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巖的經商手段:做生意需要用點人脈和財脈
胡雪巖是中國晚清第一大富商,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與外國銀行開展金融業務的人;同時也是第一個獲得清廷特賜二品頂戴,賞黃馬褂,能在紫禁城騎馬殊榮的商人。
胡雪巖的一生極為奇特複雜、離奇曲折,他是封建社會商人成功經營的典範。當我們理性地看待胡雪巖這個歷史人物時,就會發現他的人生、他的奮鬥過程、他的為人處世以及他對商業獨到的理解,都可以給當代的商界人士和眾多讀者予以諸多的啟示。
本書另一大特色是以生動感性的圖畫匹配精練的文字,以全新的「圖解」方式,給予讀者簡單易懂的閱讀體驗,再現商界偉人的風采與卓越之智。
作者簡介:
王善亞教授
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畢,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博士。曾擔任心理系教授,專攻人類商業心理學研究,喜歡嘗試用輕鬆的歷史典故,來教導學生如何做人處事的藝術,其言論著述常發表於國內各大報,並受聘為各大專院校及企業公司,做企業心理教育的培訓工作。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編者序 傳奇商人胡雪巖
晚清時期,在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古有陶朱公,今有胡雪巖」。中國商界從古代到近代歷史上,有兩位可以稱為「聖人」的商人,一位是春秋戰國時期幫助越王勾踐復國的陶朱公范蠡,另一位就是晚清時期的紅頂商人胡雪巖。
胡雪巖(西元1823~1885年),名光墉,字雪巖,清朝安徽績溪人。胡雪巖幼時父親去世,家境貧寒,他以幫人放牛為生計,後來到杭州錢莊做學徒,得到老闆賞識,老闆在臨終前還將錢莊贈與胡雪巖。自此,胡雪巖開始行走商場。
咸豐十一年(西元1861年)十一月,太平軍攻佔杭州,胡雪巖從上海、寧波購運糧米及軍火接濟清軍得到朝廷重臣左宗棠的賞識。隨後,左宗棠任浙江巡撫,委胡雪巖為總管,主持全省錢糧、軍餉等事宜,胡雪巖的阜康錢莊藉此機遇大獲其利。同時,胡雪巖協助左宗棠開辦洋務事業,主持上海採運局,兼管福建船政局,經手購買外商機器、軍火及邀聘外國技術人員,從中獲利頗豐。為協助左宗棠西征順利,胡雪巖先後六次向洋人借款,累計金額達一千八百七十萬兩白銀。左宗棠成功收復新疆,結束了阿古柏在新疆十多年的野蠻統治,胡雪巖在後方立下了汗馬功勞,彰顯了他人生的最大價值。由於輔助左宗棠有功,胡雪巖被授江西候補道,慈禧太后賜穿黃馬褂,成為清朝第一位亦官亦商的傳奇人物。
至同治十一年(西元1872年),胡雪巖的阜康錢莊分店達二十餘處,遍及大江南北,資金達兩千萬餘兩白銀,田地萬畝。除此之外,胡雪巖縱橫金融、絲、茶、軍火、糧米等多種領域,並與多國商人進行貿易。
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胡雪巖籌辦「胡慶餘堂」雪記國藥號,並聘請浙江名醫,收集古方,精製成藥四百餘種,成為國內規模較大的全面配製中成藥的國藥號,享譽中外。在動亂年代,胡雪巖多次無償為百姓、清軍施藥、捐資捐物,人稱「大善人」。左宗棠在為朝廷的奏摺中說:「胡雪巖,商賈中奇男子也。人雖出於商賈,卻有豪俠之概。」
胡雪巖歷經晚清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執政者,當時的社會處於動盪和崩潰的邊緣,中華民族的挫敗與中興交織在一起。正是這樣一個時期,胡雪巖從一個小小的學徒發展到富可敵國的鉅賈,可謂傳奇中的傳奇。
胡雪巖一生遊走於官與商之間,追逐於時與勢之中,既體會了盛衰榮辱之感,又嘗盡了生死情義之道。他籌官資辦店舖、入股經商,買賣商品,並做期貨,與官員來往時又與洋商進行商場博奕。胡雪巖生逢亂世,卻憑藉自己獨特的經營手法,在封建皇權的庇護下,成就了一番事業。然而,胡雪巖畢竟是生活於晚清時期,從小受傳統文化思想的薰染,導致他在經商、為人處世中,帶有強烈的歷史局限性。例如,他遵循封建官僚制度,以權謀私;為獲得利益不惜重金收買官員,金權交易;為己私利,在與洋商貸款中牟取暴利;為彰顯家族氣派,大建豪宅、妻妾成群等。我們對歷史人物無法苛求其完美,只能取其合時宜的進步思想及精神。
時過境遷,對商界中這樣一位傳奇人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力求全面、客觀地呈現其原貌,力求還原其經營精神而出版了《圖解胡雪巖九九方略》。
本書在已有的資料上,圍繞胡雪巖的傳奇人生,從機遇時勢、權謀、圓世、經營、用人、同行競爭、手面眼光、濟世揚名及情場等九個方面,詳細解析胡雪巖的經商謀略,以期望能夠為讀者全面呈現傳說中的鉅賈胡雪巖。除此之外,本書的另一大特色是以通俗易懂、精練的語言配上生動的圖畫,讓讀者在領悟胡雪巖經營謀略之時,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人物的風采。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編者序 傳奇商人胡雪巖
晚清時期,在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古有陶朱公,今有胡雪巖」。中國商界從古代到近代歷史上,有兩位可以稱為「聖人」的商人,一位是春秋戰國時期幫助越王勾踐復國的陶朱公范蠡,另一位就是晚清時期的紅頂商人胡雪巖。
胡雪巖(西元1823~1885年),名光墉,字雪巖,清朝安徽績溪人。胡雪巖幼時父親去世,家境貧寒,他以幫人放牛為生計,後來到杭州錢莊做學徒,得到老闆賞識,老闆在臨終前還將錢莊贈與胡雪巖。自此,胡雪巖開始行走商場。
咸豐十一年(西元1861年)十一月,太平軍攻佔杭州...
