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食醋是一般百姓喜愛的調味品之一,其生產技巧在世界上獨具一格,千古流芳的不同釀醋技術,生產出了風味各異的食醋,行銷國內外市場,頗受歡迎。然而,食醋僅僅是一種餐桌上的調味品嗎?非也。它的保健功效與藥用價值,早在西元前三世紀,就已被我們的祖先廣泛用於臨床各種病症的治療。
三國時期,名醫華佗就已用蒜泥加醋治癒嚴重的蛔蟲病感染患者,開創了食醋治療急腹症的先例。從秦、漢到現在,歷經數千年的歷史長河,我國「醫聖」張仲景、「藥王」孫思邈,以及歷代著名醫學家葛洪、朱震亨、李時珍、葉天士等,無不對食醋的藥用功效有著獨特的見解。在中醫文獻中,以「醋」為主藥或輔藥治療各種疾病的方劑,比比皆是,舉不勝舉。藥醋療法,早已成為傳統醫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弘揚醋療養生文化,造福人類健康事業」。乃吾多年夢寐以求之夙願。
筆者早年曾從事藝術嗓音醫學研究,在70年代初,就效法我國醫聖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醋)湯主之」的用藥宗旨,針對歌唱(戲曲)演員特殊的發病規律,將獨具「消癰腫、除癥積、斂咽瘡」與「補肺、發聲音」之山西老陳醋作為溶劑,研製而成「苦酒開音湯」,不僅對頑固的慢性咽炎及聲音嘶啞症有特殊療效,尤以「藥物替代手術」治療聲帶小結、息肉等增生性病變,竟然能使其奇蹟般地消失。從此,便對山西老陳醋的藥用價值與保健功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所以在臨床中,運用中醫理論結合現代醫學觀點,將山西老陳醋與天然中藥材相結合,廣泛用於婦女痛經、小兒厭食、手足癬、糖尿病、脂肪肝等多種疾病的治療,不僅令人滿意;而且研製出卅餘種醋療保健產品,同樣卓有殊效。因此,在這數十年的從醫生涯中,翻閱大量的古今中醫藥文獻,蒐集並整理出古今藥醋一書,以展示我國古老的醋文化對人類健康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本書就是在此基礎上,精選「簡、便、驗、廉」,且療效確切的單方、偏方、祕方、驗方敬獻於廣大讀者。由於這些資料散見於浩如煙海的醫籍之中,或流傳於民間,有些祕方驗方甚至瀕於失傳,而且書中一些處方來源年代跨度較大,加之作者水準所限,誤差與不妥之處在所難免。敬祈諸位同仁志士不吝賜教。為了「弘揚醋療養生文化,造福人類健康事業」,本書在蒐集與編寫過程中,同時也彙集了同仁佳著紛梓中的諸多奇方妙法,在此一併致以衷心的感謝!
