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yam蕃薯藤執行長 潘恆旭
陸人,卻不是過客。
作者親身體驗台灣年輕人熱血環島的壯舉,融入台灣的風土民情,以細膩的文字帶領讀者重新看見台灣之美,一睹台灣各角落的風采,喚起讀者重遊台灣,領略各處之美的慾望。
推薦序
外景節目主持人 惟毅
跟著作者的腳步和眼睛一起環島,可以感受到一些身為台灣人平常不曾注意到的角度,不論好與壞,都是一個重新認識自己家鄉的機會!
隨著文字跋山涉水、淋雨流汗,1155公里的景色彷彿就在眼前那麼真實,看著看著,竟然不自覺的默默開始拿筆計劃下一次的環島之旅了!
自序
我是二十來歲的年輕人
明年的今天,我三十歲。
這兩年,我總是習慣對別人說,我還是二十來歲的年輕人。但是,當步入三十歲後,我知道我將不再年輕氣盛,即便我依舊擁有一顆年輕的心。雖然我不是很認同「再不瘋狂我們就老了」,因為我知道瘋狂的事情會在我的整個生命中持續發生,可我還是想趁著在二十多歲的年紀,多做一些瘋狂的事情,譬如徒步環島。
環島作為臺灣人的一種集體夢想,如今也已輻射到對岸,很多陸客對環行臺灣充滿寄情,蠢蠢欲動,紛紛將此列為行程。兩岸自由行開通以後,不少人利用短短的十五天完成了單車環島;而一些交換生或陸生,也利用課餘檔期實現了環島旅行。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到環島之中,以致環島成了一個媚俗的夢,然而,即便它遍及眾生,卻依舊值得追影隨蹤。環島,在乎的不僅是沿途的一片片風景,而且是一段段不期而遇的故事,更是一種在路上燃燒激情的心情。環島已經遠超越了簡單意義的觀光旅行,它被賦予了熱血、勵志與夢想的內涵。而環島行,也成了青春與夢想的縮影。
我想,如果我是一個臺灣人,在年輕時沒有環島的經歷,那我的青春是可恥的。
而今,作為一位陸生,得幸久居於臺灣,我不僅要珍惜,更要利用。倘若問我在臺灣必須要完成的一件事,我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兩個字:環島。看不了日月潭,進不了博物院,登不了阿里山,我可以做到無悔憾,但是如果缺少了環島,我會覺得在臺灣的這段時間是虛枉光年。只是,曾經在單車與機車之間徘徊不定;後來,索性選擇步行。這也算一個脫俗的方式,即便有不少大陸人實現了環島,卻沒有人能夠以徒步的方式完成,這給了我成為第一個徒步環島臺灣的大陸人的機會。既然瘋狂,那不如更瘋狂些,就讓挑戰、刺激與未知,來得更猛烈些吧。
我雖是陸生,但是我並非一個純粹的學生。在學校內的課堂裡讀書只是我的輔修課,因為我堅信,在臺灣,課堂以外的世界才是我的主要課堂。深入瞭解臺灣這個社會,對我而言,意義顯得更為重要。陸生這兩個字作為一個詞彙,在我眼裡,它的側重點是陸字,陸即為大陸,是相對於海峽兩岸而言。海峽是一堵牆,陸生是一扇窗,我始終覺得陸生的意義在於橋樑作用,而作為一個成功的橋樑,需要對兩岸都有深入的瞭解。而環島,則是深度探尋臺灣的一件利器。
一邊是對熱血青春盡情揮灑的暢想,一邊是對臺灣社會深度瞭解的欲望,於是環島對我而言,成為了一件必須要完成的事情。我慶幸,我雖不芳華正茂,卻依舊有著充裕的時間;我慶幸,我雖不身強體壯,卻依舊有著足夠的活力;我慶幸,我不朝氣蓬勃,卻依舊有著一顆年輕的心。
在二十九歲生日的這一天,我做出一個決定,徒步環島臺灣,我將用腳步丈量這個美麗島,在這座福爾摩沙上揮灑熱血,綻放第二春。這是我二十九歲的生日願望,也是我送給自己三十歲的禮物。從十月份起,我會集中用一個半月左右的時間在海岸線上漂晃。我不需要詳盡的路線與細微的規劃,我想,只要有一顆堅定的心,以及一雙健全的腿,這一圈一定可以成功。
我深信,只要我踏過這段路,生命中就會上演一部精彩的電影,而我就是影片中的主角。我需要這部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電影,它是我生活的必需品。
作為一個寫手,在這期間,我會用圖片與文字記錄整個行程,最終會以一本書的形式呈現。你以為我在玩,其實我在工作;你以為我在工作,其實我在玩。把玩玩出意義,把工作做成樂趣,這一直是我孜孜不倦的追求。
寫於2013年8月20日
後記
起點臺中 終點臺中
