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現在不做,以後就再也不會做了。
曾經,你也有喜歡、擅長的事
卻隨年紀漸長,被日常瑣事纏身而放棄了嗎?
追夢不是年輕人的權利
年過四十,夢想沒辦法等「下次」
看大嬸拿起畫筆,用自己的方式讓生命發光───
這是一本用專業彩筆娓娓道來,一幅畫、一個故事的「視覺鄉土文學」
這是一個40歲的中年大嬸,找到夢想之鑰,勇敢逐夢的現在進行式
這是一段學習如何擺脫日常瑣事、找到每個人心中光亮的實踐人生之旅
這是一本花東老鄉深度旅遊的指南。畫筆之下的老屋、老鄉、老情懷,除了能體會台灣鄉土的人情味,還有住宿、租車資訊指引,提供給旅人及背包客參考。
2013年暑假,孫傳莉帶著孩子至台東自助行,有機會深入部落傾聽許多在地的故事。當時正好經歷部落老屋拆遷、都市更新的過渡時期,媒體中遊行抗爭的畫面衝擊了孫傳莉,一向不喜歡衝突的她,莫名地觸動她想走出台北深入各鄉村與部落,找到一種自己對鄉土關懷的方式……「妳只會畫畫,那就畫吧!」孫傳莉聽到自己心裡的聲音,頓時也在重拾畫筆的當下,找回自我。那是在她剛滿40歲的那一年。
這本書記錄了孫傳莉走畫鄉間一年來的所見所感,每一篇圖文都流露出作者對於人、事、物的誠摯心意與關懷之情。由於先生與孩子的支持,每個月她都能抽出五天的時間,拋開繁瑣的家務為自己規劃下鄉的寫生旅行,透過觀察與當地人的互動,將老鄉最美的角落、即將消失的古老建築….,以文字、繪畫記錄,希望留住一些被人遺忘、漸漸消失的風景,同時也鼓勵廣大的主婦們,除了投入家庭、關心夫兒三餐,也能追求夢想,實現自我。
除了記錄老鄉,孫傳莉在走畫花東一年期間,更發揮了她買大蒜、貢丸都能糾團的大嬸魅力,將畫作製成桌曆,以畫作公益,在網路上義賣,將募得近50萬元捐贈給正在籌建的南迴醫院與長年守護在玉里山腳照顧成年智障者的安德啟智中心。
孫傳莉揹著畫具,踏上走畫花東老鄉的路,一站又一站,至今還沒有結束。
◆現正舉辦活動,以畫作公益
2/8~3/31於「富錦街這裡」舉辦「三個阿姊 用畫筆找回自己」畫展
已連續2年把走畫的作品結集成月曆,在網路上義賣,將募得近50萬元捐贈給正在籌建的南迴醫院與長年守護在玉里山腳照顧成年智障者的安德啟智中心。
作者簡介:
孫傳莉
1970年四月生
1988年復興美工(平面組畢)
十八歲畢業後隨即進入職場,曾在傳播公司擔任綜藝節目執行製作工作,也在廣告公司擔任創意設計多年,後來自立門戶接案從事設計二十多年。
2000 年孩子出生後漸漸淡出社會職場,擔任家庭主婦一職。
2010 年接觸臉書重新拾起畫筆,邊畫邊上傳,慢慢回溫畫畫的感覺。
2013 年 9 月開始走畫老鄉至今,希望在還走得動的時候畫遍台灣。
2014 年 12 月 第一次個展「寂寞車站(花蓮版)」
2015 年 2 月 與同學舉辦「畫台灣找自己-三位阿姊的青春逆行」聯展
粉絲專頁:傳莉的走畫老鄉
https://www.facebook.com/walkdrawhometown?fref=ts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一致推薦(依姓氏筆畫)
