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課 學習的苦惱
第52節 循序漸進———學習最忌急躁心理
青春告急:
我學習不可以說不努力,每天不到6點鐘便起床,晚上11點鐘左右才休息,白天是一節課接一節課地認真聽下去,夜晚是一個科目一個科目地做作業。時間一長,就感到氣悶、心煩,真不想聽課,真不想做作業。一到測驗、考試,自然手發汗,心發虛。成績嘛,當然好不到哪裡去。
有時候晚上,我坐在寫字臺前,一想到就幾個小時的時間,即要做作業,又要復習,還要預習,我自己還給自己留了測驗題,總覺得時間不夠用,什麼也幹不完,越想越煩,結果是翻翻這本,看看那本,一個晚上什麼也沒看進去。我覺得我的付出與我的收效並不成正比,為此我感到十分苦惱。
時間緊迫,往往是造成急躁的客觀原因。由於時間緊迫,許多事情需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動作太慢或出錯都會使規定的事情無法完成,所以導致情緒上的不安。
急躁指什麼事情都想做,而且都想在短時間內做好,得到圓滿的結果,但是沒有足夠的耐心,沒有持之以恆的恒心,結果往往因時間或者能力有限,而不得不半途而廢,有頭無尾,不了了之。例如:有的中學生新課本剛發下來就想一口氣把它全部讀完;上學期的基礎還沒有學好就想快點學下面的知識;常常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目標距自己的能力相差太遠,時間上又不合理。平時一行動起來,就急得團團轉,可是卻於事無補,勞而無功。所謂“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就是對急躁的人的一種生動有趣的形容。
急躁是神經系統興奮和衝動的表現。犯有急躁情緒者,一事當前往往不慎重
地付之行動,結果事與願違,接著陷入灰心喪氣之中。另外,由於急於求成,常伴有情緒紊亂,打破了和諧與平靜的心態,給身心健康造成莫大的影響。
在學習中情緒急躁者恨不得看完一次教材就記住所有內容,其實這是不現實的。學習能力再強的人,都要有一個消化的過程。記憶力強的人可以通過強記取勝,記憶力稍遜的人可以通過理解取勝,所謂殊途同歸。不管是哪一種,都需要 耐心,越急躁只會越亂。
克服急躁情緒還要注意不要把目標定得太高,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或者在短時間內不能完成。做事要一步一個腳印,不要企圖一口吃成個胖子。在不想看書的時候,就丟開書本,連想都不要想它,不必為了完成自己給自己規定的所謂的“學習任務”,硬著頭皮往下看,那樣只會越看越急躁。一天當中,你總會有一段時間覺得自己該學習了,好像再不看書連自己都覺得過意不去了,這時候的學習應該是“自己需要學習了”,學習的效率自然就高了許多。
克服急躁情緒還要沉下心來,踏踏實實地學習。比如:在學習上,有些同學一看內容有些眼熟了,就盲目認為自己會了,不願意再去認真地學,牢固掌握,就像小熊掰玉米一樣,走一路掉一路,最後什麼也沒得到。這是學習上的大忌!
要把學習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情去做,每學會一個新知識就戰勝自己一次,每做對一道題也是戰勝了困難,戰勝了自己。你想,每天都這樣是一件多麼令人驕 傲,令人自豪的事情啊!
可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總是太過於急躁,太急於求成,太見花求果。其實一個人真正的成熟是要學會等待的。懂得等待的人具有深沉的耐力,懂得等待的人具有寬廣的胸懷,懂得等待的人行事不會倉促,懂得等待的人不會為情緒左右。而學會等待的人往往會受到命運的垂青。反之,不懂等待的人會被命運捉弄。
詩人薩迪說過:“事業常成於堅忍,毀於急躁。”的確如此。
青春加油站:
⊙怎樣克服急躁的毛病?