章節試閱
第1章
機遇時勢篇
時勢是人們生存的客觀環境,直接影響著人的生存與發展。唐朝大文豪韓愈曾說:「天人交合才能勝。」人要成大事,首先需要判斷時勢的發展趨勢,並善於抓住每一個有利於自身發展的機遇。胡雪巖生逢晚清時期的動亂年代,但他能清楚地看清時勢,並能借勢、乘勢來發展其事業,最終叱 風雲整個商界。
父親的囑咐/23
勤快的學徒/25
青少年時的夢想/27
珍惜機遇/29
拒絕晉升的機遇/31
客船女談出機遇/33
他人閒聊中的商機/35
乘勢向外商貸款/37
認清大局/39
對洋商的觀點/41
時勢在變,人應變/43
拜見左宗棠/45
與洋商合作/47
協助左宗棠/49
不求人,格自高
我國民間有句俗語「不求人,格自高」,意思是說,不去求人辦事,人格自然高尚。胡雪巖在年幼時便明白這句話的道理,出身低微的他,保持著高貴的人格。在每一次機會來臨時,胡雪巖幾乎不主動求人,而都是別人求他。
●從放牛童到學徒的機遇
在生活中,我們發現如果求人辦事,自然感覺低人一截,好話說了一番,對方也勉強答應幫忙,但似乎失去了點什麼。民間有句俗語是「不求人,格自高」,意思是說不求人辦事,人格自然高尚。胡雪巖在年幼時便明白這個道理,即使遇到可以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他也沒有去懇求別人,相反,都是別人在求他。
胡雪巖出生在安徽績溪胡里村,這裡山清水秀,文風鼎盛,名人輩出。胡雪巖本名叫光墉,字雪巖,在家排行老三,讀過兩年的私塾,接受了最基礎的傳統教育。胡雪巖的父親是鄉里有文化的名士,兼營小本生意,維持著一家人的生活。家庭的開銷日益增多,而父親又在生意上遭受了挫折,胡雪巖12歲時,父親就去世了,臨終前父親對站著床邊的胡雪巖說:「欲興吾家,其惟順兒乎!」「順兒」,是父親對胡雪巖的暱稱。胡雪巖在心裡刻上了父親的囑咐:好好做人,好好做事,胡家就靠你了。
父親去世後,胡雪巖默默地為家庭做著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一天下午,他像往常一樣替別人放牛,他將牛趕到草地上,自己走進不遠處的涼亭想休息片刻。一進涼亭,他發現有一個很大的藍布包袱,他上前伸手摸摸,看了又看,感覺很重。胡雪巖打開一看,裡面全是金銀財寶。胡雪巖將包袱繫好,放在後面的草叢裡,然後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一樣坐在涼亭裡等待失主。太陽落山了,胡雪巖還是坐在那裡一動不動地等待。終於,有一個人慌慌張張地跑來,問有沒有看到他丟的東西。胡雪巖機智而沉穩地問,丟了什麼東西。那個人描述了一番,等確定這個人就是失主後,胡雪巖拿出包袱還給了失主。
失主很是高興,從包袱裡拿了兩件東西要給胡雪巖作為報酬。胡雪巖連忙拒絕,說這是失主的東西,就要還給失主。失主聽後大為感動,便說這樣好的孩子在此放牛真是可惜。同時,失主告訴胡雪巖,他姓蔣,在大阜開了一家雜糧店,只要胡雪巖願意,就收他為徒弟。
機遇就這樣悄然而至,胡雪巖雖然撿到了失主的財物,也知道了失主的身分,但沒有開口懇求失主收他為徒,他的美德、機智得到了失主的欣賞,失主主動爭取胡雪巖做他的徒弟。
這是一次機會,一個可以改變放牛生活的機遇。但胡雪巖卻說,他不能立即答應,他要回家和母親商量後才能做決定,如果母親同意他去,他很樂意去。這位失主一聽胡雪巖的話,更是欣賞這個孩子。他立即把自己地址告訴了胡雪巖,並對胡雪巖說,他會安排好一切的,而且會好好教胡雪巖。
胡雪巖回去後,將事情的經過告訴了母親。母親聽後很為他高興,這麼好的機會當然要讓兒子去。13歲的胡雪巖離開母親,離開家鄉,一個人到大阜,找到蔣老闆,開始了在雜糧行做學徒的生涯。
●金華老闆的請求
人們常說,機遇可遇而不可求,當機遇來臨時,有的人並不以為意,任機遇從眼前溜走。而胡雪巖所做的每一件事,所走的每一步,似乎機遇總在他身邊。
胡雪巖在雜糧行做學徒非常的勤快,任何事情,他都認真地去做,蔣老闆自然越來越看重他。有一天,雜糧行來了一位金華的商人,剛到大阜就病倒了。這位商人在大阜沒有親人,無人照顧,想返回金華,可是病情又加重了。胡雪巖得知後,就主動照顧這位商人,他每天端藥送飯、跑前跑後,對這位陌生的商人照顧得十分周到。這位商人為此很感動。沒過多久,金華老闆的病好了,他問蔣老闆怎麼會有這麼好的徒弟。蔣老闆將遇到胡雪巖的經過講述了一番,金華商人聽完後,十分稱讚胡雪巖。金華老闆問胡雪巖,金華比大阜好多了,願不願意隨他一起去金華?
大阜在當時是安徽的一個縣城,而金華是當時浙江一個繁榮的經濟市區。胡雪巖如果想去金華,可以懇求金華商人帶他走,何況他還照顧了這位老闆,他完全可以藉這個人情主動開口。但胡雪巖沒有那樣做,他要在不失人格的前提下,用更完美的方式得到機遇。
胡雪巖說,他不能立即答應,要先問一下老闆,如果老闆同意,他才能答應;如果老闆需要他,即使他願意去,也不能去金華。隨後,胡雪巖把金華商人的話告訴了蔣老闆,蔣老闆很高興地答應了。因為蔣老闆知道,這對胡雪巖來說是一次人生更好的機遇,自己培養的徒弟能有更好的發展,何樂而不為呢?