朱國珍 作家
楊 林 藝術家
劉克襄 詩人、自然生態作家
「文學自詩經尹始,就是來自於民間。欣見孫傳莉以素人巧手,紀錄了豐富的民間色彩。」
-朱國珍 / 作家
有順命,有跳脫,有平凡,也有悸動。讓文字與色彩注入生命的軌道,駛向每一個晨昏與城鄉,品味著世代的繁華,流傳著塵封的記憶。作者用愛,串聯藍天、大地、人文,展現一位家庭主婦在夢想的場景中,娓娓道來的溫馨小品。
-楊林 / 藝術家
◆專文推薦
王傑|知名畫家、台灣推廣寫生藝術先驅
在長年的職場與家庭的付出之外,我們還要照顧一個重要的靈魂,那就是自己,將這個靈魂放在旅途上,並藉此展現對於社會、環境,以及自己喜愛的繪畫的關愛的重大決定,是作者在這書中無數次旅程的重點所在,這個旅程,是自省與真實的學習的開始。
陳文盛|國立陽明大學榮譽教授,《速寫•台北》版主
這不是一本畫冊。不要想當畫冊一下子就翻完,要慢慢細讀。它是遊記,是鄉土文學。每一幅畫都述說一個小故事。
楊惠君|作家,《有種美味叫志氣》作者
千萬不要忽略已經歷了人生、決意帶著「自我實踐」再出發的主婦啊,世界,可能一不小心就給她們翻覆掉。
劉還月|民俗文化研究者
傳莉的作品完全有別於坊間輕薄且缺乏內涵的文圖書籍,不僅有畫技細膩、畫風沉靜的畫作,更有充滿故事性與歷史感懷的文字,如果再把《大嬸的寫生壯遊》中的每一個故事連結起來,根本就是一本有知識的東台灣旅行指引書,甚至是一本深厚且動人的東台灣近代文史繪本。
蘇素敏|o’rip生活旅人 & 花蓮日日 共同創辦人
傳莉打開了五官,毫無保留的體驗和感受每個瞬間,尋找自己的喜悅與感恩,在這些走畫的行旅中始得映現。
【推薦序1】走吧,展開一場獨一無二的華麗冒險
王傑 / 寫生畫家
我想,這可能會是一本禁書吧,也就是說我正在對您推薦一本危險的書,哈哈!是啊,如果你認為,大膽的在人生的路上追求自己的夢想是件危險的事情,那作者正在這本書裡坦白地向你剖析自己這一路上探險的歷程,以繪畫跟文字向你訴說。
旅行向來都被包裝成一個自我展現的亮麗行程,但是對作者來說則是一個需要天人交戰,家人相互妥協諒解的決定,因為,在長年的職場與家庭的付出之外,我們還要照顧一個重要的靈魂,那就是自己,將這個靈魂放在旅途上,並藉此展現對於社會、環境,以及自己喜愛的繪畫的關愛的重大決定,是作者在這書中無數次旅程的重點所在,這個旅程,是自省與真實的學習的開始。
至於繪畫呢,身為一個畫家的我非常的清楚這是一條無止境的路,作者在書中所展現的一幅幅美麗作品,除了標記出個人獨一無二的旅程,以及另人豔羨的繪畫實力之外,它也像是一個華麗的比喻,暗示我們在這條路上,唯有無私的關愛,與不斷的學習,這一切才會有意義。畫畫正是如此啊!而人生不也是一樣的嗎!
在這本書一開始的自序中,你可以看到作者細數著自己的諸多不足之後,仍抓滿了一肚子的勇氣上路,這勇敢中帶著謙卑的情緒,實在令人動容,推薦文到此,你可能認為作者是進行了一個環球規模的壯遊,但這其實這只是一個有關於台灣東部鄉村以及部落的遊畫紀錄,重點其實也在此,那就是對於我們生活的這個小島的關愛。我們是否要問問自己對這個島認識多少?又真正的付出了甚麼?還有,你在這個島上的深入之旅,在看完書之後,是否就要開始了呢!
