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設計思考」與「管理倫理」的整合觀點分析社會企業的發展
「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近年來倍受產官學界重視,各界認同「以人為本位」出發的設計,蘊涵同理心及人性關懷,這種「設計」涵括物件設計如日常用品等,但更必須提升至同理心與人性更高層次的「心的設計」(Heart Design),這是作者在本書強調的重要元素。「管理倫理」(Managing Ethics)則是隨時檢視組織倫理行為的程度有否提升,「倫理」可以管理,只要組織負責人有心檢核組織的行為,再經反思,再予改進,會有意想不到的正面效益,本書將「設計思考」與「管理倫理」的機制對社會企業的發展,具有檢視、反思與改善的功能性,透過兩岸組織的故事,呈現給各界讀者較新穎的參酌視野。
二、「社會企業」的廣義定位
「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是兼融「商業目標」(營利)與「社會目標」(社會公益解決社會問題等)的經濟體,但至今中外仍無統一的定義;絕大多數國家或地區對社企的定位不一。鑑於兩岸社企發展正值起步階段,且尚無正式法律的規範機制之際,作者以為,形塑兩岸社企發展的友善環境,應屬第一要務。這個友善環境是鼓勵任何組織(含PO與NPO等)均提升自身倫理程度並實踐利於弱勢者或社會公眾的事,尤其是協助政府解決社會問題如生態保育或弱勢者就業技能的提升等。任何組織相互摹仿或擴散「做對的事」的經驗,那麼,整個社會環境的倫理氛圍(Ethical Climate)丕變,更多的組織扮演商業目標加社會目標的角色,友善環境自然天成,這是作者在本書中特別強調的論點。於是,任何組織採行「權變」的態度與行動,易言之,組織變通地調整自身人力與物力的資源,多做高度倫理與社會責任的事,社會企業生存乃至茁壯的空間,就愈具廣度與深度。
三、舖陳兩岸華人社會各界的良性共學路徑
本書共十章分述海峽兩岸營利組織、非營利組織與公部門的設計思考及社會創業精神(Social Entrepreneurship)的真實事例或故事,這些事例均攸關兩岸社企發展的方向,兩岸組織的特質可互為產官學界「共學」的素材。
無論是台灣的里仁公司或大陸3,200 公尺青藏高原上藏人創建的Norlha 公司,其創辦人創意性的思維及關懷環境生態所展現的企業作為,深具參考的「共學」價值。作者更在本書中採用了親自拍攝的280 張以上照片,是提升「共學」效益的設計,這項「設計」為了讓讀者也是共學者在閱讀本書歷程中不覺無趣或乏味。尤其是,本書亦附上作者親自拍攝的影片,作者撰寫故事文字、錄音旁白與錄影個人對影片主題的反思問題等,花時間也費些心,唯一目的是——期盼所有讀者們均快樂地共學。
四、「Open Space & Open Mind」的本書性格
本書各章事例或故事的取材,不侷限在台灣,亦不受囿於組織型式的框架,於是,大陸3,200 公尺藏族自治州的特出企業走入本書事例的範疇,同時台灣佛教與本土宗教所綻放出深具社創精神與本土人文關懷的故事,也在本書各章節活現。本書提供跨越地域的事例,是Open Space 的視野;呈現宗教也涵括有創業精神的故事,是Open Mind 的包容。本書期盼的是:這種「視野與包容」,得能常現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