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斯
簡介:泰勒斯(約西元前624年~約西元前547年),古希臘時期著名的思想家、科學家、天文學家和數學家,希臘幾何學的先驅。「希臘七賢」之首。泰勒斯出生在米利都一個奴隸主家庭,這使他從小就受到良好的貴族教育。他學成後開始招收學生,並建立了學園,創立了希臘最早的哲學學派—米利都學派(也稱愛奧尼亞學派)。泰勒斯不僅是古希臘最早的思想家之一,也是最早的科學啟蒙者,還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位有名字被記載留下來的思想家,被後人尊為「科學和哲學之祖」。
大約在西元前1200年到西元前1000年期間,希臘部落愛奧尼亞人又開始了一次大規模的遷移,這一次他們遷到小亞細亞(今屬土耳其)西岸中部和愛琴海中部諸島。而泰勒斯的出生地—米利都,就是後來小亞細亞地區的希臘城邦。這個地方位於門德雷斯河口,由於此地是東西方往來的交通樞紐,所以很快就成為當時手工業、航海業最發達的地區。再加上米利都多方吸收了巴比倫、埃及等東方古國所累積下來的經驗和文化,所以它也就成為當時的文化交流中心。
在米利都這個地區,由於商人的活動最為頻繁,而且勢力日益龐大,所以很快就取代了氏族貴族的地位,成為了當地實際上的統治者。基本上,商人對於該地區的統治並不是以政治為目的,而且流動性很強,這就為人們思想的自由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此外,由於希臘既沒有特殊的祭司階層,也沒有必須要遵循的某些教條,所以為科學和哲學這兩門知識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礎。
泰勒斯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社會的發展還很落後,人們的思想也比較愚昧,尤其是對於很多的自然現象,人們根本就無法理解,當然也無法解釋。因此,泰勒斯開始對大自然進行探討,並希望能夠從中找到真理。
早年時期的泰勒斯也是一位商人,但他並不是一個唯利是圖的商人。相反地,泰勒斯透過經商,去了很多地方,使他的眼界大開,尤其是到了東方國家後,泰勒斯學習到古巴比倫觀測日蝕和測算海上船隻距離等知識,了解到了腓尼基人英赫‧希敦斯基探討萬物組成的原始思想,學會了埃及土地丈量的方法和規則等。同時,泰勒斯還曾經到達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並在那裡學習了數學和天文學的知識。所有的這些經歷,都為泰勒斯後來成為一名偉大的思想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這段從商的經歷,也許就沒有後來偉大的思想家泰勒斯。
從商一段時間之後,泰勒斯又開始從事政治活動,並將一部分精力放在工程建設方面,但他對於數學和天文學的研究卻從來沒有停止過,還屢屢將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運用於實踐當中。直到晚年,泰勒斯才真正開始轉向哲學思想領域,並最終創立了希臘最早的哲學學派—米利都學派。
一、以日蝕止戰
泰勒斯對於人類的貢獻,首先是在文學方面。泰勒斯在進行了無數次的研究與測算之後,終於計算出了太陽的直徑大約為黃道的七百二十分之一(這個數字與現代得出的數字相差甚微),並向人們宣布了自己的測算結果。算出這個數字之後,泰勒斯又得出了在海上航行時,按照小熊星航行比按大熊星航行要準確得多的結論,並把自己的這一發現告訴那些航海的人。
泰勒斯還透過對日月星辰的觀察與研究,將一年確定為三百六十五天。可以這樣說,在沒有借助任何天文觀察設備的情況下,泰勒斯能夠發現這個規律,是十分了不起的,當然是相當偉大的。
當然,泰勒斯在天文學方面的成就,最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還是在於他正確地解釋了日蝕的原因,並透過一次準確無誤的日蝕預測,制止了一場持續多年的戰爭。