第一,認識到其危害。只有充分認識到某事的危害,才可能有自覺去克服的動機與力量。在實際中,急躁的人易帶來以下不良後果:
(一)浮光掠影,掛一漏萬。如看書時,有的同學走馬觀花,一目十 行,但事後一回憶,卻不知所云;
(二)騎虎難下,使自己處於尷尬境地。有些人喜歡說起風就是雨,美其名“雷厲風行”,一旦有個或聽到個新奇的想法,就不顧自身的主客條件,魯莽上陣,不做冷靜的、全面的利弊與可行性分析論證,其結果往 往是半途而廢,不了了之,甚至讓自己下不了臺;
(三)常感情用事,易發脾氣,出言不遜,不計後果,不顧人家的自尊心與個性特點,一味強求別人與自己保持統一,從而使人際關係難以和 諧,有時好心也得不到好結果;
(四)給自己造成不愉快、煩躁的心理,影響身心健康。
第二,形成冷靜慎重,三思而行的習慣。要看到世界是複雜的,不可能都按我們個人的意願行事,任何一件事都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約。有時光靠急”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反而易將事情弄糟。因此,要冷靜地思考,慎重地決策,全面地分析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耐心地處理,儘量 避免一些偏差,提高辦事的效率。如果條件暫時不成熟,一是盡可能創造條件;二是耐心等待時機;三是對不具備可能性的事就改換目標或途徑,以免 費力不討好。
第三,適時進行自我暗示,以消除或淡化急躁心理。如,當急躁情緒出現時,就自己提醒自己:“要冷靜點,心急能解決問題嗎?心急只會把事情弄糟的。”也可請人在發現自己有急躁情緒又沒意識到時,及時提醒一下。從而幫助自己恢復情 緒的常態,以避免急躁心理。
第四,模糊計畫法。模糊計畫法是指做事一方面要有計劃,另一方面,計畫又不可過於完備,這樣可使自己的行動既有計劃性,又有自由度,從而消除急躁。一個人如果做事沒有計劃,就會手忙腳亂,不知所措;而計劃性過強,又會束縛自己的手腳,缺乏必要的靈活性。模糊計畫法克服了兩者的弱點,做計畫力求從總體上來把握,不拘泥於一些細節,在執行計畫時,可根據具體情況增加或減少一些內容,這樣就能使生活、學習和工作顯得有條不紊。
心靈的超越:
⊙如何正確認識急躁心理?
●人生就是一場馬拉松,不能太急躁,不要奢望一步到位就跑到終點;要學會堅持,千萬不能放棄;必須有足夠的耐力,善於等待,否則就不可能有成功的機會。
●強化正確的動機。人們的行動都是受動機支配的,而動機的萌發則起源於需要的滿足。人都有各自的需要,也有各自的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標將有力地激發出堅韌的毅力。
●急躁型的人則可選擇下象棋、打太極拳、慢跑、長距離散步等強度不高、需耐心的活動項目來鍛煉自己。
●從小事做起,可以鍛鍊大毅力。克服困難的過程,也就是培養、增強毅力的過程。積克服小困難之小勝,也能使人增強克服大困難之毅力。小事情很多,從哪些小事情做起,有的人好睡懶覺,那不妨來個睜眼就起;有的人“今日事,靠明天,”那就把“今日事,今日畢”作為座右銘;有的人碰到書就想打瞌睡,那就每天強迫自己讀一小時的書,不讀完就不睡覺,只要天天強迫自己坐在書本面前,習慣總會形成,毅力也就油然而生。
●由易入難,既可增強信心,又能鍛煉毅力。在確定自己的奮鬥目標、選擇實現這一目標突破口時,一定要堅持從實際出發,由易入難的原則。美國學者米切爾•柯達說過:“以完成一些事情來開始每天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不管這些事情 多麼微小,它會給人們一種獲得成功的感覺。”這種感覺無疑有利於毅力的激發。
第53節 勤於發問———好學多問不會被人笑話
青春告急:
在我們班,下課後老師經常被同學圍得水泄不通。大家總是爭 著搶著向老師提問,可是那裏面從來都不包括我。
我並不是什麼都明白,只是不喜歡在課後和那麼多的同學一起問問題。其實,他們中有很多人上課都不太聽講,但課後卻總問這問那,我覺得挺假的,所以就不願意參加。還有一些同學自己的問題問完了不走,非要聽聽其他同學的問題。說實話,我不怕提出的問題被老師笑話,而卻怕被其他同學笑話,怕他們說我笨。
還有讓我很不理解的事情是,為什麼有些同學總喜歡問問題,好像每天每節課都會有很多問題一樣,難道他們真的不懂嗎?還是 有別的原因?
