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幕
在政壇上,六十七歲的希拉蕊是一個神話般的存在。
或許,從入主小岩城州長官邸的那一刻開始,政治就已經取代柯林頓,成為希拉蕊生活中的全部--
否則,很難相信,一個女人需要怎樣的勇氣,才能在看過丈夫搞砸的那條裙子之後(意指與別的女人偷情),還能繼續跟他同床共寢;也無法理解,希拉蕊為何要在第一夫人「任期」的最後兩年,選擇遠離白宮,去競選紐約州的參議員;否則,我們難以解釋,在二〇〇八年大選中與歐巴馬血戰到最後一州鎩羽而歸的希拉蕊,為何卻在半年之後,欣然同意為自己恨過、罵過、也罵過自己的歐巴馬同台助選,呐喊拉票;我們更無法相信,在出任國務卿的四年時間裡,希拉蕊可以像女超人一樣,奔波訪問世界一百一十二個國家,積累了一百五十多萬的飛行里程,其目的只是為了如她所說的「重塑美國的大國形象」。
我們寧願相信,這是一起長期預謀、精心策劃的政治野心路線圖,並且即將在二〇一六年迎來希拉蕊人生政治長跑的終點——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統。
嗯……演義的成分似乎多了一點。
歷史畢竟不是萬靈丹,儘管希拉蕊在二〇〇八年大選後的政治生涯,有著與《達文西密碼》一樣的血淚曲折和堅毅的隱忍,在絢爛華麗的政治舞臺背後,充滿著利益交換和宮心鬥計,隱匿著一個長達八年的「白宮道路工程」。
引爆這一工程的最後時刻,將被定格在二〇一六年七月二十八日,費城,民主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屆時紅藍白條的彩旗和氣球將隨著歡呼聲排山倒海而來,希拉蕊的身後是比爾.柯林頓、女兒雀兒喜和兩歲的外孫女夏綠蒂,還有幾萬名民主黨的忠貞黨員,希拉蕊將被正式提名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
這場景怎麼看著好像有點眼熟?噢,是八年前,站在這的主角——政治上初出茅廬的巴拉克.海珊.歐巴馬二世(Barack Hussein Obama II),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
曾經在華盛頓創造了二十多年政治神話的希拉蕊,這一次,能否再度創造歷史?
但希拉蕊不是神,可能在某些人眼裡,她是女神,但她真的不是「神」。
有時候,她的神經有點大條。坐在軍用運輸機上,戴著墨鏡看手機;在南非扭著屁股,與黑人女歌手大跳貼面熱舞;幾乎一成不變的褲裝和怎麼改變都會被嘲笑的髮型。
有時候,她給人的感覺很強勢,鷹派作風明顯。場景回到在白宮地下軍情室,希拉蕊強烈主張用巡航導彈將奧薩瑪.賓.拉登藏身地炸飛,一了百了;在遏制中國崛起和南海爭端上,她第一個提出美國「亞太再平衡」的戰略;在「阿拉伯之春」發軔之初,希拉蕊就警告中東一些僵化體制國家,警惕來自民間的公民運動力量,總有一天會將「獨裁國家陷落沙丘」。
希拉蕊並不善於處理政治危機,擔任國務卿的四年,她全世界到處「撲火」,但成效甚微。中東和談基本上陷入無和平可談的地步,以巴地區衝突不斷;北韓、伊朗核子問題停滯不前;極端宗教恐怖主義改頭換面捲土重來,且更加隱蔽、分散和殘忍;在亞洲地緣政治上不斷攪局,而美國提出的「亞太軸心戰略」反而更加誘發這些地區不穩的局勢。
希拉蕊甚至不會處理個人形象危機。在位於利比亞班加西的美國領事館遭襲事件的國會聽證會,希拉蕊幾乎是咆哮敲著桌子,為自己辯護,面目有些猙獰,整個臉垮了下來;在聯合國記者招待會上,面對媒體對她利用私人電子信箱處理政府公務郵件的質疑,希拉蕊像個高中生一樣,面無表情地朗讀一份事先準備好的聲明稿,生硬蒼白,顯得毫無誠意,最後竟然任性地將家中伺服器上的三萬多封電子郵件全部刪除。
希拉蕊不是一個宏觀的戰略家,作為女人,她對細節的關注超過對大趨勢的研判。她會記得國務卿專機上空姐的生日,會在拜訪緬甸民主聯盟領袖翁山蘇姬的時候,細心地穿一件東方風格的白色套衫,還會鉅細靡遺地給自己的重要政治捐款人每人發一封感謝信。
希拉蕊身為女性,她期待著打破籠罩在女性頭上的那塊「玻璃天花板」,卻沒有信心把自己推到女權領袖的前臺,直到升級成為外婆,她才意識到自己作為女人,對於美國政治的重要性。
希拉蕊不是神,也從來沒有想過走上神壇。她大部分的時候是真誠、率直的,如果政治必須虛假,她寧願選擇沉默,這也讓她在公眾面前顯得有點冷漠和疏離。
因此,這本書無意將希拉蕊捧上神壇,能夠儘量還原一個真實、多元的希拉蕊,還原一個政治生命在遭遇滑鐵盧之後,她的痛苦、隱忍、奮進、不滿和幸福。
希拉蕊的八年白宮之路,也是美國現代政治史一個轉折悄然發生的時期,華爾街金融風暴之後,美國全球霸權的地位不再;歐巴馬疲於應對國內危機,在健保改革、移民法案等新政上的實施舉步維艱;人口地理的變化,少數族群尤其是西班牙裔、亞裔人口的增加,正在改變著美國的選舉地圖和民主共和兩黨的力量對比;網際網路和社群媒體對政治輿論的滲透和影響力不斷擴大。
這本書不會非常專業地討論這些問題,但從希拉蕊的政壇路途中,我們可以隱約感受到美國當代政治的生動和複雜性,這可能是你在《紙牌屋》裡看不到的。
最後,謹以此書獻給初為人母的妻子,以及以各種方式騷擾我寫作的寶寶。
敖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