從放牛童到雜糧行的學徒,再從大阜走向金華,年少的胡雪巖依靠自己每一天的表現贏得了機遇,而面對機遇時,他沒有開口求人,卻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給予了圓滿的詮釋,並得到了更好的發展機遇。
●不求人,如願進錢莊
金華比大阜確實大了不少,火腿行的規模也不小。胡雪巖要學習的東西實在太多了,他什麼都聽,什麼都認真地去學。作為學徒,他一如既往地勤快、認真、耐心。
因為火腿行的規模比較大,故而與錢莊有業務聯繫。錢莊類似於今天的銀行。一次偶然的機會,胡雪巖看到了影響他一生的東西──銀票。銀票始於我國古代宋朝,發展到清朝,已經較為規範地廣泛用於各種商業活動。銀票的產生,解決了攜帶大量現幣的煩惱。當胡雪巖第一次看到銀票的時候,大吃一驚,如此巨額的錢數,寫在一張紙上就可以遊走天下?年少的胡雪巖心裡想,原本一直以為銀子和財寶都是官府製造的,現在有錢人自己就可以開錢莊,想用多少就寫多少,這豈不比官府強多了?如果自己也開一家錢莊的話,就有用不完的錢了。想到這裡,胡雪巖下定決心:一定要到錢莊當學徒!
雖然有這個目標,但胡雪巖並沒有說給任何人聽。因為他知道要去錢莊當學徒,就要去求人,如果去求人,對方不答應,自己不僅尷尬,而且會讓現任的老闆和同事知道後,連現在的飯碗都保不住了。因此,胡雪巖心裡默默地記住這個目標,他在尋找機遇。
胡雪巖遇到錢莊的人來收賬,就會上前主動問話,比如,錢莊裡有沒有學徒?學徒們每天都做些什麼?他們都學些什麼?等等,但機智的胡雪巖從來都不說自己想去錢莊做學徒。當他打聽到錢莊的學徒要算錢要算得快,算盤要打得熟練,字要寫得漂亮時,立即開始練習書法和珠、心算。
皇天不負有心人,胡雪巖進步得很快,他的字寫得漂亮不說,而且剛勁有力。當錢莊的人來核對賬目時,他不用算盤,而是用心計算,又快又正確地說出數字。為此,大家都很注意這個年輕人。當有人說,怎麼可以算這麼快?胡雪巖拿起算盤,以最快的速度撥打著算盤珠子。錢莊的人對胡雪巖讚不絕口,就在胡雪巖老闆面前談論起這個年輕人。火腿行的老闆就把認識胡雪巖的前前後後都講述了一遍。錢莊的人一聽說,珠、心算好,算盤打得好,字寫得好,人品更好,錢莊就需要這樣的人才,願不願意把這個人才讓給他?
錢莊的人在懇求要胡雪巖這個難得的人才。
胡雪巖沒有要求任何人幫忙,卻如願以償地進入了錢莊,步入了他認為可以花錢不用考慮的地方。沒有機遇的時候,胡雪巖踏實地做好自己應做的事情,而機遇來臨時,他讓機遇追隨著他。
惜機遇,得阜康
胡雪巖經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進錢莊當學徒的機會。機遇難得,他倍加珍惜,利用各種機會歷練自己。阜康錢莊老闆十分器重胡雪巖,將其錢莊贈與他。
一個機遇可以讓人從此改變,一個改變可以讓人擁有更多。胡雪巖在機遇面前,不僅知道珍惜,而且能夠利用每一次機遇發展自己。
胡雪巖從金華來到杭州的阜康錢莊。面對新的職業,新的機遇,胡雪巖沒有怠慢。按照錢莊的規矩,學徒要用兩個月的時間練習基本功──「坐功」,也就是在金庫裡練習算銀票、包銀元、串銅錢。考驗期為一個月,如果坐功表現不合格,可以再考驗一個月,如果有違規的行為,就立刻辭退。在當時,學徒的訓練極為嚴格。胡雪巖謹記父母教誨,認真、耐心地練習每一個動作。一個月的考驗期間,他的工作不僅嫻熟而且準確,沒有出現任何差錯。
機遇難得,胡雪巖倍加珍惜,他沒有因為自己是被舉薦而來就得意,也沒有因為自己比別人努力而沾沾自喜,他還是像以前那樣勤快。每天很早起床,然後給老闆倒夜壺、端洗臉水,買早點,掃地擦桌子。開店營業後,有客戶辦理業務,他就站在旁邊,見機行事,從來不用老闆提醒。按照錢莊的規矩,學徒要滿五年才有機會分派任務,成為錢莊的辦事人員。由於胡雪巖表現極為出色,老闆破例讓他提前一年滿師,並提升他為「跑街」,即給客戶送帳單文書等。
在沒有當「跑街」前,胡雪巖早就掌握了這一職位的各種任務和技巧,因此,他做起來相當輕鬆。很快,老闆提升他為「出店」,相當於現在的業務主管,做「出店」就有一定的經營權利,可以與客戶談業務,還可以經手銀錢。當其他的學徒還在原地時,他已經當上了小主管,他比其他學徒更懂得如何把握機遇,如何充分利用眼前的機遇。
「出店」每天要見不同行業的商人,這些商人性格、脾氣又各不相同,一句話說得不適當,生意就沒了。而胡雪巖卻能勝任,他做得更好。錢莊收不回來的錢,胡雪巖能收回來,別人做不到的事情,他卻能做到。因為胡雪巖在做跑街的時候,利用每個機會,熟悉客戶的背景,並與客戶融洽地相處。在胡雪巖看來,即使與一個普通人聊天,都可以獲得一個機遇。
胡雪巖的能力很出眾,再往上一層就是掌盤。由於現任的掌盤年齡偏大,身體也不太好,老闆便想提拔胡雪巖為掌盤。老闆對胡雪巖說,你來當錢莊的掌盤,怎麼樣?
