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佛超凡,肉身成道
拜讀明道哥哥《生命之光》大作,從中理解他近年修佛的道行大增,而有「士別三日,刮目相看」之贊!
替明道哥哥高興,因為他已為自己生命史留下美好的記錄;而在付梓之際,也為讀者歡喜,因為可在「一飽眼福」本書時,重新「反觀自省」身、心、靈,而與「佛」歡喜互動!
本書主軸為「佛」的再詮釋。全書分「心靈的釋放」、「打開解脫之門」、「生死無常」、「緣起性空」、「聰明與智慧」、「道在生活」、「回歸自性」、「禪門」、「出家」、「圓滿歸宿」等十章,每章細分四之八篇短文,皆以極為口語化的筆調,娓娓道來作者對佛的體悟;每篇短文結束,用一對聯當「偈語」,則頗有畫龍點睛之妙。
明道哥哥用心解讀人如何面對與處理出生到老死的種種順、逆境;包含人生在世如何看待苦與樂?面對諸多無常,如何自處?反省人只有小聰明,不如大智慧?如何面對生與死的大事?提供如何依「經典」修佛的經驗?在滾滾紅塵中,如何「禪定」?如何思考「出家」的意涵?如何體會「菩薩」的本質,作為有情大眾「覺悟」成佛的方法?如何嚴肅看待人生終極目標,進入「無」的境界?甚至在世時,應妥善規劃未來的身後事?如能從這些淺顯文字,理解作者對「佛」的深刻詮釋,或許個人在世間可以快樂處世,淡泊名利;國家社會可以國泰民安,天下太平。
本書另一難能可貴之事為:作者以其逆向思考人生困境的經驗,與大眾分享;猶如「法佈施」。因為,他既然能以積極態度看淡生死的界限,已有「修佛超凡」的味道。而當他具體實踐「佛」時,已經屬於修行者追求宗教最高的層次,那是生命的意義在於終極關懷的超脫,進入「肉身成道」的境界。
因此,當明道哥哥向我索「序」時,我欣然接受;既能先睹哥哥的「成佛」經驗為快,並且樂於推薦給諸多「有緣」者,大家一起歡喜修佛。
台灣宗教學會理事長 張家麟
真理大學教授
2013/4/19于台北
共論佛義,合掌歡喜
「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陳董事長歷盡人生的波濤曲折,度過九死一生、奠定百年基業,晚年投身公益、潛心向佛,又將一生的閱歷凝成數篇精煉的偈語,供有緣人從中汲取智慧與法喜,其精神令人感佩。
拜讀陳先生的一系列著作,從己立立人的奮鬥史──《命運.運命─一個鄉下孩子的台北夢》,到樸實懇切的《陳伯伯的童年記趣》,若說先前的作品呈現了不凡的生命歷程,《生命之光》無疑是人生意義的昇華,由佛學的觀點探尋亙古的人生大問。
人生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毫無疑問地,陳董事長三者兼備。讀其文如見其人,從他謙遜的字裡行間,我看見一位和藹的長者不疾不徐地闡釋佛法,以一個個小故事啟發人生的大道理。無論學佛的深淺,皆能輕易領會其中的真義。
作者以耳順之年,點燃生命的火炬,期能照亮每一個陽光照不到的地方。讓我們將這個火種傳承下去,時時共論佛義,讓更多有緣人聽聞佛法的奧妙。
台大哲學思考工作坊第八屆社長 余坤興
如何享受自己寶貴的人生
在現代社會中,大家都為生活而忽視精神糧食。為了要活得更快樂,我很用心去研讀佛書。佛學的好處可以轉化成為殊聖的學佛真實智慧,就能減少妄想、分別、執著、煩惱,能淨化心靈、心寬自在。現代人要求更好的生活品質,而每天忙個不停;為了自己、為了家人,放不下身心世界,而辛苦一輩子,我也不例外!