當時,擴張欲望十分強烈的米底王國與迦勒底人聯合起來,攻佔了亞述的首都尼尼微,並瓜分了亞述的領土。米底王國佔領了當今伊朗的大部分地區,並繼續向西擴張。但米底王國的這次擴張行動卻沒有像當初攻佔亞述那樣順利,而是遭到了呂底亞王國的頑強抵抗。於是,米底與呂底亞這兩個王國便在哈呂斯河一帶展開激戰。一方是執意要征服對手,一方是寸土不讓,結果這場戰役一打就是五年,而且還要繼續打下去,直到分出勝負為止。
戰爭對於統治者來說,是一種功勳,但對於平民百姓來說,卻是一種災難。連續多年的戰爭,使大量的平民百姓流離失所,無家可歸。泰勒斯很想制止這場戰爭,卻也找不出辦法來說服這兩個王國。正當泰勒斯為此而苦苦思索時,一個意外的發現讓他眼前一亮,因為他預測出某天會有日蝕。於是,泰勒斯便放出話來,說上天很反對這場戰爭,將於某日以日蝕作為警告。此話一出,人們一片譁然,因為根本就沒有人相信泰勒斯的這些話。但後來的結果卻不出泰勒斯所料—西元前585年5月28日,當兩國的將士剛發起衝鋒,準備拚殺時,天色突然暗下來,白天頓時變成黑夜。這一下,交戰的雙方都驚恐萬分,紛紛退回自己的營壘。這時,人們才想起了泰勒斯的那個預測。於是,第二天兩國便簽訂了停戰和好的協定。後來,這兩個王國為了保持這種友好,彼此之間還互通婚姻。
二、測量金字塔的高度
除了在天文學方面的成就,泰勒斯在數學方面也有劃時代的貢獻,那就是他成功地引入了命題證明的思想。這可以說是數學史上一次驚人的飛躍,因為它象徵著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從經驗上升到理論。同時,泰勒斯還在數學中引入邏輯證明,確保了命題證明的準確性,並透過邏輯證明揭示出各定理之間的內在聯繫,使數學真正成為一整套嚴密的體系。
那麼,所謂的證明命題到底是什麼呢?它的實際作用又是什麼?實際上,泰勒斯所引入的證明命題,就是希臘幾何學的核心和基本精神。泰勒斯透過把地面的幾何演變成平面的幾何學,從而發現了許多幾何學的基本定理,比如「等腰三角形底角相等」、「相似三角形對應邊成比例」、「直徑平分圓周」、「半圓的圓周角是直角」等。應該說,這些基本的定理其實並不難,甚至可以說是非常簡單,古埃及、古巴比倫人也許早就知道了,只是泰勒斯把它們提升為一種命題,論證了它們的嚴格性,並真正地廣泛運用到實踐中。從而使數學命題具有充分的說服力,令人深信不疑。
據說,埃及的金字塔自從修成以後,人們就一直想測量出它的準確高度。然而,一千多年來,雖然有不少人進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和嘗試,但都沒有成功過。有一年春天,泰勒斯來到埃及。當時,泰勒斯在數學方面的成就已經享有盛譽,人們都想試探一下他到底有多大的能力,於是就問他是否可以測量出金字塔的準確高度。泰勒斯略加思索後,即胸有成竹地說可以測出,唯一的條件就是必須有法老在場。第二天,泰勒斯如約而至,法老已經在那裡等候他了,金字塔的周圍更是聚集了很多前來圍觀的老百姓。泰勒斯於是來到金字塔前,選擇一個地方直直地站立在那裡,讓陽光把他的影子投在地面上。同時,每過一會兒,泰勒斯就讓別人去測量他影子的長度,當測量到影子的長度與自己的身高完全一樣時,他立刻就走到金字塔在地面的投影處做一個記號,然後開始丈量從金字塔底到那個記號的距離。這樣,泰勒斯很快就報出了金字塔的確切高度。但是,人們還是不明白泰勒斯到底是怎麼算出來的,於是在法老的請求下,泰勒斯向人們講解了如何從「影長等於身高」推到「塔影等於塔高」的原理。而這個原理,實際上就是我們前面已經提到過的「數學等邊三角形對應邊成比例」,也就是今天所說的相似三角形定理。
實際上,不管是提出幾何學的基本定理,還是測量出金字塔的準確高度,泰勒斯所靠的都不是直觀的感性認識,或者是所謂的第六感,而是從科學的角度上來宣導理性。因為泰勒斯知道,只有依據科學,所得出的結論才是客觀的。這就需要對自己所提出的命題進行反覆的推理和論證,才能確保命題的正確性和準確性,從而具有理論上的嚴密性和應用上的廣泛性。而泰勒斯的這種對科學的宣導,更是為後來畢達哥拉斯創立理性的數學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三、上善若水
