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招:魅力交際從主動打招呼開始
叫不出名字,而你們又正好目光相遇,那就微笑一下,同時向他招招手。 打招呼是人際交往的前提。做一個有魅力的文明人,應從主動打招呼開始。遇到熟人不打招呼,或者別人給你打招呼而你裝作沒聽見,都是不禮貌的行為。打個招呼發生在瞬間,但卻影響久遠。 在我們為了工作和生活奔波忙碌時,必然會遇見許多相關的人。可能你只知道對方的姓名,甚至連姓名都不知道。例如,你每天都遇見公司大廈的保全人員;或是你到貨倉去提貨,經常遇見那個貨倉的守門人;或是你經常到某銀行存款,經常遇見那個櫃檯後面的出納員等諸如此類人員,你不知他姓啥名誰,何方人氏,但他們或多或少地都與你有點關係。 你怎樣對待這些人呢?你用什麼態度和他們招呼?這是一個很微妙的,也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你是把他們當作一個機器配件,根本不把他們當作跟你一樣的人呢?還是神氣活現作威作福,大擺你的架子呢?又或者你對他謙恭有禮、和藹親切,把他們當作自己的朋友呢? 有許多人為了謀生出來工作,待遇很少,工作又單調、繁重,平常已經是受累受氣,心煩意亂,如果你對他們神氣活現,或是不理不睬,他們對你也不會有什麼好感,辦起事來,也就會只顧他們自己的方便,不願給你方便。換句話說,如果你的態度不好,往往就會到處碰到麻煩。 但是如果你把他們當作朋友看待,對他們有適當的尊敬與關懷,他們即使不知你的姓名,但一看見你的面容,聽到你的聲調,就已經有了好感,猶如吸進一股清風,精神為之一振。既然他們對你印象很好,那麼,他們就會除了自己的方便之外,兼顧到你的方便。保全人員會多留意你的信件;貨倉的守門人會替你找搬運工友;銀行、保險公司、郵局、等處的職員們,都會在你需要的時候,給你或大或小的方便。 人們常用的打招呼用語主要有以下幾種,下面加以分析。 1.「你好!」 這句招呼語簡潔明瞭,其中又暗含對他人的祝福,通用性強,常出現在經濟發達、交往頻繁,而人際關係又比較鬆散的開放型社會中。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大都來去匆匆,交談型的招呼語已經不適用了,彼此見面時一聲節奏明快的「你好「,同時伴以微笑、點頭等動作便很到位了。所以,「你好「是快節奏生活狀態下產生的禮貌招呼語。 2.「吃飯了沒有?」
「民以食為天」,在過去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大多數勞動者求的就是能夠填飽肚子。因此,問對方有沒有吃飯,是關心對方的一種表現。它是歷史上沿用時間比較長,使用比較普遍的招呼語。 如今,吃飯問題早已解決,然而,「吃飯了沒有」這句問候語,卻流傳了下來。只是,現在這句招呼語,基本上沒有了原來的意思。問聲「吃飯了沒有」,也單單是一種招呼,表示:「我看見你了,跟你打招呼呢!」並不是真的想請對方吃飯。所以,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這句問話已逐漸被新的招呼語所代替。 3.「你幹什麼去?」
這也是一種比較原始的招呼語,與對方擦肩而過,為了表示看見了對方而說的,至於對方真的去幹什麼則無關緊要。西方發達國家基本上沒有這種招呼語,因為自己「幹什麼「是私人的事情,他們不希望別人過問自己的私事。隨著經濟的發展,這句話也已逐漸被新的招呼語代替。 4.「在哪兒高就?」 如今,「利」越來越被人們看重,人們見面也多以「發財」相互祝福。所以這句招呼語,如實反映了人們奔向富裕的心理,折射出人們對生活的更高追求。 5.「最近去哪兒玩了?」
如今越來越多的國人生活富裕了,每年都會安排去一兩個地方旅遊。許多人藉春節、連假走出國門,看看外面的世界。所以,人們經常會問:「最近去哪裡玩了?」「最近去哪裡旅遊了?」 此外,由於英語的不斷普及,年輕人見面一聲「哈(Hello)!」「嗨(Hi)「已司空見慣。 魅 力 交 際 小 貼 士 遇到「半生不熟「的人若沒話說,不妨點頭示意