現在,一些學校經常辦學術講座,邀請最有名的教授和學生面對面交流。提問時間到了,沒有學生敢問,甚至還有一些學生開始離開會場了。其實不提問是因為學生沒有思考,不知道問些什麼。
專家教授演講時,中國的學生習慣“聽”,全部接納專家教授的發言 內容,很少有學生做到“邊聽邊思考”、“邊聽邊質疑”。
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教授曾經說過:“什麼是學問?就是要學怎麼問,就是學會思考問題。”這就告訴我們學問來自於發問。要想獲得多一些知識,就要善於發問。可是,目前許多同學都不願意提問題,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一)不動腦筋,糊裏糊塗,學了什麼都沒搞清楚,當然提不出問題。
(二)不是沒有問題可問,而是有問題不敢問或不願問,覺得一點兒小問題,不願意麻煩別人,或者是因為害怕提出問題後老師會責怪自己上課沒認真聽講,或者是害怕同學笑話自己這麼簡單的問題也要問,或者是自己當時懶得去問別人,過後自己也忘記該問些什麼。
(三)去問了老師、同學或家長後,問題還沒搞清楚就半途而廢,沒有追根究底把所有問題都搞清楚的習慣。
其實有了疑惑,完全可以請教老師或同學,不要羞於讓別人知道自己不懂。無知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把不知認為知。我們應當把所謂的面子放下,為了學有所得,最大限度地利用周圍老師和同學的智力資源。實際上,勤學好問的同學最 令人敬佩喜歡。
當然,也不能問而不思。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這是亙古不破的真理。有的同學不愛問別人而苦思冥想,其實也許經別人一點撥,就會豁然開朗,恍然大悟呢。還有的同學屬於好問的一類,但他們只想知道具體的過程或最終的結果,而沒有想到問明思路,問明一種思維方法。這樣的問品質並不高,收穫也可能並不大。對於每個人來說,真正要的都應該是“獵槍”,而不是“乾糧”。只有 掌握了“獵槍”,我們才能擒獲各種不同的獵物。
還要注意的是,發現問題後,先要經過自己大腦的思考再去問別人,不要一 有問題不經思考就輕易地去問別人,經過思考後再問效果會便好。
青春加油站:
⊙怎樣向老師提問?
一些中學生其他方面都很好,就是在學習上遇到問題時總不愛問老師,上課也不積極回答問題,偶爾被叫到回答問題,也是吱吱唔唔,前 言不搭後語。這到底是怎麼回事?該怎麼辦呢?
(一)培養自信心,克服自卑感。許多同學不愛問老師,其實是“怕”老師;不回答問題是“怕”回答錯了被同學嘲笑或老師批評,或者曾經遭受過這方面的挫折。久而久之,形成一種“恐問症”或“恐答症”。原因歸根結底在於好面子和自卑感強,為了不丟暫時的面子,寧可讓問題堆積起來。消除這一癥結的方法是培養自信心,鼓勵自己提問,大膽走出第一步。找一位自己認為最親近的老師提出一些問題請教,慢慢鍛鍊膽量,再過渡到問其他老師,以至習慣成自然。
(二)樹立“不恥下問”的精神。要明確“學問、學問,要學要問;不學不問,不成學問;只學不問,也難成學問。”從而形成自己不斷尋求問題、 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內在動力。
(三)主動配合老師工作,和老師搞好關係。在學習中多和勇於提出問題、善於分析問題的同學交往,與他們交朋友,觀察他們是怎樣學習, 怎樣提問題的,時間長了,就能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四)向別人學習正確的提問技巧。要學會尋找問題,分析問題的症結在哪裡,有疑而問;儘量做到表達清晰準確,口齒清楚;提問時要注意禮節,懂禮貌;一時不懂的問題,不要灰心著急,回去思考之後再問老師等等。
心靈的超越:
⊙好學多問勤動手
●好學多問不會被人笑話。古人雲:“三人行,必有我師。”好學、多問,對於我們每個人的學習無疑會有很大的幫助。
●鍛鍊提出問題的能力。要在“敢”和“善”兩個字上下功夫。一個在心理上,一個在科學基礎上,要做好充分準備。敢於提出問題,不要怕丟面子,不要怕問題提得不恰當。
●提問之前需要先思考。善於提問題則首先必須較深刻地理解文本內容,然後將整個思維脈絡中的關鍵問題找出來。而這種思維基礎在敢於提問、勤於思考中可以得到培養和提高,好學深思加上勤學好問, 必將使你養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走向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