在「希臘七賢」中,每一位都有一句特別有名的格言,而泰勒斯最有名的格言就是:「水是最好的。」因為泰勒斯一直認為世界原本就是水,所以說到泰勒斯的思想核心與哲學觀點,我們可以用一句話來總結,那就是:「水生萬物,萬物復歸於水。」
泰勒斯年輕的時候,曾經向埃及人學習如何觀察洪水,而且頗有心得。後來,他又多次仔細閱讀和研究尼羅河每年漲退的紀錄,並親自到河邊查看潮水退去之後的現象。泰勒斯發現,每次洪水退去之後,不但在河的兩岸留下很肥沃的淤泥,而且還在淤泥裡留下無數微小的胚芽和幼蟲。於是,泰勒斯便根據這一現象,聯想到埃及人關於神造宇宙的神話傳說,並將兩者結合起來,從而得出萬物由水生成的結論。
可以說,泰勒斯對於水的看法,與中國老子所說的「上善若水」的觀點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不同的是,老子是從「道」的高度上來看待水,認為「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而泰勒斯則認為水就是世界初始的基本元素,也就是說,水創造了一切。
四、賺錢其實很簡單
我們前面已經提到過,早年的泰勒斯是一位商人,但他卻是一個另類的商人。當時,很多商人都富甲天下,而他這個商人卻窮得遠近馳名。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根本就沒有好好的經商,也不好好賺錢,而是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那些看似沒用的探索上,好不容易賺了一點錢,他也不存起來,或者拿去做更大的買賣,而是出去旅行,把錢花得一乾二淨。
這樣一來,人們便開始說:「所謂的思想家就是像泰勒斯那樣,賺不到錢的、沒有用的窮人。」面對這些諷刺自己的說法,泰勒斯當然是置之不理的。但有一年,泰勒斯卻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預測到當年雅典的橄欖會豐收,於是他花了很少的價錢租下所有搾橄欖的機器,然後乘機提高橄欖油的價格,壟斷市場,從而大賺了一筆錢。泰勒斯之所以要這樣做,不為別的,只不過是為了證明思想家其實是很智慧的人,賺錢對於他來說實在太容易了,只要他想賺,他隨時都可以賺,而且賺得比誰都多,但是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僅此而已。
五、仰望星空
有一天晚上,泰勒斯在一處曠野上散步。他一邊走,一邊抬頭仰望著滿天的星斗,並開始預測第二天的天氣狀況。就在他想得正入神的時候,一不小心踩到一個坑裡,而且摔得很重,但當別人把他從坑裡救上來時,他開口說的第一句話卻是:「你知道嗎?別看現在天氣這麼好,明天一定會下雨的。」於是,人們又開始諷刺他說,所謂的哲學家就是像泰勒斯那樣,只關心天上的事情,卻不知道腳下發生什麼事情的人。
然而,兩千多年之後,著名的哲學家黑格爾卻說:「一個民族只有存在那些關注天空的人,這個民族才有希望。如果一個民族只是關心眼下和腳下的事情,這個民族是沒有未來的。」的確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及至一個團體、一個人,如果不懂得仰望星空,就不可能擁有長遠的目光,當然也就不可能擁有未來。
不管是在天文學、數學、科學,還是在哲學方面,泰勒斯都為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在兩千多年前所提出的理論和定理,一直沿用至今,比如今天我們比較熟悉的「球面幾何學」、「非歐幾何學」、「射影幾何學」等,基本上都是從泰勒斯所提出的那些定理中推演出來的。可以這樣說,泰勒斯所涉及的領域和內容,幾乎涵蓋了當時人類的全部思想。所以,後人將其譽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科學家並不為過,他實在無愧於「科學和哲學之祖」這個稱號。
