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致股東信函」的唯一潤稿人盧米思,
認識股神將近50年,以60年資歷編著了這本書。
不過,2013年波克夏的股東大會上,巴菲特卻四處推銷:「這是我的書。」
因為,這是他畢生最完整的語錄重現與事蹟詮釋。
★ 空前絕後的作者群:巴菲特、比爾蓋茲、《財富雜誌》首席主筆盧米思等
★ 股神所有偉大交易的細節與思惟剖析完整重現,連巴菲特自傳都不曾提及
★ 上市第一週立刻榮登《紐約時報》、亞馬遜網路書店暢銷排行榜
比爾.蓋茲說:「從來沒人像巴菲特一樣,能把投資和商業解釋得那麼清楚。」沒看過本書,你不知道巴菲特的見解有多犀利好笑,本書編者盧米思是巴菲特認定唯一能整理他思想的詮釋者。巴菲特和她在本書中,很務實地告訴我們,他對世間所有事情的觀點(本書原文書名):
◎「股市令投資人大失所望的原因,不是股市下跌,而是儘管股市分明上漲,他們竟然還是賠錢」。
巴菲特這篇文章將近四十年前寫的,很像今天我們股市的狀況吧!通膨率若達到六%,就差不多吃光了股票投資人的利得。
◎通膨能有效打壓嗎?投資人應有的觀念是:
「包括政客、經濟學家、社會賢達在內,誰都不曉得通膨的走向。這些人還以為只要這裡、那裡調整一下,失業率和通膨率就會像訓練有素的海豹,聽我們的指揮。政府和議員大都誓死反對通膨,卻又誓死支持製造高通膨的政策。」
「在高通膨時代,所有的彆腳投資選項中,股票可能還是最理想的——只要買進時的價格夠低。」
◎巴菲特如何選股?何時才是出手好時機?
「我不是反對投資英特爾,只是不了解半導體,我從不碰我不懂的行業……你要等到3壞0好球時才出手。」「一開始吸引我的,往往是一堆壞消息」,就像美國運通從每股65元跌到谷底10元,而巴菲特是耐心十足的袖手旁觀。
◎不過股神自己也懊惱,早年的選股標準是「便宜企業」,事實證明不便宜:
過度追求業績的管理階層可能「開始玩弄數字,一項旁門左道的案例已經夠讓人嫌惡,而廚房裡若是有蟑螂,肯定不只一隻。」
◎巴菲特是在和查理‧蒙格合夥、中年之後才學會找「好公司、用合理價買進」:
「假如你持有優秀企業,時間就是好朋友;但假如你持有的是表現平庸的公司,時間就變成敵人。」「我白白錯過了二十年,這段期間我總在尋找便宜貨,結果不幸真的找到了一些,最後悔的是買下波克夏」,巴菲特「看護這家企業二十年,時時悔恨當初怎麼會瞎了眼,掉進紡織產業裡男性西裝襯裡這種沒前途的艱困行業」。
◎人人都有機會像他成功嗎?當華盛頓大學生問他怎麼成功的,
他的開示非常與眾不同:「別做妨礙自己的事。」「促成我今天成就的力量其實很簡單,跟智商沒有關係——最重要的是理性。我向來把智商和天分看成引擎的馬力,可是引擎的產出效率,卻要視理性而定。」
◎打從60歲起,他已回覆過上萬次別人問他接班問題,厲害的是每次他的答案都不一樣。
他68歲的答案是:「我會繼續工作到死後五年左右,而且我已經給了董事會一塊通靈板,所以能夠保持聯繫。」為什麼他這麼篤定?