胡雪巖離掌盤只差一步之遙,掌盤的地位僅次於老闆,相當於現在一個公司的經理。胡雪巖的能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即使老闆這個時候不找他商量,他也會很快做到掌盤的位置。但胡雪巖拒絕了這次晉升的機會。他說,掌盤管理錢莊很重要,但錢莊的生意都是出店招攬而得,他現在做得很順手,而且熟悉很多客戶,如果他不做出店就會影響錢莊的發展。
老闆覺得胡雪巖面對這樣好的機遇,卻心繫錢莊,真是難能可貴,便更加信任他。事實上,胡雪巖做出這樣的選擇有他的考慮。出店雖然辛苦,但每天遇到的不同客戶都可以為以後的商業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他並不想一輩子在錢莊做夥計,他有他的目標,有朝一日他要自己開錢莊,他要趁做出店的機會多認識人,多交際,所以他拒絕了老闆的好意。
阜康錢莊的規模逐漸擴大,在溫州、湖州、寧波等大商埠均有商舖與客戶有來往,尤其是各種投資匯兌、借貸等業務。但老闆的身體每況愈下,他經常叫胡雪巖給他回報錢莊的生意。胡雪巖對錢莊的業務瞭若指掌,如數家珍,就連掌盤和老闆忘記的業務,他也記得清清楚楚。透過對胡雪巖的多年考驗及慎重思考,老闆決定將阜康錢莊託付給胡雪巖經營。
在胡雪巖的第四代孫,畫家胡亞光先生的《安定遺聞》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先曾祖光墉公,字雪巖,少式微不暇攻詩書。學賈於阜康錢莊。肆主於姓,無子。家公勤敏,有膽略,頗器重之。疾革時,招公至榻前曰:「君才識百倍於吾,吾肆雖小,好為之不患無用武之地」。即以全肆贈之。
從這段文字中,我們知道胡雪巖在阜康錢莊做學徒,勤快、機敏又有膽略。錢莊老闆姓於,於老闆沒有子嗣,他對胡雪巖的才能很器重,在臨終前,將胡雪巖叫到床前,對胡雪巖說,你的才能比我強百倍,阜康規模雖小,你只要好好經營,就會有用武之地。於老闆將阜康錢莊贈與胡雪巖。這一年,胡雪巖27歲。
從雜糧行小學徒到錢莊的老闆,從13歲到27歲,僅僅14年的時間,胡雪巖終於實現夢想。縱使沒有於老闆的贈與,胡雪巖憑藉能力會開辦自己的錢莊,於老闆此舉只是為他提供了一次幫助。藉此機遇,胡雪巖真正開啟了他的事業之門。
眾人捧,來機遇
在他人看來,胡雪巖的機遇比別人多,而在胡雪巖看來,他的機遇都是大家捧出來的。在與客船女的聊天中,在酒席中與朋友的閒談中,他都能聊來商機,談來商機。這便是胡雪巖機遇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北宋文學家蘇洵在《衡論•遠慮》中有一句這樣的忠告:「取天下與守天下,無機不能。」意思是說,如果沒有良好的機遇,那麼要想得天下與守天下都不可能實現。同樣的道理,一個再精明能幹的商人,如果沒有天時地利的機遇,談再多的策略也都無濟於事。很多人都說胡雪巖運氣好,總是能碰到好的機遇。而胡雪巖卻說,他遇到的機遇都是大家捧出來的。
江浙歷來是我國蠶桑業發達之地,清朝初期為了保護蠶農利益,頒布相關政策,禁止壟斷市場。但洋人侵入後,操縱了蠶桑業市場,有意壓低生絲價格。蠶絲品質是重要關鍵,存放時間過久就直接影響了絲的品質。蠶農被迫無奈將蠶絲以低價出售給洋人。
胡雪巖深知蠶絲生意的利潤,也很痛恨洋人的這種作法,一直想進軍蠶絲生意,但由於對蠶絲不了解,就沒有開始經營。一天,胡雪巖和船女阿珠聊天時,阿珠講起故鄉湖州養蠶的許多知識,讓他大開眼界。經過一番仔細的了解後,胡雪巖便出資請阿珠和她的父親在湖州開一家絲行,收購蠶絲,由他聯繫買家。
胡雪巖在湖州成立絲行後,立即以浙江巡撫的名義到鄉下收購生絲,而且價格遠比洋人給出的價格高。蠶農得知後,紛紛將生絲賣給胡雪巖。同時,胡雪巖聯合浙江巡撫及當地的富商、官僚,成立蠶絲總商會,收購蠶絲,出售給洋人,以此來保護蠶農利益。由於外商購買不到生絲,他們國內的絲廠也就斷了貨源,都自願給更多的價錢購買胡雪巖手中的生絲。胡雪巖第一筆蠶絲生意交易成功,他不僅收穫了相當客觀的財富,而且保護了蠶農的利益,並藉此機會大大地削弱了洋人的囂張氣燄。
機遇往往是暫時性的,稍縱即逝的,此時此地是機遇,有人抓住了,而有人錯失了。經常乘坐阿珠家客船的還有一位錢莊商人,阿珠也提起蠶絲生意,但此人卻從來沒有留心過。當得知胡雪巖因蠶絲而大為賺錢時,只能後悔和嫉妒。胡雪巖能夠將他人捧來的商機緊緊握住,並能迅速地判斷自己要去做什麼,如何做,更為重要的是他能立即著手去行動。
胡雪巖在上海跑蠶絲生意時,結交了懂英文、與洋人打交道的古應春。初次相識的酒桌上,古應春談到他親自參與的一次洋人與中國人進行的軍火交易。那次,洋人事先與交易方談好價錢,並將裝滿軍火的兩艘兵船開到下關準備交易。突然,半路進來一個人說太平軍有的是金銀財寶,最緊缺的是軍火。洋人一聽,立即毀約,並價格上漲一倍。需要軍火的雙方為了得到這批軍火都不惜高價購買,洋人自然是喜出望外。眾人聽了後感歎讓洋人得了便宜,而胡雪巖腦海中迅速地出了進行軍火生意的判斷。