見到半生不熟的人,很多人不知怎麼打招呼。不打吧,別人會認為你沒有禮貌;但打招呼卻沒話可說,感到很尷尬。有人覺得:「你不和我打招呼,我也不會理你。」但擦肩而過之時,還是會感到很彆扭。 其實,遇到半生不熟的人,或者在一些特定的場合,如離得比較遠不適於講話,只要相互微笑,或者點一下頭,也算是打招呼了。 具體來說,見面的時候,在遠處時,目光就不要離開對方,要是對方有打招呼的意思,你就可以主動打招呼了;要是對方一直不打算打招呼,裝作沒看見你,那你就也當沒看見好了,但是目光還是要等到兩人錯過之後再收回。當然,如果對方真的沒看見你,你就不妨主動友好示意,否則萬一對方開始時沒看見你,但後來看見你了,卻發現你沒有主動和他打招呼,原本可能進一步發展的關係,可能會就此疏遠。 第2招:好人緣來自與人分享 小處著手,笑臉迎人,很快你就能成為辦公室裏最受歡迎的人。 常常聽見有人抱怨辦公室裏的關係難處,同事之間很容易有矛盾、起爭執。其實,要和同事們打成一片也不難,只要你懂得和別人「分享「。除了工作上的成績和經驗,一些細節方面也很重要,辦公室裏的好人緣,其實就是「分享「出來的! 1.分享可以說的「小秘密」 都說私事不能告訴同事,其實並不是那麼絕對。有些私事不能說,但有些私事在工作之餘順便聊聊,卻可以讓大家增進瞭解,加深感情。什麼都保密,怎麼能算同事呢?無話不說,通常表明感情之深;有話不說,自然表明人際距離的疏遠。 你主動跟別人說些私事,別人也會跟你說,有時還可以互相幫幫忙。你什麼也不說,什麼也不讓人知道,人家怎麼信任你?要知道,信任是建立在相互瞭解的基礎之上的。 2.分享辦公室外的歡樂時光 你有沒有在八小時以外的時間,給同事打過電話?有沒有一起逛過街、吃過飯? 如果一次也沒有的話,小心你的同事已經把你當作了一個不合群、性格孤僻的人了。隔段時間跟同事們一起吃個飯,「HAPPY」一下,在分享輕鬆時光的同時,心情也會舒暢很多。和大家一起「瘋」,可以在不經意間,讓同事們接受和喜歡自己的另一面,大家的感情也就會不知不覺融洽起來。 3.分享同事間的相互幫助 有人怕給同事帶來麻煩,所以什麼事情都不找同事幫忙。但任何事物都是辯證的,有時求助別人,反而讓對方覺得這是你對他的信賴。有時候如果你不肯求助,同事知道了,反而會覺得你不信任他。所以,求助有時也能融洽關係,加深感情。擁有好人緣的一個重要秘訣,就是要求別人的幫助,也盡可能地幫助別人。要知道,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以互相幫助為前提的。當然,求助也要講究分寸,千萬不要提出讓別人覺得為難的要求。 4.分享同事的「小吃」 同事帶水果、瓜子等零食類小吃到辦公室,中午休息的時候請大家吃,你可千萬不要以難為情為由一概拒絕。有時,同事有什麼高興事,買點東西請客,也很正常。對此,你應該積極參與,千萬不要冷冷坐在旁邊一聲不吭,表現出一副不稀罕的神態。時間一長,人家當然有理由說你清高和傲慢,覺得你難以相處。相反,偶爾分享同事的「小吃「,大家會處得更親密、更要好。 可以和同事分享的方面還有很多,試試吧。小處著手,笑臉迎人,很快你就能成為辦公室裏最受歡迎的人。
魅 力 交 際 小 貼 士
以為對方對自己有好感時,其實是自己對對方有好感
當一個人以為對方對自己有好感時,其實是自己對對方有好感,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投射「。投射的形態有很多種,比方說繼母憎恨孩子,她就以為小孩也一定憎恨她;對自己工作能力很有自信的員工,會認為上司對他的評價必然很高。 在人際關係上,如果你認為對方對你有好感,自然也會對對方態度熱誠;你能主動地向對方表示好感的話,那對方也必然親切地待你,這是不變的心理法則。 第3招:「贏」意味著超越自己,而非打倒他人 處理好與競爭中失敗者相處的問題,你才不會生活在「自私」的陰影之下。 「輸」讓人難受,但有很多人在「贏」了之後卻備受折磨。他們在「贏」了之後感覺自己很自私,總是千方百計在上司和同事面前表現自己的利他精神,甚至還要裝出一副對一切都無所謂的樣子來加以掩飾。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自私的一面,沒有必要假裝不自私。況且,憑藉自身努力獲得的成功,並不含自私的成分,問題在於你怎樣與自私抗衡,又不覺得內疚,而無須採用不必要的激烈手段來證明它不存在。為了要贏,每個人都必須首先承認自己是什麼人。 小時候我們所學到的第一個關於「贏」的概念,就是其他人必須輸。因為在一些情況下,往往只能有一個勝利者,就像體育比賽,除了冠軍,其他人都算輸了。事實上,在大部分情況下,我們無須打敗他人,就可達到遠比自己所想像的還要成功的地步。 