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大度量成就多大的事
一個有所作為的人,首先要具備豁達、開放、包容的胸襟。若一個人心胸狹窄,不懂得寬容他人,肯定不能成大事。
一個真正有修養的人,應該有容納他人缺點和寬恕他人過失的器度,而不會自命清高、不跟任何人來往而陷入孤立狀態。尤其是那些有志於做大事的人,更要有容人之量,這樣才會有人與你分享、為你效勞,你的事業才能不斷發展壯大。
生活中,如果多一份寬容,一件可能原本很糟糕的事情也會向好的一面發展,這就是「化干戈為玉帛」,是寬容的另一種境界。真正寬容的人能夠化解諸多矛盾,贏得人心,俗話說:「多大度量成就多大的事。」一個有所作為的人,首先要具備豁達、開放、包容的胸襟。若一個人心胸狹窄,不懂得寬容他人,也許會取得小的成就,但想成為一名優秀的領導者則肯定是不行的。
因為,上下級的關係本來就容易產生隔閡,而下屬們一般都害怕被上司指責,他們加倍小心,努力工作,如果身為上司,對下屬出現的每一處並不顯眼的錯誤都不放過,對工作中的每一個可以忽略的過失都斤斤計較,那就更會加劇下屬們的這種恐懼,進而造成彼此的不信任甚至敵視。
事實早已經證明,事業越成功的人,就越有寬容之心。寬容猶如春天,可使萬物生長,成就一片陽春景象。不計過失是寬容,不計前嫌是寬容,得失不久居於心,亦是寬容。寬容可助你贏得下屬的忠誠,保持其積極進取的心;可使你不受一時得失的影響,保持對事物正確的判斷。所以,如果你想有所作為、獲得成功,那就要學會寬容。
東漢末年,袁紹有一次向曹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並令謀士陳琳寫了三篇檄文,對其行徑大加鞭撻。
陳琳才思敏捷,言辭犀利,在檄文中,不但把曹操本人給罵得體無完膚,甚至連他的祖宗三代也沒有放過。曹操相當惱怒,氣得火冒三丈。
可是不久,袁紹失敗,陳琳也落到了曹操的手裡。
人們都以為曹操有了報復的機會,陳琳必死無疑,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解曹操心頭之恨。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曹操非但沒有殺掉陳琳,反而對他委以重任。這使陳琳非常感動,後來為曹操出謀劃策。
當時有屬下不解,曾問曹操:「大人為何不殺陳琳反而重用,難道您忘了他是如何往對您的了嗎?對於這樣侮辱您的人您卻待為上賓,不是讓天下人輕視您嗎?」
曹操哈哈大笑,說:「我和陳琳往日無怨、近日無仇,他之所以這樣對我,主要是各為其主,這一點恰恰說明他對主子的忠誠。我怎麼能虧待一個對主子忠誠的人呢?況且現在正是用人之際,我怎麼能這樣殺他呢?那樣天下人豈不是更加嘲笑我?現在我這樣做,天下人則都知道,對待仇人,我尚且如此,何愁天下能人不來呢?」
屬下對曹操的胸襟佩服之至。
可和曹操同時代的周瑜,在容人之量上與曹操相比卻大相徑庭,雖然周瑜也是三國時代才華橫溢的人物。
赤壁之戰中,周瑜統率的東吳方面軍損失慘重,而諸葛亮卻沒有多少損失,當時就氣得周瑜「大叫一聲,金瘡迸裂」。後來,周瑜又用美人計,騙劉備東吳招親,被諸葛亮識破,最後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最後,周瑜用「假途滅虢」之計,想謀取荊州,亦被諸葛亮看穿,周瑜仰天長歎:「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吐血身亡,足見周瑜度量之小。
曹操和周瑜,雖然同屬三國時代的傑出政治家,但卻有著不一樣的胸襟。
