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經絡調理基礎篇─
「當事人」的媒體見面會
中華民族是很講求實用的民族,無論什麼東西,往往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先用了再說。如果有效,就會「用了都說好」,然後更多人的一擁而上;如果效果不彰,只要有人開口說不好,更多的人馬上一哄而散。很少有人能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真正去弄清楚為何有效?又為何無效?到底是本身無效?還是個體差異或者操作方法不對。
這種習性展現到日常生活中,就表現為:如果要吃魚,理論上雖然崇尚「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實際上卻是「給我魚就行了,至於製作漁具和怎麼捕魚之類的事太麻煩,就別講了,我沒有那麼多時間」;而看病養生呢?也往往是「給我靈丹妙藥,立竿見影就好」。問題在於,人體是一個非常精密的系統,而且每個人都有個體差異,更要命的是中醫講究「辨證施治」,即便我們是在無病的前提下養生健體,也還是有必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操作。所以,我懇切地提醒翻看本書的讀者朋友,最好還是耐心地先從最基本的理論知識看起。
本書的重點,是利用對經絡的刺激去促進氣血循環,以此來養生。因此,作為非知名演員的「五臟六腑」、「氣血」、「經絡」、「穴位」等「當事人」先出來做個媒體見面會,將自己的來龍去脈、有什麼特點、扮演何種角色、在「養生大業」中發揮何種作用講清楚,是很有必要的。
一、五臟六腑
五臟六腑簡介
一齣戲裡面,主角往往最早登場,因為他們戲份多,如果不早點出場讓大家熟知,大家就會摸不著頭腦。五臟六腑,就是我們養生這齣大戲的主角。五臟健康,身體才會健康;如果五臟六腑中的任何一個出了問題,哪怕只是一點小小的問題,我們就得住院或一輩子為其所苦了。
臟腑,是中醫特有的名詞,指人體幾大主要核心組成部分。在西醫裡面沒有「腑」這個概念,我們平時常聽到的「心臟」、「肝臟」、「胃」、「膽囊」等,西醫統稱它們為「器官」,而中醫則將其統稱為「臟腑」。如果把我們人體比作一個大型集成系統,五臟六腑大致上就相當於幾台功能不同的主機,它們各自發揮其作用,又服從整個系統的調配,適當調整各自的輸出功率和效用。中醫五臟六腑的觀念,是從整體的角度出發,各臟腑透過經絡系統,將全身各組織器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透過反應、運化,構成人體複雜的生命活動。
具體來說,五臟為「肝、心、脾、肺、腎」,其特點為實質性器官,主要功能是化生和貯藏氣、血、精與津液。六腑為「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其特點為空腔性器官,主要功能是受納和腐熟水穀、傳化和排泄糟粕。這裡特意指出了實質性和空腔性之分,是有講究的,因為臟和腑外形的差異決定了它們在性質和功能上有很大的不同。《素問.五臟別論》說:「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
簡單地講,五臟是實質性器官,主要功能是藏納精氣,精氣是珍貴的,不宜妄瀉,其狀態滿而不實,是指精氣充滿,有利於五臟的功能活動,但不應被有形之物充填其間;六腑是空腔,主要是提煉和運送飲食水穀和排泄廢物,這些東西都不宜停留,應不斷地向下傳送,以保持虛實更替、永不塞滿的狀態。打個很不恰當的比方,五臟就像中央銀行和財政局,那裡雖然沒有堆放著大筆現鈔,但是它有權發行鈔票做預算,而有錢之後各地經濟才能繁榮興盛;而六腑就像高速公路旁的收費站、印鈔廠和中轉倉庫,運載著鈔票,即五穀營養的車輛從此通過後,收費站就將其中的營養收取,並分配、轉運到需要的地方。