我們知道,泰勒斯在年輕的時候曾去過埃及,並在那裡向埃及人學習過幾何學的知識。但實際上,埃及人當時的所謂幾何學,僅僅只是為了劃分土地所進行的研究。因為每年雨季時,尼羅河就會氾濫,將河兩岸平原上的所有設施都沖毀。等到大水退去後,人們不得不在河的兩岸對土地重新進行測量、計算。所以,埃及人的幾何學,僅僅適用於在一塊具體的地面上進行測量和計算,以弄清土地的界線和歸屬問題。也就是說,埃及人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在實踐中懂得並運用「只要三角形有兩條邊的長度相同,那麼所對的角也相等」、「在所有的圓形中,所有直徑都平分圓」等這樣的幾何原理。但是,他們並沒有將這些原理提升到理論的層次上進行概括,並科學地去進行論證,這就注定了埃及人所掌握的這些幾何原理,只能適用在很小的範圍之內。
直到泰勒斯誕生之後,才以他天才般的邏輯與思考,將埃及人所運用的這些幾何原理,提升到理論和科學的層次上,將這些從實踐中得來的知識進行了統合整理,並最終給予抽象化和理論化,使之成為一項專門的學問。
02
釋迦牟尼
簡介:釋迦牟尼(西元前565年~西元前486年),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創始人,成佛後被尊稱為佛陀,民間則稱其為佛祖。與中國的老子、孔子等是同一個時代的人物。釋迦牟尼出生於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帝王之家,他的父親是淨飯王,母親是摩耶夫人,因此釋迦牟尼一出生就是王子。然而,富貴的王族生活並沒有給釋迦牟尼帶來任何的優越感,他仍然需要面對人世的生、老、病、死等諸多的苦惱。於是,釋迦牟尼在十九歲時,毅然捨棄了王族生活,斷然出家修行,並在三十五歲時於菩提樹下悟道成佛。隨後,釋迦牟尼廣收門徒,創立了佛教,並弘法達四十五年之久,直到八十歲左右才涅槃。
大約在2500年前的一個凌晨,天空中閃爍著點點繁星,在一棵寂靜的菩提樹下,有個人忽然發出一聲讚歎:「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個人就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從此之後,大徹大悟的釋迦牟尼便開始四處弘法,廣收弟子,並創立了佛教。釋迦牟尼的弟子很多,大約有五百人,其中最著名的有十人。
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本姓喬達摩,名悉達多。「釋迦」是他的種族名,是「能」的意思;「牟尼」則是「仁」、「儒」、「忍」和「寂」的意思。而將「釋迦牟尼」這四個字合起來看,就是「能仁」、「能儒」、「能忍」和「能寂」的意思,也就是所謂的「釋迦族的聖人」。
同時,也正是因為釋迦牟尼,他的出生地尼泊爾才得以從當初名不見經傳的小國到後來的名揚世界,並一度成為漢地佛教、藏傳佛教與印度佛教之間彼此相互聯繫的樞紐。時至今日,尼泊爾仍然是佛教文獻和梵文作品的寶庫。
一、夢象受孕
關於釋迦牟尼母親受孕的經過,有這樣一個傳說:有一天,摩耶夫人睡著後,在迷迷糊糊中做了一個很奇怪的夢,夢中首先出現了四位天使,把她抬到了喜馬拉雅山。然後,這四位天使又把她帶到阿諾達蒂湖,為她沐浴,洗去摩耶夫人身上所有的世俗污垢。沐浴完後,四位天使更帶著摩耶夫人來到一座金色的大宅,攙扶著她躺在早已鋪好的一張聖床上。這時,只見一頭壯碩的白象,繞著躺在聖床上的摩耶夫人轉了三圈,然後便從她的右肋進入腹中。夢醒後,摩耶夫人發現自己竟然懷孕了。
做了這麼奇怪的一個夢,摩耶夫人自己都覺得很不可思議,於是她馬上把夢中的經過和自己已經懷孕的事實告訴淨飯王。淨飯王也覺得頗為奇怪,卻又不知道這其中有什麼寓意。於是,淨飯王便召集了六十四位德高望重的高僧,賜給他們上好的衣服,然後讓他們解釋一下摩耶夫人的夢到底是怎麼回事。高僧們回答說:「恭喜聖上,偉大的王國將會迎來一位天資聰穎的王子,他天賦異稟,絕非等閒之輩。日後,如果王子一直在王家生活,必將成為一代聖主;若是出家修行,則必將悟道成佛,普渡眾生。」
