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誰來說故事──直擊中國寓言史
中國、印度、希臘是世界三大寓言發源地,中國寓言是中國文明的一部份,和中國文明一樣有著悠久的傳統和特色。顧建華的《寓言──哲理的詩篇》(頁八二~頁一一三)與李富軒、李燕《中國古代寓言史》(頁一~頁一○)裡,對中國寓言的發展情形有相當完整的敘述:
先秦與兩漢──中國寓言大流行的年代
中國寓言文學的第一個高峰是在戰國中後期,但其實寓言起始應該還要更早一點。有人指出,甲骨文裡就有寓言的萌芽;或說,《周易》中的某些爻卦辭即具寓言色彩,《詩經》和《山海經》也都可見寓言雛型的篇章;又根據我國第一部史書《左傳》記載,一些大夫在向國君進言時引用故事作譬喻,事實上,這些故事就是早期寓言出現的形式。
戰國時代,七國爭雄,學術思想上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諸子百家為實現理想,紛紛遊說諸侯,著書立說。他們經常引用民間傳說或歷史故事,甚至自己虛構杜撰,就是為了表達和證明自己的觀點。於是乎,戰國時期成為寓言文學大大繁榮的時代。這些早期的寓言,呈現出當時時代背景的特點:
(1)作者很多:有名學者、謀略之士幾乎都創作或運用過寓言,我們現在常看到的,還有《墨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等。
(2)數量龐大:戰國諸子的寓言有千篇以上,光是《莊子》、《列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四部書裡,就有將近九百則寓言。
(3)政治味濃:那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為了闡釋自己的學說或主張,於是運用了一些說話的技巧,使得當時的寓言帶有濃濃的政治色彩。讀完這些寓言,除了獲得哲理上的啟示,也可了解當時的政治狀況與思想派別。
(4)人物為主:中國歷來重人事,寓言裡的主角也是人物,除了個別的特例之外,幾乎很少出現動物、植物或者無生命的物體,偶爾出現,也是為了當主角人物的陪襯。先秦時代,寓言故事在哪些專書裡從中國文學史上露面登場呢?
在戰國初期,首先出現的是《墨子》。《墨子》是墨翟本人、他的弟子,以及後學所作。其中寓言還不是很多,以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去解釋某件事背後的道理,情節大都很簡單,敘述也比較簡略。
接下來就是莊子了,《莊子》的寓言融進了大量掌故、人物與學說:
(1)用一些虛構或真實的人、事、物,來暗示自己的看法。包括楚人南冠、藏舟於壑、枯魚之肆、螳臂擋車、畫蛇添足、朝三暮四、螳螂捕蟬等等數十則寓言,生動妙趣,含意深遠。
(2)掌故:詳細介紹各種生活文物或風土民俗之起源與演變。
(3)人物:莊子所處的時代,許多傳誦千古的大師、政治或思想明星,如孫臏、惠施、龐涓、李耳、孔子、孟軻、吳起、蘇秦、張儀、孟嘗君,都有很精彩的演出。
(4)學說:小說中深入淺出的介紹《道德經》、《孫子兵法》、《易經》、《列子》、《鬼谷子》等各家學術思想的精華。
