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社會正向發展
立法委員 賴士葆
台灣已進入老齡化、少子化社會;面臨資源分配、照護人力整合的問題,必須及早面對因應。
今年5月,立法院三讀通過的「長期照顧服務法」,就是為了健全長期照顧服務體系,確保服務品質,發展普及、多元及可負擔之服務,保障接受服務者與照顧者之尊嚴及權益。
志工銀行的人力資源、媒合、交換平台,可以提供普及多元的交換服務,使服務提供者、接受者,都能獲取個別的需要,也可以促進社會正成長。
志工是社區安全、活力、發展的泉源,各級政府宜訂定適宜的法規,符合社會期望及社區需求,發展彈性、多元的志工服務平台,照顧社區弱勢族群、落實社區公共服務、發展社區產業。
期許未來有更多的社區居民,願意主動參與公共服務,營造全民志工、友善社區,促進社會正向發展。
未來社區──從「志工銀行」開展
國立台北商業大學副校長 劉瀚宇
人們始終對未來充滿憧憬,往聖先賢也發現了許多的普世價值,勾勒許多理想的願景。但自有人類歷史文明以來,常因文化、地域、宗教、政治、經濟的意識型態不同,產生各種大大小小的衝突。然而,這些衝突却無法阻擋人們前進的動力。
兩岸之間的融合,雖具同文同種的優勢,但也受制於政治及地域意識型態的差異,加以政治人物的操弄,悖離了自由、平等、博愛的普世價值,讓兩岸的文化臍帶逐漸脆化。
因此,亟須創造新的社會連結,為兩岸人民互助、互信、共生、共榮的生活架橋。「志工銀行」正可以為兩岸人民生活架橋,發揮原本具有的社會優勢,共同發展未來社區,成就大同社會。
其一,台灣的西化,因文化不同、根基不足以跟上民主制度發展的步調,產生民粹左右政局的困境。政府施政效率、重大工程落後鄰近國家,L型的底部無法翻身。
其二,大陸的經濟發展迅速,未來將跟台灣一樣因少子化、高齡化、經濟成長高原化、貧富差距增加,資本主義拆解傳統的人情味與村落關係。
「志工銀行」可以解決台灣資本主義L型社會的困境,可以發揚大陸社會主義社區互助、共榮、共享的優勢。以公共服務點數交換被服務、物資、金額,公共服務可以幫助弱勢族群,參與治安、衛生、環保服務,結合產、官、學、區、群,運用社會貨幣交換機制,促進社區產業發展,營造具有東方特色人文的、幸福的社區生活圈。
解決台灣社會問題的良方
台北市議員 厲耿桂芳
為自己種一畝福田,透過推展「志工銀行」的概念,建構人力資源、媒合、交換平台,讓人們可以在社區、社群,以公共服務,彈性交換現在或未來可能的服務、物資或金額的需求。
《志工銀行──為人生種一畝福田》作者張中堅這種創新的模式,的確是解決台灣邁入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問題的良方。
期許「志工銀行」可以在台灣順利啟動、運作,共同營造一個全民參與、互助合作的幸福社會。
找到促進社會和諧進步的動力
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 曾文培
本書的作者張中堅是我非常尊敬的好朋友,也是極具愛心的志工。台灣在這5、60年快速發展,不僅僅只是由農業社會進化成工商社會而已,心靈富庶的層面也已造就台灣成為多元化社會,許多以前要靠政府解決的社會問題,漸漸地都得靠民間的力量,才能得到適當的處理方式,社會問題社區化已成為不可逆的現實。
此時一刻,中堅兄著力社區「志工銀行」的開展,更是對社區的協助起了正向的發展,將志工的時數累計,以銀行管理的概念,讓需要的社區能及時得到幫忙,不造成人力的浪費,每一分力量都能用在刀口上。
另外,「志工銀行」對於這些志工也給與適當的回饋,鼓勵更多人支持出來做志工,以達人人「跨出大門當志工,拍手支持好志工」的目標。
衷心期待台灣社會能因為你、我對「志工銀行」的支持,找到社區新的凝聚力,讓社會更和諧、更和樂、更進步。
發揮對弱勢的照顧
中華中興菁英發展協會理事長 王致雅