從古至今,大凡胸懷大志、目光高遠的仁人志士,無不以大度為懷,置區區小利於不顧。相反,那些鼠肚雞腸、心胸狹隘,對隻言片語耿耿於懷的人,很少有能成就大事業的。
世人大多知道,季辛吉是尼克森總統最親密的助手,但是這兩個人曾經是一對政敵。
在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競爭期間,季辛吉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對提名候選人尼克森展開了猛烈的攻擊,使尼克森遭遇了空前的挑戰。
儘管季辛吉的猛烈攻擊具有很強的殺傷力,但卻最終沒有阻止尼克森贏得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登上總統寶座。
即便在尼克森擔任美國總統之後,季辛吉也沒有停止他一貫的炮火,並譏諷尼克森「根本沒能力治理好美國」。
但令人備感意外的是,在猛烈的炮火中,尼克森總統領略了季辛吉的才華,於是忍住各種壓力,大膽任命季辛吉為國務卿。
尼克森的這種低調處理的寬容姿態,使季辛吉深為感動,便傾其全力服務於尼克森總統。
季辛吉果然不負重望,憑藉其淵博的知識、獨到的見解、過人的膽識縱橫國際政壇,成為馳名國際的外交家,為尼克森總統掃除了許多障礙。尤其在「水門事件」中,季辛吉更是利用其出色的外交才能為尼克森總統解除了不少來自美國國會的彈劾威脅。
就這樣,由於尼克森的寬容,才成就了一對政治黃金搭檔,他們也因此在世界政壇上叱吒風雲、所向披靡。
尼克森總統以其寬宏大量的胸襟,不僅成就了他的偉大事業,也為世人留下了寬容的風範。實踐已經不止一次證明,那些胸襟寬廣的人,才能有海納百川的氣象,才能成就非凡的業績。
2.寬容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自我解脫
寬容是種美德。寬容他人,實際上就是善待自己。一個人不能容忍別人的缺點,就不可能擁有真正的朋友,他的人生也難以成功。
有了寬容,就不怕吃虧。俗話說,吃虧是福。在交往中,有一顆寬容之心,必然能交到好的朋友,從而得到一個好的心情,予人快樂則予己快樂。所以說,在寬容他人的同時,也就善待了自己。人在社會中有太多的壓力,人的精神往往處於緊張狀態。因此,我們不妨適當地降低一些對自己的要求並多一些寬容,微笑著對待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
寬容是一種美德,寬容更是一種自我解脫。生活中有許多說不清、道不明的是是非非,究竟是為了什麼?權利?地位?還是金錢?但這樣的快樂又能維持多久?也許你確實有「理」,也許你也爭到了「理」,但現實中有很多事僅靠一個「理」字是無法解決問題的。爭「理」不如爭「禮」!
南北朝時,西魏的大將宇文泰實際掌握著朝廷大權,西魏在他的主持下國泰民安。
大行台左丞蘇綽是宇文泰的心腹,協助宇文泰治理西魏,進行了許多變革,遭到不少人的反對。他們聯合起來反對蘇綽,給他羅織了不少罪名。
但宇文泰相信蘇綽的為人,對所有人的控告統統不加理會。他對蘇綽說:「我是信任你的,你如果想懲治誰,我一定為你出氣。」
蘇綽說道:「變革涉及許多人的利益,有人反對是正常的,但這個時候懲處反對我的人,只會使人心更加恐慌,因此,我請求您寬恕他們。」
宇文泰則說:「你太仁慈了,這樣只能讓他們越鬧越厲害,增加對你的誣陷,你甘心這樣嗎?」
蘇綽回答道:「我用仁恕之心待人,並不代表向他們示弱,而是想感化他們。我想讓他們知道,我絕不是因個人的私利而為難他們,這樣做是為了朝廷的長治久安。」
蘇綽沒有採取任何報復行動,這讓反對他的人非常意外。時間一長,這些人都相信了蘇綽,遂生愧疚之心。
