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林思伶
整理行囊,迎向生命之旅!
在生命旅程中,每個人都背著各自的行囊,走向不同的道路。有的眼前一路平坦,有的難免崎嶇不平;面對困境時,有人樂觀進取,有人怨天尤人。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生命方向,更能決定面對生命的態度。透過適當的方式,我們將學會如何發揮潛能,在人生之路上大步前行,活出生命的價值。
發揮個人潛能的第一步,就是瞭解自己的性格,這也是愛惜自己和尊重他人的開始。瞭解自己的特點,才能妥善發揮自我;瞭解他人的想法,才能互相學習、彼此體諒。「九型人格」正是一套實用工具,幫助我們認清自己的特質,正如思宏在書中提到:「九種型態就像九種原色,它可以變成無數種色彩,但在轉變成各樣的美麗色彩之前,瞭解原色卻是第一步。」
瞭解性格之後,更重要的就是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再用「我就是這樣」、「我沒辦法」等藉口來輕視自己或踐踏別人。思宏在書中提出「覺察」、「整理」、「轉變」三大步驟,讓我們得以持續行動,實際改變慣性模式,用新的眼光面對生活,找到生命的意義。
整理自己,包括身、心、靈各面向。透過不斷的整合,我們將更全然的欣賞自己、熱愛生命,也會懂得欣賞他人、關懷生命,而這正是生命教育的目的。
(本文作者為文藻外語大學校長、生命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推薦序2
張宏秀
覺察性格,轉化生命
親愛的讀者,在身心靈療癒及人際關係經營中,認識性格型態,幫助我們建立更具體可行的改變目標,是促進自我成長的核心。能夠覺察並理解性格間的差異,可以落實自我肯定、減少人際衝突、活出有潛力的優質生命。
我欣賞作者強調「發現性格型態只是開始」的理念,他更鼓勵您要透過演練而改變性格中的不良習性。我們如果一直停留在覺察性格,而不積極採取行動,生命不會改變,而自我認識也不過是紙上談兵。例如,對於恐懼、焦慮和憤怒的表達模式,會因性格型態而不相同。另一方面,如何覺察相同行為在不同性格中卻代表著不同意義,而能適當地予以回應,亦是一生的學習!
覺察能力是在自我認識的歷程中養成,沒有覺察就沒有成長與改變的可能性。我認為本書的獨到之處是:作者以「覺察、整理、轉變」的方式,帶領我們展開性格探索之旅。在探索的開始,你接觸性格的描述而能理解到自己的行為和感受,這種新經驗會讓你興奮不已;接著,因為認識到性格中的限度與脆弱,而容易對自己感到不耐或羞愧。這時,如果以疼惜自己的心來持續探索,你會體驗到超越性格限度與脆弱的可行性──性格負面部分因你的覺知與接納而被引導與轉化。
九種性格都可以貢獻其與生俱來的不同恩寵與長處,使這個世界更美好。來自成長歷程中不同的受創經驗,則造成九型人格不同的弱點或限度。所以,生命轉化需要在生活中持續,就如同作者所言,即使習性轉變,仍需要持續不斷的整理、深化生命。九型人格並非九種靜止的性格模式,而是九條回歸真我天人合一的道路。透過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們開始邁向回歸的旅程,祝您走向這條幸福的道路!
(本文作者為心理治療師、婚姻家族治療督導)
推薦序3
楊田林
有形的包袱與無形的包袱
我喜歡旅行,更喜歡自助旅行。剛開始時,因為經驗不足,常常帶了太多的行李,把自己搞得很累。經驗多了,就知道如何整理打包行李,帶最合適的衣服與物品,以最輕鬆、自在的狀態走完旅程。
前年底,我跟老婆花了十二天,從台灣花蓮徒步到台東,兩人的行李各七公斤;去年秋天,我們到甘肅四川海拔三千多米的山區自助旅行三週,裝備竟然也只有十公斤。就是因為背沈重包袱的經驗太多了,累了,才懂得「割捨」。用思宏書中「覺察、整理、轉變」的概念來看:我們「覺察」到包袱太沈重,於是「整理」出適當裝備,並在「轉變」之後獲得美好經驗。接下來,良好經驗將推動我們持續進行「覺察、整理、轉變」,讓過程變成良性循環。
人生也一樣。我們經常背著太多不必要的訊息,這些訊息不只存在身體裡,更易堆積在內心深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如同思宏所說:「記憶是人類很重要的一項功能。不只頭腦會記憶,心理和身體也有記憶。」
台灣有句諺語:放病會沈重,放米會生蟲。負面情緒會影響工作效率,傷害身心健康,但有形的包袱容易覺察,內心無形的包袱卻不容易照見。思宏透過九型人格,依照人的特質分門別類,讓大家知道如何運用「覺察、整理、轉變」的方法,丟掉不必要的包袱,讓人生更加輕盈自在。
《圖解九型人格人生整理術》一書,使用大量的故事及生活實例,將繁雜的理論轉為淺顯易懂的文字,想必也是經過思宏多次「覺察、整理、轉變」的成果。書中教導的方法,步驟清楚、案例清晰、插圖生動,只要按圖索驥,照表操做,很容易上手。非常樂意將這本實用性高、可行性強的好書推薦給大家!
