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認同讀心術
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在人際交往中出奇效
某市交警隊不久前做過一次「交警扮司機」的活動,那一天,數十名交警穿上便裝,「祕密行動」開起了計程車。一天中,他們受過乘客的氣,也有的違了規,實實在在地體驗了一下「司機大哥」們謀生的艱難與不易。另外,透過換位,他們也看到了自己執法過程中的確還存在著許多問題。
在人際交往時,人們不僅習慣於從自己的特定角色出發來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態度與行為,而且還習慣於自我中心式的思維方式,因而引發出一連串的衝突和矛盾。如果大家都能從對方的角度去思考一下,都能將心比心地換位感受一番,那麼,許多衝突、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這就是換位思考的積極作用。
真正的換位思考並不容易做到,其必然是一個「移情」的過程,要從內心深處站到他人的立場上去,要像感受自己一樣去感受他人。但多數人換位思考時獨獨缺乏最關鍵的「移情」要素,或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猜想」別人的想法及感受,或是站在「一般人」的立場上去想別人「應該」有什麼想法和感受,或是想當然地假設一種別人所謂的感受。這樣的換位思考,無法體驗他人真正的感受和思想,不僅無法起到積極的作用,反而可能弄巧成拙,引起他人的反感。
人情通達,首要條件就是「善解人意」。如果你不能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為別人著想,就永遠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即使勉強自己去親近別人,也只是表面上的敷衍、應酬。久而久之,別人就能洞察你的客氣和笑容是虛偽的,如此一來,你刻意維繫的社交關係也不會長久。
換位思考,就是要把自己設想成別人,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很多時候甚至需要暫時拋開自己的切身利益,去滿足別人。但其實,利益在很多時候是互相關聯的,你能考慮別人的利益,別人也會考慮你的利益。我們要學會「將心比心」。
想讓別人喜歡你,先要喜歡上對方
我們為什麼會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呢?這是因為喜歡我們的人使我們體驗到了愉快的情緒,一想起他們,就會想起和他們交往時所擁有的快樂,使我們看到他們時,自然就有了好心情。而且,那些喜歡我們的人使我們受尊重的需要得到了滿足。因為他人對自己的喜歡,是對自己的肯定、賞識,表明自己對他人或者對社會是有價值的。
有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讓被試「無意中」聽到一個剛與他說過話的夥伴告訴主試者喜歡或不喜歡他。接著,當這些同伴和被試者在一起工作時,被試者的面部表情會因他們聽到的內容而異。當被試者聽到同伴喜歡他們時,他們會比在聽到同伴不喜歡他們時在非言語表現上更積極。另外,後來的書面評定顯示,被喜歡的被試者比不被喜歡的被試者更多地被同伴吸引。
其他的研究也證明了相似的結果:人們對那些他們認為喜歡他們的人更積極,持更積極的態度。這就是喜歡的互逆現象。
對於喜歡的互逆現象,Dale Carnegie很久以前就在著作《如何贏得朋友和影響他人》中提到,人們獲得友誼的最好方式是「熱情友善地稱讚他人」。但是,在我們為贏得他人友誼而不遺餘力地去讚美他人之前,我們需考慮一下情境,有時讚美並不一定能導致喜歡。
喜歡的互逆性規律也有例外發生,其中之一就是當我們懷疑他人說好話是為了他們自己時,別人的讚美並不會導致我們去喜歡他。
此外,對那些自我評價很低的人來說,喜歡的互逆性也不會發生。因為他們可能認為喜歡他的人沒有眼光,並且因此而不去喜歡那些人。
在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情況,就是兩個人的相互喜歡是由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單方面喜歡開始的。比如一個女孩開始時對一個追求她的男孩並沒有多少好感,但是這個男孩子表現出了對她特別喜歡的態度,使這個女孩久而久之也對這個男孩動心了,最後接受了他的追求。
當然,這個規律也不是絕對的。有時我們喜歡某個並不喜歡我們的人,相反,我們不喜歡的人有時卻很喜歡我們。我們只能說在其他一切方面都相同的情況下,人有一種很強的傾向,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即使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都與我們不同。
我們通常喜歡的人,是那些也喜歡我們的人。他不一定很漂亮,或很聰明,或者有社會地位,僅僅是因為他很喜歡我們,我們也就很喜歡他們。
你對朋友知心,朋友也會對你知心
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要想與別人成為知心朋友,就必須表露自己的真實感情和真實想法,向別人講心裡話,坦率地表白自己、陳述自己、推銷自己。
小敏是同宿舍中最擅長交際的一個,而且人也長得漂亮。但同宿舍甚至同班的其他女孩都找到了自己的男朋友,唯獨漂亮、擅長交際的小敏仍是獨自一人。
為什麼呢?她身邊的同學都表示,她太神祕,別人很難瞭解她。和她有過接觸的男同學也說,剛開始和她交往時,感覺她是個活潑開朗的女孩,但時間一長,就發現她很自私。
原來,小敏一直對自己的私生活諱莫如深,也從不和別人談論自己,每當別人問起時,她就把話題岔開,怪不得同學們都覺得她神祕呢!
