而且多夜雨。西藏每年10月至翌年4月,降水量僅占全年的10%至20%,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乾季,也叫「風季」。在乾(風)季裡,西藏降水量很少,常造成旱災。5月至9月的雨量非常集中,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90%左右,降雨容易引發泥石流、塌方等自然災害,也給藏地公路交通帶來很大的威脅,這個季節到西藏旅遊一定要留意天氣情況,注意交通安全。
另外「高原夜雨」也是西藏氣候的一大特徵,夜雨主要出現在夏季,能在炎炎夏日帶給人們絲絲涼爽,但也可能給在西藏露營和徒步旅行的遊客帶來不小的麻煩。
西藏的冬季,主要是11月至次年2月,這段時間也是西藏旅遊的淡季。西藏冬季時常發生暴風雪和雪後急速降溫等自然災害,藏北更為嚴重。
●氣候類型隨地形地貌而變化
西藏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從平均五千公尺一直下降到幾百公尺,氣候類型也隨之從高原寒帶、高原亞寒帶、高原溫帶轉變為熱帶、亞熱帶。在藏東南和喜馬拉雅山南坡地區,由於地勢迭次升高,氣溫逐漸下降,呈現「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獨特氣候特點。在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的影響之下,西藏林芝地區「夏無酷暑,冬無嚴寒」,被譽為「西藏江南」。
行政區劃
西藏自治區設6個地區、1個地級市和73個縣(市區)。6個地區為昌都地區、林芝地區、山南地區、日喀則地區、那曲地區、阿里地區。1個地級市為拉薩市。
市、地區 管轄縣(市轄區和縣級市、口岸、特別行政區)
拉薩市 城關區、當雄、堆龍德慶、墨竹工卡、達孜、尼木、林周縣
山南地區 乃東、貢嘎、隆子、浪卡子、瓊結、桑日、曲松、措美、扎囊、洛扎、加查、錯那縣
日喀則地區
日喀則市、南木林、定日、江孜、白朗、薩迦、拉孜、昂仁、亞東、聶拉木、仁布、康馬、定結、吉隆、薩嘎、崗巴、謝通門、仲巴縣、樟木口岸
阿里地區 普蘭、噶爾、革吉、改則、措勤、扎達、日土縣
林芝地區 林芝、工布江達、米林、波密、察隅、墨脫、朗縣
那曲地區
那曲、申扎、安多、比如、班戈、巴青、嘉黎、聶榮、尼瑪、索縣、雙湖特別行政區
昌都地區 昌都、芒康、江達、貢覺、丁青、察雅、左貢、類烏齊、八宿、洛隆、邊壩縣
語言與文字
藏語屬漢藏語系中藏緬語族藏語支,分為衛藏、康、安多三種方言,三種方言之間區別很大。
藏族非常注意使用敬語,拉薩人更為講究。不會敬語的人被認為缺少教養,而敬語用錯了,便會鬧出笑話。藏族人非常重視稱謂,稱謂不準確,往往被認為不懂禮貌。在對方名字後面加一個「拉」字,表示尊敬。例如稱格桑為「格桑拉」、扎西為「扎西拉」,師傅稱為「格拉」,廚師稱為「瑪青拉」等。
藏族有文字的歷史已有一千三百多年,藏文創建於七世紀前期松贊干布時代,當時大臣吞米桑布扎創造了30個聲母和4個韻母的拼音文字。到了九世紀,藏王熱巴布登位後,對藏文拼音進行簡化,豐富詞彙,改進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