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這個論文集收錄了過去近二十多年來我任職中央研究院,和國立台南大學期間,所出版的有關臺灣民間信仰之學術論文。除了這本集子之外,我在這段人生學術最活躍的時期尚有許多有關宋明理學的論文,也將近期由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雖然我的學術興趣及專業仍然以中國哲學為主,但是台灣研究對我來說並非「副業」,或玩票式的探索。台灣研究,尤其是臺灣民間信仰的研究,是真的能夠觸及我的生命深處,以我的全部的心靈,思想,靈魂去探究,思考的東西。這是因為自從我從台大哲學系畢業後,我一直旅居美國,求學教書,從未回國。所以當中研院民國八十二年聘我回來服務時,我不禁投入臺灣研究,而且那時又是台灣研究的熱潮之高峰,我真是如魚得水,而臺灣民間信仰又是最能展現臺灣社會的活力和魅力,我於是從臺灣頭走到臺灣尾,只要哪裏有廟會,哪裏有慶典,我就追到哪裏,完全被研究熱誠所掩沒,沈醉在臺灣人的宗教虔誠中。這是我學術生涯中最快樂,最多產的時期。人生的際遇也很奇特,雖然我是道地的臺灣人,卻因為長期居住美國,被到地的西化了,所以就能用「異文化」的眼光來看臺灣,但是我心裏懷抱的卻是「臺灣心」。我不是因為「臺灣熱」而研究臺灣,我最終是因為想了解自己而研究臺灣。
這個論文集的文章是以出版的先後順序來編排,所以它一方面反映了我的研究興趣是從儒教出發,來探討臺灣民間信仰在宋朝或是在福建的發展。論善書的三篇文章主要討論現代善書的歷史源頭,《太上感應篇》和《太微星君功過格》的倫理觀。這些不僅僅是神道設教,勸喻一般民眾遵循儒家的道德規範,也同時提供不識字的人民一個道德修養的方式,所以善書的道德觀有其自主性。也因此善書的流傳在南宋就得到理學家的支持。此外,善書所提倡的孝道也隨著不同的時代而有差異。同時民間信仰也和儒家的孝道結合,而穫得其正當性。可是以媽祖信仰為例,媽祖信仰雖然興起於南宋,但是直到明朝中期,媽祖的善書才出現以媽祖為孝女和孝道典範的神話。我的研究特別注重民間信仰在歷史發展中所呈現的特性。
我的有關臺灣的惜字亭的研究發現敬惜字紙是臺灣最早的資源回收的風俗習慣。這個揀字紙的習俗從愛惜字紙,到收集遺棄的紙張,到製作「回魂紙」(資源回收紙),乃至於施捨棺木,掩埋屍首等社會救濟工作都是秉著儒家萬物一體的仁愛精神。這也是儒家倫理如何在民間實踐的一個例子。
其他幾篇文章都是從歷史的角度來探討民間信仰中的幾個較有特色的信仰。延平郡王可說是台灣本島人特有的信仰。鄭成功的故鄉福建亦無任何民間信奉他的廟宇。南安縣石井鄉有鄭氏祠堂,但是非鄭氏家族的民眾並不崇奉鄭成功。臺灣的漢人所信奉的神明幾乎都從中國大陸渡海移植過來的。唯獨延平郡王是在臺灣島內產生,而且發展成擁有廣大的信徒的神明。雖然目前祀奉鄭成功的廟宇還不到一百間,但不論在福佬人或客家人都是很有特色的信仰。我的文章調查了最重要的幾間祀奉延平郡王的廟宇,並且分析其最近的發展趨勢。延平郡王信仰可以說是民間信仰中最政治化的信仰。從沈葆楨開始,忠義的精神,民族英雄,振興中華文化等口號都成為此信仰的號召力。而且延平郡王也可說是最被政治力量操作的信仰。我的另外一篇文章,〈延平郡王信仰與台灣戰後政治〉專門討論國民黨如何利用鄭成功以達到其政治目的。
其他兩篇論廣澤尊王和地母信仰的文章都在討論民間信仰和臺灣社會的關係。其他幾篇討論民間信仰的理論性的文章,如成神的條件,廟宇的正當性,鬼神和祭祀的觀念等都有助於瞭解民間信仰的意義及社會功能。此外還有有關風水,貞節牌坊的文章也是涉及民間信仰的實踐。最後我附了一些田野調查及學術研討會的報導都有些參考價值。尤其有關福建王爺廟的調查報告,雖然內容簡短,但我想有助於開發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所以也附在此。值得順便在此一提的是,延平郡王祠今年的春祭(2017年4月19日)停止作為中樞祭典,終結將近半世紀的政治干涉。
朱榮貴
2017年新年前夕 序於台南樹林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