除了聽股神「怎麼說」,你還能看見他示範「怎麼做」。
本書是《財富雜誌》46年來,由股神親自執筆或編輯訪問的報導實錄(包括股神親筆投稿、卻預測出錯的神諭),由股神親自示範(並回顧)這46年來,他的每一個決策怎麼下、他如何從路人變股神——
除了睿智他還很有俠義心腸,看了本書你才會知道,巴菲特如何成功阻擋了第一次的全球金融危機——所羅門事件。這家公司讓股神套牢十年,終於成功獲利了結。但是巴菲特沒能擋住第二次的金融危機(長期資本管理公司事件)、乃至後來的房地美造成的二房風暴。
全書妙語如珠,你一定能從裡面找到受用一生的一句話。
說明:
本書上冊內容:巴菲特1966-1998年語錄,與偉大戰績的勝負過程全記錄。
下冊1999-2012年,給投資人與世人的幾堂課,以及自述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投資哲學。
推薦:
關於巴菲特自年輕時代到現今許多的重要事件,
以及當時巴菲特的思考,書裡都有詳盡的報導,
甚至還有巴菲特自己寫的文章,
對巴菲特迷來說,讀起來應該是格外愉快。
——《我的職業是股東》、《用心於不交易》作者林茂昌
早安財經發行人沈雲驄、
《我的職業是股東》林茂昌、雪球股系列作者溫國信、No. 1 財經部落格主綠角
專業財經媒體人與暢銷作家,一致推薦!
作者簡介:
編者:
凱洛.盧米思(Carol J. Loomis)
在《財富雜誌》(Fortune)任職60年,是40年來報導巴菲特的首席主筆,同時也是35年來「巴菲特致股東信函」的唯一潤稿人,與巴菲特有40多年的私交,經常與巴菲特、比爾.蓋茲一起打橋牌。她本身也是波特夏的40年股東,以及巴菲特旗下慈善基金會的執行長。
多年來巴菲特一直想要親自寫一本書,並指定由盧米思擔任寫手。本書出版後,巴菲特不但在2013年的波克夏股東大會上為此書設立大型看版,還四處推銷:「這是我的書。」
譯者簡介:
李宛蓉
主修新聞與傳播,曾任雜誌採訪編輯及報社編譯,現專事譯作,譯作有:《以色列祕情局莫薩德檔案解密》、《給孩子的心情療癒》、《最近,你為公司做了什麼?》、《誰說偉大的事都被有錢人做完了!》、《破案高手教你推理心理學》(以上大是文化出版)等書。
章節試閱
解密!巴菲特的內幕故事(摘錄)
這篇報導比大部分文章多了點歷史淵源要交代。
我和巴菲特成為朋友不久後,也成為波克夏的股東,之後又成為他每年致股東信函的義務編輯——這段期間的頭二十年,我在《財富雜誌》上只寫過幾段關於巴菲特的文字。隨著他的名氣節節高漲,我確實建議雜誌社寫些相關報導——例如戈林奈爾學院和唬爛債券這兩篇文章。不過雜誌社的其他同仁也會寫巴菲特報導,我當然樂見其成。
1998年初,《財富雜誌》總編輯駱布(Marshall Loeb)把我召進他的辦公室,給了我一個「不做就閉嘴」的選擇。他說現在該寫一篇完整的巴菲特人物專訪了:「要不妳寫,」他知道我和巴菲特很熟:「否則我就找別人寫。」
我苦思了一整天,決定親自寫這篇故事。我曉得對《財富雜誌》的讀者來說,這是正確的選擇,因為我相當了解巴菲特,讀者可以從我這裡讀到真實的「內幕故事」。
巴菲特是一個怎樣的人?
