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開悟不是證得第八識
所謂開悟,是行者當下親證自己的真如心體,這樣叫做明心見性。
這是禪宗祖師教導弟子首要親證的標的,如五祖弘忍大師把衣缽傳給六祖惠能的時候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經上的「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就是明心見性,不是把明心與見性分開來說。
但是現今佛教界,有一部分人把明心見性分開來說,說「證得第八識叫做明心,看見佛性叫見性」,這是錯誤的。為什麼?
首先來說,認為阿賴耶識是實相心的人,他們是怎樣認為自己親證第八識。
原來這一部分人,是觀察自己的色身確實有第八識執持著。這可以從身體除了第八識能執持外,沒有其他心能執持;或觀察眾生昏迷、全身麻醉、無心睡眠的時候,身體因為有第八識執持著,所以不是死亡;或觀察眾生命終捨身時,沒有第八識執持身體,就成了死屍。這些人就是依這樣的觀察,而說親證第八識。
但是這種說法是不如理的,因為這樣的觀察只是信解,不是親證。
當知,眾生把眼前這個身體執著為自己,不知道眼前所看到的,只是自己心中顯現的影像而已,那當然不知道這個身體影像之外,還有個浮塵根與勝義根。
別說勝義根,就以扶塵根來說,其實我們知道自己另外有個浮塵根,那也是從經典而來的。
就像,處在夢中的時候,哪知道夢境外還有個浮塵根?
雖然眾生無量劫來,都把現前這個身體影像當做真實的扶塵根,其實這是顛倒見。只是這種錯誤看法,並不會妨礙世間人的生活,這本來是不必在此多說的。但是現在要講的是明心見性。而這明心見性,卻有人以觀察第八識能執持扶塵根來建立,因此必須把這一層道理說出來,不然還與世俗的顛倒見一樣,那還談什麼開悟明心?
現在就以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比較容易了解。
譬如:大樓保全人員在警衛室電視螢幕,看到人來人往的眾生影像,因此知道大樓外面有許多人在活動。但是保全人員在警衛室,並不是直接看到外面的人,這一點大家很容易了解。
而眾生眼前看到的一切景像也是這樣,這是說,我們不是直接看到自己與其他眾生的身體,這一點就不容易理解,這其中的道理等到第二十五章的內界分再來詳細說明。
這裡要先說的是:我們是在大腦裡看到自己與其他眾生的身體與景像,這與保全人員在警衛室電視螢幕看到大樓外的景像一樣。
依此要說一個重點,那就是:大樓外的眾生的第八識,是執持大樓外的眾生的扶塵根,不是執持警衛室電視螢幕上的眾生影像;我們眼前所看到的自己與其他眾生身體也一樣,這是說「自己與其他眾生的第八識,是執持第八識才緣得到的扶塵根,不是眼前眼識所緣的身體影像」。
當知,我們現前看到自己與其他眾生的身體影像,是眼識去緣第八識的相分,然後轉變成眼識的相分影像,眾生是依這個眼識相分影像,比知有自己與其他眾生的浮塵根。
而這一部分人是觀察現前眼識所緣這個身體,來說親證第八識,因此不是現量親證,只是比量而知,如《成唯識論》說「眼等根,非現量得,以能發識,比知是有」。又說「變而緣者,便非親證」。
萬一,有人說,「我們開悟的第八識,不是觀察能執持身體這個心」。
如果有人這樣說,那可以肯定,說這話的人,他所悟的第八識是錯誤的。
因為,佛菩薩都叫我們從它的作用體會,而第八識的作用,就是「受熏持種根身器」。而持身是最好體悟的,我們不從這一點體會,要從哪裡證知第八識的存在?
假設,真的不是從執持色身觀察。
那如果有人問你「眾生昏迷、全身麻醉或無心睡眠的時候,是哪個心在執持身體」?這個時候,你要如何回答?你敢說「執持身體的心,不是第八識嗎」?
從上面所說可以知道,這部分人根本沒有親證第八識,只是信解而已。
即使把信解當作親證,那也不可以把第八識當作真心。因為眾生是因為無明而生死輪轉,而根本無明是對實相心的不了解。如果第八識是真心,那應該說「對第八識不了解而起無明」,但是《大乘起信論》不是這樣說,而是說「所言不覺義者,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
又唯識經典都說「第七識認為第八識是真實,這樣叫做俱生法執;而把它執為我,叫俱生我執」。如今卻有人以意識心,去認為第八識是真實心,然後說是「正知正見」。試想,有這種道理嗎?
