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孟子(前三七二年至前二八九年),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今山東鄒城)人,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與孔子並稱為「孔孟」。孟子曾仿傚孔子,帶領門徒遊說各諸侯國,可惜不被接受,於是隱退著書立說。《孟子》一書是對孟子言論的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書中記錄了孟子的政治觀點和政治活動。北宋神宗時將《孟子》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中。
孟子師從孔子之孫孔伋,他的思想是對孔子思想的繼承,又是對孔子思想的發展。程頤曾經說過:「孟子有功於聖門,不可勝言。仲尼只說一個仁字,孟子開口便說仁義。仲尼只說一個志,孟子便說許多養氣出來,只此二字,其功甚多。」這寥寥數語已將儒家思想由孔子到孟子的發展變化概述無遺。具體而言,孟子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孟子哲學思想的核心是仁義。孟子在繼承孔子「仁」的基礎之上提出了「四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認為這「四心」是人與生俱來的,是人性本善的根基。人們之所以行惡事、存惡心,是因為在後天的人世沾染中漸漸失掉了天生的本心,所以需要通過學習來追尋本心。同時,孟子始終不移地探討「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這種「幾希」就是人性的全部,亦為後世心性之學的核心內容。
其次,在「仁義」的基礎上孟子還提出了「仁政」、「民貴君輕」的政治主張。孟子認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王先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一個君王如果不能以民為貴,不能以民為治國的核心,不能行仁政,那麼他就可以被撤換。這種主張在君權神授的時代可謂震古爍今。
再次,無論「仁義」之本還是「仁政」的主張,具體到每一個個體的人,都需要一個完整人格的修養,因此孟子提出了養浩然之氣。何謂浩然之氣?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也。」這因仁而生義,因義而為勇的堅毅果敢之氣就是浩然之氣。
遺憾的是,孟子的思想在當時並沒有被廣泛接受,直到唐代之後人們對孟子的思想才逐漸重視起來,北宋神宗時期《孟子》第一次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一,南宋時朱熹將《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並稱為「四書」,元朝時期人們才將孟子封為「亞聖」。
本版《孟子》除了上述的思想內容,其特質有三。首先,版本溯源,擇善而從。《孟子》成書兩千餘載,歷代學者對《孟子》的注疏本頗多,如東漢趙岐的《孟子章句》、宋代朱熹的《孟子集注》以及清代焦循的《孟子正義》,等等。本書以焦循的《孟子正義》為底本,並參校其它版本,務求做到權威、準確、源流清晰。為繼往聖之學,亦彙集了歷代對孟子一書的著名評注。所以,這也是一部名家彙評版的《孟子》。其次,近道堂善本承繼古法、對接精刻,宣紙印裝,不僅承襲了已有千年歷史的工藝技術,而且具有歷時彌珍的保值增值特性。原文字體為清乾隆武英殿版刻書體,承接古代坊刻精華,近道堂善本的獨特藝術性和收藏性鶴立於信息泛濫的時代,完全有別於工業化的複製。再次,本書由版刻專家和著名設計師聯袂打造,其審美氣象非凡、表現自成一格。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經典,近道堂香傳家系列集歷代之精華,致力於編輯當代經典的珍稀善本,使之傳於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