不論是寫巴菲特投資人一面還是經理人的一面,我都有不尋常的資格。我已經在《財富雜誌》任職三十餘年,和巴菲特也有二十幾年的交情。我替他編輯年報已久,深知下筆該寫什麼,此外本人也十分仰慕巴菲特。這篇文章既然是出自主人翁朋友的手筆,讀者自然可以指望兩點:一窺巴菲特為人處世的內幕,以及不完全客觀的觀點。
不過有一點倒是毫無爭議:巴菲特不管做什麼,都用上他絕頂的聰明才智。41歲的高柏格負責經營波克夏的保險事業,他上班的地點就在巴菲特的奧馬哈辦公室隔壁間。高柏格說:「我在紐約布朗克斯科學高中也曾見過像巴菲特一樣聰明的人,不過他們都跑去讀數學和物理了。」巴菲特的智慧全部用在商業上頭,他深愛這個領域,擁有的相關知識超乎想像。
高柏格說:「巴菲特時時檢驗自己聽到的一切訊息:『(消息)前後一致嗎?道理講得通嗎?會不會有錯?』他腦袋裡有個涵蓋全世界的模型,像電腦一樣,碰到任何新事實都會拿來比對自己的經驗和知識,然後問:『這對我們有何意義?』」所謂的「我們」,是指波克夏。
大多數見過巴菲特的人,都看不出來他有哪一點自負;他為人極為樸實,帶著典型中西部老鄉那種開朗實在的氣質——打個比方,從私家偵探眼裡看來,巴菲特一掉到人群裡就找不到了。他的衣著一點也不光鮮時髦、喜歡吃麥當勞、愛喝櫻桃味可樂,討厭大型宴會與流言八卦,不過,要是氣氛對的話,他也可以很融入群體,甚至玩得很瘋:今年冬天在首府傳播公司的主管會議上,巴菲特穿上救世軍制服吹小號,還對著公司董事長墨非高唱他自己填詞的小夜曲:「我的朋友墨非多麼好呀……」
有時巴菲特講起話來又重又急,尤其是講到知識性話題時,這是為了趕上他腦子裡飛轉的念頭。年輕時他很怕公開演說,所以強迫自己去上卡內基的訓練課程,他說那裡全是「和我一樣可憐的人」。如今巴菲特演說時輕鬆自在,他的演講大綱就在腦子裡,完全不必寫講稿或小抄,在講台上信手拈來源源不絕的妙語、例子和比喻,連職業作家都無法望其項背。
腦袋複雜,生活簡單
在工作上,巴菲特並沒有任由自己複雜的思想,妨礙他形成非常單純的生活觀。對於投資人和企業家這兩方面而言,關鍵在於這兩個角色,以完全相同的態度對待企業所有權。投資人巴菲特尋求機會,以低於真正價值的價格,在股市中買進企業的若干「部分」——也就是低於有理性的買主為了擁有完整企業而願意支付的價格。至於經理人巴菲特尋找的機會,則是以不超過真正價值的價格,收購「整個」企業。
巴菲特想要的商品條件也很簡單,就是「好企業」。對他來說,好企業的定義是擁有強勢品牌、股東報酬率高於平均值、資本投資需求較小、現金創造能力高。這張清單聽起來像老生常談,不過尋找和收購此類企業卻不容易;巴菲特將這樣的搜尋,比喻為獵捕「稀罕且行蹤撲朔的象群」。他向來避免情況脫離自己嚴格的標準,旗下公司都具備好企業應有的特質,而巴菲特所擁有的股票,也都屬於這樣的企業,例如蓋可保險、華盛頓郵報、首府傳播等。
巴菲特經常在年報上讚美所有這些公司的主管,他們多半相信工作樂趣無窮——這點和巴菲特的理念不謀而合。他衷心希望這些主管保持熱忱,還形容自己身居執行長高位最想看到的是「優秀的人經營優秀的企業」。
不過巴菲特相信過去這些年來,他所犯的最嚴重投資錯誤,是只因為受不了管理階層的素質,就錯失收購若干「好企業」股票的機會。他說:「如果放手信任企業去做,反而比較好。」有時他持有的一些股票,並非出自直接控股的企業,因此偶爾必須咬牙切齒地忍受許多管理階層的愚行。