到了戰國晚期,韓非所撰的《韓非子》裡,就出現三百多則寓言。他的寓言具有強烈的現實性,並且講話很直接,諷刺人絲毫不留情面,而其題材以歷史故事為主,其餘多為生活上的故事。雖然在題材的廣泛性、手法的多樣性上都不如《莊子》,但韓非子的寓言故事中人物個性鮮明,比如《買櫝還珠》,使人讀了覺得頗富趣味。
《呂氏春秋》也是戰國末期很有特色的寓言,此書是呂不韋的門客所編集而成,因而寓言具有明顯的雜家色彩,各門各派學說在《呂氏春秋》都可以看得到。
在先秦的文學作品中,《戰國策》的寓言也很豐富,有五十多則。《戰國策》是戰國時代各國史官的記述,以及縱橫家的著作,被西漢的劉向蒐集編訂成書。在激烈的政治和外交爭鬥中,縱橫家為了達到目的,常常拿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來比喻,以便增加說服力,所以《戰國策》的寓言雖然沒有什麼精妙的哲理,但是內容卻更具現實性,更講究實際效果。
兩漢時期由於國家統一,君主的威權日漸增加,而漢武帝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上不再像先秦時那樣百家爭鳴,因此寓言數量不及戰國,也很少創新,缺乏深度。為了適應天下統一的時代需要,著重在假借歷史故事,總結經驗、教訓,勸人們要遵守倫理規範跟政治規範,因此出現了修養寓言,成為兩漢的特色。最能表現漢代寓言成就的,是劉向所編的《說苑》和《新序》。
魏晉南北朝、唐宋──詼諧諷刺與印度佛教
魏晉南北朝是個動盪的社會,戰爭頻繁、王朝更替,在思想上,儒家獨尊的局面被打破,原先被壓抑的法、道各家又重新活躍起來,佛教也在這時流傳開來。這個時期,文學成就最高的是詩歌,志怪,志人小說創作也達到第一個高峰,至於寓言呢,比不上先秦,也無法跟兩漢比,不過還是有兩個特色,為唐宋寓言的發展打下基礎。
第一個現象是詼諧諷刺寓言的出現。
這種寓言常以呆子傻瓜為主角,藉他們愚昧可笑的言行來比喻或諷刺,讓人在笑聲之餘也得到教訓。其實,先秦時已經有這類寓言,到了南北朝時期,由於社會變動、怪人奇事常發生,人性也逐漸暴露出虛偽卑劣的一面,所以形成愛好嘲諷的社會風氣。
(魏)邯鄲淳的《笑林》,是中國第一部笑話專書,其中有大量具有諷刺意味的精彩寓言,藉愚笨庸俗之人、令人噴飯的行為,嘲諷當時社會的各種弊病。
第二個現象是印度佛教寓言傳入中國。
佛教自西漢時傳入中國,在魏晉南北朝廣為流行,佛經的翻譯也很盛行。當時很多經書裡都含有寓言故事,特別是《百喻經》,而漢譯的佛經把佛經給漢化了;另一方面,經書的流傳使中國寓言故事增添印度異國風采。
唐代的文學成就,主要在詩歌方面。安史之亂以後,唐朝由盛而衰,藩鎮、宦官交相為亂,人民要求要政治改革,文學上也掀起了改革駢體文的風潮,寓言也開始了新的發展。
柳宗元是唐代寓言發展的重要人物。他用寓言表達理想、針砭時弊,具有重大的社會意義。他的寓言數量不多,只有二十幾篇,但成就很高,是我國寓言發展史上由政治哲理寓言轉向社會諷刺寓言的里程碑。
唐末五代時,政局混亂,文風又浮豔,由韓愈所領導的古文運動至此沈寂。北宋初期優秀的詩文不多,寓言也是,直至北宋中期,著名文人都有寓言作品問世,但是為宋代寓言豎立標竿的,是具有多方才華的蘇軾。
