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半部《論語》治天下」,自古至今,無論在士人當中還是在老百姓中間,《論語》一書都是作為一名中國人不可不讀的經典。
《論語》是一部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思想散文集。孔子(前五五一至前四七九)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早在春秋後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論語》的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後,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並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集腋成裘,最終在戰國初年匯輯論纂成書,因此稱「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班超的《漢書‧藝文志》記載:「《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論語》一書比較真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作為儒家的創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君子要具備「仁」、「禮」和「中庸」之道。也就是說,作為君子應具備仁愛之心,自重自律;表裏如一,言行一致:積極進取,德才兼備;孜孜抄學,注重實踐;安貧樂道,謹守正義等等。始終堅守人之間的相處之道,遵從不同的倫理關係,構建和諧友愛的人際關係和社會環境。同時,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論語》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書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敦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
《論語》善於通過神情語態的描寫,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釆,溢於格言」《文心雕龍‧徵聖》),書中不僅有關於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於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直率魯莽,顏回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書中還描寫了孔子針對學生因材施教的故事。孔子對於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敦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據《顏淵》載,同是弟子問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答仲弓:「己所下欲,勿施於人;己所欲,慎施於人」,答司馬中:「仁者其言也訒」。顏淵學養高深,故答以「仁」學綱領,對仲弓和司馬中則答以細目。又如,同是問「聞斯行諸」,孔子答子路:「有父母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因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聞斯行之。」因為「求也退,故進之」這不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子的高度的責任心。
《論語》作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論證的主張思想已浸透到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教體制、社會習俗、心理習慣和行為方式中去。作為一部傳世經典,《論語》的歷代注家有很多,到漢朝時,主要有三種不同的版本:(一)《魯論語》二十篇;(二)《齊論語》二十二篇,其中二十篇的章句很多和《魯論語》相同,但是多出《問王》和《知道》兩篇;(三)《古文論語》其書為古文字(指戰國時通行於六國的文字),二十一篇,沒有《問王》和《知道》兩篇,但是把《堯曰篇》的「子張問」另分為一篇,於是就有了兩個《子張篇》。篇次也和《齊論》、《魯論》不一樣,文字不同的計四百多字。而今本《論語》,是由東漢鄭玄混合各本而成的,共計二十篇。
書香傳家系列之《論語》以鄭玄所注本為底本,添加注釋、譯文外,更於書眉處增添歷代名家的批註,務求權威、準確。除此之外,本藏品由版刻專家和著名設計師聯袂打造,原文字體採用清乾隆武英殿版刻書體,版式設計復古精仿手工刻版,承接古代坊刻精華;遴選數幅版畫珍品插圖,審美獨特;紙張全部選用安徽涇縣宋代工藝的純手工宣紙,承襲千年歷史工藝,具有歷時彌珍的保值、增值特性。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經典,近道堂書香傳家系列莊重典雅,雅緻精美,集歷代之精華,致力於編輯當代經典的珍稀善本,傳之於後世。
近道堂
乙未孟夏記於京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