幾年前巴菲特手頭上的股票比現在多很多,有一次他對朋友抱怨,最近讀到的一本公司年報簡直荒誕不經,他形容那本年報內容誤導讀者,管理階層只顧替自己利益說話,「足以令人作嘔」。他朋友說:「可是你也是他們的股東啊。」「沒錯」,他回答:「我想要介入那種生意好到連傻瓜也能賺錢的企業。」
8歲就開始研究股票
從小在奧馬哈長大的巴菲特對數字和金錢的概念十分早慧且嚮往,他崇拜曾任股票經紀人的父親霍華.巴菲特,還為他起了個「火球」的暱稱。
家裡有一本書叫做《賺1000元的1000個辦法》,巴菲特幾乎一字不漏地背下來,書裡講投幣式磅秤的那個部分尤其令他著迷,他想像自己先買一台磅秤,然後慢慢累積到幾千台,最終成為全世界最年輕的百萬富豪。
巴菲特上長老教會時,會在心裡默算讚美詩作曲家的壽命,研究作者的宗教使命是否換得長壽的犒賞(他的結論是:沒有)。11歲時,巴菲特和一個朋友改而鑽營比較世俗的生意,發行《馬廄男孩精選》的賭馬經刊物。
到頭來,巴菲特心心念念的,仍然只有股票。他從八歲開始閱讀關於股市的書籍,11歲買了生平第一張股票(供應油電的城市服務公司優先股),並且不斷嘗試各種形式的交易方法。
青少年時期,他曾依賴線型操作股票一段時間,後來轉變成耐心等待市場時機。從1943年起,他的大本營轉移到華府,因為父親當選眾議員,因此舉家遷到華盛頓。年輕的巴菲特深深思念奧馬哈,一度離家出走,初中時有一陣子成績慘不忍睹,連他最擅長的數學科也未能倖免。後來做父親的威脅兒子,要逼他放棄喜愛又頗為賺錢的送報工作,巴菲特的功課才有了起色。
巴菲特16歲高中畢業,先在賓州大學念了兩年後,又轉到內布拉斯加大學。1950年初,念大四的巴菲特讀了葛拉漢的新書《智慧型股票投資人》,這本書鼓勵讀者注意公司的真正價值,並在「安全區間」內投資。這套理論在巴菲特看來非常有道理,直到今天,巴菲特唯一言簡意賅的投資法則,依然帶著一點葛拉漢的色彩:「第一法則是不要賠錢,第二法則是莫忘第一法則。」
巴菲特申請就讀哈佛商學院,他於1950年夏天搭火車前往芝加哥,接受當地一名校友的面試。巴菲特說,這位高等學府代表,審查的對象是「一個骨瘦如柴的19歲青年,可是外表看起來像16歲,社交技巧更只有12歲的水準。」面試10分鐘就結束了,巴菲特想進哈佛商學院的念頭也被掐斷了。
申請入學受挫固然不好受,不過現在巴菲特覺得這是自己最幸運的經歷,因為在返回奧馬哈的途中,他無意中獲悉葛拉漢正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商學院任教,於是立刻寄出申請書——這次終於如願以償。另一個在葛拉漢班上就讀的學生是盧安,也就是當今績效一流的「紅杉基金」經理人,他也是巴菲特的至交。盧安說,打從一開始,葛拉漢和巴菲特之間就迴盪著一股智慧的電流,而其他學生大多只是旁觀。
學年結束時,巴菲特毛遂自薦去葛拉漢的投資公司「葛拉漢紐曼」工作,而且自願不支薪,巴菲特說:「不過,葛拉漢照慣例算了算價值╱價格比,然後拒絕了。」一直到1954年,巴菲特才進入葛拉漢的公司,開始做些基層的打雜工作,同時學習恩師那套以價值為基礎的機械式投資技巧。
執行長巴菲特做些什麼?