軍火貿易一直是朝廷所禁止的,何況要與洋商交易。但胡雪巖分析了當時的時局:一是當時上海的小刀會鬧得很兇,兩江總督及江蘇巡撫都為此大傷腦筋,正準備奏報朝廷需要增加援助,希望多調些兵馬,剿滅「匪民」,兵馬多的地方自然需要兵器;二是太平軍正沿著長江一線向江浙一帶進軍,各地為了自保,都在組織武裝團隊準備反擊,這自然需要槍枝火藥。一方面,軍火需求的市場很大,另一方面,他有官府作後盾。這樣,胡雪巖就可以在戰亂的時局中,還可以每天收金收銀。
當晚深夜,胡雪巖向古應春請教聯繫洋人做軍火生意的事宜,如何購買,所走線路及保障軍火安全抵達目的地,等等。第二天,胡雪巖與古應春商定購進槍枝數量,與洋人談判細節,給浙江巡撫的「稅貼」等。第三天,胡雪巖和古應春一起會見洋商,很快就談妥軍火購置事宜。從聽到軍火生意那一秒起,胡雪巖在不到72小時裡便做成一筆大買賣。
有人說,胡雪巖是個奸商,利用戰亂兩頭「吃錢」。我們要知道胡雪巖是一個商人,生存於內憂外患的清朝晚期,要在夾縫中求得生存,他就必須會利用時局獲得利益。胡雪巖在與周圍人聊天中,在與他人交往中,把握任何一個他值得去做的機遇,他將得來的商機做得幾近完美。
在與古應春的一次聊天中,胡雪巖說,很多事情應該去做而沒有做成,並不是因為不想去做,而是沒有讓你去做的機會。當機遇來臨,尤其是他人提供的機遇,如果沒有立即去做,一次豐盛的大餐就成為他人的口中之物。胡雪巖在生意場中的許多妙主意,都是在與他人交往中收穫。與客船女阿珠的談話,他開始經營蠶桑生意;聽古應春的閒聊,他開始涉足軍火貿易。難能可貴的是他能從眾人的話裡聽出商機。
待時不如乘勢
古人云「與其待時,不如乘勢」,這也是胡雪巖面對機遇時所告訴自己的辦事原則。一個有利的客觀形勢遠遠勝於辛苦的努力,順著形勢去辦事,定會事半功倍。
《孟子‧公孫丑》中有這樣一句話:「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意思是說,縱有再好的智慧和謀略,如抓不住機遇或抓住了機遇不能乘勢,將與成功失之交臂;與其擁有精良的農具,不如等待好的播種時機。同樣的道理,一個人即使再聰慧,如果沒有發揮才華的機會,他的聰慧永遠不可為人所知;如果一個人不懂得乘勢而動,那失去的不僅僅是一次成功的機會。
左宗棠是晚清的軍政大臣,是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者。洋務運動初期,左宗棠想開辦造船廠,購買外國機器等,而這些事項需要大量的資金。當時清政府國庫空虛,已無能力支出這筆費用。左宗棠心存猶豫,而胡雪巖向他提出此時從洋人那裡貸款即可。但當時清朝政府規定不能由個人代表政府向洋人貸款,就連當時的恭親王曾向洋人貸款一千萬兩銀子用於買船也被洋人駁回。
胡雪巖對左宗棠分析道,彼時非此時,過去借不到,並不能證明現在借不到。一是恭親王等人曾向洋人借過款被拒絕,所以不會再提出借款;二是洋人已經看到清朝的形勢,政府定會不惜代價平定太平軍團收復東南財富之地,因而自願借款給清政府以助其力;三是清政府明白現在最重要的是太平軍的事情,這是軍務之所需,清政府自然不會反對;四是左宗棠大人手握重兵,且因平定太平軍團有功而深得清政府信任,由他提出借款之事,份量自然很不一樣。胡雪巖說,做事情有如一句成語,「與其待時,不如乘勢」,許多大事看起來很難辦,卻順順利利地辦成了,就是因為乘勢的緣故。
同樣是向洋人借款,恭親王沒有辦到,而胡雪巖辦到了。他之所以能做到就是懂得「乘勢」,懂得時勢的重要價值。這裡的「勢」,指的是能促成某件事情成功的外在條件同時具備,好的機遇集合在一起的大趨勢,恰逢其時、恰在其地,只需人立即順著這個「勢」去做。胡雪巖乘勢便成大事,順利籌得鉅款,成就了左宗棠的洋務事業。
識時務,順勢而行
古人云:「識時務,俊傑也。」胡雪巖適逢動亂時代,但他能精識時務,懂得順勢而行,不僅大獲盈利,更使他聲名遠揚。
三國時期的劉備認為要成大事,必需要有智謀的人來輔佐,他聽說司馬徽很有名氣就去拜訪。劉備問司馬徽如何看待天下大勢。司馬徽說,像他這樣平庸的書生文士怎麼會認清天下大勢?能認清天下大勢的人才是傑出人物。而此地的臥龍(諸葛亮)和鳳雛(龐統),才是這樣的傑出人物。由此,「識時務者為俊傑」成為比喻能夠認清時代發展潮流的英雄豪傑的名言。胡雪巖身處亂世卻能如日中天,堪稱商界中的識時務之俊傑。
胡雪巖一生歷經清末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適逢一個新舊嬗變、紛紜複雜的大變動時代。清政府腐敗無能,與侵略者簽訂了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民間反清社團密集如雲。西元1861年,辛酉政變後,清政府決定集中力量對付太平天國軍,而這時就出現一個問題。行軍作戰中軍餉的供應是最基本的物質基礎,曾國藩指揮清軍統一作戰,軍餉的提撥匯兌也要統一辦理。而當時的江南錢莊業一盤散沙,更為關鍵的是人心惶惶,無人能看清誰勝誰敗。關鍵時期,胡雪巖毅然決定由他的阜康錢莊擔此大任。在他看來,清軍的勢力更為強大,太平軍必敗無疑。阜康錢莊此時規模並不大,但藉此時機,吸納浙江全省的所有公款、調度軍餉,不僅協助清朝廷平定太平軍,而且發展了自己的規模,拓展新業務,更是在東南地區樹起了牢固的聲譽。