二、七步蓮花
摩耶夫人懷胎十月後,雖然腹部明顯變大,但仍然能夠行動自如,並沒有覺得有什麼不便。於是,在陽光和煦的一天,摩耶夫人興致勃勃地率著眾宮女在花園中盡情地遊賞。當時,正值四月上旬,草長鶯飛,風和日麗,百花爭妍,充滿著吉祥喜慶的氣氛。
摩耶夫人一邊遊園,一邊和宮女們說笑,宮女們雖然覺得摩耶夫人興致很高,但畢竟是懷有身孕,便建議她先休息一下。當時,她們正好來到一棵菩提樹下,摩耶夫人看到這棵菩提樹枝葉茂盛,在地面上灑下一片綠蔭,於是便聽從了宮女的建議,來到樹下休息。剛一落座,摩耶夫人又發現這棵菩提樹上花果鮮麗,芬芳可愛,於是便舉手去摘樹上的花果。這時,王子誕生了。
據說,王子剛生下來時,不但沒有哭,而且當時就能說話,不用別人扶持即能行走自如。當時,王子剛一降生,就舉足走了七步,更為奇異的是,他每走一步,地上便會出現一朵蓮花。一時間,清香四溢,仙樂和奏,萬物同慶。同時,地上還湧出兩道泉水,一冷一暖,香冽清淨。
三、童年生活
釋迦牟尼剛生下來七天,他母親摩耶夫人就不幸因病去世了。淨飯王雖然悲愴萬分,悼痛不已,但終歸是要扶養年幼的王子。為了讓王子能夠享有正常的母愛,淨飯王於是就把摩耶夫人的妹妹摩訶波闍波提接到宮中,將扶養王子的事全部託付給她。
摩訶波闍波提是一位既賢淑又仁慈的女子,她見王子年幼喪母,十分同情,便將王子視為己出,對其疼愛有加。後來,淨飯王又娶摩訶波闍波提為妻。從此,摩訶波闍波提對王子的撫養就更為盡心盡力了。
可以說,悉達多王子雖然年幼喪母,但由於得到了姨母摩訶波闍波提的小心呵護,關懷備至,所以他的童年時代應該說是過得十分幸福的,也是十分健康的。尤其是他的聰明伶俐,更是無人能出其右。
四、決意出家
悉達多王子漸漸長大後,對於宮中的喧囂生活開始感到厭煩,於是他常常嚮往著走出宮門,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去,遊賞自然的景物。
有一天,王子從東門出遊,看見一位曲背彎腰的老人,手扶著一根枴杖,在路上艱難地走著,像地上爬行的螞蟻一樣。王子頓時有感於人生老苦,心生憂鬱。
又有一天,王子從南門出遊,看見一位面黃肌瘦的病人,孤獨地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著。王子頓時有感於病人的折磨,心自憂怖。
又有一天,王子從西門出遊,看見一位軀體僵硬的死者,橫躺在路邊,旁邊則圍著早已哭得死去活來的一家老小。王子頓時有感於生離死別之痛,心生惶恐。
又有一天,王子從北門出遊,看見一位精神飽滿的僧人,健步如飛,相貌威儀有度,逍遙自在。王子頓時有感於解脫之樂,心生喜悅。
為了求得解脫「老」、「病」、「死」之苦,悉達多王子便向父王提出要出家修行的請求,淨飯王和摩訶波闍波提夫人一聽,涕泣不許。但王子出家之意已決,於是他於二月八日的半夜時分,悄悄起身,默默向熟睡中的妻兒告別,便走出了房間,叫醒馬夫車匿備馬,然後跨上白馬,從北門越牆而出,車匿也緊隨其後。
五、削髮更衣
王子出城之後,便發下誓願:「此生若不了生死,終不還宮;此生若不成佛道,終不還見父王;此生若不盡恩愛之情,終不還見妻兒。」
發完誓願之後,王子便和馬夫車匿乘著茫茫夜色橫渡清溪。等到天亮之時,他們已經遠在王宮的百里之外了。再往前走一段路,他們便來到了阿拔彌河邊的深林,也就是古跋伽仙人修行的地方。
悉達多王子見到這個地方山林繁茂,寂靜無譁,便決心在這裡修行。主意一定,馬上就命馬夫車匿自己牽馬回宮。車匿當然不肯,於是哭著勸道:「王子,您從小就生長在宮中,安享榮華富貴,現在到了山林裡,到處都是荊棘蟲獸,您怎麼能受得了這個苦呢?我們還是趕緊回宮吧!」王子回答說:「你不用多說了,你知道嗎?我在宮中,雖然看不到那些有形的荊棘蟲獸,但那些無形的荊棘蟲獸卻無時無刻不在侵擾我的內心呀!我現在之所以要這樣做,就是為了能夠解脫老病死之苦,以求得真實而永久的安樂啊!」