基本上,巴菲特認為自己擔任執行長一職的特殊能力如下:資本配置、視情況定價、分析營運部門提供的數據。
蒙格說:「如果拿不到每個月出爐的數字,華倫簡直生不如死。」只要數字不離譜,他就不會插手干涉營運,而是放手讓公司主管自由發揮聰明才智。每每說到哪一類公司是自己想買的類型,巴菲特就會義正詞嚴地強調,合格的公司必須自己擁有良好的管理階層,他說:「我們沒辦法提供主管,也不會這樣做。」巴菲特非常照顧替自己工作的人才,旗下事業高階主管大多荷包滿滿,可以退休了;不論寫文章或演講,他從來不會讓這些人忘記一件事:替公司勤奮不懈打拚的人才,是他人生中無比豐盛的收穫。
巴菲特設定旗下公司最高負責人的薪資額度,此外別無津貼;所有最高層主管的薪資都依據巴菲特精心為他們量身打造的獎金計畫而定,每個人都有特定目標,例如提高企業利潤率、減少動用資本,保險營運部門改善承保業績,或是製造更多「浮存金」(float,指保險公司收到的保險費,可以暫時拿來投資,不過最終還是要拿來支付理賠金)供巴菲特投資。
控管成本,像呼吸一樣重要
巴菲特強硬起來可是很兇悍的,他記得幾年前有一個分支部門買了新的數據處理設備,說是可以「節省人力」,不料會計部門的正式員工人數,卻從16.5一人增加為22.5人(按:可能是兼職人員造成非整數)。巴菲特的管理風格一向是無為而治,但他知道這樣的數字不對勁,很不以為然;他認為企業不分好壞,任何部門該有多少員工是固定的,因此無法容忍不必要的成本和姑息這些額外成本的主管。
巴菲特說:「每次我讀到媒體上說某公司計畫推動削減成本時,就曉得這家公司沒有搞懂成本的真諦,在這方面,爆發式的衝刺可不管用,真正優秀的主管不會一覺醒來就發下宏願:『今天我要來削減成本。』難不成他會一覺醒來決定今天要好好呼吸?」
巴菲特和蒙格對於價格一點都不手軟。每年巴菲特都要和時思糖果、《水牛城新聞報》的負責人一起敲定價格,這時他的態度又變得很積極,他說企業執行長在定價方面的格局,是分公司經理望塵莫及的:
「分公司經理只負責一項事業,他的算盤告訴他,如果價格定得稍低一點,也不是什麼嚴重的事;反之如果他把價格訂得太高了,這個經理會覺得自己鑄下平生最大錯誤。沒有人知道漲價會造成什麼後果,對這個經理來說,簡直就是一注賭生死。至於執行長,他的生活裡不僅有一項事業,因此價格對他來說就沒那麼嚴重。因此我主張,在若干情況下,應該由經驗豐富、距離遠一點的人來訂定價格。」
巴菲特將自己的經驗延伸到另一種定價:設定高風險保單的費率,例如產品責任險,這事兒涉及數以百萬、千萬美元計的保險費率及或然率,還有長達數年的「浮存金」,簡直就是替巴菲特量身打造的遊戲,因為他腦子裡總是忙著加減乘除,然後得出一個價格。
腳踏投資與經營兩條船,太棒了!
巴菲特沒有計算機——他說道:「也沒有電腦或算盤。」——從來不認為自己需要任何型態的算術工具。有件事雖然證明不了什麼,卻挺值得一提:巴菲特一定是全世界唯一自己申報所得稅的億萬富翁。
事實上,在奧馬哈的辦公室裡,巴菲特隨心所欲做自己高興的事,過著從容自在、不焦不躁的日子,大多數時間都沒有安排行程。波克夏的這個「總部」,加上老闆總共也只有11個人,巴菲特還覺得人數太多了。他的助理葛萊迪絲今年59歲,已經為他工作20年,把辦公室打理得井井有條。巴菲特期盼葛萊迪絲永生不死,他說:「假如葛萊迪絲活不了那麼久,我自己大概也不想活那麼長。」
蒙格認為巴菲特的風格,別的管理者恐怕學不來:「他(巴菲特)太聰明、太機敏,身邊的人時時承受想要迎頭趕上的心理壓力。你需要有很強的自我,才能在總部生存。」保險事業負責人高柏格的自我就經過這樣的考驗,他說確實不容易:「我有緣目睹此人創造令人無法置信的成就,不過這有個缺點:一旦在巴菲特身邊待過,你怎麼能還看重自己的能力?」