胡雪巖是清末的商人,一直依靠朝廷官員來發展自己的勢力,他自然明瞭官僚中的複雜,正因為如此,他選擇協助朝廷,唯有這樣做,他才能有生存的可能,才能有以後的濟世之為。
太平天國起義失敗後,左宗棠率軍進入浙江追剿太平軍殘餘士兵,胡雪巖以兩萬石糧食相贈,贏得左宗棠信任,並讓他為清軍購買軍需及籌措軍餉。當時,左宗棠所率官軍一年的軍餉不下百萬銀兩,所籌款項均由胡雪巖一人負責。阜康錢莊由此來做運轉本錢,生意日益興隆。
胡雪巖能在亂世中精識時務,不僅使阜康逐漸發展強大,更使得他有資本做更多的事情,有機會認識更多的官員及洋商。順勢而行,胡雪巖將阜康錢莊開到全國經濟發達之地。
由於阜康大量收取了清政府官員的存款,因此運轉資金比較雄厚,胡雪巖決定在各地設分號。首先在上海設立分號,上海阜康錢莊負責江浙地區高官的私人存款及浙江省的公款事宜。一時間,阜康賬目達到二百五十萬兩的紀錄,胡雪巖順勢決定必須進京籌建阜康。
人組成社會,創造了環境,而環境也能成就人。晚清的時局為胡雪巖打造了一個平台,胡雪巖很準確地把握住了時勢的發展。清朝一貫主張閉關鎖國,禁止與洋商貿易,鴉片戰爭後,洋人船堅炮利讓清朝廷內部發生了動搖。對洋人的態度在地主官僚階層出現了不同的觀點。一方認為,只要處處討好洋人,與洋人和睦相處,便可保住清政府統治;另一方認為,應該對洋人採取強硬態度,這樣才不會受他人踐踏之辱。
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人與洋人來往較多,他們不僅藉洋人之勢獲得一己私利,還藉洋人之力為國辦了好事。胡雪巖便是其中的一位。在與洋人交往的過程中,胡雪巖深刻體會到洋商也同其他商人一樣,都為「利」而趨,因此,他認為與洋人交往「只可使由之,不可放縱之」。
由於對洋人的態度不同,清朝官員的政治觀點也不同。在早期,曾國藩、左宗棠等大臣極力反對與洋人進行來往,而薛煥、王有齡等在胡雪巖的勸告下認為可以利用洋人來發展「吾國之實業」,因為他們看到洋人的許多東西確實比自己的好,要強大,就先要向洋人學習。胡雪巖投靠於王有齡門下,從洋人那裡學技術、購買機械,他不僅是策劃者、參與者,也是受惠者。到後期,曾國藩、左宗棠的觀點發生了變化,左宗棠在胡雪巖的力勸下,也意識到洋務的厲害,並十分理解和欣賞胡雪巖的作法,積極地支持胡雪巖。
從襄助王有齡運漕糧、辦團練、收釐金、購軍火,到幫助何貴清、薛煥籌畫聯合洋勢剿滅太平天國起義,最後,胡雪巖力勸左宗棠購買洋人軍械,設置上海轉運局,成功協助左宗棠平定西北。胡雪巖在時局動亂中,因協助清政府有功,他才得以使自己的生意從杭州做到北京,從錢莊單項生意做到擁有蠶桑、軍火、藥品等多種貿易的龐大市場,他的生意從國內做到國外。胡雪巖看清局勢,順勢而行,清政府認可他,也為他提供了從事商業活動的自由權利;他認清了洋商的目的後,乘勢而動,為己為清政府均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審時度勢,應時而變
胡雪巖說,店規不是死板的,有些事不能通融,有些事可改良。世界日日在變……做生意貴乎隨機應變。世界在變化,人應在辨清時勢後,應時而變。
●天變了,人應變
「天變了,人應變」,是胡雪巖親身經歷了許多事情後所總結的一句感言,他經常告訴家人,世道變了,人也應該變。事實上,這句話的涵義是,時勢變了,人應該調整自己,做出與時勢協調的事情。時勢在變,人若不改變,終究會被時代所淘汰。
清朝咸豐年間,太平天國起義席捲東部沿海地區,佔領了浙江首府杭州城。當時的浙江巡撫是胡雪巖的好友王有齡,太平軍攻入城後王有齡自盡殉職。胡雪巖當時滯留在上海,躲過一劫,但他的母親及妻兒都在杭州,音訊茫然。此時,胡雪巖在上海聽到傳聞:一些杭州鄉紳充當了太平軍的耳目。由於他們平日裡嫉妒胡雪巖的事業,此時更是火上添油地對太平軍講胡雪巖是杭州城出名的富人,而且是籌辦糧草的能人,只要用胡雪巖的家人為誘餌,定能將其召回杭州。除此之外,這些人更想乘機敲詐胡雪巖。
胡雪巖得知後,既為家人擔憂,又氣憤那些鄉紳的作法。他立即運用他的人脈關係,請人寫了一紙公文,以他「浙江候補道兼團練局委員」的身分,上書閩浙總督。在公文中,他寫道,太平軍攻破杭州城之前他就已經與當地的鄉紳聯名約定好,現在他不在杭州,可以請這些鄉紳來保護百姓;而他暗中聯繫官兵,裡應外合,就可以救出百姓。胡雪巖聲明,這些鄉紳心繫朝廷,請予以信任,等日後官軍收復杭州之後,不論這些鄉紳當過太平軍什麼官職,都請既往不咎,並予重用。
胡雪巖的作法既簡單也高明,他沒有告鄉紳的狀,而是用官府的名義來讓他們保護百姓。胡雪巖這樣做,就是告訴那些鄉紳,他們都靠錯了對象,讓他們保護百姓,是造福於民的事情。如果那些鄉紳不去保護百姓,那麼百姓會唾罵他們。更為高明的是,一紙公文會讓太平軍不再相信那些鄉紳的話,同時也告訴那些鄉紳,如果他們敢對胡家人下手,那麼,胡雪巖定會以官府名義來懲治太平軍的幫凶。
胡雪巖的一紙公文果然見其效,謠言一夜之間便消失,胡家老小也安全抵達上海。胡雪巖以「天變了,人應變」極其簡單的語言道出了時勢變化,人如何應對的深刻道理,而他更是在商場、政治中高明地運用這一策略。
●變中求得機緣
