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然去雕飾,結果自然成
無處不是寧靜
禪來
這天清晨,露珠尚在草間滾動,一位少年照例從自家的花園裡採擷鮮花到寺院供佛,碰巧遇到一位禪師從法堂出來。
禪師欣喜地說道:“你每天都這麼虔誠地以鮮花供佛,來世當得莊嚴相貌的福報。”
少年微笑著說:“我想也是。我每天來寺裡禮佛時,心靈就有一種洗滌過似的清涼,但回到家中就又煩亂了。我一個少年,如何才能在煩囂中保持一顆清淨的心呢?”
禪師說:“保持一顆清淨純潔的心,其道理和你護侍花朵—樣。我們只有不停地淨化我們的身心,調適我們的氣質,才能不斷地承受大自然的甘霖。”
少年聽後,非常歡喜地說道:“謝謝禪師,但願有機會過—段寺院中的生活,享受菩提梵唱的寧靜。”
禪師說:“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脈搏就是鐘鼓,身體便是廟宇,兩耳就是菩提,無處不是寧靜,又何必到寺院中生活呢?”
纏去
“熱鬧場中作道場”,的確是這樣。只要自心清淨,哪裡不可寧靜呢!如果自心不寧,就算住在深山古寺裡,也一樣聽得到塵世的喧囂。
像牛糞
禪來
佛堂裡,正和佛印禪師一起打坐參禪的大學士蘇東坡突然問道:“你看我打坐的樣子怎麼樣?”
“像一尊佛!”佛印說。
“你看我坐的樣子怎麼樣?”佛印見蘇東坡非常高興,也問道。
“像堆牛糞!”蘇東坡說。
佛印知道蘇東坡又趁機“嘲弄”自己,也不在意,只是笑而不語。
蘇東坡以為贏了佛印,回到家後,就眉飛色舞地向妹妹蘇小妹敘說了一遍。
蘇小妹卻正色說:“心如佛,所以看人像佛;心如糞,所以看人像糞。哥哥,你實在是比不上佛印禪師的境界啊!”
纏去
心若改變,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人生跟著改變。
悠閒與忙碌
禪來
小和尚和師父蹲在院子裡的大樹下餵鴿子,涼風從樹梢間穿入,樹影婆娑,雖然是夏日的午後,也感到十分涼爽。
小和尚對老和尚說:“如果我們能像樹那麼悠閒,整天讓涼風吹拂,也是很好的事情呀!”
老和尚說:“徒兒,你錯了,樹其實是非常忙碌的。”
“怎麼說?”
老和尚說:“樹的根要深入地裡吸收水分,樹的葉子要和陽光進行光合作用,整棵樹都要不斷地吸收二氧化碳,吐出氧氣,樹是很忙的呀!”
停了一會兒,老和尚接著說:“你看,地上的鴿子悠閒地踱步,鴿子其實是在覓食,也是很忙的。當我們把玉米撒在地上的時候,悠閒的鴿子就忙碌起來了。”
小和尚想了想,說:“師父,我明白啦!如果我們有悠閒的心,那麼所有忙碌的事情都可以用悠閒的態度來完成。”
老和尚微笑著不住地點頭。
纏去
要想實現你的人生願望,總是要付出很多艱辛的代價。因為生活是很現實的,有很多時候我們對生活不滿,往往並不是因為生活本身有毛病,而是我們自己的態度有問題。我們應該時常想一想:自己對生活的期望是否現實?
在雨中
禪來
雨下個不停。
一個人躲在屋簷下,一個禪師撐傘走過。
“禪師!普渡一下眾生,帶我一程吧!”屋簷下的人急喊。
“我在雨中,你在屋簷下,簷下無雨,你不需要我渡。”禪師高聲回答,連腳步都沒有放慢。
“現在禪師該渡我了吧!”這個人立即站到雨中。
“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雨沒有淋到我,是因為我有傘,你需要的是傘來渡你,不是我渡,請自找傘吧!”禪師說著,繼續走他的路。
纏去
重塑自我的第一步,是不以別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要建立自己的價值觀,並把它應用於生活,同時還要學會獨處。
愉快地接受自己,卸下企圖改變自己的依賴,你還應該懂得“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只能按自己的性格行事,而不是照搬別人、依賴別人、求助於別人。
食無憂,睡無慮
禪來
有源禪師請教慧海禪師說:“修道有沒有秘訣呢?”
