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重點:
本書由民國聞人金雄白以第一人稱之親身歷敘,完整還原當時紛亂不堪時局下的汪政權內幕,書中提供了第一手的珍貴史料!
在民國近代史上一向被視為是大漢奸的汪精衛,原是國民黨內的中堅分子;他為何會中途變節?其中是否又有不可告人的政治鬥爭內幕?或者,他的變節根本是一場安排好的戲碼?
書中並有多篇精彩附錄,如:豔電原文、民國二十八年一月四日汪精衛覆孔祥熙親筆函、汪精衛在刑部獄中兩次親筆供辭全文、汪精衛晚年詩詞、汪政權重要人事表、汪精衛逝世前對國事遺書「最後之心情」、汪政權大事編年表!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汪精衛 第一手最珍貴的史料 貼近最真實的汪精衛 曾經是國父身旁的第一文膽,為何卻成了賣國求榮的漢奸?他是真的受日人蠱毒而中途變節,還是其中有另有不為人知的隱情?民國史上最爭議性的人物!他的歷史地位究竟為何? 本書由民國聞人金雄白執筆,親身揭露第一手珍貴史料,告訴你你知道的汪精衛,也告訴你你不了解的汪精衛!
「汪政權的一幕,是時代的悲劇。而重慶與汪方的特工戰,非但是悲劇中之悲劇,卻又是悲劇中的滑稽劇。」——金雄白 汪兆銘(1883~1944),字季新,號精衛,生於廣東三水,中國近代重要政治人物之一。青年時代加入革命黨,一九一○年因謀刺清攝政王載澧失敗而下獄問死。後在肅親王善耆斡旋下,改判終身監禁。翌年辛亥革命成功後獲釋,與妻陳璧君赴法留學。後應孫文之召,返國討袁並參與護法。亦是國父遺囑起草人。汪曾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軍事委員會主席、行政院長、中國國民黨副總裁等。抗日戰爭期間,因汪主張「和平救國」,與日本合作在南京組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汪氏在離渝前曾對陳公博說過:「我在重慶主和,人家必誤會以為是政府的主張,這是於政府不利的。我若離開重慶,則是我個人的主張,如交涉有好的條件,然後政府才接受。」據此而觀,最後兩語,意義太明顯了。是由汪氏出面去與日本交涉,條件不好,由汪氏獨任其咎;有好條件,政府才出面接受,這不是也可能真是一齣雙簧嗎?
*汪氏親撰「舉一個例」全文
*汪氏赴日談判組府條件
*汪精衛國事遺書發現經過
*在名古屋病院中的汪氏
*汪精衛對國事遺書「最後之心情」
精彩附錄:
◎汪政權重要人事表
◎陳璧君獄中詩詞殘稿
◎汪政權大事編年表
作者簡介:
朱子家,即民國聞人金雄白。金雄白(1904~1985),資深媒體人,一九三○年任南京《中央日報》採訪主任,亦當過律師。一九三九年投靠汪政權後,歷任法制、財經方面多項職務,並曾任《中報》總編輯。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後,以漢奸罪名被捕入獄,一九四八年獲釋,翌年移居香港,此後卜居香港與日本。一九七三年創辦《港九日報》,一九八五年病逝日本。除了《汪政權的開場與收場》,另著有《記者生涯五十年》(上下冊)、《黃浦江的濁浪》、《亂世文章》(五冊)、《女特務川島芳子》及《春江花月痕》等。金雄白是最早把鄭蘋如謀刺丁默村事件公諸於世的,他以朱子家筆名在《春秋》雜誌上連載《汪政權的開場與收場》,頗受海內外的重視。
章節試閱
〈旁白〉 金雄白
我幾乎以一個人的力量,來寫汪政權的這一幕往史。
為什麼再要有這一冊類乎蛇足的補篇呢?我有著太多的感想:
首先,我想對自己的寫作有所聲明。當我一開始撰述本書時,開宗明義就曾坦白地說過:「現在純憑記憶來追寫,相信一定會發生很多的錯誤」。果然,就有人出了專書,批評我為「向壁虛構」,為「公然說謊」。我檢討了我所寫的前文,十九被指為虛構為說謊的,我卻都有所本。惟英國對滇緬公路的封鎖,確是已在汪氏離渝之後,我不得不承認這一點記憶上的錯誤。但我並不是在蓄意造謠,假如我要以此來為汪先生辯解的話,對如此一件大事,我又何至留下這樣一個漏洞,以供別人的吹求?但是,雖然沒有被別人指出,而我自己卻發現了不無有些無心之失,這冊的刊行,就是為了要自動更正前書中若干的疵謬。
其次,最初我自己不敢對此書有能夠完篇的信心。在以煮字療飢的處境下,文債山積,不暇週諮博訪,故每出於倉卒成章。更加以我當年微不足道的地位,十分狹陋的見聞,而又以「知之為知之」的態度,大體上所寫出的僅限於我個人親見親聞的一角。若干重要情節的遺漏,自屬難免,我也以此引為莫大的遺憾。在這年餘中,我不斷訪問了現猶羈旅在香港而又確信其當年曾對某一件事曾身親的舊侶,以窮其隱微曲折。無如朋好凋零,半已作古,即或猶健在人間的,亦以幾經世變,百感縈懷,對此陳跡,形同隔世。更有以「往事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偶然」的心情,不願再有所贅述。這一冊的續印,原是為了補漏,而一鱗片爪,仍然遠難滿足我所祈求的願望。
戰後十餘年,在我之前,國人中似還不曾有人寫過對這一幕往史較為完整的記述。不意拙著一經問世,拋磚引玉,竟爾風起雲湧,似以寫汪政權為一時的風尚。就我所能見到的,已不一而足,對我有批評的,更實繁有徒。當我一一誠心誠意地拜讀之後,我有些驚詫,也有些慨嘆。在我所見到的許多鉅著之中,有些人並不在想供給史料,也並且不能供給史料。他們都對汪政權是全無關係的人,有些當年又並不曾處身在淪陷的地區,現在也不想發掘真實的資料。他們只是摭拾一些不經之談,加上自己神奇的構想,以大造其空中的樓閣。而他們卻有著一個共通的原則,是先挾了一個成見,立意要把這一幕時代的悲劇,儘量醜化,儘量歪曲。好像不罵汪政府,就不足以顯出作者的忠貞;不多指出幾個「漢奸」,也就不足以顯得中華民族史上的「光榮」!
有些人寫的不僅是小說,而且簡直是神話,異於我所聞,異於我所見,自不足為怪。但竟有與我同姓同名的人,在書中出現。若說是我,那麼他所描繪的情節,連我夢也不曾做過;若說不是我,何以對這同名同姓的人,我竟會無緣識「荊」!
也有人想以栽贓的手法,指主也和者即為漢奸,而主和的也僅為汪氏。不料他所剽竊得來的資料,處處顯得當年主和者卻另有其人,弄巧成拙,我只有憐惜他處境的艱難。
更有人指我前書中所寫,可信者不足一百字,其人且自命為「史家」,而居然一筆抹煞,乃有此像是苛論的妙論,我鄙薄他這無知的武斷。至於有人說:凡是參加過汪政權的人,都在可殺之列,我又代扼腕於他們的未能得居高位,得以誅盡異己!
真是夠熱鬧的!引來了各式各樣的「珠玉」,實非我始料之所及也!
我一直留心著有關這一幕的記載,有些他山之石,確足用為攻錯。在日本出版的書籍,與報刊上有些國人的著作中,也常常發現我所不克知與不獲知而認為可信的資料,不辭抄襲,標明出處,盡力搜羅,雜之本冊,以補我書之不足。
這一段近史,我前後難已寫了六十萬言,定知遺缺者尚多,而錯誤也定不在少,自己於校閱中,感到因初稿於匆忙中陸續寫成,太多辭意重複,層次凌亂之處,更安得以餘年重加整理呢?甚願讀者諸君的不吝指正,所有一切善意的批評,我自將樂於承教。
西元一九六四年元旦 著者金雄白寫於香港旅次
一八一、沒有打早就有人談和了
汪政權經千迴百轉而終於創建,眾口鑠金,一般人都深信當時的政府要人中,惟汪精衛與何應欽為始終主和的人物。因有此先入的成見,更以與日本穿針引線者為高宗武,汪氏任行政院長兼外交部長時,高為外交部的亞洲司司長,自更易附會於高之與日方暗通款曲,必係出於汪氏之授意。究諸事實,其然,又豈其然耶?