其實,以意識心去認為第八識是真實心,這個觀念就是分別法執,如《成唯識論》說:「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實有。為遣妄執心心所外實有境故,說唯有識。若執唯識真實有者,如執外境,亦是法執。」
不然,從「第七識未轉依時,只緣第八識,轉依後,可以緣真如與一切法」這句話,也可以知道第八識不是真心﹝註1﹞。
又《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說:【一切法無狀、無相、無阿賴耶】﹝註2﹞。《金
剛三昧經》說:「第八識不出過真如無相之無生寂滅法體」﹝註3﹞。
又第八識可以與染法相應,但是真如不與染法相應﹝註4﹞。
而且經典都說「諸法因緣生」﹝註5、6﹞,七八識當然也是依因緣而生。如果第八識是真心,那等於說「第七識是第八識所生」。如果是的話,那如何說「第七識是第八識的俱有依」﹝註7﹞?
既然七八識是互為俱有依才能存在,那定性二乘人滅除七轉識,第八識就不起現行而入無餘涅槃,其所剩下的只有清淨真如本體﹝註8、9﹞。如果不是只剩真如本心,豈不是斷滅?若只剩第八識,豈不是說「第八識可以獨存」?若可以,如何說「與第七識俱時而有」?
又第八識如果是真心,那表示一切法都從第八識出生。但是《成唯識論》說:「無漏種非異熟識性所攝故,因果俱是善性攝故。」
這是說,第八識在因地,是染污,是無記性。但是無漏種,是清淨,而且純善性。那見道時,這些無漏法種從何而來?總不該說「染污、無記的第八識,可以出生見道的清淨、純善的無漏法」?如《攝大乘論釋》說:「釋曰:復次云何乃至淨心種子者,此顯畢竟無有道理,未曾見有毒為甘露,阿賴耶識猶如毒藥,云何能生出世甘露清淨之心?」
又為何有那麼多經典說「第八識念念生滅,是無常性」?
既是念念生滅,虛妄無常,怎麼會是真心?
如《瑜伽師地論》說:「阿賴耶識體是無常,有取受性。」《成唯識論》:「如何此識,非別境等心所相應?(中略)此識任運剎那別緣。(中略)此識性無始時來,剎那剎那果生因滅,果生故非斷,因滅故非常,非斷非常是緣起理,故說此識恒轉如流。」
又說「第八識是世俗諦」才有的﹝註10、11﹞;但真如是勝義第一義諦,不是世俗諦﹝註12、13﹞。
又說「第八識有能取所取」。有能取所取,當然是有分別的心﹝註14—17﹞。但是真如是無分別的﹝註18﹞。
又是唯識相,如《唯識三十論頌》說:「謂此三十頌中,初二十四行頌明唯識相;次一行頌明唯識性。」這「前二十四頌」,是說八個識的體性;至於真如,則是第二十五頌的唯識性。
經典又說,它是可滅性﹝註19—23﹞;但是真如,是不生不滅﹝註24﹞。
又是因所生、緣所起﹝註25—28﹞;但真如,不是因所生,也不是依緣所起﹝註29、30﹞。
又第八識是第七識無始劫來所執的我﹝註31﹞;但真如不是諸識所能執﹝註32﹞。
不但如此,經典還分明的說它是虛妄性。
如《華嚴經》說:【善男子!諸業虛妄,積集名心,末那思量,意識分別,眼等五識了境不同。】《法集經》:【真如為實體,非真如法,即是虛妄。】《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說:【佛告大慧:三種自性及八識、二種無我,悉入五法。(中略)復次,大慧!自心現妄想八種分別,謂:識藏、意、意識及五識身相者,不實相,妄想故。】《大乘入楞伽經》:【佛言:大慧!三性、八識及二無我,悉入五法。(中略)大慧!於自心所現生執著時,有八種分別起,此差別相皆是不實,惟妄計性。(中略)由虛妄分別,是則有識生八九識種種,如海眾波浪。】《入楞伽經》說:【依諸邪念法,是故有識生八九種種識,如水中諸波。】
從上面所說,可以知道第八識不是真實心。
第四章
第四章 不是第八識含藏的種子生滅而已,其心體也念念生滅
從上面幾章可以知道,第八識不是開悟求證的標的,但是一般人都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即使知道佛說「依法不依人」,但是等到問題出現在自己身上的時候,往往還是「依人不依法」,因反對而反對,所以會將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套入自己所認知的觀念。
譬如,佛菩薩明明說「第八識是念念生滅的虛妄法」,而主張第八識是真心的人,為了讓自己的道理說得通,就說「經典說,第八識念念生滅,那是在說第八識所含藏的種子,不是第八識心體有生滅」。
但是這樣的說法,錯得實在有點誇張。當知,經典說「念念生滅」,是說現行位的第八識,不是它含藏的種子。
因為種子,只是第八識的相分,就像色像與聲音,是眼識、耳識的相分,而經典提到眼耳識,一定是指眼耳識的識體,豈有只說相分?第八識也一樣,根身、器界、種子是第八識的相分,經典說第八識,一定說它的識體,怎麼會只說它的相分?
再說,如果有人說「念念生滅是它含藏的種子,而心體沒有生滅」。
那請問「第八識心體如何緣它相分的根身、器界、種子」?總不可說「相分的種子,可以緣同樣相分的根身、器界、種子」吧?