我們這裡所要了解的只有兩點:
一是「臟」和「腑」是兩種功能不同的臟器。臟腑互為表裡,在某些方面存在特定的對應關係。我們全書所要講的經絡實際上只是臟腑的附屬物,它們的主要作用就是聯結各個臟腑。十二經脈互為表裡,經脈中的「表」指的就是陽經,所屬內臟就是「腑」,「裡」指的就是陰經,所屬內臟就是「臟」。
二是中西醫所指的五臟並不同,起碼不完全相同。在西醫解剖生理學突飛猛進後,也由於現在西醫相對居於主流,所以一般人提及心臟、肺臟、腎臟等臟器,都是以西醫的解剖定位為主,遵循的也是西醫理論。然而,中醫早在千年之前就已定下人體的「五臟」與「六腑」,其位置和功能的理論與西醫有相當大的差異。
比如,西醫的「心臟」,主要是指心臟這個臟器本身,以及相關循環系統的功能;而中醫則不僅僅包含這些,還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如精神、思維等。再比如脾臟,西醫的理論中主要負責人體免疫系統的功能,同時有儲藏血液的作用;可是中醫所講的脾,是主管消化與吸收的,還包括部分代謝及血液系統的相關功能……
整體而言,中醫的五臟不論從器官實體還是其功能,延伸範圍都要廣一些。直白一點講,西醫的五臟,就是五個器官和本身相關功能,而中醫的五臟,則不僅僅是這五個臟器,還包括更多的相關組織和功能。
所以,看這本書,或者理解中醫的五臟,絕不能和西醫的五臟劃上等號,因為中醫的五臟內涵更廣、功能更多。
那麼,中醫的五臟,到底都有哪些內涵和功用呢?
身體王國的宰相─肺
有一則關於人體器官的謎語,很有創意:「兩片葉兒胸中掛,吐故納新作用大。健兒水上顯身手,主宰沉浮全靠它。」您猜出是什麼了嗎?沒錯,謎底是「肺」。
由於肺尖接近肩膀,在胸腔,五臟中肺的位置最高,故稱「華蓋」(華蓋是古代皇帝等人出行時打得像傘一樣的東西,樣子類似荷花池裡出水的荷葉)。《黃帝內經》說:「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相傅之官」意思是輔佐君主的官職─相當於封它為 「宰相」。其主要生理功能有三:一是主氣、司呼吸,二是主宣發和肅降,三是主通調水道。
肺主氣是肺臟最主要的作用,用我們現代的說法,就是透過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氣,呼出體內的濁氣,吐故納新,以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
所謂宣發和肅降是把水穀精微之氣與吸入的清新空氣,相結合而變為真氣,這種真氣聚於胸中而為「宗氣」,以貫注心脈,推動心脈的運行,維持肺的呼吸功能。如果肺主氣的功能正常,則氣機、氣血流通,百脈充盈,呼吸均勻,脈象勻和;若肺氣不足,不僅會引起呼吸功能減退,面且會影響宗氣的生成,因而出現呼吸無力、少氣懶言、身倦乏力等症狀。
所謂通調,即疏通和調節。古人認為水道是水液運行和排泄的途徑,大致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循環系統和排泄系統。肺臟通調水道透過兩種方式,即「宣發」和「肅降」。「宣發」就是宣散、發散,指肺將一部分水液輸布到肌表,再透過汗腺分泌汗液,皮膚、毛髮揮發等散發多餘的水分;而「肅降」是指肺臟把廢濁之水下輸膀胱,保持小便通利而排出體外。如果排不出,則可能出現水腫,在西醫的角度都屬於腎臟和泌尿系統疾病了。
身體王國的將軍─肝
肝是人體的重要臟器,司理周身氣血的調節、膽汁的分泌與排泄、肌肉關節的屈伸、情緒的變動等。肝臟既貯藏有形之血,又疏泄無形之氣。古人用將軍征戰時的深謀遠慮比喻肝的作用,所以肝有「將軍之官」的稱號。
肝對應於木,木的性能是向上、向四旁舒展的,它的性格是剛勁的,所以肝性剛強躁急,喜舒暢悠遠,不可抑鬱。肝主「謀慮」,在志為怒。《素問.舉痛論》所說的「百病生於氣也。」就是對情志所傷影響氣機的調暢而言。肝疏泄正常才會氣機調暢、氣血和調,使人的心情舒暢、精神愉快;如果肝失疏泄則肝不舒、氣機不暢、精神憂鬱,憂鬱難解或開泄太過,陽氣升騰而上,則出現心煩易怒等症狀。所以有「怒傷肝」及「肝喜條達而惡憂鬱」的論述。
