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修習逆商
第一章
逆商的形成
克服逆境,最關鍵的就是要提高每個人的逆商。我們正生活在逆境時代,失敗、逆境出現的頻率更高。在面對逆境的挑戰時,大多數人在沒有嘗試達到自己的極限,沒有完全奉獻自己能力的情況下就停止了,因此,學會應對失敗、走出逆境是時代變遷的迫切需要,是人們贏得成功的首要條件。
一、逆商的形成
逆商對於一個人能否在逆境中充滿希望,能否度過難關,是一個決定性的變數。戰勝逆境是由你的逆商決定的,所以切不可忽視逆商對成功所造成的巨大作用。
關於狗的電擊實驗
西里格曼是美國一位心理學家,他曾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
他先將一個鐵籠子一分為二,保持各自的穩定,中間留出不大的空隙。然後,他把幾隻狗放進籠子的一邊,一旦籠子底部通電,狗就會受到電擊的刺痛,很快跳到籠子的另一邊去,以躲避電擊。而在另一邊通電時,這些狗又會很迅速地跳回來,逃到沒有通電的一邊。
然而,另外的幾隻狗被放進籠子中受到電擊時,牠們不做任何跳躍和掙扎,只會渾身發抖,低聲哀鳴。
為什麼這些狗會表現出任人宰割的慘相呢?原來,西里格曼曾把這些狗拴在一根鐵柱上,時不時地用電來刺激牠們。狗最初受到電擊後,立刻會跳躍、掙扎,但是無論牠們怎樣跳躍和掙扎,都擺脫不了電擊的折磨。經過12天數十次的電擊和無效的跳躍、掙扎後,這些狗都放棄了努力,開始自暴自棄。這時,再把這些狗放進鐵籠中,牠們習慣了挫敗,對這種輕輕一躍就能擺脫的電擊刺痛,竟然逆來順受了。
西里格曼把這種動物遇到挫折就表現出退縮、絕望和放棄的現象,稱為「習得的無助」,這是一種最終損毀牠們的行動動機的行為。
受到西里格曼的啟示,奧勒岡大學的一個研究生唐納德‧西洛托做了一個關於人的「習得的無助」的實驗。
他將一群人關在一間屋子裡,然後打開噪音音響。接著,他給這些人一個任務:學會停止噪音。這些人嘗試了儀錶盤上幾乎所有按鈕的所有組合,但就是關不掉噪音。其實根本沒有方法可以讓噪音停下來。
另一組則可以透過按鈕的正確組合來停掉噪音。與以往一樣,第三組是不施加噪音。就像西里格曼一樣,西洛托將這些人帶入另一間屋子裡,讓這些人各自將手逐一地放在梭子盒裡。如果他們的手放在盒子的某一邊,噪音就會繼續。如果他們的手放到另一邊,噪音就會停止。
原來那組其實根本無法停止噪音的人,即使在時間、地點、條件改變了的情況下也仍舊坐在那裡,就和實驗狗的反應一樣,他們根本不去嘗試結束痛苦。原來能控制噪音的第二組則透過在盒子裡移動他們的手來關掉噪音。
許多科學家在相關的實驗中都得出了相似的結果。
紐約州立大學阿爾巴尼分校的霍華德‧特南和桑德拉‧艾勒用49個學生做了一次研究。這項研究結果表示,給予無法解決的難題能使人習得無助。同被給予可解決的難題的實驗參照組相比,變得無助的那組後來的表現非常差。「習得的無助」使人喪失對於不利事件的既得控制力。
維克特‧弗蘭克爾,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本世紀傑出的心理學家之一,他的經歷可以稱得上是一個鮮明的「習得的無助」的例子。
維克特‧弗蘭克爾是一位受過精神分析大師佛洛伊德洗禮的決定論者。佛洛伊德認為,人的性格在幼年時期就已經定型,而且會影響人的一生,日後改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弗蘭克爾身為猶太裔心理學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關進納粹集中營,遭遇極其悲慘。他的父母、妻子和兄弟均死於納粹的魔掌,只剩下一個妹妹。他本人更是受到嚴刑拷打,朝不保夕。
有一天,他赤身獨處囚室,忽然之間頓悟,產生了一種全新的感受─日後命名為「人類終極的自由」。當時他只知道這種自由是納粹永遠也無法剝奪的。從客觀環境上來看,他完全受制於人,但自我意識卻是獨立的,超脫於肉體束縛之外。他可以自行決定外界的刺激對本身的影響程度。換句話說,在刺激與外界之間,他發現自己還有選擇如何反應的自由與能力。
他在腦海裡設想各式各樣的情景。譬如,獲釋後將如何站在講台上,把在這一段痛苦折磨中學得的寶貴教訓,傳授給自己的學生。
