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萬物興歇皆自然
我與國榮先生是二零零八年九月一起去臺灣相識。兩岸在臺北舉行第四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他的長篇小說《鄉謠》、《兵謠》更名《日子》、《突圍》在臺灣出版,大會邀請我們參與簽書會活動,同時擔任第二屆海峽兩岸大學生讀書演講比賽評審。
國榮先生是小說家,也是出版行業的專門家,沒想到他還研究老子,而且那麼專注執著嚴謹。依他所說,「孔夫子有句名言‘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我研讀老子,倒確是為己。是想把小說寫得好一些。」為此,他前後持續七八年時間,研讀了多個版本,這種治學態度,在浮躁的今天難能可貴。
儒、道、佛三學構成了中國文化的歷史,也鑄就了中華民族的靈魂。南懷謹先生曾經給儒學、道學、佛學作過一種比喻,他說儒學是「糧食店」,道學是「藥店」,佛學是「百貨店」。細想起來,這種說法不無道理。
儒學即孔孟的思想,其經典著作是《論語》。儒學可說是中華民族的本土文化,不只因為漢武帝接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儒家思想才成為中國社會意識形態的主導思想,儒學思想影響中國歷史已達兩千餘年,至今仍是當代人思想意識的根基,更是因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與理論具備入世精神。它既是官員當權者修身養性、勵精圖治、建功立業、踐行抱負的經典教義,它又是普通百姓修身齊家、為人處世、創家立業、規範行為的人生寶典。儒學不只對中華文明做出了傑出貢獻,而且對世界文明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在今天依然有啟示意義。所以孔孟思想像「糧食」一樣成為人生的必須品,今天建設社會文明同樣離不開儒學。
道學即老莊的思想,其經典著作是《道德經》。道學可說是中國的古典哲學,它創立了「天道觀」,也可以說是「宇宙觀」,提出了「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音與聲」、「前與後」,「強與弱」、「寵與辱」、「虛與實」、「黑與白」、 「剛與柔」、「貴與賤」、「開與闔」、「奇與正」等等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是樸素的辯證法。《道德經》不是一部講倫理道德的倫理學著作,而是一部空前的哲學著作。道學是對社會,對人的問題發言,是為社會,為人解決問題,引導人們進入高度抽象思維,告訴人們宇宙與萬物發展變化的總道理。所以把它比作「藥店」有一定的道理。人的成長成熟與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道學。
佛學即釋迦牟尼的思想,他是印度人,他創立了佛教,唐代的玄奘到印度取經把佛經帶回中國,成為了與儒學與道學並駕齊驅的三學。佛經包羅萬象,玄機四伏,應有盡有,像「百貨店」,每個人都可以在裡面尋找到自己所企望的東西。
老子、孔子、釋迦牟尼是同時代人,有關資料記載,老子比孔子大10-20歲,孔子比釋迦牟尼大10歲。這說明中國的春秋時期是全人類發現自我,進入高度的抽象思維,走向高度文明的時期,同時代西方國家也出現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思想家。
國榮先生的這部著作是專門研究老子的,全書分上下兩卷,上卷是閱讀心得,下卷是注解原著。老子的資料甚少,除了《史記》中不足六百字的介紹外,就只五千多字的《道德經》。讀了他的29篇心得,雖然老子的文化立場在出世與入世之間,但國榮先生的心得卻是入世的。他不是按部就班依照原著次序,從理論到理論進行演繹,而是在熟讀全書融會貫通的基礎上,提煉出代表老子思想的29個觀點,結合現實社會的詬病進行剖析,闡發自己的立場。通觀這29篇心得,儘管涉及到哲學、天文、政治、經濟、軍事、生活、科技等諸多領域,所闡發的理論也關乎到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等許多方面,但一個基本立場和出發點貫穿其中,那就是尊重自然,順其自然。無論治國,還是軍事;無論為人,還是處世;無論對待生命,還是對待人生,一切都以自然為本。這不由讓我想起詩聖李白的詩句:「草不謝榮於春風,木不怨落於秋天,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日出入行》)遵順自然,尊重規律,可以說是老子立道的基本出發點, 國榮先生的著述也堅持了這一基本立場。全書文字質樸自然,說理深入淺出,既有老子的基本思想,又有對現實問題的揭示批判,讀來備感親切,給人啟迪。
解讀經典,歷來存在「經注我,還是我注經」的問題。這部著作,既有經注我,也有我注經。下卷是作者注釋老子。值得讚賞的是,原著《道德經》八十一章沒有章名,作者為便於讀者閱讀,在理解原著各章精神的基礎上,給各章取了章名,仔細琢磨,這些章名對理解原著的內容有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所注釋的文字,無論是對原意的詮釋,還是文字的表述,都能讓人感受到作者治學的嚴謹。
在資訊爆炸的今天,人們在多媒體、快節奏的環境中生活,要大眾都去研讀國學經典,難以做到,像這部作品這樣經研究者苦心研讀後,將其心得與成果成書出版,不失為推動大眾閱讀經典的一項積極而有效的舉措,值得稱道。我們有理由相信,大眾很需要也一定會喜愛這樣的著作。
以此為序。
王立群
2014年7月25日
(王立群,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古典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理事,《百家講壇主講《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