蘇軾廣泛吸取各家思想,特別是莊子、佛教、柳宗元寓言的影響,使他的寓言具有集大成的性質。他的寓言主要有三類:
(1)穿插性的寓言。在論述辯論中穿插一些寓言來加強說服力,原本是先秦寓言的傳統。蘇軾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也在他的策論、雜文、書信和其他散文中穿插一些故事、傳說作為例證或諷喻。
(2)獨立成篇的寓言。這在蘇軾的寓言裡佔的比例也很大。用故事、傳說來點明含義的寫法,使蘇軾覺得很能表達自己的思想,因此寫作時大量採用。
(3)有相關的寓言專書。《艾子雜說》基本上算是一部政治諷刺寓言集,對北宋中後期朝廷弊政和腐敗的文武大臣大加嘲笑。主角艾子貫穿全書,他足智多謀、滑稽可愛,全書共四十則寓言。用一個人物貫穿始終,前所未有。
元明清時期──跟笑話合流的趨勢
元明清時期的民間文學越來越發達,寓言文學在這階段也出現兩次高峰:
第一個高峰是在元末明初。當時政治腐敗,民間起義不斷,政府也無力再控制漢人和知識份子,於是出現以劉基、宋濂為代表的寓言創作,成為元末社會的縮影。
劉基是明朝的開國功臣,他的寓言大多集中在《郁離子》一書,此外還有散文體的〈賣柑者言〉等;宋濂被稱為明代的「開國文臣之首」,他創作的寓言有一百多則,主要都在他隱居時的著作《龍門子凝道記》和《燕說》裡,其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跟劉基很相近,唯深度較為不足。
第二個高峰是明代中後期,當時昏君當政、宦官專權,維護封建倫理的理學受到猛烈衝擊,在文壇上除了戲曲、小說的發達,寓言作家和作品都比明初要增加不少,不僅數量激增,而且發展出跟笑話合流的趨勢,更加幽默詼諧。這些詼諧寓言以調侃的幽默手法,對黑暗的社會和荒謬的人事進行批判,戲劇性的效果常令人噴飯。
明代詼諧寓言對清代也有很大的影響,清朝總體成就雖然不如明代,但也有很多優秀作品,以《笑得好》和《俏皮話》為上乘。《笑得好》在大多數故事後都有評語,讓讀者了解故事背後的含義;《俏皮話》是晚清吳沃堯的作品,以動物寓言為主,表達反封建的思想,他除了繼承明代詼諧幽默的傳統之外,還吸收《伊索寓言》的手法,開拓出中國寓言故事的新局面。
清代除了詼諧寓言,文集中也有一些寓言,以唐甄的《潛書》和龔自珍的《龔自珍全集》中的寓言最佳。唐甄的寓言格式模仿先秦時代,但內容充滿對封建社會的批判精神,具有比較強的政治倫理色彩;龔自珍是有名的儒者,但他的寓言有些過於含蓄曲折,且用語較深,不容易理解。
整體來說,清代寓言沒有突出的發展,成就比小說、戲劇差一點。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社會發生急速變化,西方思想科技逐漸傳入中國,西方寓言也漸漸有人翻譯介紹進來,使中國寓言產生前所未有的變遷。
楔 子
看神秘大師搞什麼神秘
莊子這個人就愛說故事,《莊子》可說是中國寓言文學的鼻祖,在寓言創作上,莊子應該稱得上是古今第一人。他議論的最高境界即秉持「言無言」的傳達方式,在玩著語言的辯証幻術之下,乘著寓言的翅膀,我們不知不覺就被帶到詭譎荒誕的寓言情境中,逛進了他的逍遙國,到達他心靈的理想世界。這位愛帶人遊逛寓言花園的神秘大師,到底是什麼來歷呢?