【注】方寸匕:古代量取藥末的器具名。其形狀如刀匕,大小為古代一寸正方,故名。
【注】 咀:咬嚼之意。古代把藥物咬成粗粒入煎劑,後世雖改用刀切碎,仍通稱咀。
第一章 中醫五官科疾病
眼、耳、鼻、咽喉、口腔疾病,在歷史上曾是外科的一部分。隨著科學的發展,才逐步分成各個科目。如東漢開始曾有口齒科,唐朝已設眼科、耳目口齒科,宋把口齒咽喉合一科,元又分為口齒科與咽喉科。從明朝以後,才分為眼科、口齒科、咽喉科,直至如今的眼科、口腔科和耳鼻咽喉科。由於眼、耳、鼻、咽喉、口腔竅竅相通,一處生病,互相影響。而以內臟來分,儘管中醫有目為肝竅,耳為腎竅,鼻為肺竅,咽喉為脾胃兩經,舌為心之苗,齒屬腎餘,口唇屬脾胃的說法,但都與脾胃有關。《素問‧玉機真臟論》說:「脾不及,則九竅不通」。《脾胃論》中亦說:「胃氣一虛,耳目口鼻俱為之病」。因此,本篇故以「五官科」命名,以眼、耳、鼻、咽喉、口腔疾病為序,分別論之。
第一節中醫眼科病症
一、針眼(麥粒腫)
針眼,是麥粒腫的中醫病名,它是眼瞼睫毛毛囊皮脂或瞼板腺的一種急性化膿性炎症,所以又名瞼邊癤,多由風熱或脾胃熱毒所致。本病胞瞼邊緣生小癤,初起形如麥粒,微癢微腫,繼則赤痛拒按,疼痛加劇。數日後,紅腫最顯著處,毛囊根部出現黃膿點。只要膿汁排盡,可自行癒合。相當於今之麥粒腫。
(1)生地醋方
【來源】出自《民間驗方》。
【處方】鮮生地20克,醋20毫升。
【用法】將鮮生地搗爛取汁,與等量醋調勻,擦塗患處。每日3~4次。
【功能】清熱涼血,消腫止痛。治療麥粒腫。
【附注】本法對眼瞼紅腫較甚者,效果尤為顯著。
(2)桃樹青皮醋敷方
【來源】出自《民間驗方》。
【處方】桃樹青皮、醋各適量。
【用法】將桃樹青皮研末,醋和敷之。
【功能】清熱除濕,散瘀消腫。治療眼腫。
【附注】本方在《中藥大辭典》、《嶺南采藥錄》中,均有收錄。
(3)玉樞丹醋方
【來源】出自《民間驗方》。
【處方】玉樞丹10粒,醋適量。
【用法】將玉樞丹研為細末,與醋調勻,塗於患處。
【功能】清熱解毒,散瘀止痛。治療麥粒腫。
【附注】玉樞丹(中成藥,市有售)。出自《麻科活人全書》卷四,為《丹溪心法附餘》卷二十四「太乙神丹」之異名,亦名「追毒丹」。有解毒辟穢,化痰開竅之功。
二、眼弦赤爛(瞼緣炎)
眼弦赤爛,又名風弦赤眼、風弦赤爛、瞼弦赤爛、爛弦風瞼,俗稱爛眼皮。多由脾胃蘊結濕熱,又受風邪,風與濕熱相搏,結於瞼緣而發。症見胞瞼邊緣紅赤潰爛,癢痛並作,或見睫毛脫落,甚至瞼緣變形,相當於現代醫學之瞼緣炎。
(1)桑葉蠶砂醋方
【來源】出自《民間驗方》。
【處方】桑葉、蠶砂各15克,醋30毫升。
【用法】先將桑葉、蠶砂研為細末,用醋調成糊狀,敷於患處,每日1~2次。
【功能】疏風散熱,清肝明目,散瘀消腫。治療瞼緣炎。
(2)鹽醋方
【來源】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六上》。
【處方】鹽、醋漿水各適量。
【用法】以醋漿水作鹽湯洗之,日4~5次。
【功能】清火涼血,散瘀解毒。治療目卒腫。
(3)治赤眼腫痛方
【來源】北宋‧王懷隱等奉敇編撰《太平聖惠方》。
【處方】青鹽、硇砂、石膽各0.5克,醋漿水一小盞。
【用法】上藥用醋漿水於瓷器中浸,日中曝之,候其藥著於瓷器四畔,乾刮取如粟米大,夜臥時著眼兩眥,不過3~4度。
【功能】清熱散風,涼血明目。治療遠年風赤腫眼痛。
三、倒睫拳毛
倒睫拳毛,又名倒睫、拳毛倒睫、拳毛倒插等。本證是種因眼弦赤爛(瞼緣炎)或「椒瘡」(砂眼)治療失當,經久不癒所引起的睫毛捲曲病症。清‧吳謙《醫宗金鑒‧眼科心法要訣》曰:「倒睫拳毛之證……此乃脾熱肝風,合邪上壅所致。」外治,古代尚用夾瞼法。現對睫毛倒入少者,可電解倒睫;若倒睫多或瞼翻者,應用手術矯正。
(1)治睫毛倒插方
【來源】出自《民間驗方》。
【處方】五倍子30克,蜂蜜、米醋各適量。