假如真是眾「醒」獨「醉」,主和者確惟汪氏一人的話,則南京猶未陷落,而卻有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之出任調停。民國二十六年十二月六日在漢口舉行之國防最高會議第五十四次常務委員會議,一聞蔣氏有接納條件之意,袞袞諸公,隨聲附和,何以全場竟無一人表示反對?如主和即為賣國,則滿朝且盡成醉漢。固然有以「大炮」聞名,且不久前以言行無狀,曾被台灣當局管訓多年之龔某其人,寫了一本《汪兆銘降敵賣國密史》,罵汪罵周,兼又罵我,而所依據的卻又並不是個耳聞目擊的資料,僅剽竊了日本人出版的三本書中的記載。他認日人所說的為絕對可信,而指我所寫的則為向壁虛構,這一份奉日人的言論為金科玉律的態度,煞是可驚!我寫了五六十萬言,而他在標題上卻大書「金雄白向壁虛構者」有三,五六十萬字中如其所稱虛構者僅有三點,那他不是在罵我,實在是在捧我了。而這三點中記佛海之家世及清黨時在滬被捕經過,我則錄自其生前所著《往矣集》中之「苦學記」及「盛衰閱盡話滄桑」兩文(香港馮平山圖書館中有收藏),實有所本,我並不是向壁。至於上述的最高國防會議記錄,他說是我寫書時捏造的,他眼中只有日本人,連汪氏在河內親自起草曾經在港滬報紙發表的「舉一個例」也不知道,還治些什麼史?那麼,政府方面偷偷地想與日本談和,究竟是誰發動?如何談法?這千絲萬縷的經過,前書未盡其詳,有先加以補充的必要了。
在抗戰開始之前,中央的決策是十分明顯的,廬山會議的文告,曾有傳誦的警句,說得最為明白,即「和平非至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非至最後關頭,決不輕言犧牲」是也。那時日人雖步步進逼,而當局鑑於國力未充,「安內攘外」是當時一再堅持的國策,文告中還把抗戰說成是一種犧牲,而不是「必屬於我」的勝利。這抗戰史上最重要的文獻,到今天仍深印於國人的腦中,於誰主和?自決非一二人可以憑宣傳方法來抹煞事實,改寫歷史的。
正因為當局內心之決不輕言犧牲,故當中日兩國關係處於極度緊張之際,就有人出而暗中奔走和平。那時與日本談和的既不是文的汪精衛,也不是武的何應欽,而是蔣氏的最高智囊黃郛的日本同學吳震修。吳震修那時是中國銀行的南京分行經理。當時,我與他尚未相識,以後淪陷區的中國與交通兩行由汪政權命令復業了,改制以董事長為實際的負責人,交通銀行由原任該行的總經理唐壽民出任董事長,中國銀行周佛海本屬意於周作民,他因有不能出任的苦衷,而改推北京時代中國銀行的總裁馮耿光,馮又堅辭,只肯擔任董事名義,於是卒由吳震修承乏。
這位人稱吳二爺的留日前輩,因為我以後也備位於中國銀行的董事之列,與他有過兩年的同事關係。我個人對他的印象:是機智、沉著而又明識大體,確是一個難得的人才。他不但與黃郛有著同學的關係,與宋子文更有著密切的淵源,他的終於出任中國銀行董事長,也許並不是真正與汪政權合作,而是為了保護中國銀行在淪陷區的資產,為宋子文看家而已。所以勝利以後,上海高等法院第二分院的檢察處,居然不查背景,冒昧行事,首席檢察官杜保祺以為他只是有錢的銀行家吧,對他發了傳票,要以「漢奸罪」偵查起訴。他於接到傳票後向法警說:「傳我,我是不去的,一定要我到庭就鞫,那麼就來拘我罷。」那時宋子文方任廣東省政府主席,他有時飛穗去作貴賓,回滬以後,仍安居原處,法院也就法外施仁,秋毫無犯,這是所謂「肅奸」案中唯一不敢肅的特例。我所以不嫌求詳地敘述我所知於他的事實,因為他是奔走中日和平的第一人,也是與當局極有關係的一個人。