憑著想像與記憶,他不斷鍛鍊自己的意志,直到心靈的自由終於超越了納粹的禁錮。他的這種超越也感染了其他的囚犯,甚至獄卒。他協助獄友在苦難中找到活著的意義,尋回自尊。處在最惡劣的環境中,弗蘭克爾運用難得的自我意識天賦,發掘了人性中最為可貴的一面,那就是人有「選擇的自由」。
這種來自人類特有的天賦,除了自我意識,還有「想像力」,能超出現實之外;有「認知」,能明辨是非和善惡;更有「獨立意志」,能夠不受外力影響,自行其是。
弗蘭克爾的例子表示,個人行動取決於人本身,而不是外在環境,人有能力也有責任為自己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也就是說,習得的無助並不是不可以改變的。無數的例子證明,甚至在絕境裡,只要努力,就能克服這種習得的無助感,最終戰勝似乎不可克服的困難。
美國體育運動史上偉大的長跑選手─格倫‧康寧漢,在8歲那年曾意外遭遇一場爆炸事故,致使雙腿嚴重受傷,而且腿上沒有一塊完整的肌膚。醫生曾斷言他此生再也無法行走。
面對黯然神傷的父母,康寧漢沒有哭泣,而是大聲宣誓:「我一定要站起來!」
康寧漢在床上躺了兩個月之後,他便嘗試著下床了。為了不讓父母看見傷心,康寧漢總是背著父母,拄著父親為他做的那兩根小拐杖在房間裡挪動。鑽心的疼痛把他一次次擊倒,他跌得遍體鱗傷也毫不在乎,他堅信自己一定可以重新站起來,重新走路奔跑。
幾個月後,康寧漢的兩條傷腿可以慢慢屈伸了。他在心底默默為自己歡呼:「我站起來了!我站起來了!」
於是,康寧漢又想起了離家兩英里的一個湖泊。他喜歡那裡的藍天碧水,他喜歡那裡嬉戲奔跑的同伴們。康寧漢就心向湖泊,更加頑強地鍛鍊著自己,他要自己走著去看那片美景!
兩年後,他憑藉自己的堅韌和毅力,走到了湖邊!從此,康寧漢又開始練習跑步,他把農場上的牛馬作為追逐對象,數年如一日,寒暑都不放棄。後來,他的雙腿就這樣「奇蹟」般地強壯了起來。
再後來,令人驚歎的是,康寧漢透過不斷的挑戰,成了美國歷史上有名的長跑運動員!
由此可見,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受到習得的無助的影響,雖然助長無助感的機會無處不在,但仍然有很多人學會了免疫。
其實,就是在西里格曼的關於狗的電擊實驗中,他發現,儘管大多數狗習慣性地不去嘗試,但有些狗卻不,牠們透過某種方法獲得免疫力。西里格曼探究了到底是什麼造成這種不同的反應。他發現有些狗在早些時期就學會了堅信牠們的行動可以發揮作用,結果,這些狗在其他狗放棄後,仍堅持嘗試很長時間,實際上牠們從未停止過努力。
為什麼實驗中有的狗不會停止努力,為什麼現實中有的人不會受到習得的無助的影響?所有的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證明,與逆境有關的個人素質,在預測一類人能否成功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這也為「逆商」這一概念和理論的誕生,提供了實踐上的有力支持。
逆商的內容
透過幾年時間的研究和醞釀,1997年,美國職業大師保羅‧史托茲提出了逆境商數這一概念,簡稱逆商,英文簡稱是AQ(Adversity Quotient)。
之前,人們已熟悉了智商(IQ)和情商(EQ)兩個概念,它們成了衡量一個人素質的重要工具。保羅‧史托茲在此基礎上提出「逆商」的概念:「為什麼在智力、資本和機遇相同的條件下,有的人能步步高升,而有的人卻一敗塗地呢?歸根結柢在於他們迎接挑戰、克服困難的能力,即逆商的不同。」
所謂AQ(逆商),簡單來說就是當個人或組織面對逆境時,以其獨特的方式對逆境的不同反應,高AQ(逆商)的人在面對逆境時從不退縮,他們會把逆境當作自己向前衝的墊腳石,即使在極端困難的時期,他們仍會幹勁十足,直到收穫他們的成功。
而低AQ(逆商)的人在面對逆境時,則認為自己前方路上障礙太多而且又看不到盡頭,進而喪失前進的信心與動力,從而使自己滑落下來。
逆商主要來自三個方面的科學:認識心理學、神經病免疫學和神經生理學。逆商具有任何實踐概念的兩個基本成分:科學理論和實際應用。這裡出現的概念,都是經過來自世界許多組織的成千上萬人的實際應用的磨礪而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