胡雪巖身處亂世,自然知曉他的生意與時勢是緊密聯繫的,要想在商界有所發展,就必須審時度勢。不僅如此,胡雪巖更清楚地看到世界每天都在變化,因此,他也要變化,而且要在變化中尋找機遇。
胡雪巖得知王有齡自盡後,悲痛萬分,因為王有齡曾找過他,囑咐他速籌餉籌糧。胡雪巖連夜籌齊糧米即將運往杭州時,卻聽到王有齡殉職的消息。萬般無奈之下,他回到上海處理生意。有一日,胡雪巖聽說左宗棠的軍隊將要收復杭州城,他不顧家人勸說,定要拜見左宗棠。而當時的形勢對胡雪巖極為不利。杭州不少人傳言,胡雪巖拿了王有齡的兩萬銀票就逃跑了,導致杭州城失利。左宗棠也聽到這些傳言,他對胡雪巖自然沒有好印象。但胡雪巖認為,只有左宗棠才能完成王有齡生前的願望,即使被殺頭,他也要見到左宗棠。
我們說,在當時的形勢下,胡雪巖即使不去找左宗棠,左宗棠身為朝廷命官也定會前往杭州城平定太平軍。如果胡雪巖此時不去拜見左宗棠,日後左宗棠聽了關於胡雪巖的傳言,必會以官府之令來治理他。胡雪巖主動前去拜見左宗棠,一是為王有齡,二是為了能求得安穩。
胡雪巖一見到左宗棠,便主動說自己沒有完成王大人交給的任務,應負有重罪,他立即將王有齡交給的銀票呈上,並主動相贈兩萬石糧米。左宗棠不解。胡雪巖說他這樣做,一是為了履行王大人所託,二是為了答謝左大人解救杭州百姓之大恩。左宗棠接著試探道,他會上奏朝廷,這些糧米算作是給胡雪巖補缺的銀子。胡雪巖說很感激大人栽培之恩,但他只是一個商人,一生只會做事,不會做官。左宗棠聽了此話,大為欣賞胡雪巖。
《孫子兵法‧虛實篇》中說:「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在此,孫子明確指出用兵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高明的將帥應依據敵情的變化機動靈活、隨機應變,這樣才稱得上用兵如神。商戰與兵戰,環境與時勢可以說是瞬息萬變,時而風和日麗,時而風起雲湧、天昏地暗。歷經商戰的胡雪巖對此道理很是熟悉,他說:「用兵之妙,存乎一心,做生意跟帶兵打仗的道理是差不多……隨機應變之外,還要從變化中找出機緣來,那才是一等一的本事。」
胡雪巖在形勢不利己的情況下,做出選擇,從而在變中尋找機緣。胡雪巖拜見左宗棠稱得上他事業發展的另一個起點。
不可強求,但可巧遇
人們常說,凡事可遇而不可求,意思是說好的事情需要等待好的機會,而不能強取。胡雪巖說他的生意之所以能取得不一樣的成績,「可遇不可求」的機會發揮重要的作用。
相對於個人而言,時勢與機遇是客觀存在的,是個人力量不容易改變的事實。強求而獲得對自己有利的事情未必對他人有利,而此時的機遇到彼時也許成了災難。胡雪巖曾說,他的事業能蒸蒸日上,是天時、地利、人和,再加上兩個可遇不可求、可一不可再的機會促成的。胡雪巖這裡所說的「兩個」機會,一是指海禁初開時期與洋人的合作;二是左宗棠西征。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不得不打開國門,允許洋商進入國內市場。海禁初開時,沒有幾個人趁此機遇與洋商合作,有的商人憎惡洋人侵佔領土,有的商人不懂洋文。而胡雪巖認為這個機遇真巧。一直以來,清朝廷不允許與洋商商業往來,如果強求硬要違抗政策,後果不堪設想,而此時機遇就在面前。胡雪巖立即到上海尋找常與洋人打交道、懂洋文的合作人。他以最快的速度與洋商進行絲、茶、軍火交易,從中大獲其利。
這就是機遇,強求不得的時候恰恰就在無意中所得,等到其他人紛紛搶洋商客戶時,胡雪巖早已與洋商打成一片,相互信任。東南富饒之地的洋商幾乎都知道這個赫赫有名的胡雪巖。清政府的海禁消除令促成胡雪巖的美事,但胡雪巖並沒有做出賣國家利益的事情,相反,做了許多實事。
19世紀60年代,西北回民反清起義。清政府命左宗棠率軍平定起義,但清庫空虛無錢支付軍隊開支,左宗棠想到胡雪巖,並命他設上海採運局,專門負責籌軍餉、購置糧草及西式軍火設備事宜。胡雪巖深知此事的重大,籌軍餉、購買西式槍枝彈藥均要與洋商洽談。而洋商正是想趁此機會大撈一筆,他們知道有戰爭的地方就有金錢可賺。洋商對胡雪巖有所了解,也知道左宗棠深信此人,紛紛找胡雪巖合作。協助左宗棠平定西北的機遇,讓胡雪巖在洋商心目中地位迅速上升,這也為他日後與洋商合作打好了堅實的基礎。胡雪巖除了在採辦中大獲利潤外,還將自己的多項貿易推廣到國外。
強取的機會未必能取得期望中的效果,而巧遇的機會有一次未必有兩次,而且會獲得意想不到的結果。胡雪巖深刻明白這個道理,因此,他才能「巧遇」到更多機遇。
第1章
機遇時勢篇
時勢是人們生存的客觀環境,直接影響著人的生存與發展。唐朝大文豪韓愈曾說:「天人交合才能勝。」人要成大事,首先需要判斷時勢的發展趨勢,並善於抓住每一個有利於自身發展的機遇。胡雪巖生逢晚清時期的動亂年代,但他能清楚地看清時勢,並能借勢、乘勢來發展其事業,最終叱 風雲整個商界。
父親的囑咐/23
勤快的學徒/25
青少年時的夢想/27
珍惜機遇/29
拒絕晉升的機遇/31
客船女談出機遇/33
他人閒聊中的商機/35
乘勢向外商貸款/37
認清大局/39
對洋商的觀點/41
時勢在變,人應變/43
拜見左宗棠/45
與...