不然,經典說,第八識是識蘊所攝,是有為法,是依他起性。請問,這些是不是也只是在說「第八識所含藏的種子」?
更何況,第八識所含藏的種子有各類不同,即使以能生起第八識的種子來說,那也只是生起第八識的一個因緣而已﹝註1﹞,佛菩薩不可能只說其生起的因緣,而不說它的識體。
而且第八識含藏的種子,如果以十二因緣來說,那是屬於名色支所攝,如《成唯識論述記》說:「若爾!識種何法所攝?論:異熟識種,名色攝故。」
既然第八識含藏的種子屬於名色支,而現行的第八識屬於識支,如果有人說「第八識無生滅」,那十二因緣要如何運作?
況且,第八識心體念念生滅,是有經典為證的,如《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說:【以六識身與福非福,及不動行相應俱有,同生同滅,異熟識中安置諸行,熏習種子引發餘生新異熟識,由此道理,是故宣說行是識緣。】《攝大乘論釋》:「唯能引自果者:謂自種子但引自果,如阿賴耶識種子,唯能引生阿賴耶識。」
試想,第八識心體如果沒有生滅,那如何說「新異熟識、引生阿賴耶識」?
又《密嚴經》說:【賴耶無始來,為戲論薰習,諸業所繫縛,輪轉無有窮。
亦如於大海,因風起波浪,恒生亦恒滅,不斷亦不常。】《瑜伽師地論》:「阿賴耶識體是無常,有取受性。」《成唯識論》說:「能變有二種:一、因能變,(中略)二、果能變:謂前二種習氣力故,有八識生現種種相。等流習氣為因緣故,八識體相差別而生,名等流果果似因故。」
《成唯識論》這一段是說「七轉識所熏習的種子,能讓第八識中的等流與異熟習氣不斷生長,這樣叫做因能變;至於果能變,是等流與異熟二種習氣力,會讓生起的八個識有體相差別,而顯現種種相」。我們想想,如果第八識心體沒有生滅,那它如何受七轉識的習氣而改變它的體相?
《成唯識論》又說:「心於所緣,唯取總相。心所於彼,亦取別相。」這是說「心體能緣總相」,如果第八識心體沒有生滅,那它如何有能緣的功能?
又如果有人說「只是其含的種子念念生滅,不是第八識心體有生滅」,那它如何與其本具的五遍行心所有法相應?又如何有執身的作用?又怎樣緣外五塵與種子?
論上又說:「(護法)有義:此說亦不應理!開導依者,謂有緣法、為主,能作等無間緣。此於後生心心所法,開避引導,名開導依。此但屬心非心所等。(中略)等無間緣:謂八現識及彼心所前聚,於後自類無間,等而開導令彼定生。(中略)即依此義,應作是說:阿陀那識三界九地皆容互作等無間緣,下上死生相開等故。」
這一段是說「等無間緣」,所謂等無間緣,是前念滅了,可以開導後念生起的意思。這也證明第八識於三界中念念生滅。而且論上還明白的說「是心體有等無間緣,不是心所或所含的種子」。
論又說:「此識性無始時來,剎那剎那,果生因滅,果生故非斷,因滅故非常,非斷非常是緣起理,故說此識恒轉如流。(中略)由斯理趣,眾緣所生心心所,體及相見分,有漏、無漏,皆依他起,依他眾緣而得起故。」這些都證明第八識的心體念念生滅。
又眾生的心,有有心位與無心位。有心位,當然念念生滅,而經論說「有心位的八個識俱有而轉」﹝註2﹞。
又如《顯揚聖教論》說:「阿賴耶識於一切時,一類生滅不可了知。﹝註3﹞」
《成唯識論》:「阿賴耶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註4﹞」
即使在滅盡定中,沒有染污的七轉識鼓動,第八識依然念念生滅的流動著,如窺基大師在《瑜伽師地論略纂》說:「阿賴耶識能熏之風未鼓,但只念念平流,能熏之風鼓時成種,遂如波浪。﹝註5﹞」
這些都證明第八識是念念生滅的心,這是因為唯識經典是把第八識的心體說為自證分,如《成唯識論述記》說:「護法等云:諸識體即自證分,轉似相、見二分而生。此說識體是依他性,轉似相、見,二分非無,亦依他起。(中略)由內識體是依他故,必依種子因緣所生,非體是無,如遍計境。」
不然,從所熏的道理,也可以知道第八識心體念念生滅,如《成唯識論》說:「何等名為所熏四義?(中略)可熏性:若法自在性,非堅密,能受習氣,乃是所熏;此遮心所及無為法,依他堅密故非所熏。唯異熟識具此四義,可是所熏,非心所等。」論上分明說「此遮心所及無為法」。
又說「唯異熟識具此四義,可是所熏,非心所等」。
這是說,第八識的心體念念生滅才能受熏,如果它的心體沒有生滅就不能受熏了。
由此可知,不是第八識含藏種子生滅而已,第八識心體也念念生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