社區發展的的主要動能,在於實踐全民志工的概念,一般人及弱勢族群,都可以投入公共服務的行列,助人利己,增加社區動能,活化社區。
透過「志工銀行」的交換平台,提供弱勢機會,因為每個人都可能面臨老、病、殘、貧、弱、單的狀況,都有可能需要微喘息、陪伴服務、物資、金錢協助,也就是照顧到過去弱勢、現在弱勢及未來弱勢。
對於未來我們可能的需求,我們可以公共服務點數儲備未來可能的需用。「志工銀行」在以人文關懷為出發點,以人性為考量重心發展社區,以弱勢優先,創造弱勢機會,營造幸福社區。
實踐禮記大同世界的理想
台北市文山第一義警大隊大隊 王瑞華
《禮記禮運篇》: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如今大道已經消失不見,天下自為個人家庭,人們只關心自己的父母、只疼愛自己的子女,對待財務和出力,都是為了自己。
《台灣通史序》云:「婆娑之洋,美麗之島,我先王先民之景命,實式憑之。」台灣是西班牙人的福爾摩沙,是祖先們渡大海、入荒陬,蓽路藍縷,開啟山林,為我們後代子孫辛苦建立的安身立命之處。從過去台灣開台祖先到現在台灣新生後代,早已没有省籍分別,都已經是台灣本地子民,衷心期待,相互鼓勵。大家深耕社區、深化服務、深厚感情來推動台灣本土化策略,從社區志工及公益服務來提升社會精神價值,帶動社區、社會、台灣的改變,方能邁向《禮記禮運篇》的大同世界。
今日台灣社會多是「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自利,然而作者張中堅也是本大隊 (臺北市政府警察局義勇警察文山大隊 )現任中隊長,有感而發,起而力行,秉持《孟子》的「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勇氣,戮力以赴,企圖改變現在冷酷、淡薄的都市社區文化。
作者張中堅以人文關懷為起點,以人性考量為重心,首重弱勢生存權利,並創造弱勢就業機會,致力發展社區生活圈,藉由其多年貢獻地方社會經驗,以義務志工推手和犧牲奉獻精神為架構,發展公益服務、公共服務、產業服務,來照顧多元族群,均衡發展,挹注社區新生能量、活化社區志工資源,更以社區為主軸,深耕社區,形成社區生活圈、成立社區同鄉會,為新的本土化策略。
而擔任本大隊中隊長的張中堅,總是認真負責隊務發展,積極解決隊員問題,圓滿成功達成使命更是文山大隊靈魂領袖!在地方勤務、義警餐敘、協調會議、常年訓練……等等的場合,張中堅必定自告奮勇,一馬當先。
在現今世態炎涼、人情淡薄的社會裡,作者張中堅自願致力於社區志工發展,關懷弱勢族群,積極投入公共服務,犧牲小我,助人利己, 實在令人敬佩推崇!承蒙中隊長抬愛,並受邀為此書撰寫序文, 共襄盛舉,更是萬分榮幸,於有榮焉,並且誠摯敬邀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為社區發展、地方公益、社會福利,以及台灣的未來,共同努力,同心協力!
創造社區發展的新型態
台北市文山區樟新里里長 陳文生
改變,從社區開始!
社會的革新,來自於基層的改變與創新;基層的改變與創新,來自於以人文思維、彈性、平等、博愛的交換機制,創造社會、政府部門、社區、居民、公益團體的多贏,也灌注社區、社群新的發展型態。
期許「志工銀行」能以人文關懷,深入了解居民需求,整合志工資源,協助社區營造、健全社區發展。
社區總體營造新境界
台北市儲備社區規劃師 張力元
從我們賴以生存與蘊育交替的地球大地,到我們生活周遭的住居與社區,都是與我們和往後世代舒適、健康、美觀、安全、經濟條件、環境永續等息息相關而密不可分的本體。於是,由生活者出發的社區總體營造思考模式的轉變,自然應運而生;進而透過社區居民的參與,共同創造與營造出一個可以永續經營和生活的環境。相形之下,經過長時間培訓的「社區規劃師」和一群熱心投入社造工作的志工夥伴們,更是在社區總體營造環節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靈魂與關鍵要素!