生活中有一些人是相當封閉的,當對方向他們說出心事時,他們卻總是對自己的事情閉口不談。但這種人不一定都是內向的人,有的人話雖然不少,但是從不觸及自己的私生活,不談自己內心的感受。
有些人社交能力很強,他們可以饒有興趣地與你談論國際時事、體育新聞、周遭八卦,可是從來不會表明自己的態度。而一旦你將話題引入略帶私密性的問題時,他就會插科打諢轉移話題。可見,一個健談的人,也可能對自身的敏感問題有相當強的抵觸心理。相反,有一些人雖不善言辭,卻總希望能向對方袒露心聲,反而能很快和別人拉近距離。
當自己處於明處,對方處於暗處,你一定不會感到舒服。自己表露情感,對方卻諱莫如深,不和你交心,你一定不會對他產生親切感和信賴感。當一個人向你表白內心深處的感受,你可以感到對方信任你,想和你達到情感的溝通,這就會一下子拉近你們的距離。
在生活中,有的人知心朋友比較多,雖然他(她)看起來不是很擅長社交。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這樣的人一般都有一個特點,就是為人真誠,渴望情感溝通。他們說的話也許不多,但都是真誠的。他們有困難的時候,總會有人來幫助,而且很慷慨。
而有的人,雖然很擅長社交,甚至在交際場合中如魚得水,但是他們卻少有知心朋友。因為他們習慣於說場面話,做表面工夫,交朋友又多又快,感情卻都不是很深。因為他們雖然說很多話,卻很少暴露自己的真實感情。
實際上,人和人在情感上總會有相通之處。如果你願意向對方適度袒露,總會發現相互的共同之處,因而和對方建立某種感情的聯繫。向可以信任的人吐露祕密,有時會一下子贏得對方的心,贏得一生的友誼。
小魚是某大學的研究生,剛入學不久,她就把同班同學給嚇到了。一天早上上課,課間,坐在前排的她轉過身和一位同學借筆記,還回去時筆記裡竟然夾了一張男生的照片,於是小魚打開了話匣子,跟後面的同學聊了起來,說那是她在火車上認識的新男友,正熱戀中。她從她和男友在哪兒租了房子、昨天買了什麼菜、誰做的晚飯,說到她如何如何幸福,甚至說到二人世界裡親密的小細節……
這樣的事情有很多,而且她經常不分時間場合隨便就跟別人講自己的一些私事。到後來,同學們一見到她就躲開了,大家都受不了她了。
由此可見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自我暴露要有一個分寸,過度的自我暴露反而會惹人厭。在人際交往中,自我暴露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自我暴露應遵循對等原則,即當一個人的自我暴露與對方相當時,才能使對方產生好感。比對方暴露得多,則給對方以很大的威脅和壓力,對方會採取避而遠之的防衛態度;比對方暴露得少,又顯得缺乏交流的誠意,交不到知心朋友。
二、自我暴露應循序漸進。自我暴露必須緩慢到相當溫和的程度,緩慢到足以使雙方都不感到驚訝的速度。若過早地涉及太多的個人親密關係,反而會引起對方的憂慮和不信任感,認為你不穩重、不敢託付,因而拉大了雙方之間的距離。
真正的親密關係是建立得很慢的,它的建立要靠信任和與別人相處的不斷體驗。因而,你的「自我暴露」必須以逐步深入為基本原則,這樣,你才會討人喜歡,才能交到知心朋友。
幫助對方要適當,接受對方的幫助也要適當
不論是幫助別人,還是接受別人的說明,都需要把握一個界限,注意自己的態度。只有這樣,你提供幫助才會得到別人的感激,你接受幫助才會贏得別人的好感。
在機關裡工作的小孫是天生的交際人才,有事沒事,他愛到別的科室轉轉,工作不到一年,便與各個科室的人,大到最高處所的人,小到辦事人員,混得很熟。