作為人體最大的消化器官,肝臟最大的功能實際上是消化和解毒。肝臟除了透過膽汁的合成而直接參與消化作用外,還因為肝屬木,木剋屬土的脾而影響胃腸消化吸收。另外,肝臟能促使很多有毒物質進行性質上的改變,並排泄出體外。比如眾所周知的酒,經過肝臟作用後,由酒精變乙醛再變為醋酸;如果酗酒過度,超出肝臟的解毒能力,便會導致酒精中毒。再比如,我們平時服用或透過注射進入體內的很多藥物,其實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和副作用,大多都是靠肝臟來解毒。
中醫還認為,「女子以肝為先天」,就是說肝與女性生殖功能有密切關係。因為肝脈與沖脈相連,沖為血海,主月經,所以如果肝血不足,沖任受損,女子就會出現月經不調、量少、色淡,甚至閉經等症狀。
身體王國的後勤司令官─脾
古人因為胃脾以膜相連,合稱為「倉廩之官」。倉廩就是米庫、糧倉的意思,「倉廩之官」負責營養供給,也就是說脾胃是人體中主管後勤保障、供養的器官,主要生理功能是主運化和統攝血液。
所謂「運化」,就是消化、吸收、運輸轉化的意思。脾主運化的功能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運化水穀精微,二是運化水液。脾是營養物質的供應站,若脾運化精微的功能健全旺盛,將使身體營養充足,能維持人體進行正常生理活動的需求,所以古人稱「脾為後天之本」。如果脾的這種功能減退,脾失健運,就會引起消化、吸收和運輸障礙,出現胃口差不想吃,或者飯後腹脹、腹瀉等症狀。久而久之就會全身乏力、肌肉消瘦、精神不振等症狀。對於體內水液的吸收和運轉,脾有促進的作用。當脾氣虛或脾陽虛時,水濕運化失調可導致水濕停留,如停留於肌膚就會導致水腫,而停留於體腔如胸腔、腹腔則會導致胸水或腹水。因此中醫有「諸濕腫滿皆屬於脾」的說法。
脾主統血,意思就是說脾能統攝控制周身血液的流布,使之順著經脈正常運行而不溢出血管之外。在病態時,若脾氣虛弱則會出現氣不攝血,血失統攝的現象,喪失了統攝之力,血液就會溢出絡脈,導至尿血、便血、肌衄、崩漏等多種出血症。這種病理現象稱為「脾不統血」。
身體王國的君王─心
中醫認為,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最高主宰,《內經》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所以有「君主之官」的稱號,其最重要的生理功能是主神志和主血脈、主汗。
心主血,血行脈中,心與脈密切相連,脈是血液運行的通道,心有推動血液在脈管中運行以營養全身的功能。《內經》說:「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這是由於面部的血脈比較豐富,所以心氣的盛衰,心與血脈的情況常可從面部的色澤反映出來。當心的功能健全、血脈通暢時,必然面色紅潤光澤,一副紅光滿面的樣子;而當心的功能降低、血脈空虛時,自然就面色蒼白無華,甚至面色發紺、青紫。
此外,中醫認為心開竅於「舌」,心火旺的表現除了口爛,還有舌紅生瘡、破潰、風痰阻絡、使舌體強硬且運動不靈活、說話產生障礙,並伴有小便短赤、灼熱疼痛等小腸熱證症候,叫做「心移熱於小腸」。這是因為,心與小腸透過經脈的絡屬構成表裡關係,二者經脈相聯,故氣血相通。
汗為心之液,心虛則盜汗、多汗。
身體王國的公僕─腎
在中醫裡,腎有「先天之本」之稱,實為人體生命之根。古人封腎為「作強之官」,這裡作強的「作」指工作,「強」指其負荷能力。「作強」有承重耐勞、堅韌有力之意,以此形容腎臟在人體生理活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依據我們現在的看法,腎臟是個像駱駝一樣吃苦耐勞的好公僕,為人民做牛做馬,所有骯髒勞累的工作都自己扛。
