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甲骨文,是中國已成熟的最早文字,卻最晚被發現,這是歷史際遇上的偶然。但對甲骨學的研究而言,董彥堂先生能夠成為一代大師,絕對不是偶然。
董先生(1895~1963年),本名作仁,入塾後,改名作賓,曾字延堂、彥唐、雁堂,後改字彥堂,號平廬,河南南陽人。
1918年,入河南育才館肄業,從時經訓先生受商簡,可能因此得知甲骨文字。1922年,入北京大學作旁聽生。以油紙影寫《殷虛書契前編》拓本,摹寫甲骨自此開始。1924年與莊嚴暢談將來希望回家鄉南陽發掘及研究甲骨,研究決心,自此開始。
1928年,受聘為史語所通訊員,負責調查洛陽石經及殷墟甲骨等出土情形。同年秋,史語所成立,受聘為編輯員,主持試掘小屯遺址,這是殷墟第一次發掘。
1929年,第三次發掘,出土大龜四版,又發現有“貞人”的占卜制度,突破學界數十年的甲骨研究,郭沫若讚歎為“鑿破鴻蒙”。
1932年,撰成〈甲骨文斷代研究例〉,開創性地提出世系、稱謂、貞人、坑位、方國、人物、事類、文法、字形、書體十項甲骨斷代的標準,把殷墟甲骨斷為五期,為甲骨的科學斷代奠定了厚實基礎。1945年,《殷曆譜》完稿,對殷曆、殷代地理、殷代制度的研究,開闢了新境地,傅斯年作序,稱讚先生“善於綜合”、“利用新法“、“推盡至極“、“中國信史向上增益三百年”。
1951年受命為中研院史語所所長。1961年續任臺大講座及史語所甲骨文研究室主任。1963年3月心臟病發,11月23日病逝。一生論述,門人嚴一萍編成《董作賓先生全集》,由藝文印書館出版。
先生的學術成就,炫赫國際,錢玄同倡說“甲骨四堂”,讚譽甲骨學卓然有成的羅振玉(雪堂)、王國維(觀堂)、董作賓(彥堂)、郭沫若(鼎堂)四位,已受學界公認。先生對甲骨學與上古史的研究貢獻既深且鉅,郭沫若以絕句讚頌:“卜辭屢載征尸方,帝乙帝辛費考量;萬蟕千牛推索遍,獨君功力邁觀堂”。 石璋如則以為:“董氏業績,永垂不朽 “。
本書不是學術論著,編著者也無力褒揚先生的成就,微願只在經手飽眼之餘,將董先生遺留坊間的部份文物作輯錄與敘記,以紀念逝世五十周年的一代甲骨學大師。全書概分為書法作品、信札、論著稿本、文藝作品、影寫本臨本與拓本、生平照片、題識與其他、署款與鈐印幾個章節。在編著過程中,可以深深察覺先生涉獵之廣、用功之勤,除了甲骨與古史的研究,也有小說與新詩的創作,而書法與篆刻,更是根植於甲骨契刻與古銘摹寫而又能自闢蹊徑、別具風格。
編著本書,除了要向大師致敬之外,也要向熱忱提供珍藏文物的諸多藏家好友致謝,只是因為多方徵集之後,集思廣益之餘,勢必有所取捨,遺珠之憾,在所不免,謹申歉意。至於學術翦陋,臆測誤植則是必然,尚請海涵。
陳正榮謹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