此外,小孫與機關的局長關係也非同一般,只要他遇到什麼辦不了的事,給局長一說,事就解決了。應該說,小孫的群眾基礎也不錯,他待人熱情,樂於助人。遇到辦公室的同事有困難,他總是自告奮勇,常常還沒等別人張口請他幫忙,他就說:「小事一樁,我替你擺平!」同時,他為人也很隨便,常常讓同事幫他做事,對於別人給予的種種好處,他也總是來者不拒。就拿吃早餐這事來說吧,要是他早上沒東西吃,他會伸手向辦公室的人要,甚至跑到別的辦公室找吃的。在機關裡呼風喚雨,小孫感覺一直很好。
兩年後,辦公室的科長提升了,小孫作為候選人,參與考核,他想,自己要能力有能力,要關係有關係,這個科長是當定了。原來,同事給他打的分,遠遠低於他的對手。局長認為他還太年輕,群眾基礎還比較弱,只好放棄了讓他升任科長的想法。
民意調查結果說明了什麼?是同事以怨報德?還是小孫為人失敗?
仔細分析,應該是小孫不夠瞭解人心,以致為人失敗。要知道,一個人,如果從不幫助他人,很難有太大的成就。但是,如果說明的方式不對,也可能得不償失,對方非但不感激你,還怨恨你。什麼叫說明的方式不對?就是在幫助對方的時候,不夠委婉,傷害了對方的自尊心。這就是為什麼那些受過小孫太多恩惠的同事,內心反而不喜歡他。
也許,小孫給予同事幫助太多,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卻在無形中傷害了同事的「自尊心」。
一位交際廣泛的著名記者,曾經說過,他最大的敵人,都是那些得到過他幫助最多的人。人們通常認為,經常給別人一些殷勤的關心與幫助肯定會贏得別人的好感。這種想法並不完全對。適當的幫助對彼此雙方都是有好處的。但是如果你對別人的幫助過了頭,使別人覺得自己軟弱無能,引發了他的自卑感,就會導致他為自己的「沒有出息」而苦惱。如果這種苦惱對他觸動太深,他就會把這種煩惱的原因歸結到讓他陷入這種處境的人,即幫助他的人身上,以「怨」報德,反而對幫助他的人心存芥蒂。
小孫一味地充好漢,做事太主動太張揚,還沒等別人提出請求,就說什麼「小事一樁,我替你擺平」,自然可能幫了人卻遭人恨。同事心裡也許會想:「有什麼了不起,不就多認識幾個人嗎?」「就你有能耐,什麼都是小事?!」
小孫還有一個問題,在接受別人的恩惠時太隨意。要知道,接受他的幫助也應適當,應講究一個「分寸」。如果對別人的幫助,我們一概地拒絕,不利於拉近彼此的距離。為什麼?因為適時地接受他人的幫助,可以讓他人有一種施惠於人的滿足感與成就感。也就是說,當請求他人賜予我們一些小恩小惠時,我們得到的不僅是小恩惠,還有他人的好感與親近。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有時需要主動請求他人給予我們一些恩惠。
鼎鼎有名的大外交家英皇愛德華七世,曾用盡他的手段去討好新任美國大使約瑟夫‧喬特。在他們初次見面時,他就謙卑地請求喬特送麥金利總統和羅斯福總統的照片給他。
不過,如果反過來,我們要求太多,太隨便,也不好,那樣會讓對方心煩,讓人看不起。對方可能認為你能力太差,什麼都需要別人幫忙,或者認為你不把他當回事,隨便使喚。
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一定不要魯莽,而要講究方式,講究一個限度,不輕給、不濫給。這樣,既可以維護別人的自尊心,也可以給對方一種強烈的刺激,使他對你心存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