一天,一位反對蘇綽最強烈的大臣拜見蘇綽,對他說:「你不和我們一般見識,可見你大人大量,難道你真的不記恨我們?」
蘇綽道:「我非聖賢,生氣是難免的。不過我能理解你們,這樣做也是為了我自己。」
大臣不解地問:「你太客氣了,你給我們恩典,怎麼是為了自己呢?」
蘇綽誠懇地說:「我若報復你們,你們必記恨在心,如此冤冤相報,只能是兩敗俱傷。一旦我失勢,你們還會饒了我嗎?但眼下我們不結仇怨,我也沒有擔驚受怕的那一天。」
大臣大為感動,就對其他大臣說:「蘇綽寬恕我們,卻毫不居功,這是大仁大義,我們還能和他作對嗎?」
從此,反對蘇綽的人紛紛成了蘇綽的支持者。
蘇綽的大度和寬容,為他贏得了眾多的支持者。生活中,大智者從來不會揪住別人的小辮子不放的,因為只有寬容的人,才能夠贏得更多人的擁戴。
3.做事要給自己留有餘地,得饒人處且饒人
那些智者都明白「山不轉水轉」的道理,因此,做事要給自己留有餘地,得饒人處且饒人。
在人際交往中,難免會在認知上、利益上、情感上等方面存在不同的看法和分歧。一些人為了維護一己之私,會得理不饒人,非要與人爭個高下、比個輸贏,不惜惡語相加,甚至大打出手,結果使得原本簡單的事情卻變得不可控制,有的還因此惹上了牢獄之災,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
兩人爭論,各執己見,這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可逾越常規,更不能使爭論變成爭執。要學會換位思考,謹慎對待對方的觀點,讓對方從你的角度來理解你的動機。惟其如此,你才不會盲目地譴責他人或盲目地自我辯護。
總之,「冤家宜解不宜結」,這樣不但是給他人面子,也成就了自己的聲譽。
漢代公孫弘年輕時家貧,後來貴為丞相,但生活依然十分儉樸,吃飯只有一道葷菜,睡覺只蓋普通棉被。就因為這樣,大臣汲黯向漢武帝參了一本,批評公孫弘位列三公、有相當可觀的俸祿,卻只蓋普通棉被,實際上是使詐以沽名釣譽,目的是為了騙取儉樸清廉的美名。
漢武帝詢問公孫弘,汲黯說的是否屬實。公孫弘回答:「汲黯說的沒有錯,滿朝文武大臣之中,他與我的交情甚好,也十分瞭解我。今天,他當著眾人的面指責我,只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只蓋普通棉被,與平常百姓一樣,這的確是故意裝得清廉,以此沽名釣譽。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您又怎麼會聽到他對我的這種批評呢?」
漢武帝聽了公孫弘的解釋,反倒覺得他為人謙讓,便更加尊重他了。
按理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作為朝廷重臣的公孫弘自然也不例外,生活簡樸是一種美德,可卻被汲黯指責成沽名釣譽,這是一種公然的羞辱。公孫弘完全可以進行有力的反駁,但公孫弘卻欣然一笑,承認自己是沽名釣譽。這並非軟弱,而是一種寬容,他不想因此事而傷了彼此的和氣。這是一種君子的雅量,更是得理也讓人的寫照。
4.寬容別人就是寬容自己
為人處世,不讓別人為難,就是不讓自己為難;讓別人活得輕鬆,就是讓自己活得瀟灑。
在人際交往中,有些人一旦覺得自己有理,就會揪住別人的缺點窮追猛打,非要逼得對方豎起白旗、繳械投降不可。這樣的人大多心態不夠端正,只要心裡有怒氣、有怨恨,就要想盡辦法發洩,不管對方是否存在過錯。
但是,這個世界說大也大,說小也小。俗話說:低頭不見抬頭見,山不轉水轉。說不定有一天會再次相遇,甚至有求於人。因此,給別人留餘地就是給自己留餘地,給別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在砌牆鋪路的時候,人們都會在需要的地方恰到好處地留一點空間,從而避免拉裂或擠壓變形的情況出現,這就是以不太完美的形式達到完美的境界。