早在抗戰發生的前兩年,日人西義顯奉南滿鐵路總裁松岡洋右之命(按松岡最後出任日本外相,美日談判之破裂,日軍南進政策之促成,均負有極大之責任。故勝利後,盟軍遠東軍事法庭將其列入甲級戰犯二十八名之內,在審判中病死東京巢鴨監獄),擔任南京辦事處主任。那時東北早已淪陷,南滿鐵路在南京有什麼設立辦事處之必要?而且政府又何以竟然准其設立?足見西義顯的銜命南來,也必附帶有更重要的使命。
可以相信吳震修倒決非是一個親日媚敵的人,為人淡泊自甘,一生絕不奔競於名利,但以與當局為近水樓台之故,必然明白此時的國力還不能與日本作戰;而此時最高當局的意志,也尚還不願與日本立時破裂。他與西義顯為同住在南京江蘇路的近鄰,因之過往極密,對於挽救中日間當前危險的局勢,在半公半私下就不時作深切的密談。微風起於蘋末,誰也不會料到這兩人像是私人間的行動,以後會演變而拉扯到當時毫無關係的汪精衛身上,最後竟至挺身號召和平,終且出現了汪政權的一幕。
真正的發動和談,則是在蘆溝橋事變發生之後。時任外交部亞洲司司長的高宗武,一向以日本通自命,出入於CC及汪派之間,為一時最露鋒芒的人物。他與吳震修的相識,也許由於當時外次唐有壬的介紹。吳高均認為局勢已到了最嚴重的階段,如一旦演變而成為全面戰爭,中日有同歸於盡之勢。經高宗武與吳震修不斷交換意見之後,決定由高向當局建議,由他擔負起說服日首相近衛的任務,早日恢復和平,以避免戰事的擴大。高宗武的自效,竟獲得最高當局的默許,乃即著手進行既定的步驟,即由吳高邀請西義顯在吳宅會面,促其遄返大連,通過松岡洋右而向近衛進言。西義顯返抵大連,並將南京實際情況詳為分析之後,松岡終為西義顯所說動,既濟以鉅款為此後的活動費用,且又寫了一封懇切的介紹信著其回日面向近衛陳說。不幸當西義顯返抵東京,上海的戰事也已爆發,局勢一發而不可收拾,軍人又氣焰方張,連近衛也乏旋轉乾坤之力了。
當「八一三」淞滬發動全面抗戰後不久,英國駐日大使與德國駐華大使,都曾先後出任調停,英國方面的調停,曾由駐華大使與蔣氏夫婦當面談判,在原則上蔣氏表示可以接受,問題僅在日外相廣田所提出的條件中的非武裝區問題,此事卒以日本軍人的反對而終止。其後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的調停,中國雖表示接受,而又以耽誤了日方的最後限期,再歸泡影。
局勢演變至此,秘密談和似可告一段落了,而高宗武以受當局付託之重,仍不甘於半途而廢。一九三八年的一月,政府已西遷漢口。而奇峰突起,西義顯方寄寓於上海南京路口外灘的惠中飯店,外交部亞洲司的第一科科長董道寧,突然去叩門訪問,此舉使西義顯大吃一驚。他認為以一個政府的外交官員,而潛身至淪陷地區與敵國人員接觸,當必有所為。他立刻想到這時正在德國陶德曼大使的調停期間,很可能就是為了想使日本所提出的條件能有所讓步。