這段時間我歸隱在校園,比起環島路上奔波與疲憊,現在完全是切換了節奏,像是生活在了另一個世界,每天,看看書寫寫字散散步聊聊天,偶爾上上課,過著風輕雲淡的生活。雖然環島結束只有兩周,並不是太久遠,卻像是自己的前世一樣。那五十天,就像是一場夢境,而夢裡夢外是兩個時空,僅一步之遙,卻又萬里之遠。
歸來後,我會頻頻面臨一個問題,就是徒步環島的意義。我借用一句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人類最沒有意思的事情就是追求意義;人類最有意義的事就是把各自的人生變得有意思。」很多時候,我不過是想著帶著年輕的朝氣與義無反顧的勇氣把自己的人生變得有意思些而已。
環島遠不止是一場旅行,它更像是一場修行。這期間,要不斷地面對與孤獨的抗爭,與疲憊的博弈。而一個人在途中,會有充足的時間讓腦袋去天馬行空,有對未來的預想,有對過去的反思,自己與自己在內心深處會情不自禁地對話。某一瞬間會大笑不已,因為覺得發現了一個新的自己。而很可能第二天,就否定了昨天的那個自己,然後嘲笑他真是傻逼。起初會抱怨渾身酸痛與嫌棄背包太重,後來轉換了思維,把傷痛與負重當作自己身體的一部分,結果自己把自己洗腦成功,當麻木以後,負面情緒也便煙消雲散。就像這樣,很多時候一系列的現實會把自己變成一個哲人,看淡很多問題,悟出很多道理。
倘若要為徒步環島選取一個關鍵詞的話,我覺得應該是堅持,因為堅持到最後成功就會水到渠成。我慶幸我用腳堅持到了最後,同時我也慶幸用手堅持到了最後。白天,疲於奔波,到了晚上,人困馬乏,卻要強迫自己寫下當天日誌。一些時候,文思枯竭,難以下筆,這會催生一種很強抗拒感,想要擱置它,然而每一次經過痛苦掙扎後,最終還是硬生生逼自己完成任務,只是完稿後時間已經到了半夜三更;一些時候,過於睏倦,寫著寫著便進入了睡眠狀態,於是,第二天一早要迫使自己提前起床去續寫未完成的部分。不誇張地講,某些瞬間,我都被自己感動到了。倘若徒步環島成功稱得上是一種榮耀,那我可以自以為是地說我獲得了雙重榮耀。在環島的同時,可以做到每天更新一篇日誌,在走到終點的時候,便幾乎促成了一本書,這對我而言同樣是一種榮耀。第二個堅持所為我帶來的隱痛,不亞於第一個,這點我心知肚明,這也可能只有我才能貼切體會到。
環島是有缺憾的,即便我選擇了最慢節奏最接地氣的方式,可是依舊無法深入到這個社會,它並不像我當初的預想一樣。雖說,我沿著臺灣走了一圈,足跡踏過了很多城鄉,但是我並沒能深入其間,很多時候陷入到此一遊的窘況。白天在趕路,晚上疲憊不堪,雖然在很多地方夜宿過,但並沒有富餘的時間和體力穿街走巷,以及結識更多的在地民眾,路過以後對一些地方仍然知之甚少。當然,這一圈下來,我確實有深入了解了臺灣,但是這只是相對的,這種深入得益於我的淺薄,因為在此之前我作為一個外人對臺灣很多地方的了解度趨近於零。
對於目前這個深度,我是不滿意的,所以我要彌補這個缺失,為此我有了個新的想法,想要寫一本新書,這是在環島路上忽然閃現的靈感。人永遠是社會的核心,也是深度了解的便捷窗口,我需要更多地與人的接觸。臺灣有十七個縣市,五個直轄市,我希望可以在這二十二個地方尋找到二十二個不同背景的人,他們願意當作我的約訪對象。鎖定人選後,我將會集中一段時間,再一次走遍臺灣,踏訪每一個地方,走近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家庭,了解他們的生平與世界,以及他們眼中的臺灣與大陸,後面會用文字將每一個他呈現,彙集成一本書。他們每一個人都將成為臺灣社會的標本,通過不一樣的他們,一定可以對這個社會有著更深度與更真實的認知。這會有些理想主義的色彩,落實起來難度應該不小,但是我還是願意去嘗試。這是我想要做的,也應該是很多熱愛這塊土地的人想要做的,所以我想這本預先勾勒的書有它存在的意義。
這樣我也將變相實現再一次環島,但這應該不會是最後一次,我希望多年以後,在年過半百的時候,可以再來一次環島,成為一個徒步版的不老騎士。
直到前幾天,我才合算出這一圈究竟走了多少路,從起點到終點,從臺中到臺中,耗時51天,腳程1155.03公里,這兩個數據從此在我生命中不再只是枯燥的數字,而具備了非凡的意義。
寫於2013年12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