很幸運地在人生的中年以後,有機緣遇到佛法,瞭解一些道理,受惠很多。有這麼好的事,一定要分享給大家,讓佛陀的慈光普照。這也是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分享我學佛的經驗給有緣的人。
人的生命是短暫的,如果能夠活三萬六千個日子就算不錯了。想一想在一天二十四小時裡,真正心情快樂的時候有幾個鐘頭?大家皆為了有更美好的明天而打拼,爭得你死我活,而忽略了當下的幸福。我們為何活得那麼辛苦?因為很少人會靜下心來,去探索什麼才是真正的快樂。但是,只要能經常觀照自己的心,少慾無為,知足常樂,心就能經常保持清淨。即使物質上擁有的雖少,但心靈上卻很富有,知道如何享受自己寶貴的人生,放下慾念私心,滿足並感激自己所擁有的,那麼就能平靜的生活,也就是最快樂的幸福。
人為什麼會覺得活得很辛苦,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大智慧,所以會執著事物而放不下。其實真正的痛苦來自於慾望,人有了慾望,往往求不到就起妄想、分別、執著、煩惱而痛苦。若要解決痛苦,得先知道慾望就是痛苦的根源。其實最大的敵人來自於自己,人求財易惱苦、求祿易心苦、求名易身苦,真是無所不苦。有了慾望,就無所不求,所以人生是「有求必苦」。
佛教的方法是:必須化解、去除人的慾望、煩惱、嫉妒、憎恨、執著,因為這些狀態會攪亂心緒;而這些混亂心緒的產生,來自於當我們隨時隨地珍愛有個「我」時,就會不顧一切的保護自我;這種無知就是痛苦的根源。若當我們認清這個「我」是短暫且虛幻的假象,並非真實永恆的存在,就可破除慾望。因為現在所擁有的,總有一天都會失去,這就是無常;若能洞見無常,並且能夠放下虛幻,到達無我的狀態,就能離苦得樂。
《心經》說「空」,非常的貼切。所謂「空」是緣生緣滅的現象;更進一步的說,就是「無自性」,也就是沒有一個「自有」、「獨一」、「常住不變」的存在。生命的過程,最終也只有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名利到最後都不可得,都屬虛幻不實,不應執著。有粥吃粥,有飯吃飯,一切隨緣,身心自在。心不要貪得無厭,要這要那,多了還要再多,好還要更好,無窮無盡的慾壑,永遠不會有填滿的一天。男人既有嬌妻,還要美妾;女人要先生事業順利,還希望他百依百順;父母期盼孩子溫順乖巧,還想要孩子樣樣第一,光耀門楣。人總是為了追求名利、權勢,為了滿足慾望而勞碌終生。
如果心不知足,縱使再多的財富或再高的官位也滿足不了自己。古傳一偈,說一個人從一無所有到當上皇帝,心還是不知足。偈曰:「終日忙忙只為饑,才得飽來又思衣;衣食兩般皆具足,房中又少美貌妻;娶得嬌妻並美妾,出入無轎少馬騎;騾馬成群轎已備,田地不廣用支虛;買得良田千萬頃,又無官職被人欺;七品五品皆嫌小,四品三品仍嫌低;一品當朝為宰相,又想君王做一時;心滿意足為天子,更望萬世無死期。總總妄想無止息,一棺長蓋抱恨歸。」俗話說:「天是棺材蓋,地是棺材底,無論闖哪裡,總在棺材裡。」無論野心多大,仍在自然的法則裡。
人總是貪心,但貪心的結果往往一無所有。我們要隨時提醒自己,心貪、慾多只會帶來痛苦;心不能自由自在,就如囚犯被拘禁而不得自由,不能像鳥兒任意飛雲遊。慾念不息,因此多求多苦;常念知足,則能安貧守道。世間有哪些東西是真實的呢?到頭來,擁有的一切終究如夢一場,卻徒然在貪求慾望的過程中受盡折磨。「生前枉費心萬千,死後空持手一雙。」所以說:有求必苦,少慾無為心幸福。
走過了大半生,追求過人生的頂峰;驀然回首,佛法的清涼智慧有如甘露灌頂,澆熄滾滾紅塵的熱焰。所以,怎麼能不把佛法的智慧分享出來呢?本書中的行文和例子為了方便閱讀都盡可能的淺顯易懂,因為佛法隨時隨地都在我們身邊,只是大多數的人還未接觸到佛法,尚不知佛法能對我們的人生發揮極深遠的影響力。為了讓對佛法還不解的大眾能更接近佛法,藉著這本書,分享我「佛學」的經驗和大家結善緣,希望大家在未來的生命中更熱愛自己、心胸更寬闊,最後能無罣無礙、自由自在、珍惜今生、法喜充滿,一起到達彼岸──西方極樂世界。
陳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