(本文作者為專業人文企管講師)
推薦序4
歐晉德
覺察,是為了更愛世界
作者陳思宏在完成他對九型人格的第一部著作《我的第一本圖解九型人格》後,經過數年的實務教學與研究經驗,再進一步編撰本書,更深入描述各人格型態的內在動機,分別提供具體的轉變方法,幫助每個人成長。
本書建議讀者經由仔細反省,「覺察」自己的人格特質,有系統的「整理」,歸納自己行為的模式,再進一步,建議一些方法來「轉變」自己。作者並以深入淺出的說明,幫助讀者明瞭操作程序,易於產生效果,對有意通過九型人格分析,而發掘自己人格特質及發揮優點的讀者,確實有莫大的助益。誠如作者一再強調的,操作與練習相當重要,因為覺察不是概念,而是行動,我們如能透過細心觀察,便能意識到自己是被愛的,是獨特而有尊嚴的,進而能發現我們的行為反應是可以轉變的,重點是需要一些方法來幫助自己釐清現況,找到正確方向而產生新的動力,善用個人天賦,協助他人並回饋社會。在此將本書推薦給大家,祝福各位讀者能更愛自己也更愛世界,幫助自己活得更快樂。
(本文作者為台灣高鐵公司董事長)
作者序
為什麼人生也要整理?
聽到「整理」,你會聯想到什麼?整理房間、整理衣物、整理書包、整理文件、整理名片……。有沒有想過,我們的人生也時時需要整理?生活是進行式,我們從小到大,不斷接收各種各樣的外界訊息,像是父母親和老師的教導、朋友的想法、媒體的觀點、宗教信仰等,只要接收到新訊息,我們就會產生想法和感受。
人就如同一間房子,每次接收新訊息,就像買了一樣新物品,放入其中。如果沒有整理,裡面堆積的物品就會越來越多,久而久之,房子將變成塞滿雜物的倉庫,別人進不來,我們也出不去。
訊息累積的速度有多快?
我住的社區約有一百多戶,每次週日晚上倒垃圾時,都會有一種「天啊!好可怕!」的感覺,因為只要一天沒收垃圾,兩坪大的房間就塞滿了堆積如山的垃圾。垃圾的數量代表著我們買東西的數量,而我們接受的訊息又絕對遠超過買東西的數量。
每天早上起來,從打開手機、電視、電腦,到與家人、朋友、鄰居相處,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接受新訊息;外界訊息會讓我們產生感受和想法,並且再次反芻訊息,重新思考、重新感受,把舊經驗變成新想法。例如昨天幫老婆做了大餐,她說我很「賢慧」,讓我很開心,但今天早上重新想起這件事,便開始思索:「她是不是覺得我很娘,不夠man?」於是,我感到有點不安、沮喪。訊息累積的速度是倍增的,停留在我們內心的訊息,只會隨著年紀的增長而增加,如果不處理,我們的內在空間就會越來越擁擠。
「人生整理」就是將自己的想法和行為分類,保留對自己有幫助的,並將過期或不合用的清除掉。當然,我們的內在空間絕對大過兩坪,但在這空間裡,我們要留下有用的物品,還是臭掉、腐敗的垃圾?
有多少過期的行為和感受?
「記憶」是人類很重要的一項功能。不只頭腦會記憶,心理和身體也有記憶。我們會記得過去的活動、感受和經驗。記憶讓我們得以快速處理學習過的事情,如開車、煮飯、寫字,也能避免重蹈覆轍,如小孩被蠟燭燙到後,下次便知道要小心。
我們的行為和感受也深受過去經驗的影響,例如小時候糟糕的數學成績曾被父親拿來與鄰居比較,讓自己感到挫折或自卑,而長大後再次遇到數學,仍舊感到害怕,認為自己一定無法應付,便逃避了任何與數學相關的工作。其實,「小時候害怕數學」,對現在而言是過期的感受。
當小嬰兒肚子餓的時候,會大哭大叫,因為他們不會講話,也無法自己吃東西,只有大喊才能引起父母親的注意;但如果十二歲的孩子肚子餓時,也同樣大哭大叫,可能就會讓父母親感到不快或擔心,因為大哭大叫對十二歲的孩子而言,是過期的行為。
過期的行為和感受一定要清理,否則就會像無用的物品擋在門口一樣,阻礙了新的物品進入,或者像冰箱內過期的食品,會導致新鮮的食品一起腐壞。
整理可以讓我們擁有舒適人生
很多人都討厭搬家,因為搬家非常累人,不只要打包整理舊家的東西,還要重新擺設至新家。我在美國時,身邊有些人每一年就搬一次家,因為房東為了吸引房客,會為新房客減免第一個月的房租。除了省錢,他們還發現搬家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名正言順的丟東西,而且每次搬入新房子,都會有一陣子的清爽時間,直到又買了很多東西回來……。
其實,不一定要透過搬家才能擁有舒適空間。只要願意開始整理,我們隨時都能享受自在的生活,活出更輕鬆、愉快的人生!想想看,你多久沒有整理自己的房間、檢視自己的人生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