說罷,為了表達自己出家的決心,王子隨即拔出金刀,親自削髮,並發下誓言:「我現在已經剃除鬚髮,決意與一切眾生斷除煩惱習障。」這時,正好來了一位獵人,身著袈裟,王子於是走上前去,用自己身上那些華麗服飾與獵人換來那身袈裟。如此一來,王子已經完全成為一個僧人的模樣了。
馬夫車匿見此情形,知道無法挽回王子出家修行的念頭,只好辭別王子,牽著馬獨自回宮。
六、修行之路
釋迦牟尼出家後,並沒有一個人待在山林獨自修行,而是四處尋訪明師,希望得到他們的指點,以求早日開悟。這期間,釋迦牟尼也曾拜訪過兩位明師,一位是隱居在山洞中的阿羅羅迦羅摩,另一位是烏陀迦羅摩,跟他們學習禪定。
為了讓自己的心能夠真正的安靜下來,從而進入禪定的境界,釋迦牟尼於是來到一個山洞之中,開始盤膝而坐,面壁靜心,以求覺悟。然而,春去秋來,最終還是未有所悟。釋迦牟尼也終於明白,僅僅這樣做是不可能得到啟迪的,於是他又改變主意,決定去體驗苦行,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開悟,得到解脫。
就這樣,釋迦牟尼又來到尼連禪河邊的伽闍山苦行林中,並在樹下跏趺而坐。他頭頂青天,身無覆蓋,不避風雨,排除雜念,調整呼吸,全體放下。據說,由於他淨心守戒,不臥不起,乃至有一隻大雕在他頭上結巢哺雛,糞污灑遍其身也聽之任之。
轉眼間,釋迦牟尼的這種苦行已經達六年之久了。剛開始時,他還每日食一麻一麥,漸漸的每七日才食一麻一麥,後來乾脆不飲不食。這樣一來,他的身體很快就變得極度消瘦起來,有如枯木一般,甚至從身體的前面就可以撫摸到背脊。
然而,即使修到這種地步,釋迦牟尼還是沒有悟道。當然,經過這六年的苦行,他也終於覺悟到:過度的享樂,固然無法求得真正的解脫,但一味的苦行,也是沒有辦法大徹大悟的。於是,他決定放棄這種苦行,重新進食,再參玄道。
七、悟道成佛
當釋迦牟尼結束了整整六年的苦行時,已經三十五歲了,但他仍未改初衷,於是他又來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這個地方,在一株高大茂密的畢波羅樹(又譯菩提樹,即無花果樹)下坐了下來。並發下誓願:「我如果不圓成正等正覺的佛果,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
這一坐,釋迦牟尼終於找到與以往不一樣的感覺,他知道自己即將求得真正的解脫了。然而,就在他即將成佛時,卻有三個魔女前來蠱惑他。
這三個魔女分別是特利悉那(愛欲)、羅蒂(樂欲)和羅伽(貪欲),她們穿著盛裝,戴著彩飾,蘭麝馥郁,凌波微步來到釋迦牟尼身前,向他殷勤獻媚。但釋迦牟尼既已入定,對她們當然視而不見,猶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
這三個魔女見釋迦牟尼不理睬自己,仍不肯死心,又竭盡各種誘惑之能。釋迦牟尼不想讓她們這樣沒完沒了的鬧下去,於是便開口訓誡她們道:「妳們形體雖然很好,但心術卻很不端正,這就好比在精美的杯子中放入髒物一樣,妳們連這點廉恥之心都沒有,怎麼還敢來蠱惑人呢?」說罷,釋迦牟尼又施展法力,迫使這三個魔女現出原形,三個魔女見狀,頓時羞愧萬分,慌忙遁去。
當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趺坐七七四十九天時,終於洞見三界因果,豁然大悟,得到無上大道,成為圓滿正等正覺的佛陀。據說,釋迦牟尼成佛之時,大地震動,天鼓齊鳴,仙樂響起,妙音不斷,金花、銀花、琉璃花、寶花、七寶蓮花等紛紛從天而降。
從此以後,已經修成菩提道果,找到了解脫之道的釋迦牟尼便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傳教,廣收弟子,建立僧團,傳授他所證悟的宇宙真諦。直到80歲時才進入涅槃,可謂功德無量。
