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澱
是一種成長、是一種能量
記得兩年前,為慧開法師的第二本著作《菩提畫語》寫推薦序,那麼快,法師又有大作呈現給大家。法師好樂自然,於「畫布」素材取自「葉子、木頭、石頭」做彩繪,於無情物中給予「生命」的延續,於「文」又是灑脫自在。在作品中常看到的是一種莊嚴,世間人說是一種「美」,將佛法融入生活中,讓人看的喜悅與沉靜。
是如何巧智慧心創作?如何微妙技法令人心曠神怡呢?是什麼因?去觸動這個智慧的「創作」呢?個人認為,慧開法師藝術與著作,不是語言能說明白的,那是一種很微妙的特色。別見她隨筆繪畫成圖,而下一步便有驚豔的成品,這一點是很特別的。字裡行間結集成文的文章,是如此平實又讓人閱讀賞味。
所以我說這是一則則的內心世界的故事。有句話這麼說:「經驗裡一種看不見的技巧,一種與自我之間的對話過程。」這種感覺的確是心與心的對話,自己與自己之間的聆聽,這其實就是「讀心」。看到心的波動、見到心的沉澱,而後塵埃落定時感受內心的寧靜,這是一種很特別的正向思考模式,帶來人們成長的動力,給予精神無限的能量,並在潛意識內注入了清浄的業識。
法師能寫、能畫秉賦聰穎,想必是宿世因緣所造就。而我個人對藝術細胞,一直未落地生根,所以對藝術人士,能創作而感到很羨慕。於此隨喜慧開法師《彩繪心靈,法味的饗宴》大作問世,與大眾廣結善緣,智慧開啟所行無礙。
為有緣人
點燃心燈
任何一位愛惜光陰之人,本質上是主動積極與樂觀進取之人。
大凡有此心念之人,她每一刻都明白要做什麼?先做什麼?後做什麼?生活的行程計劃是一章接一章。猶如在道院修行的插曲,也巧妙地安排在忙碌的工作隙縫間,兼籌並顧,慧開師父即是如此修德之人。每天置身於歡喜自在的情境之中,心思愈來愈縝密,事事有作為,日子一到,總是有令人稱讚的作品呈現,交出一張張人生亮麗的成績單。真是難以想像,這麼多的事,她是怎樣做成的?期冀慧開師父心力付出所完成這一本淺顯易懂,結合生活且深富禪意《彩繪心靈,法味的饗宴》能提供有緣人增長智慧,促進人們生活情趣,提高自身意境。
慧開師父之作品向來皆以「山水」為由,更說明師父紮實的功夫。古人云:「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而西洋人也有句話:「No
magic,just basic.」可見基本功之重要,中西皆然。
在大千世界中,有地水火風,而水是其中要素之一。有時水流動,有時水停蓄。老子曾說:「最妙的就是水,它簡直就是道!」
就連孔子看水也激動地大叫「水哉!水哉!」表露出他內心美妙得難以形容的讚嘆!水有「去盈就卑」的性格,水愈大,處的地位愈低,每處在最卑下的位置,百川都歸向它,它像一個有道而修養深邃的哲人。水最仁慈,沐浴眾生,澤被萬物;水富有智慧,疏通江,
自戒盈滿,而流於謙卑。所以說智者樂水,水有如此德性,吾輩豈能不向水學習嗎?
人的一生之中,如果有一個明確的價值觀並且堅定不變,則生命過程中的每個階段,都是相乘相加的人生饗宴。殊不知由過往的積累,才有生命的厚度,有生命的厚度,才會有現在的精彩,有精彩的現在,才有希望展望未來。如果能「明心見性」,找回本身就具足的真心與靈性,不再為「相法」所迷惑,知道「相」只是因緣和合;如同金子因不同的「緣」,做成各種金器一樣,能悟得此一道理,便能體現生命的真諦。
《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為世間的一切都是「緣起緣滅」,如果我們時常執取假相,執幻為真,自然煩惱叢生。所以常言道:「心田不長無名草,性地常開智慧花。」心不隨境,是禪定的功夫;心不離境,是智慧的作用。
六祖慧能戒訓:「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心能造作一切善惡業,由心故有一切善惡果。如是種種諸心行,能生種種果報。所以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善為至寶,一生用之不盡;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餘。聖賢亦云:「心田種得急修,
生死無常不可期,窗外日光彈指過,為人能有幾多時?」時間稍縱即逝,生死無常轉瞬,不知可否輪迴為人啊!