為人處世寬容別人就是寬容自己,給別人留後路就是給自己留後路。
春秋末期,魏惠王試圖稱霸天下,於是四處招攬賢士。龐涓是鬼谷子的弟子,有些真本領。得知這一消息後便主動求見魏惠王,對其講了一些富國強兵之道,為此深得魏惠王的喜愛,在魏國做了大將。他每天操練兵馬,並帶兵打了幾場勝仗,甚至連齊國也曾被他打敗過。此後,魏惠王因此更加信任龐涓,而龐涓也開始自以為是。
不過,龐涓是個妒忌心很強的人,他知道自己的同窗孫臏在兵法上比自己更勝一籌,而且是吳國大將孫武的後代。魏惠王也聽說了孫臏的名聲,一次他與龐涓商議,想把孫臏請來為魏國效力。誰知,龐涓心懷鬼胎,在魏惠王面前誣陷孫臏與齊國私通。魏惠王聽信了龐涓的話,把孫臏治了罪,並在其臉上刺了字,剜掉了他的兩塊膝蓋骨,一心想要置其於死地。
後來,齊國有位使臣到魏國,偷偷將孫臏救出,帶回了齊國。齊國大將田忌早就聽說孫臏是個奇人,於是就把他推薦給了齊威王。齊威王當時正在國內進行改革,與孫臏談論兵法後,對他頗為賞識。後來,齊威王拜孫臏為軍師,對他禮遇有加。西元前三四一年,魏國派兵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宣王派田忌和孫臏帶兵援救韓國,孫臏權衡了一下形勢後,決定不去救韓而是直接攻打魏國。這一次,他用計謀誘龐涓上當,最後龐涓帶領軍隊到達馬陵的時候中了齊國的埋伏。龐涓走投無路,最終被亂箭射殺。
從這件事上不難看出,一個人的最終結局和他為人處世的方法有密切的關係。如果知道為別人留條活路,那麼在自己危難的時候對方可能也不會把事情做絕;相反,如果平時總是把人往絕路上逼,那麼到最後,自己也沒有多少活路可走。
眾所周知,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都是世界著名的飲料企業,還是競爭對手。
一九九三年六月,在美國傳出了罐裝的百事可樂內接連發現注射器針頭的事件,而且被描繪得十分逼真,全世界為之譁然,美國人甚至把此事與愛滋病聯繫起來。瞬間,百事可樂的形象大跌,原來市場上堆積如山的百事可樂,一夜之間慘遭厄運,被從貨架上撤走。
這時,有人認為百事可樂的「死對頭」—可口可樂一定會趁此機會大做「文章」,以取「漁翁之利」。可是,可口可樂公司一直保持沉默,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去打擊自己的頭號對手。甚至,在百事可樂的銷售剛剛復甦的時候,可口可樂做出了讓世界驚訝的決定:全球停止一天銷售可口可樂,以此支持老對手走出困境。
後來,百事可樂走出了低迷,恢復了元氣。
事後,專家分析說,可口可樂公司沒有在百事可樂遭遇滅頂之災時落井下石,反而以自己停止一天銷售來支持百事可樂的復甦,就是給對手一條生路。也正是因為有百事可樂這個偉大的對手的存在,才能讓可口可樂始終保持競爭的狀態。而競爭和博弈的存在,才是企業不斷進步的源泉。
在生活中,人們總是認為「商場如戰場,同行是冤家」。於是乎,面對競爭對手的失誤或有危機事件發生時,總是有一些人或者一些企業要麼大肆渲染、造謠誹謗、落井下石,要麼不聞不問、幸災樂禍、聽之任之。豈不知,這樣做的結果,非但不能樹立自己的形象,反而會影響到整個行業的聲譽,自己也難免「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到頭來落個兩敗俱傷的下場,那才是真正的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