目錄
編者序 傳奇商人胡雪巖/13
機遇時勢篇
1不求人,格自高/22
2惜機遇,得阜康/28
3眾人捧,來機遇/32
4待時不如乘勢/36
5識時務,順勢而行/38
6審時度勢,應時而變/42
7不可強求,但可巧遇/46
8時勢成就商聖/48
權謀篇
1萍水相逢,慧眼識貴人/52
2逢迎權貴,公私兩便/54
3投其所好,各得其所/58
4善燒「冷灶」/60
5將心比心,廣結善緣/64
6重整旗鼓,再覓靠山/66
7真心讚美,捧足場面/68
8借官銀,辦實業/72
9有勢則成,無勢則衰/74
圓世篇
1圓通之智,結交漕幫/78
2交天下友,以友得友/82
3有方有圓,皆大歡喜/84
4慷慨好施,以情相處/88
5圓活處理,化敵為友/92
6饒人德仁,名利雙收/96
7花花轎兒人抬人/100
經營篇
1誠信如山,頂天立地/104
2名氣響亮,黃金萬兩/108
3金字招牌,百年不倒/110
4實實虛虛,哄抬市面/114
5調度貨幣,涉足絲業/116
6巧借東風,力開典當/118
7刀頭舐血,敢字當先/120
8穩市面,生意隆/124
9量力而行,該止即止/126
用人篇
1牡丹雖好,綠葉扶持/130
2觀人識才,幕僚平亂/132
3察人用人,敢用人才/134
4慎選人才,為友解憂/136
5情義如山,吐哺歸心/140
6恩威並施,收服匪首/144
7尚德重能,江南藥王/148
8量才而用,用人之長/152
9許以重金,因人成事/156
10協調人力,團結一心/158
11攻心為上,接納父子兵/162
12以利激人,寬貸下屬/164
同行競爭篇
1同行不妒,成己大業/168
2強強結盟,致勝之道/170
3利益共用,切莫拆台/172
4以智鬥惡,爭得地盤/174
5真不二價,實勝一籌/178
6還清錢財賬,謹記人情賬/182
7引領同行,聯合抗洋/184
8予人實惠,維持市面/188
9商界競爭,謹防小人/190
手面眼光篇
1放遠眼光,商界鉅子/194
2靈活手法,買賣順成/198
3耳聽八方,處處商機/200
4計計相連,米行鰲頭/204
5正道取財,心安理得/208
6精做門面,品名在外/210
7一出一進,虧中有得/214
8當斷則斷,統籌全局/216
9青山依在,從頭再來/218
10未雨綢繆,有備而動/220
11卓爾不群,生意活絡/222
12沉著氣定,處事不亂/224
濟世揚名篇
1散財施善,賑濟百姓/228
2樂行善事,興辦義渡/232
3解人之困,為己留名/234
4懸壺濟世,善名遠播/238
5是乃仁術,兼濟天下/242
6顧客乃養命之源/244
7捐資捐物,寸草報春暉/248
8為人昭雪,匡扶正義/250
9興國強族,協辦船政局/254
10賞賜殊榮,名揚四海/258
11光耀門庭,營造豪宅/262
情場篇
1順水推舟,成人之美/268
2妙點鴛鴦,喜牽紅線/272
3忍痛割愛,投桃報李/276
4俠肝義膽,以情得情/278
5真誠競爭,聯姻壯勢/280
6結識花女,抱得萬銀歸/284
7金屋藏嬌,情滿春園/286
8賢妻持家,事業有成/288
9女中豪傑,左右臂膀/290
10紅顏知己,情真意切/292
11十二金釵,柔情似醇酒/294
附錄1 胡雪巖一生大事記/296
附錄2 胡雪巖小傳/298
附錄3 晚清小說家大橋式羽在其《胡雪巖外傳》
中,所作之序/299
編者序 傳奇商人胡雪巖/13
機遇時勢篇
1不求人,格自高/22
2惜機遇,得阜康/28
3眾人捧,來機遇/32
4待時不如乘勢/36
5識時務,順勢而行/38
6審時度勢,應時而變/42
7不可強求,但可巧遇/46
8時勢成就商聖/48
權謀篇
1萍水相逢,慧眼識貴人/52
2逢迎權貴,公私兩便/54
3投其所好,各得其所/58
4善燒「冷灶」/60
5將心比心,廣結善緣/64
6重整旗鼓,再覓靠山/66
7真心讚美,捧足場面/68
8借官銀,辦實業/72
9有勢則成,無勢則衰/74
圓世篇
1圓通之智,結交漕幫/78
2交天下友,以友得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