一經見面,董道寧也坦率承認了係奉高宗武之命確是為此而來。西義顯是對和談有興趣的人,就慫恿他親自赴東京一行,俾與日政府當局直接磋商。董道寧也欣然同意,經過一切必要準備後,於同月的十四日抵達日本。而兩日以後,日政府因漢口延誤了德使調停的限期,宣布了「不以蔣介石政權為交涉對手」的聲明。高宗武方銜命在秘密進行和談,而日本竟出之以不與蔣氏談判的聲明,雖原因不在高宗武本身,但在工作上則無疑證明了高宗武的澈底失敗。其後高改而拉攏陶希聖、梅思平相與沆瀣一氣,轉向汪氏勸誘,除了無法證明的別有其他政治上的謀略而外,至少因他無法向蔣氏交代,乃為個人的功利而另謀出路,這是一個最關重大的轉捩點。
這裡可以附帶談一談董道寧這個人,我看到他已經很晚了,已在我參加和運之後,且已搬入愚園路一一三六弄六十號與羅君強同住在一起。他那時已隨同汪氏去過日本回來,而且不再做什麼外交部的科長,表面上係在上海的金城銀行做事。他幾乎每天必到我們那裡來,分別與汪周談話。他操著一口寧波的土話,胖胖的身裁,饒有商人的氣息,決不像是一個搞政治或外交的人物。自高宗武對汪氏叛離以後,他的蹤跡,也就此在愚園路上消失了。
董道寧的赴日,也並不是全無收穫,他由西義顯的介紹,得以晤見時任參謀本部專辦對華問題的第八課課長影佐禎昭,董對之大談其中日全面和平問題。以董道寧當時的地位而論,自不會產生積極的效果,但以敵國的外交官吏,而秘密間關赴日,實予日方以極佳的展望。故當董道寧由日於三月初啟程赴大連,再經港折回當時政府所在地之漢口時,影佐即寫了一封親筆信託其帶交張群與何應欽兩氏。函中備述董道寧來日所傳達中國謀和之誠意,更望繼起有人云云。影佐的致函張何,當然其目的在蔣,故董道寧回抵漢口,即以之交於蔣氏侍從室的周佛海,而由周直接呈交於蔣氏。
蔣氏當時對此如何表示,當年我雖與佛海朝夕相見,深悔未及一詢其究竟。但有一點是值得注意的,高宗武公然敢遣其部屬,於戰爭當時赴敵國通謀,如未奉有命令,自不至膽大妄為,一至於此。但假如這是出於汪氏的授意,則影佐之函即應逕致汪氏,又何至托董道寧呈給毫不相干的蔣氏之腹心?所以不論在抗戰以前,及至南京淪陷的一段時間為止,所有吳震修、高宗武、董道寧的活動謀和,均與汪氏無絲毫關係。英德兩大使之調停,亦均直接與蔣氏談商。當時政府的態度,也僅有條件上的磋商,絕未對原則上有所拒絕。是則主和謀和者,不論為下令者或奉行者,在蔣委員長領導之下,又豈能一律目之為通敵叛國乎?
〈旁白〉 金雄白
我幾乎以一個人的力量,來寫汪政權的這一幕往史。
為什麼再要有這一冊類乎蛇足的補篇呢?我有著太多的感想:
首先,我想對自己的寫作有所聲明。當我一開始撰述本書時,開宗明義就曾坦白地說過:「現在純憑記憶來追寫,相信一定會發生很多的錯誤」。果然,就有人出了專書,批評我為「向壁虛構」,為「公然說謊」。我檢討了我所寫的前文,十九被指為虛構為說謊的,我卻都有所本。惟英國對滇緬公路的封鎖,確是已在汪氏離渝之後,我不得不承認這一點記憶上的錯誤。但我並不是在蓄意造謠,假如我要以此來為汪先生辯解的話,...