【用法】將五倍子研為細末,加入蜂蜜、米醋適量調勻,拌成糊狀,貯瓶備用。用時,先洗淨眼瞼皮膚,然後再將適量的糊劑塗於距瞼緣2公釐處,每日1次,一般連塗3~10次,可望倒睫矯正。
【功能】解毒生津,散瘀消腫。治療睫毛倒插。
【附注】本方在《中藥大辭典》中,亦有收載。
(2)治拳毛倒睫方
【來源】出自《摘元方》,撰人撰年不詳。
【處方】石鹼3克,石灰3克,醋適量。
【用法】石鹼、石灰二藥研極細末,醋調塗之。
【功能】化痰去翳,散瘀消腫。治療拳毛倒睫,用刀微劃動,以藥泥眼胞上,睫自起也。
【附注】本方中石灰有毒,使用時宜慎,切勿入眼內。
四、內障(視物昏花)
內障,係指發生於瞳神及眼內各組織的疾病。多因臟腑內損,氣血兩虧,目失濡養所致,尤以肝腎不足為常見。此外,陰虛火旺或情志失調,氣滯血瘀,風火痰濕上擾清竅,以及外傷等病因,亦不少見。患者可感覺眼前蚊蠅飛舞,黑花飄盪,觀燈火如彩虹環繞,視物昏蒙,夜盲,甚至暴盲等。本病包括西醫的瞳孔以及玻璃體、眼底等部位和眼內組織的多種疾患。
(1)治目赤熱痛方
【來源】漢末‧輯者佚名《名醫別錄》。
【處方】雞子白、酢(醋)各適量。
【用法】雞子白,酢漬之一宿,攪調食之。
【功能】清熱解毒,除煩明目。治療目熱赤痛。
(2)治目暗方
【來源】隋僧‧梅師(文梅)《梅師集驗方》。
【處方】羊肝1具,食醋適量。
【用法】將羊肝嫩煮,切,淡醋食之。
【功能】滋補肝腎,益血明目。治療目暗,黃昏不見物。
【附注】羊肝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能改善視力。本方經歷代驗證,療效顯著,現代有人用其治療夜盲症,殊獲顯效。
(3)常服明目方
【來源】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
【處方】蕪菁子3000克,苦酒3000毫升。
【用法】蕪菁子,以苦酒煮熟,日乾,研篩末,以井華水服方寸匕,日三服,無所忌。
【功能】清熱利濕,散瘀明目。本方常服明目,可使人洞視、充肥。抱朴子云:「服盡一斗,能夜視有所見物。」
【附注】抱朴子,是葛洪之自號。葛洪,東晉著名醫藥學家、道家。字稚川,自號抱朴子,丹陽句容(今江蘇句容)人。他長期從事煉丹術……在煉丹化學史上有一定的地位。由於曾經較長時間隱居民間,接觸流傳於民間的醫藥知識和經驗,其所著《肘後備急方》,取材於民間,是一部簡、便、廉、驗的方書。本方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菜部第二十六卷》中,亦有收載。
(5)蒼朮椒目丸
【來源】宋‧許叔微(可知)《續本事方》。
【處方】蒼朮(炒)60克,椒目(炒)30克,醋適量。
【用法】前兩味,共研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醋湯送下。
【功能】健脾解鬱,明目除翳。治久年眼生黑花不見者。
【附注】本方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部第三十二卷》中,亦有收載。因其用量有差異,特將原方附錄如下:「眼生黑花,年久不治者。椒目(炒)、蒼朮(炒)各一兩(30克),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20丸,醋湯下。」
(6)蒼朮醋丸方
【來源】明‧皇子朱橚、滕碩、劉醇等編撰《普濟方》。
【處方】蒼朮(泔浸)120克,熟地黃(焙)60克,酒、醋各適量。
【用法】將前兩味共研細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溫酒下30~50丸,日3服。
【功能】補虛明目,燥濕健脾。治療視物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