莊子是個什麼樣的人
莊子姓莊名周,是宋國蒙人。他準確的生卒年還有待查證,目前所知的都僅是個大概。莊子大概生於周烈王七年(西元前三六九年),逝世於周赧王二十九年(西元前二八六年),跟孟子大概算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只是年紀比孟子小一點。
莊子的老家在蒙縣,也就是在現在河南省商邱縣東北部。莊子一生沒有什麼功名,只有在家鄉曾經擔任過管漆園的小吏,大概也不過就是今天的管理員一類吧!但是,他做了沒多久就離職了,原因不得而知,從此莊子就再也沒做過任何「正式」的工作。因為沒有固定職業,也沒有祖產,所以日子事實上是過得很清苦。
當時,讀書人的出路其實不少,可以去遊說諸侯,鼓吹治國安邦的策略,比如像張儀、蘇秦一類的;要不然,就投靠在富豪貴族門下當食客,不但可以養活自己,還可以養活家人。像馮諼一類的,拜在孟嘗君門下,吃飯有魚、出門還有車坐,但這些肯定都不是莊子想做的事。那時,齊國東門外有個稷下學宮,網羅天下著名學者,連孟子跟荀子都去講過學。
莊子善言,又「其學無所不窺」,去講學總可以吧,但偏偏莊子認為稷下學宮那些人只會嘴巴講講,整天爭論一些無用之事,實在很無聊,所以也沒有去。
莊子生活雖然過得清苦,但他並沒有因為生活上的困頓而在意,反而為我們留下了一部偉大的著作《莊子》。在他的著作中,沒有生硬的說理與難懂的文字,事實上,《莊子》全書大量運用寓言,莊子把他所想表達的都隱含在故事的背後。
《莊子》一書是莊子的智慧結晶,總共分成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合計三十三篇。現在一般認為,內篇是莊子自己寫的,而外篇和雜篇,據說都是莊子的學生或是後世人加上去的。儘管如此,仍無損於這部書的卓越,思想體系依然是從莊子一脈相承的。
千萬世詼諧小說之祖:《莊子》
《莊子》這本書,李白譽為「開浩蕩之奇言」,被黃震推崇為「千萬世詼諧小說之祖」,金聖歎的《十才子書》在選出中國傑出的十大文學名著,就首列《莊子》。
但在秦漢時代,《莊子》不太受重視,直到魏晉時代大暢玄音,才開始被文人學者推崇。到了唐代這部書被尊稱為《南華真經》,成為道家學派的代表作;老莊與儒家、佛家在哲學界鼎足而立,《莊子》這部書不但是重要的哲學著作,影響幾千年中國文化的思維,以及每一位後代文人知識份子。
同時,《莊子》亦被視為是影響深遠的文學大作,直接啟迪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莊子散文獨特的藝術風格,在不同時期的中國文學創作中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遊仙詩、玄言詩與山水田園詩,都和莊子思想或其散文有淵源關係。例如,從曹植的〈髑髏賦〉、阮籍的〈大人先生傳〉之類文章中,可以明顯看出《莊子》的文風;李白那豪放飄逸的詩風與意象奇特的特色,和《莊子》有一脈相承的關係。
宋代文學家裡,以蘇軾最得《莊子》神韻,劉熙載《藝概.詩概》以為蘇軾詩「出於《莊》者十之八九」。
再看看古代小說戲曲創作中,從具有浪漫幻想色彩的《牡丹亭》,乃至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紅樓夢》,莫不浮現《莊子》靈動的藝術表現。
再者,有很多先秦寓言凝鍊為成語,流傳至今成為一般大眾的語言,很多我們平常使用的成語,典故其實都出自《莊子》,根據學者粗略計算,大約有兩百多個。
《莊子》一書,還堪稱是中國修辭學的範本。
由於莊子不直接論述抽象的觀念,藉著具體的意象表達內心的想法,所以,莊子運用大量的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誇張、頂真、排比、反問、設問、摹聲,加上高度藝術的文字風格、獨到的場景安排,以及人物形象的生動描述等等,建構出《莊子》機趣橫生的寓言國度。
古人所留給我們的,就是透過文字所表達的那些觀念,以及觀念與觀念所共組的一套套理論,不同的人生智慧奠基於不同的理論,理論與理論間構成型態的差異,因此,我們對於古人的學習,就是在理解他們各自的理論型態。
《莊子》被古人稱做「衰世之書」,老莊正是亂世中人渴望的心靈良藥。
現代人每天生活忙忙碌碌,身上隨時背負著壓力,若是想喘口氣,希望在每日的紛雜中為自己求得心靈的平靜,那麼,來讀《莊子》吧!從一則又一則的故事中,體會他的處事態度與人生哲理,學著再怎麼紛亂,也要保持清明的心智與自得的態度。
高談文化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