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流到今天,佛教已經發展成為世界五大宗教之一,尤其是在地球東方這片遼闊的土地上,釋迦牟尼的香火更是綿綿不絕。據說,自從釋迦牟尼佛進入涅槃之後,他的弟子以及再傳的佛教弟子曾多次聚集在一起,追述他所傳教的學理,將其編輯成卷帙浩繁的大藏經。而釋迦牟尼的生平事蹟,也隨著佛教文化的不斷傳播而流傳開來,並逐漸被後人賦予神祕的色彩,他本人也被神化為法力無邊的佛祖。
大約在東漢末年,佛教從印度傳到了中國,此後即開始在華夏大地上生根發芽,並茁壯成長起來,與中國本土的儒家、道家共同組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可以說,一部中國的文化史,乃至東方的文明史,在大多數重要的篇章裡,我們都能夠從中辨析出佛教的因子。尤其是以它的名義所形成的那些卷帙浩繁的大藏經,更是一座蘊藏著無窮智慧的文化寶庫。
有人說:「人生得意時是儒家,失意時是道家,絕望時是佛家。」這種說法乍看下來似乎很有道理,但實際上卻經不起任何推敲。
首先,從理論角度來講:儒家講的是如何治理國家,並提出了治理國家的規則;但在道家的眼裡,規則是你的,至於我是否遵守這個規則,那就是我的事情,與你的規則無關,所以道家的思想是順其自然;而佛家則認為,規則是你的,我心是我的,我袖手旁觀也好,隔岸觀火也罷,規則是空的,我也是空的。因此佛家的思想實際上是超越了規則,從而使心靈擁有一份自在。
其次,從事實方面來看:真正的儒家皆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並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作為自己的準則,可以說他們的理想是崇高的,行為也是高尚的,但能夠真正實現這個理想的,又有幾個人呢?實際上,很多人都像諸葛亮一樣,出師未捷身先死!既然理想無法實現,又何來的得意呢?再說道家,如果那些仙風道骨的道家人物都是失意的人,那麼大概很多人都會十分羨慕這樣的「失意」之人吧!至於佛家,現在很多的人越來越熱中於參禪修佛,而且這些人往往都是既有身分又有社會地位的人,難道他們都是絕望之人嗎?可見,人們之所以參禪修佛,絕對不是因為絕望,而是源於內心的善良和慈悲。因此,可以說,真正的佛家思想,不但讓人擁有豁達的內心世界,而且對世間的萬物也都懷著憐憫和慈悲之心去對待。
而修佛的人,最講究的就是一個「悟」字。那麼,什麼是悟呢?悟就是沒有分別之心,也就是不生不滅、不淨不垢、無形無象、無善無惡的境界。因為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沒有絕對的善,也沒有絕對的惡。所以,在很多情況下:給你痛苦的人,同時也是給你快樂的人;給你勞累的人,同時也是給你收穫的人;給你批評的人,同時也是給你幫助的人;給你傷害的人,同時也是讓你成長的人……
03
蘇格拉底
簡介:蘇格拉底(西元前469年~西元前399年),出生於希臘雅典,古希臘時期最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之一,西方哲學的奠基者,後人將其與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並稱為「古希臘三賢」。蘇格拉底的父親是一位雕刻匠,母親則是一位助產士。早年的蘇格拉底繼承了父親的事業,從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後來轉向哲學研究。對此,蘇格拉底曾頗為自豪地說:「我的母親是一位助產士,我也要追隨她的腳步,只不過我是一位精神上的助產士,幫助別人產生他們自己的思想。」
今天,當我們提起「認識你自己」這句名言時,相信大家一定不會陌生。但是,大家知道這句名言最初是誰說出來的嗎?沒錯,它就是大名鼎鼎的蘇格拉底提出來的。