某公司每到年終都要大張旗鼓的辦一次「評選活動」,評上「優」的人,可以獲得一份很豐厚的獎品或獎金,連續三年獲此殊榮的人,便可加薪及升等,因此人人都很關注這一時刻。而每逢評選的這幾天,老劉總要想方設法找個理由不參加評選,因為老劉平時工作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是大家有目共睹,而且能力強、人緣好,所以一般這些「優秀」之類的榮譽,總能輕易落到他頭上。可老劉卻越來越害怕自己再「閃亮登場」了,一來榮譽老是被自己一個人把著,未免顯得自私;二來「優秀」的名額有限,有自己的便沒別人的,光是點獎品、獎狀倒也罷了,現在又跟加薪掛起了鉤,大家誰不在意?自己怎好意思老不給其他同事機會呢?於是,乾脆藉故不參加評選了。 老劉的問題就在於對勝利這件事,採取的態度不對頭,因為勝利對他而言,意味著要打敗某些人,他因此覺得很不仗義。 人們慣於用含暴力色彩的名詞,來形容贏了對手的事,總喜歡用諸如「讓他出局」、「把他打倒在地」、「扳倒他」、「殺他個措手不及」之類的句子來形容,這使得人們對成功感到格外的內疚,也因此使他們的勝利感大打折扣。 邱吉爾說:「沒有人希望做個失敗者,每個人都有責任去爭取勝利。「其實不僅有責任,而且有權利去爭取勝利。只要我們在以正確的手段維護自己的權利,就沒有必要為了勝利而內疚,更沒有必要假裝不自私。 對於那些沒有成功的人而言,你不應該獨自享受成功,而是應該將好運與大家分享。每個人都很熟悉反映這類態度的話。例如:「老劉今年又評上『優』了,怎麼給大家表示表示呀?」老劉對這樣的話是最熟悉不過了,同事們的意思就是要和他一起分享他的部分成功,這種要求有時也是合適的。然而老劉卻這麼認為:沒有他們的擁護和投票,我怎麼能年年當上「優勝者」?他總是忽略自己夜以繼日努力工作的情景,儼然把成功看作是同事們「捧場「的結果。 作為一個成功者不幸的一面,就是在別人分享自己的成功時,便很少想到自己的艱辛。譬如上例那位老劉,這其中雖然運氣占了一小部分的原因,然而卻也絕非運氣使然,大可不必過分理睬那些帶著酸葡萄口氣的同事們。可悲的是老劉每次獲得榮譽後,總要在同事們的調侃鼓動下「大失血」一次,花費的金錢,恐怕早已預支了他的下次獎金。 那些能戰勝自己並努力克服人性弱點的人,往往可以享受到最大的成功。成功的人處理自己的錯誤和缺點時,至少不會假裝自己全無缺失,他能接受自己能力有限這個事實,而且致力改善,但卻絕不會假裝不自私。 能夠克服自己的缺陷與疑惑,最終獲得勝利的人,經常能提供給大家啟示,和別人分享他們的經驗。「贏」意味的是超越你自己,而非傷害他人或利用他人。但是,你必須學會處理與別人,特別是與那些競爭中的失敗者相處的問題,你才不會生活在「自私」的陰影之下。 第4招:不要忽略「面子問題」 「面子問題」實際上就是尊嚴的問題。 人們常說:「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面子問題是頭等大事,為了面子,小則翻臉,大則會鬧出人命。如果你是個不看重面子的人,那麼你必定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如果你是個只顧自己的面子,卻不顧別人的面子的人,你同樣不會受歡迎。無論是因為你還是因為別人,而傷及了他人的面子,後果都不會很樂觀。所以,千萬別忽視「面子問題「」。 公司辦活動,大家去飯店吃飯,老闆當著所有人的面誇獎了小劉,但卻沒有對小劉上司的成績予以肯定,小劉也沒在老闆的面前談及自己上司的功勞。上司很是生氣,認為丟了面子。因此在老闆走後當著所有人面指著小劉說:「你以為你是誰啊,你等著,明天我叫你上不了班!」雖然平時小劉規規矩矩地工作,並沒有得罪他,但看來小劉以後的日子不好過了。 「面子」是什麼呢?「面子」是一個人在同僚中立足的「根本」,換句話說,是代表「地位」,所以你若當面羞辱某人,某人因此覺得被同仁看笑話,很沒「面子」,他是有可能為此和你拼命的。 所以,在社會上行走,你一定要瞭解「面子問題」,否則處理失當,會對你的人際關係和事業,造成很大的困擾。 不過,「面子問題」又很微妙,有關面子的事大多不好明說,只能靠自己體會。那麼「面子問」就難以處理了?倒也不是,只要抓住兩大原則就可以了。 第一個原則是消極的,也就是不要做出「不給面子」的事。例如: ★不要當面羞辱人,包括同事、上司、屬下、朋友,尤其是人身攻擊的羞辱更是不宜。 ★對某人有意見,應私下溝通,不要當面揭發,以免他下不了臺。 ★強龍不壓地頭蛇,勿越界管人閒事。 ★打狗看主人,勿因意氣而羞辱對方的手下。 ★遇到分輸贏的場合,手下留情,不必贏得太多。 ★「心中有別人「,也就是有上司、有長輩、有朋友,不要逾越自己的本分。 ★不要搶別人的功勞,也不要搶別人的機會。 總而言之,只要心中懷著對對方的尊重,替對方著想,那麼就不致做出「不給面子」的事了。「不給面子」的事最易引起是非,所以必須小心。 第二個大原則是積極的,也就是主動「做面子」給對方,例如: ★替對方在同事、朋友及上司面前說好話,為他做公關,但不可太肉麻、露骨、刻意。 ★對方有喜慶,主動以適當的方式參與慶賀。 ★對方有難言之苦,不動聲色,悄悄地主動替他解決。 ★適當地吹他、捧他,協助他建立人群中的地位。 帶著「我能替對方做什麼,讓他有面子」的想法來做就對了。這兩大原則,前者可避免人際關係出現問題,後者則可積極地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而你的付出也必然得到回饋。 魅 力 交 際 小 故 事 面子與禮貌
在座無虛席的公車上,上來了一位老先生。一個年輕人前後張望了一下,然後起身給老人讓座。 老先生坐了下來,一聲不吭,沒有向年輕人道謝。 年輕人俯下身,裝著傾聽的樣子,然後問老先生:「您說什麼呢?我沒有聽清處,麻煩您再說一遍好嗎?」 老先生很奇怪,他抬起頭,疑惑地說道:「我剛才根本就沒說話呀。「 「我還以為您說謝謝呢!」年輕人笑著說。 年輕人說完,車上有人發出淺笑。但是,當老先生說出下面的話之後,淺笑立刻變成了哄堂大笑。 「年輕人,我誤會你了,我還以為你是一位尊敬老人、不講條件的模範青年呢。看來,我看錯人了,我檢討。」
第5招:用「我們」等字眼,形成共同意識 「我們」這個詞是個好詞,有親切感,能拉近心理距離。 古今中外,有很多有名的演說家,他們在演說時,往往能夠與聽眾打成一片,形成「一振臂而應者萬千」的場面。他們都能夠營造一種氣氛,使聽眾在這種氣氛中,輕而易舉地接受其觀點。 他們之所以能夠在演說中牢牢地抓住聽眾的心,是因為他們使用的言辭和他們演講時的態度,能夠很好地引起聽眾的共同意識。那些比較明智的演說家在演講時,往往不會說「我」、「我的」之類主觀性比較強的字眼,而經常使用「我們」、「我們的」、「我們大家」等,可以將聽眾和自己拉近的字眼。這樣,就可以使自己演講的內容與聽眾息息相關,只需簡單的幾句,就可以拉攏聽眾的心,使每個人都有「真是這樣」的感覺。 這種方法被西方政治家們普遍運用,他們為了贏得盡可能多的支援,就得賣力演講,通過演講拉攏人心,因此,在爭取選民的演講中,他們就會更多地使用「我們」、「我們大家」之類能把自己跟選民拉得更近的字眼。比如,他們會說:「我們要儘早將牛肉自由化,使大家都能夠吃到廉價的牛肉。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我們就要行使我們的共同權力。」這樣的話很能煽動人心,很容易讓聽眾產生一種同甘共苦的感覺。其實,即使這些政治家使用的是「我們」,他們的最終目的,更多的還是為自己謀福利,但聽眾們還是心甘情願地被蒙蔽。 心理學家指出,在每個人的潛意識裏,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自我意識」,因此,每個人都不希望被人指使。如果對方意識到你是在說服他時,他的自我意識會變得非常強烈,本能地與你對抗。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你說得天花亂墜,也很難打動他的心。相反,他會認為你所作的只是為了個人的利益著想,甚至會對你的人品產生懷疑。 此時,如果你不失時機地多說幾個「我們」、「我們的」,讓對方的自我意識與你的自我意識合二為一,對方就會立刻覺得你們的利益一致,也會在不知不覺中跟你站在同一條「戰線」上,形成共同意識。於是,原本堅硬的防禦堡壘,也會在不知不覺中自動地消除。對於那些自我意識很強的人,尤其要使用這種方式。 在男女的交往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不可使用「我」、「你」,而要說「我們倆」,或者說「咱倆」。這樣,就可以使對方覺得有些事情只有他可以和你分享,從而增進了你們之間的親密感,並且會讓對方產生你我一體的共同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