巴菲特自認經營企業的經驗有益於他的投資能力,反之亦然。他說:「投資讓人廣泛接觸許多無法直接經歷的東西,身為投資人,你能學習意想不到的知識,例如零售業可能在什麼環節出錯,轉眼間就丟掉大筆生意。如果你是真正傑出的投資人,就會懂得回顧過去,吸取他人50年的功力。你還能學習資本配置,不要把水全部放在一個水桶裡,而要研究其他水桶可以裝些什麼。」
巴菲特還說:「反過來說,你能向一條魚解釋在路地行走是什麼樣子嗎?在陸地上過一天,就值得魚兒說上一千年;經營企業一天,也產生完全相同的價值。親身經營企業,真的讓(投資)人全身上下每一寸都體會到企業經營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他總結心得:「腳踏投資和經營兩條船,感覺實在太棒了。」
解密!巴菲特的內幕故事(摘錄)
這篇報導比大部分文章多了點歷史淵源要交代。
我和巴菲特成為朋友不久後,也成為波克夏的股東,之後又成為他每年致股東信函的義務編輯——這段期間的頭二十年,我在《財富雜誌》上只寫過幾段關於巴菲特的文字。隨著他的名氣節節高漲,我確實建議雜誌社寫些相關報導——例如戈林奈爾學院和唬爛債券這兩篇文章。不過雜誌社的其他同仁也會寫巴菲特報導,我當然樂見其成。
1998年初,《財富雜誌》總編輯駱布(Marshall Loeb)把我召進他的辦公室,給了我一個「不做就閉嘴」的選擇。他說現在該寫一篇完整的巴...
作者序
前言
從路人到股神,我看著巴菲特「長大」
數十年來,商業刊物中最不遺餘力報導華倫.巴菲特的,當屬《財富雜誌》(Fortune),而我任職於《財富雜誌》,長年忝居撰寫巴菲特報導的首席作者,常有人問我打不打算替他立傳。
對於這個問題,我一向都給否定的答案,因為我深信好友寫不成好傳記,而我跟巴菲特私交甚篤,不但是四十幾年的老友,我還是他波克夏的股東,投資時間同樣超過四十年;此外,我也義務替他編了35年《巴菲特致股東信函》。
我替《財富雜誌》撰寫巴菲特文章時會提到這些事實,只是為了讓讀者知道確有其事;不過,這些資料卻不足以構成一本內容豐富、專業的私人傳記所需的扎實基礎,因為要寫這類傳記,應該和傳記主角保持相當距離,既然我欠缺此一客觀條件,自然不可能替巴菲特立傳。
巴菲特一定得承認的老實話
不過,我靈光一閃,想到《財富雜誌》刊登過許多巴菲特文章,它們本身,豈不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商業傳記?當作一本書來看,再合適不過。於是,就有了各位讀者手上的這本《跳著踢踏舞去上班》——巴菲特最喜歡用這句話,形容他熱愛經營波克夏的心情。
本書囊括《財富雜誌》所有以巴菲特為主角的重量級文章,另有一些輕鬆短文,如〈這樣做,有錢又有名〉(見下冊第38章)。在這些重量級文章裡,每一篇我都寫了導言或評論,總數約四十篇。這些內容的功能,是解釋每一篇文章的重要之處、巴菲特哪些預測成真或失靈、時至今日他對當初文章的主旨有何看法。
整體來說,本書涵蓋一大段歷史——總共46年之久——這段期間巴菲特功成名就,不僅對他個人意義深遠,對美國經濟來說也舉足輕重。對此,巴菲特八成會說:「46年,那可是很長的一段時間——幾乎是美國歷史的五分之一吶。」
本書收錄的文章和摘要,多半由我本人和《財富雜誌》的其他四十多位新聞記者所寫,其中三位是修伊(John Huey)、科克蘭(Rik Kirkland)、施威爾(Andy Serwer),其中施威爾後來升任總編輯,修伊更是做到時代公司(Time Inc.)的編輯長。
本書也收錄巴菲特本人所寫的文章,他曾為《財富雜誌》寫過兩篇重要的特稿,也曾在他的年度信函裡穿插新聞分析,這部分我們特地抽出來整理成報導文章。本書還有一位鼎鼎大名的作者,那就是比爾.蓋茲(Bill Gates)。
80年代還是路人,20年成神
不論是內容或撰稿作者,本書的多元程度都令人驚嘆。我們向來有自知之明,不要一再重複相同路線,萬一出現這種狀況,我通常會淘汰題旨重複的部分。話又說回來,不要重彈老調其實很容易,因為巴菲特總是會找新鮮的事情做。讀者諸君讀完此書,便能看出華倫商業生涯的軌跡。