“有!”慧海說。
“什麼秘訣?”有源問。
“肚子餓時吃飯,身體睏時睡覺。”慧海說。
“一般人也是如此啊,和禪師有什麼不同呢?”有源追問。
“一般人吃飯時百般挑剔,嫌肥揀瘦;睡覺時胡思亂想,千般計較。”慧海又說。
纏去
有些人就是杞人憂天,整天擔心會發生這樣那樣的事。其實有很多時候,令你擔憂的事情可能並不會發生。
生命如船,生命之舟載不動太多的物慾和虛榮,要想使船在抵達彼岸時不在途中擱淺或沉沒,就必須輕載,只取需要的東西,把不應該要的擱淺下。
本來就是你的
禪來
道悟禪師居荊州天皇寺,和一個賣餅的窮苦人為鄰。賣餅的人每天送十個餅給道悟禪師以為供養。道悟禪師收下後,每次吃完,總要留下一個,自語道:“這是我施與你用來恩蔭子孫後代的啊!”然後叫侍者持餅返還賣餅人。
時間長了,賣餅人有一天就尋思:“這餅是我送去的,為什麼禪師卻要每天返還回來一個呢?”於是就登門造訪,向道悟禪師詢問真相。
道悟禪師回答道:“本來是你的就再還給你,有什麼過咎呢?”
賣餅人聽後突然有會於心,因而投拜道悟禪師為師,出家為僧了。
道悟禪師替他取法名道:“你過去崇善,現在能聽信我的話,就叫崇信吧。”
這就是後來有名的龍潭崇信禪師。
纏去
要以一顆謙卑、關懷、善良的心去贏得他人的好感,應該把故友和願與你結交為摯友的人時時掛在心上,與他們親厚相待、同甘共苦,讓人們把你視作良友益友,等到你需要幫助的時候才會四處逢源,如魚得水。
我們做事主要在於我們的智慧,耶穌說:“觀其果,知其因。”重要的是怎麼做。如果我們不去實踐,再深的哲理對我們都不起作用,我們的生活處處都是虛偽,不再真實。如果我們擁有堅定的信念,就必須堅定信念做好每一件事。
一卦赴死
禪來
清朝同治年間,有個得道的禪師。他非常精通鋪卜算術,多次幫人排憂解難,深受人們尊重。
有一次,他給自己算了一卦,卦底讓他大吃一驚:後天凌晨啟明星消失時將是他的死期!
禪師非常悲傷,後來還是很平靜地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他的弟子。匆匆安排完後事,又作了簡單的準備,禪師就開始靜靜等待死期來臨。可是他的身體狀況很正常。
第二天晚上,人們都來為他送行。太陽就要爬出地平線了,啟明星異常明亮。
禪師從容地登上藏經閣,打開百葉窗。樓下,人們靜靜地為他祈禱。
朝霞漸漸染紅了東方的天空,禪師的身體依然沒有任何不適。他實在想不出滅頂之災將會以怎樣的方式降臨。
可憐的禪師不由得擔心起來,到了那個可怕的時刻,卦底若是出現些許差錯,豈不是壞了幾十年苦心經營的名聲?老臉往哪裡放?啟明星漸漸變暗,變暗……呀,啟明星消失了。人們都在歡呼雀躍祝賀禪師倖免於難。
禪師卻縱身一躍,毅然從藏經閣上跳下!
纏去
人難免會犯錯誤的時候,知道自己錯了,坦誠地承認就是最理智的選擇,何必用更大的錯誤來折磨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