腎臟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殖與生長發育,主水、主納氣、生髓、主骨。腎主藏精,「精」可不單單是我們現代人所想像的男性精子,中醫裡,精包括先天生殖之精和後天水穀之精微,分別是生育繁殖的根本和維持生命的營養物質。腎把兩種精都貯藏起來,成為人體生長、發育、生殖之源。
主骨生髓,通於腦。因為脊髓上通於腦(這一點和西醫非常吻合),中醫稱「腦為髓之海」。中醫認為精能生髓,而腎主藏精,所以不管腦髓、骨髓,都有賴於腎精。只有腎精充足才能腦海豐盛,於是思路敏捷、記憶力強、聽覺靈敏、智慧絕倫,骨髓生發才有源,骨骼才能得到骨髓的滋養而發育健壯;反之,骨骼就會軟弱無力。此外,《靈樞.脈度》篇說:「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如果腎精不足,則將出現耳鳴、聽力減退等症,老年人之所以多有耳聾、失聰等毛病,也往往是由於腎精衰少的緣故。
腎主水,主要是指它在調節體內水液平衡方面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一般認為,如果腎陰不足,小便則多,常見於尿崩症、糖尿病等,治療時應滋補腎陰。如腎陽不足,小便則少,多出現浮腫等症,治療時應以溫補腎陽為主。
腎主納氣是指腎有幫助肺吸氣和降氣的功能。中醫認為,呼吸既有賴於肺的肅降,又有賴於腎在下焦起攝納的作用。只有腎氣充足,肺得其滋助,才能氣道通暢,呼吸均勻;如果氣虛而不能納氣時,就會出現動則氣短,呼多吸少,上氣不接下氣。像我們日常生活中較常見的吸氣困難的喘息病,就稱之為「腎不納氣」,需要用補腎納氣的方法治療。
五臟六腑,從君王到宰相、將軍、後勤司令官等等全部班底都有了,我們人體這個小小的獨立王國,就這樣運轉了起來。
講解完五臟各自的作用和功能後,有必要強調的是,因為五臟六腑透過經絡聯通,所以它們可並不是像上述所說的各自為政,而是相互影響的。比如腎陰不足可引起肝陰不足,會導致肝陽上亢,出現頭痛、目赤、急躁易怒等症狀;反之,一方偏盛,也可導致另一方的不足,比如肝陽偏盛,下劫腎陰,形成腎陰不足,而同時出現腰困痠痛、遺精、耳鳴、五心煩熱、女子月經不調等症狀。
還有很多例子都告訴我們,五臟絕不僅僅只是機械地各顧各的,而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比如,小腸發炎導致人的肩膀痠痛,尤其是天宗穴附近。很多人不明就裡,還以為自己是肩周炎或肩部肌肉勞損,其實這是因為小腸經出了問題。再比如,大腸經氣血出了問題,有時候就表現為鼻炎或咽喉炎,如果你僅僅只是去吞「喉片」,可能折騰了好久都不見好。
正因此,中醫才講究「辨證施治」,覺得西醫大多數時候「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是「治標」,而中醫偏要腰痛補腎才是「治本」。
而這些也正是本書的內在邏輯:因為各個臟器互為表裡,所以「內病外治」才有了可能;又因為各個臟腑之間有經絡相互聯通,彼此往往「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或者可以透過強化某個臟器的功能來弱化另一臟器導致的疾病─比如,肝木乘脾土,即肝(木)的生理功能失常,影響脾胃,導致消化功能紊亂,即肝氣犯胃(土),則臨床上見肝脾不和證。那麼治療時一般採取「培土抑木」(疏肝健脾)法,也就是治理胃部不適時,不單針對腸胃,還要疏理肝氣。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可以拍拍打打養五臟─透過拍打、按摩相應的經絡穴位來保健五臟,進而強身健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