《財富雜誌》第一次在報導中提到巴菲特,是我在1966年寫的一篇調查報導,文章的主角是瓊斯(Alfred Winslow Jones,譯按:美國社會學家、財經記者,也是現代避險基金創始人),整篇報導裡只有一句話提到巴菲特,而且我還把他的姓氏拼錯了。
儘管有點心虛,我還是找了個藉口原諒自己:在那個年頭,出了奧馬哈(Omaha),就沒人聽過巴菲特這號人物了。就算到了80年代初期,巴菲特也還稱不上遠近馳名。1983年,《財富雜誌》邀請自由投稿作家托比亞斯(Andrew Tobias)寫一篇關於巴菲特致股東信函的文章(見第6章)時,托比亞斯聽都沒聽過巴菲特這個傢伙。換句話說,托比亞斯錯過了1977年巴菲特替我們寫的那篇講通膨的重量級文章(見第3章),直到現在還有人為了那篇文章寫信跟他交流。
本書中間部分由我在1988年寫的一篇人物專訪打頭陣,標題是「解密:巴菲特的內幕故事」(見第15章),描述他如何在投資老本行之外再添第二項專業——企業管理,後來他果真將波克夏打理成美國企業界的一支雄兵。
很少人明白這家公司當年有多麼不起眼,巴菲特於1965年買下波克夏時,它只是新英格蘭的一家紡織公司,規模很小,根本擠不進全球五百大企業排行榜。反觀2011年時,波克夏已經名列全球營收前五百大企業的第七名,若是以市場價值來排名,也高居第九名,成績優於巴菲特自己的期待——這些成就竟然都發生在一個人的有生之年,當然,目前還在持續當中。
完整重現股神經典戰役,以及神諭
本書下冊最後一部分的重心,放在巴菲特人生軌跡的後端,也就是超越投資和企業經營領域,邁入慈善事業。這一步並不需要他獨創什麼見解,巴菲特從來不贊成遺留大筆財富給後代,他自己的錢幾乎全都捐給了慈善機關(見第12章)。
巴菲特一直以為小自己兩歲的妻子蘇絲(Susie,編按:這是巴菲特妻子與女兒的共同小名,本書將妻子譯為蘇絲、女兒譯為蘇西,作為區隔)會活得比他久,等巴菲特百年之後替他捐出遺產,沒想到2004年蘇絲中風離世,慈善重任又回到巴菲特肩上,一點兒也不輕鬆。2006年,他乾脆宣布要立刻著手捐出財產,2010與蓋茲夫婦發起「捐贈宣言」運動,每次有富人響應,《財富雜誌》都會撰文報導,我把相關的封面故事置於書末。
撇開投資不談,巴菲特這個人還有許多方面值得大家津津樂道;但反過來說,如果把巴菲特從投資領域抽出來,投資界勢必會出現好大一塊空缺。本書最後一篇文章,摘自巴菲特的2011年度報告(見下冊第72章),他解釋投資有三種類型,也昭示自己最喜歡的種類。他的選擇可說是意料之中,倒是讀者在閱畢本書之際,有緣得到巴菲特醍醐灌頂的新投資建議,自然不是什麼壞事。
對我來說,編纂此書無異是回顧自己任職《財富雜誌》的事業生涯(1954年至今),並藉此重溫無數警語,當然也沒忘記把巴菲特的名字寫對。更重要的是,本書提醒讀者巴菲特所具有的投資和經商天賦,而且多年來他的思想一以貫之,毫無前後扞格之處,確實是一本豐富、有益的讀物。
名作家巴克利(William Buckly)的友人曾為他下了一句評語,在此我要拾人牙慧,借他的話一用:《財富雜誌》與我何其幸運,在華倫.巴菲特蛻變成今日模樣的這段歲月中,有幸與他一路相隨。
前言
從路人到股神,我看著巴菲特「長大」
數十年來,商業刊物中最不遺餘力報導華倫.巴菲特的,當屬《財富雜誌》(Fortune),而我任職於《財富雜誌》,長年忝居撰寫巴菲特報導的首席作者,常有人問我打不打算替他立傳。
對於這個問題,我一向都給否定的答案,因為我深信好友寫不成好傳記,而我跟巴菲特私交甚篤,不但是四十幾年的老友,我還是他波克夏的股東,投資時間同樣超過四十年;此外,我也義務替他編了35年《巴菲特致股東信函》。
我替《財富雜誌》撰寫巴菲特文章時會提到這些事實,只是為了讓讀者知道確有其事;不過,這些資...
