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建序
社造的「三生有幸」
前行政院文建會主任委員 陳其南 教授
社造人物義無反顧、為天下先的人格特質,在文彬鎮長身上,以及這本書上,我都看到了。因為強烈的使命感和長期關懷鄉土的理念,文彬選擇了一條特殊的道路:社造人從政之路,也締造了很多「第一」。
他當里長推動造街,如果不是當時鎮公所主事者和民代的集體貪瀆,導致文彬好不容易爭取到的龐大經費被上級政府收回而破局,「雲林第一街」非虎尾莫屬。
文彬毫不氣餒,反而藉著參選並擔任鎮民代表發聲,復進一步參選鎮長,期待從公部門內部來個大翻轉,以「社造行政化」的推動,開出「行政社造化」的燦爛花朵。豈料當選之日就驚爆地方自治史上的重大治安事件,文彬槍口餘生,仍然不改其志。因為文彬相信:只要虎尾成為生活、生計、生態俱優的「生活首都」,成為真正的「台灣第一」,這些犧牲都只是過程中激起的漣漪,一切辛苦也都值得。
文彬這本書,與其說是「社區營造政治學」,毋寧說是「政治學社造」。書中除了娓娓道來,得以讓人窺見他一路走來推動社造的軌跡和酸甜苦辣,也啟發人們尤其是政治人物,都應該放下身段,向社造學習的必要性。
社造人物對於土地的關愛出於真心真意,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自動自發、不求回報。只有從這樣的心思出發,才能真正無私無我,落實對於土地的熱愛,澆灌出美好的家園,使民眾獲得生活、生計、生態「三生有幸」的生活環境。
長久以來,台灣這塊土地的「統治者」,一貫承襲著過客心態主政。高雄氣爆一舉爆出犧牲土地和生命換取經濟指標的荒謬;中央和地方政治生態則充斥著「黑金、家族、派系共治」的惡性循環,總是揮之不去。正因如此,整個台灣從中央到地方政經情勢一齊陷入了「系統性衰竭」的深淵。
細看文彬的社造政治論述,頗有跨越時空之感,並且深度、廣度兼俱;更難得的是它有相當高度,從社造精神出發,從政治視野綜覽且關照全局,復回歸到市井底層的關懷,真正切中時弊,革故鼎新,頗給人一種意外驚喜的感覺。
自序
社造政治學
林文彬
一九九四年李登輝以台灣「生命共同體」號召台灣人,開啟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先聲;一九九七年虎尾全國文藝季,則開啟虎尾的文藝復興運動;二○○○年謝長廷倡言社區主義,為高雄打下海洋城市的願景。二○一一年上海世博,台灣館講的是台灣的科技燈效,跟世界各館一樣爭奇鬥艷介紹在地的新風情。
但美國館卻令人意外地訴說著,美國一個社區營造的故事,故事中小女孩以身作則,喚醒社區的公民意識,共同完成社區口袋公園的動人故事。
故事中,居民從一開始的冷漠,到熱情的參與,終至共享完成的喜悅,彰顯了社區主義,闡揚了美國精神。這一路走來。在我看來,美國所要強調的是一門「社區營造政治學」。
「社區營造政治學」的定義在我以為,一方面是希望政治從社造中學習;一方面講的是社造學的政治作用。林文彬的「社區營造政治學」就以這樣的心情,懷著這樣的觀察,將全書分成七章,探析︰
第一章:台灣的第三條路
第二章:改變中華民國「獨佔」台灣
第三章:重返虎尾人(Favorlang)的榮耀
第四章:二○一六台灣要進步
第五章:公民虎尾,生活首都
第六章:台灣民主與公民之議
第七章:民主尚未成功,台灣仍須努力
希望藉由本書,從地方拆解到中央,再從社造探索到政治,一路從虎尾的農博說起,見證地方喪失的公民性,再從總統大選挑剔台灣消失的民主性,從而追根究柢試圖找尋台灣民主與公民失根的軌跡,以及台灣何去何從的答案。
感謝虎尾,感謝所有協助本書出版、發行,和推薦的朋友,謝謝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