而在歐洲的文化史上,蘇格拉底所佔有的歷史地位,可以說就像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所佔有的地位一樣。而且,蘇格拉底也和孔子一樣,終生從事教育工作,更為令人驚奇的是,蘇格拉底和孔子的施教場所和學生對象也是驚人的一致:廣場、廟宇、街頭、野外、高山等,都是他施教的場所;青年人、老年人、窮人、富人、平民、貴族等,都是他施教的對象。當然,不一樣的是,蘇格拉底是義務教師,而孔子則以向學生收取乾肉來當作學費,所以蘇格拉底的一生都很清貧,而孔子則相對寬裕一些。但不管怎麼說,分別代表東西方文化核心的兩位聖人,他們的思想在某種程度上是一致的。
青少年時代的蘇格拉底,曾跟父親學過手藝,從事雕刻石像的工作。並以普通公民的身分,三次參軍作戰,當過重裝步兵,在戰爭中表現得極為出色,多次在戰鬥中救下了受傷的戰友。
蘇格拉底的學問,主要是透過自學得來的,在年少的時候,他就已經熟讀《荷馬史詩》,並廣泛研究其他著名詩人的作品。他大概在三十歲時,由雕刻工作轉向教育工作,並在四十歲時名震雅典。蘇格拉底成名後,他的身邊便經常聚集有很多不同身分和不同出身的人,跟他學習,向他請教。蘇格拉底被認為是當時最有學問和智慧的人,但他卻經常說:「只有我知道自己是一無所知的。」
在蘇格拉底以前,希臘哲學的研究對象是很抽象的,比如「宇宙的本源是什麼」、「地球是由什麼構成的」等這些問題,後人將其稱之為「自然哲學」。但蘇格拉底認為,再研究這些問題,對於人類思想的進步也沒有多麼實際的意義。出於對人類社會和國家的關心,蘇格拉底於是將自己的研究對象轉向人類本身,也就是研究人類的倫理問題,比如什麼是智慧,什麼是真理,什麼是正義,什麼是美德,什麼是真誠,什麼是勇敢,什麼是民主,什麼是虛偽,什麼是懦弱,什麼是國家,具有什麼德行的人才能治理好國家,治國人才應該如何培養等。後人將蘇格拉底的哲學稱之為「倫理哲學」。而這所謂的「倫理哲學」,實際上是蘇格拉底在進行「心靈的轉向」,也就是把哲學從研究自然轉向研究自我。因為他認為自然的真理是無窮無盡的,世界經常在變,所以得來的知識也是不確定的,可謂是「人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蘇格拉底所追求的,其實是一種不變的、確定的、永恆的真理,這當然就不能求諸於外界,因為外界經常在變,所以必須反求於己,研究自我。於是,蘇格拉底提出了一句驚人的格言—「認識你自己」。
因此,從蘇格拉底開始,自我和自然才真正明顯地區別開來。人固然還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同時也是另一種獨特的實體。這個說法為當時哲學的研究開創了一個新的領域,也就是後人所說的將哲學「從天上拉回到了人間」。我們不得不承認,蘇格拉底的這種「心靈的轉向」,在哲學史上的意義是十分偉大的。
一、知識的「助產士」
蘇格拉底雖然終生從事教育工作,但他只是將自己視為一個「助產士」,因為他認為這些知識並不是由他灌輸給人們的,而是人們原來已經具有的。也就是說,每個人的心裡其實早已懷上知識這個「胎兒」了,只不過是自己還不知道而已,蘇格拉底則像一個「助產士」,幫助別人產生知識。而蘇格拉底的助產術,主要表現在他的「詰問式」教學中。在詰問對方時,蘇格拉底從來不給予正面的回答,而是用反問和反駁的方法,讓學生自己進行思考,從而找到正確的答案。下面,我們來看一則蘇格拉底和他的學生進行的一次有趣的辯論。
學生:老師,請問什麼是善行?
蘇格拉底:偷盜、撒謊這些行為是善行還是惡行?
學生:當然是惡行啦!
蘇格拉底:把敵人的武器偷過來是惡行嗎?對敵人撒謊是惡行嗎?
學生:這當然是善行,但我指的是對朋友,而不是對敵人。
蘇格拉底:哦,那如果你的朋友要自殺了,你把他用來準備自殺的工具都偷走,這是惡行嗎?
學生:這是善行。
蘇格拉底:還有,在戰爭中,當我方處於明顯劣勢,而且士氣十分低落時,主帥為了鼓舞士氣,向士兵撒謊說援軍馬上就要到了。這是惡行嗎?
學生:這……也是善行。
蘇格拉底這種「詰問式」的教學方法,不但可以啟發人的思想,而且可以使人主動地去思考和分析問題,從而辨證的看待問題。這一認識論,在歐洲思想史上的意義是十分巨大的,其影響也是十分深遠的。直到今天,蘇格拉底所宣導的這種問答法,仍然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