惟願大家看完本書後,要用「平常心」過生活,懂得生活就是修行,會彩繪人生畫布;在人生舞台,演好本身的角色。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身體難免有病痛,工作難免受阻礙,自然環境難免起災害;只要心安,就會平安。
曾任陸軍專科學校校長,現任金防部副指揮宮
民國104 年5 月於台灣桃園
福慧具足
圓滿菩提
與慧開師父結緣認識約在一年多前,記得初次見面,直覺師父是位平易近人,樂於引領信眾親近佛法的出家人。有日在師父的帶領之下,與家人一同參觀師父的畫展,蒙師父逐一介紹作畫過程、心境及其意涵,及如何在繪畫與園藝設計中體會佛法的修持。在師父有心並極具智慧的開示之下,一整天下來,雖然師父依然神采奕奕,精神抖擻,我們卻已顯露疲憊,可是心靈獲得的滋潤,讓我深覺受益匪淺,特別是師父那種「明心見性」的修行,看透人生開悟的境界,舉止坐臥間皆是佛道,讓人有福慧具足,圓滿菩提的體會。
慧開師父對文學與藝術深具慧根,能夠無師自通又勤於耕耘,摸索出自己獨樹一格的藝術道路與寫作風格,著實令人佩服。師父運用菩提落葉當作畫布,順其脈絡作畫,與大自然循環完全契合,既備慈悲心,又有自然情,而畫作更饒富禪意,每一幅畫中的修道者或立或坐於森林及瀑布間,總讓人覺得意定神閒,以大自然為師,體悟佛法。個人有幸收藏師父畫作乙幅,掛在辦公室,每日抬頭凝視,看到畫中的修行者,在潺潺流水圍繞的森林深處靜坐禪修,心中頓生祥和之氣,即便工作遇有罣礙,亦能法師畫中人物冷靜以對,深獲其益。
慧開師父所撰寫的小品文,都是從日常生活中修學悟禪心,文字雖淺顯易懂,卻寓意深厚,每回頭再研讀一篇,都會有不同的體會,益增生活智慧。《彩繪心靈,法味的饗宴》是師父第三本著作,彙集師父平日修行的「心靈彩繪」文章,搭配親繪插畫,延續第二本著作《菩提畫語》給人圖文並茂、清新脫俗的感覺,不管是當作平日休閒閱讀或是作為勵志修行,都是一本值得推薦的書。
為了寫序,得將本書內容先讀為快,發現師父用了一些小故事,或師徒對話方式,將深奧的哲理深埋其中,讓讀者在會心一笑之餘,亦能深深體會個中奧妙,諸如在「南洋杉」乙文中,透過師徒整理花園枯枝的對話,小樹必須經歷風吹雨打,才能成為老樹盤根穩健成長,老南洋杉的葉子要經過歷練,才會慢慢收斂尖銳的末端,不讓人一碰就受傷,寓意我們要收攝身心,學會「內觀反思」;在「葉子掉下來」乙文中,藉由師父告訴小葉子與樹幹間關係,對應世間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相遇,因緣結束就會分離,寄望不如「活在當下」,成長過程或許會經歷失敗,卻能累積成功的果實;「會講話的人,要先學會聆聽」乙文中,徒弟問如何才能獲得平靜的心,師父回答要先調整內心的騷動和無明的煩惱,生活就像一片海,不幸和不如意就像海上的風暴,不斷受海水洶湧起伏而動盪著,「心」若「一滴油」撒在海面上,不論風浪有多大,都沒辦法將它給掀翻,也沒有能力阻擋它在海洋中的任何行程,所以要平靜身心,就看自己心念定位在哪。
「老師父的菜園」乙文中,提到
曾是《菩提畫語》書中主角而現已辭世的老師父,從種菜當中體會到:「修行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心如大海無邊際,廣植淨蓮養身心,自有一雙無事手,為做世間慈悲人。』做任何的職事都不要去計較,計較愈多福報就愈少,我們的這一張『口』,如果無法掌控就無法『守成』,如果『心』不掌握好,『身口意』三業便會不斷的造無明惡業,一點一滴漏失功德法財,如同菜園的草不經常去拔除,便讓雜草有機會長滿菜畦上,如果我們用心觀照,便會有好的收成。」這不正是我們要學習的修習佛法之道;「做自己主人」乙文中提到,「烏龜」因為「伸出頭」才能前進,我們要前進,就是遇到事情「面對、接受、處理、放下」,更要「前腳走、後腳放」,這是前進的因緣,亦是我們生活的態度。以上列舉書中數則文章與讀者共享,其餘就有待大家仔細慢慢品味喔!
個人因工作關係,經常看到人世間的貪、嗔、癡、慢、疑、惡見,只見一般人或為爭名奪利,或為爭風吃醋,有時弄的暴戾相向、妻離子散,甚或身敗名裂、身繫囹圄,後悔莫名。我想上天對每個人終究還是公平的,傳說所羅門王在臨終的時候,交代死後要把他的雙手伸出棺木之外,倒不是他還要捉住這個世界,而是要昭告世人,即便擁有廣大國土的君王,最終依然是兩手空空的死去。我想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覺酲,斷煩惱並証智慧,已開示我們要有菩提心,用智慧來過生活,眾生生命本就是苦,要透過佛法引導我們的心念,渡過今世的煩憂痛苦,活在當下超然脫俗,始得身心來去自如。
為人作序是何等殊勝莊嚴,若非德高望重賢達,便是才高八德、學富五車之士,自從得知慧開師父囑咐為其新著《彩繪心靈,法味的饗宴》寫序,個人深感何德何能擔此重任,思慮多日總覺得還是推辭為宜,後來想說若能將個人對慧開師父的瞭解,及過往閱讀其大作的感想與讀者分享,讓讀者對師父的善念與修持佛法的方式與心得,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不亦快哉,就毅然接下,希望藉此能夠讓更多有緣人瞭解佛法及修持之道,期不辱師父之囑咐。
曾任台灣派駐加拿大溫哥華經濟文化辦事處秘書,並榮獲行
政院模範公務員;現任法務部調查局板橋調查站主任
民國104 年5 月1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