目錄
(下)目錄
旁白
一八一、沒有打早就有人談和了
一八二、高宗武坦承奉蔣命謀和
一八三、秘密談和者有些什麼人
一八四、從一面抵抗到一面交涉
一八五、充滿著惶恐戒懼的重慶
一八六、離渝計畫先得龍雲默契
一八七、一排槍一灘血一個政權
一八八、曾仲鳴在河內醫院不治
一八九、汪氏親撰「舉一個例」全文
一九○、汪為曾仲鳴之死激動了
一九一、汪與方曾兩家淵源深厚
一九二、方君瑛仰毒自戕的真因
一九三、日政府遣影佐助汪離越
一九四、由越赴滬一段艱險航程
一九五、周佛海路線終於登場了
一九六、司徒雷登任寧渝間橋樑
一九七、汪氏赴日談判組府條件
一九八、高宗武為甚麼出之一走
一九九、陶希聖怎樣為自己表白
二○○、舊創誘致多發性骨腫症
二○一、在名古屋醫院中的汪氏
二○二、汪墓原來是這樣被毀的
二○三、黯然無語中開結束會議
二○四、又見那一片降幡出石頭
二○五、汪精衛國事遺書發現經過
二○六、汪氏遺書所引起的紛呶
二○七、追懷白骨早枯的周佛海
二○八、羅君強這個「青天」大人
二○九、梁鴻志獄中遺書與遺詩
二一○、在上海主持地下工作的蔣伯誠
二一一、「黑白大王」盛老三
二一二、倚病榻,悼亡友
二一三、「海報」的創刊與停刊
附錄
◎汪政權重要人事表
◎陳璧君獄中詩詞殘稿
◎汪精衛逝世前對國事遺書——「最後之心情」
◎汪政權大事編年表
(下)目錄
旁白
一八一、沒有打早就有人談和了
一八二、高宗武坦承奉蔣命謀和
一八三、秘密談和者有些什麼人
一八四、從一面抵抗到一面交涉
一八五、充滿著惶恐戒懼的重慶
一八六、離渝計畫先得龍雲默契
一八七、一排槍一灘血一個政權
一八八、曾仲鳴在河內醫院不治
一八九、汪氏親撰「舉一個例」全文
一九○、汪為曾仲鳴之死激動了
一九一、汪與方曾兩家淵源深厚
一九二、方君瑛仰毒自戕的真因
一九三、日政府遣影佐助汪離越
一九四、由越赴滬一段艱險航程
一九五、周佛海路線終於登場了
一九六、司徒雷登任寧渝間橋樑
一九七、汪氏赴日談判組府條件
一九八、高宗武為甚麼出之一走
一九九、陶希聖怎樣為自己表白
二○○、舊創誘致多發性骨腫症
二○一、在名古屋醫院中的汪氏
二○二、汪墓原來是這樣被毀的
二○三、黯然無語中開結束會議
二○四、又見那一片降幡出石頭
二○五、汪精衛國事遺書發現經過
二○六、汪氏遺書所引起的紛呶
二○七、追懷白骨早枯的周佛海
二○八、羅君強這個「青天」大人
二○九、梁鴻志獄中遺書與遺詩
二一○、在上海主持地下工作的蔣伯誠
二一一、「黑白大王」盛老三
二一二、倚病榻,悼亡友
二一三、「海報」的創刊與停刊
附錄
◎汪政權重要人事表
◎陳璧君獄中詩詞殘稿
◎汪精衛逝世前對國事遺書——「最後之心情」
◎汪政權大事編年表
(下)目錄
旁白
一八一、沒有打早就有人談和了
一八二、高宗武坦承奉蔣命謀和
一八三、秘密談和者有些什麼人
一八四、從一面抵抗到一面交涉
一八五、充滿著惶恐戒懼的重慶
一八六、離渝計畫先得龍雲默契
一八七、一排槍一灘血一個政權
一八八、曾仲鳴在河內醫院不治
一八九、汪氏親撰「舉一個例」全文
一九○、汪為曾仲鳴之死激動了
一九一、汪與方曾兩家淵源深厚
一九二、方君瑛仰毒自戕的真因
一九三、日政府遣影佐助汪離越
一九四、由越赴滬一段艱險航程
一九五、周佛海路線終於登場了
一九六、司徒雷登任寧渝間橋樑
一九七、汪氏赴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