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序】將詩意銘刻在五虎崗上 ⊙楊宗翰
五虎崗是淡水的主要聚落,指大屯山脈火山熔岩蜿蜒而下,流至虎頭山分為五條尾稜,而形成五條如虎爪般的丘陵。臺語俗稱丘陵為「崙」,故又有「五爪脈」或「五條崙」之稱。其中的第四崙(第四崗)昔稱大田寮,即今日淡江大學永久校地所在。淡水八景之一的「黌岡遠眺」,就是由此崗瞭望觀音山與淡水河,當風振衣,睥睨江城。五虎崗有豐沛的人文景致與歷史故事,還是臺灣早期和西洋文化接軌之處;設校於此的淡江大學則長期深耕在地議題,踴躍參與公共事務及舉辦國際學術活動,更一向鼓勵文學創作與藝術展演。淡江大學前身是一九五○年創辦的淡江英語專科學校(淡江英專),為臺灣第一所私立高等學府。淡江於一九五八年改制為四年制文理學院,一九八○年獲准升格為大學,現已發展成擁有淡水、臺北、蘭陽、網路等四個校園的綜合型大學,共有八個學院、二萬七千名在校學生、二千一百位教職員工及二十五萬名校友。校內所創之「五虎崗文學獎」頗具歷史,徵文對象由在校學生延伸到畢業校友,過往得獎人中不少已成今日台灣文壇中堅力量。
充分自由與尊重創意的校園氣氛,讓淡江大學成功培育了許多優秀作家:
現代小說: 陳映真、古龍、施叔青、朱天文、王幼華、夏曼•藍波安、蔡素芬、阮慶岳、簡白、鄭寶娟、黃錦樹、鍾文音、伊格言……
現代散文: 林良、陳列、謝霜天、封德屏、廖志峰、陳建志、房慧
真、劉中薇……
古典詩詞: 王仁鈞、胡傳安、龔鵬程、普義南、張韶祁、張富鈞……
詞曲創作: 李雙澤、林生祥、鍾永豐、盧廣仲、鄭宜農……
至於現代詩這個永遠的青春文類,除了中文系創辦《藍星詩學》季刊、扶持學生社團「微光現代詩社」(還有表現亮眼的「驚聲古典詩社」),淡江人歷來積累了不少創作成果,堪稱北台灣重要的「詩之搖籃」。會推出這本選集《淡江詩派的誕生》,就是希望能夠透過圖書出版的力量,以文字替過往的「詩想」與「詩事」,留下一部正式記錄。本書收錄了二十三位淡江畢業校友與曾任教師長之現代詩創作,以臺灣晚近流行、按民國出生年為別的「年級論」,排列於下:
一年級詩人:洛夫(一九二八—)
三年級詩人:尹玲(一九四五—)、莫渝(一九四八—)
四年級詩人: 夏婉雲(一九五一—)、李瑞騰(一九五二—)、喜菡(一九五五—)、趙衛民( 一九五五—)、林盛彬(一九五七—)、周慶華(一九五七—)
五年級詩人: 黎煥雄( 一九六二—)、蘇善( 一九六四—)、陳胤(一九六四—)、顧蕙倩( 一九六五—)、方群(一九六六—)、曾志誠(一九六九—)
六年級詩人: 陳先馳(一九七一—)、徐國能(一九七三—)、丁威仁(一九七四—)、楊宗翰(一九七六—)
七年級詩人:王慈憶(一九八一—)、李雲顥(一九八五—)
八年級詩人:曾貴麟(一九九一—)、曹馭博(一九九四—)
從最資深的英文系系友洛夫(一九二八年生)到最青春的中文系系友曹馭博(一九九四年生),期間差距達六十六歲,恰與本校在淡水創立紮根迄今滿六十六年相符。《淡江詩派的誕生》是首部結合歷屆淡江教師與校友的現代詩創作選集,也是全台第一本以「大學詩派」命名的出版品。書中所錄詩人跨越台灣各世代、流派與詩社,盼能藉以凸顯五虎崗上詩創作之繁茂盛景,並寄寓對未來淡江學子之深遠期待。
就像五虎崗成為淡江大學的代名詞,珞珈山則是大陸名校武漢大學的代名詞。珞珈山原名羅家山,「珞珈」由武漢大學文學院首任院長聞一多命名,也是自聞一多開始建立起優良的詩歌傳統。由吳曉、李浩主編的《珞珈詩派》(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二○一六年八月),收錄了王家新、車延高、李少君、汪劍釗、邱華棟、洪燭等中國當代著名作家的詩,既彰顯武漢大學的詩歌傳承,也呈現「珞珈詩派」完整而豐厚的面貌。詩人李少君曾把珞珈山稱為「詩意的發源地,詩情的發生地,詩人的出身地」,《淡江詩派的誕生》問世時間雖略晚《珞珈詩派》半年,但也希望能讓五虎崗成為一個「詩意的發源地,詩情的發生地,詩人的出身地」—質言之,我認為「詩派」不應是黨同伐異的排他起點,而是以義聚、以詩合的情感認同。相信本書中的每位入選者,都是曾經想將詩意銘刻在五虎崗上的人。
一九七六年十二月三日在一場以西洋民謠為主的演唱會上,當時的淡江數學系學生李雙澤以「唱自己的歌」為號召,鼓吹年輕人傳承自己的民歌,給予台灣民歌運動無窮之啟示。李雙澤逝世三十週年時,淡江大學決定在校內「牧羊草坪」為李雙澤立碑(紀念碑由王秀杞設計,碑文「唱自己的歌」五個大字由蔣勳所題,注解小字由張炳煌執筆)。這位令人敬佩的歌手,將永遠被校內師生與畢業校友牢記;我是多麼期待能在未來的日子裡,看到淡江詩派二三豪傑,也能以不同形式在美麗校園內以詩顯影,為世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