而社區總體營造的範圍與面向極為廣泛且複雜,包含:老人殘疾關懷照護、偏鄉弱勢家庭兒童關懷扶助、重大災害支援搶救復育、動植物生態環保維護監督、古蹟文史與藝術文創、公益活動籌辦、社區活動導覽解說……等等相關事項,這都一一得透過志工去推動去執行,才能落實社區總體營造的工作,各個社區的亮點也才能一一展示與呈現。
然而,以往大部分民眾都認為志工就是無止境的付出與奉獻,當然也有大多數的志工也都懷著「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同理心與善念在做事,但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畢竟志工也同樣是人,也是血肉之軀,他(她)也該有相對等的尊重與保障!而不樂見有實例奉獻了一輩子體力、時間做志工,卻要在年老疾病纏身的晚年孤病而終;或是風災地震救災照護或社區公益活動等極需要年輕志工的投入,然年輕人多在就職或就學中……等等,為考量合理人情溫飽與車馬勞頓等基本因素,且為能真正照顧到一些本身經濟條件就不寬裕又願投入熱心於社區志工,給予他(她)們一些生活家用物資或金錢或時間的補貼,應才是「志工銀行」建立的真正要義及核心價值所在。
無論是將志工服務時數,提供給需要的民眾或公益活動之同時,經過公平公信平台嚴謹認證後登載入「志工榮譽服務存摺」,屆時若服務志工付出之服務時間在志工有需要時,則可以依存摺內累積之時數,轉為「實質的回饋」──包含「以時易時」、「以時易物」、「以時易錢」,讓提供服務時數的志工樂於付出,而且有一些實質的回饋,更讓一些受服務的社區或民眾也願意投入志工行列,幫助需要幫助的對象或人,以達到「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祥和互助社區、一家親的美好良善社會風氣與典範。當然,這「志工銀行」的資金、物資、服務時數,都還須仰賴企業、善心人士、服務志工們的大力實際支援,才能畢其功於一役!
中堅兄除在工作之餘,戮力推展社區營造活動推動外,並積極參與許多社區營造社團,且在「全球社區規劃師國際城鄉交流協會」擔任常務監事重要職務,對社區規劃總體營造自然游刃有餘,今特利用閒暇完成「志工銀行」大作,讓國內志工服務之公平合理獲得回饋機能,得以具體文字化,有所依循與建立良善循環,殊為難能可貴,可喜可賀!敝人特為文,以表支持與讚許,更祈許能激起大眾嘉評與熱烈回響,讓志工的服務能獲得社會善心人士與企業的贊助與支持,更因志工服務獲得良善回饋機制的建立,同時也提升社區規劃總體營造的層級和水平。
期待理念落實,成為廣泛顯學
台北市儲備社區規劃師 江桂蘭
人類從早期的以物易物的無貨幣時代,到農業時期村人合力蓋屋、共耕,勞力交換,到地球村打破國與國界限的現在,透過長程運輸生活物資與人力資源的交換每天都在進行著,然而因為資源過度消耗,工業化大量碳排,導致全球暖化,如何減少碳里程,一個在地生產、在地消費、在地互助的小型社區思維,又開始悄悄地在改變著二十一世紀人類的生活。
藉由現代網路的普及與鄰里間形成的綿密網絡,一套有系統的社區人力資源建置,不僅提供供需雙方的需求,發掘閒置人力,提升社區潛能,也可促進在地情感認同。而志工銀行實物銀行,以物換物、換工、換資的設計,不同於人力銀行只是建立在供需上,更有著志工單純的付出助人、讓環境更好的初心,這是最珍貴的價值。