目錄
不做會後悔、或做了好後悔的致富語錄
《財富雜誌》精選.巴菲特獨家照片
前言 從路人到股神,我看著巴菲特「長大」
巴菲特一定得承認的老實話
八○年代還是路人,二十年成神
完整重現股神經典戰役,以及神諭
第一部 大時代‧序(1966~1985)
1.經典之作初登場,連名字你都寫錯
2.年年都獲利,為何關門大吉?
3.高通膨下的股票投資 巴菲特親筆
4.800萬變5億,代操傳奇轟動全國
5.捐款表達立場也不行?不捐了
6.董事長致股東信,從此視同神諭
7.葛拉漢—杜德派九大高手,我為首
8.敗筆:超愛迪士尼,三年卻仳離
9.庫藏股是經營高層的測謊機
第二部 極盛時代‧破(1986~1990)
10.沒數據怎麼分析?「我讀資料,就這樣」
11.兩度年成長破48%,巴菲特錯了
12.想做什麼都行,就是別想肥缺
13.「我們有錢,也能迅速行動……」
14.我們不需要股票指數期貨 巴菲特親筆
15.解密:巴菲特的內幕故事
16.一生最重要的一天:所羅門十年苦戰
17.股王上市,又破紀錄
18.神諭通知你買進,不通知賣出
19.牌品看人品
20.贊助理念,比選擇股票困難多了
21.破天荒:神也要借錢投資的機會
22.如何判斷好的投資經理人
23.悔:我學到的「機構強制力」 巴菲特親筆
第三部 三不朽時代‧Q(1990~1999)
24.巴菲特家族的減肥機制
25.波克夏也有大跌的一天,買呀
26.巴菲特買垃圾
27.神曰:主管的股票選擇權,應列入損益表
28.早就想喝可樂,趁崩盤發動攻勢
29.β值計算風險?大誤!波動是機會啊
30.「公司倒閉了,兩次」我賺到不好意思說
31.比爾蓋茲論巴菲特:從厭惡到至交
32.化解衍生性金融商品亂象,很簡單
33.我們不但沒有文件,連人員都沒有
34.65塊跌到10塊,為何還看好?
35.我終於買得起「一股」波克夏了
36.太陽系兩大首富對話:成功?幸福?
不做會後悔、或做了好後悔的致富語錄
《財富雜誌》精選.巴菲特獨家照片
前言 從路人到股神,我看著巴菲特「長大」
巴菲特一定得承認的老實話
八○年代還是路人,二十年成神
完整重現股神經典戰役,以及神諭
第一部 大時代‧序(1966~1985)
1.經典之作初登場,連名字你都寫錯
2.年年都獲利,為何關門大吉?
3.高通膨下的股票投資 巴菲特親筆
4.800萬變5億,代操傳奇轟動全國
5.捐款表達立場也不行?不捐了
6.董事長致股東信,從此視同神諭
7.葛拉漢—杜德派九大高手,我為首
8.敗筆:超愛迪士尼,三年卻仳離
9.庫藏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