因此,無論是教育 、健康福利、換工、扶弱,社區節慶活動、文化傳承,里山、在地生物多樣性 、生態建築、 綠色能源運輸,在地經濟產業……等,都可藉由志工銀行得到人力最有效的動員運用及促成,另一方面,也可改善偏鄉資源的不足,甚至藉助人換取一些實質生活幫助,讓志工的系統得以擴大而持續長遠,凡此總總,在現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讓社區更有韌性。
期待中堅的「志工銀行」理念,能在各個社區逐漸發酵、落實,結合政府與社會資源,將社造二十年,社區營造的互助參與、互利共生概念,推向更多社區,成為廣泛又助益眾生的顯學。
一種兼具彈性、平等、博愛的平台
台灣青年菁英協會副秘書長兼台北市執行長 王重義
「志工銀行」的概念核心,在於交換機制,我們期望志工銀行可以整合志工資源,靈活媒合公共服務,結合傳統交工的方式,以更彈性的交換平台,創造更靈活的社會交工活動。
交換可以以工換工、以工換物資、以工換金額。「志工銀行」的概念,可以即時交換,也可以儲存服務紀錄,放在未來交換。
付出工作、服務,可以交換服務、物資和金額。讓需求者可用公共服務彈性選擇所需,換句話說,公共服務供應者可以有多元交換選擇需求。這種兼具彈性、平等、博愛的平台,創造出最符合人性的社會貨幣,與錢幣共同解決社區問題。
期許「志工銀行」可以為社會需求提供新的解決良方,以社會互助互信,營造人文關懷的幸福社區。
形成理想的社區生活圈
「月光賞茶故事館」山水茶人 周仁智
社區「志工銀行」的推展,係以全民志工為基礎,以交換機制,做好公益、公共、產業服務,照顧多元族群;以彈性交換機制,注入新的社區服務能量;以人文創新,協助產業發展;以社區為主軸,深耕社區,形成社區生活圈。
有形的社區生活圈,可以透過社區奉茶師的培育,運用好人情奉茶點,溫潤社區人與人的關係,深入了解居民的需求,並以文化、藝術奉茶,增進居民的內在涵養,成為人文關懷、互信互助的社區生活圈。
我對社區發展的看法
遠雄人壽經理 張中岳
欣聞二哥擔任要職、出版新書,請我抒發心得及建言,針對社區發展,可以有不同角度的看法。特藉此機會,發表淺見,供各位賢達參考之。
依小弟之見,舉凡公共事務無論大小範圍,先必須階段性「定域」的手段。定域可以是地理環境、可以是百業技藝文化,一則為可測量的範圍,一則為可發揮不同層次精神素養、文化互動。
其次,為在某個階段時,規劃達成的目的或目標,讓各團隊參與人員有共同方向感。再來,是協議、執行綱領,就是行動力的展現。其間還要各團隊代表不斷交換意見,修正行動要領,大家朝著目標完成。目標有分大與小,每種大目標的成功都來自各種小目標的達成、累積來的成果。
有關志工的有償或無償報酬制度,牽涉到評價制度與物價波動參考,實不要在社區發展初期就訂了狹義規範與定義。先從創始期志工投入一段時間後,再來依實務經驗給予「評價方法」形成制度。
有鑑於一些宗教志工為達公益的「美名」,衍生成參與人以金錢貢獻大小而有相對應職稱,或為藉參與社區發展組織的幹部,所謂「慷慨解囊」而獲得。如此常見的手段,要有預防措施。解決財源問題,也可從當地社區各店家、事業體,經說服而取得!
凡稱事業,可為私利、可為公益。我們從事社區發展,大可囊括兩類,不必拘泥自限。舉凡事業體的制度(遊戯規則),公平、公正、公開,都是社區成員共同的利益,或稱有形物質或稱無形精神文化素養,都可規劃而取其利、成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