【推薦序2】走畫 走夢
陳文盛 /國立陽明大學榮譽教授,《速寫•台北》共版主
這不是一本畫冊。不要想當畫冊一下子就翻完,要慢慢細讀。它是遊記,是鄉土文學。每一幅畫都述說一個小故事。
這是一個夢的實踐。一位家庭主婦,將丈夫和小孩留在家,一年多來屢次到東部,租一部小綿羊機車四處遊走,將她的經歷用文字和圖畫記錄下來。這位勇敢追夢的小女人是孫傳莉。
傳莉喜歡一人獨行,她說:「我有喜歡說走就走的任性,也喜歡獨行時五感全開的放縱」。但是獨行有獨行的遺憾,「有時遇到很精彩的景色,仍會忍不住想叫人來看,但想到身旁無人可以共享,不免寂寥遺憾 」。不過,雖然即時的分享是不可能的,傅莉仍然帶給我們遲來的分享。
傳莉走畫的花東,我認為是台灣最美麗的一塊土地。我曽數度開車走在縱谷兩排山嶺之間,或馳騁在起伏的太平洋海岸,或住在獨豎一格的民宿。但是買火車票或飛機票、租汽車、訂房,這些都是事先仔細安排好的。因為我是觀光客。但是,傅莉不是這樣子。她背著背包,推著小綿羊,灰塵滿面地走入當地人的家,坐在當地人的板凳或餐桌上,和當地人「博感情」。
她就是這樣深入鄉土,體會台灣「鄉間的人情味」,因而她深深「感動,感謝和想念」。她找不到旅館住宿的時候,陌生人讓她借宿。飢寒交迫的時候,陌生人沖泡麵給她吃。迷路的時候,陌生人不厭其煩地帶路解說。這些人生的小故事都鋪陳在書中。這些故事不是靠繪畫就可以表達的, 繪畫的人不得不承認。原來以為它只是一本普通的畫冊,剛剛拿到初稿的時候,一下子被那麼多的文字嚇到。慢慢細讀才發現裡面敍説著綿綿的鄉土人情。
傳莉開始到花東走畫,差不多就是我們認識的時候。我和她是在臉書上相遇。那時候,我和文祥本著「提倡生活寫生的藝術,大家以畫會友,分享心得和快樂」的目的,在臉書成立《速寫•台北》社團。傳莉很早就加入我們,成為朋友。我漸漸注意到她蠻獨來獨往,有點嚴肅,但是很有心。譬如,我們舉辦社團聯展,印製紀念明信片,她就替我們主辦的人擔心銷售不好而虧錢,還好我們都有盈餘捐給慈善機構。去年十月她自己也辦了一場桌曆義賣,將所有的盈餘都捐給花蓮的安德啟智中心。桌曆畫的是花蓮的十二美麗的小火車站。
傳莉說社團畫友的鼓勵是她「前進的推力」。我想這是大部份畫友們的心聲。當一大群喜歡畫畫的人們聚在一起,一起畫畫,分享作品,分享心得,分享羞澀、焦慮和喜悅,每一個人的心都有一小部份黏在一塊。我們要用圖畫描繪我們的生活,「敘述我們的周遭,我們居住和旅遊的地方」。傳莉做了一最好的榜樣。
這本書結合了視覺與文字的藝術。美術和文學,我們大家在學校都有學。但是學校都把它們當兩門不同的學科教,好像它們之間沒有什麼關聯,繪畫是畫家的事,文學是文學家的事。但是當我們看到國畫,我們常常它們都結合了詩詞,達到更淋漓的寄情。從前文學和藝術都是知識份子必備的修養。事物或情感的陳述,都可以同時用繪圖與文字相輔相成,就像傳莉的這本書。
傳莉駕着小綿羊在山谷和海岸冒險,舉起畫筆在紙上冒險,又在鍵盤上敲打冒險。這些都需要勇氣。她自己說:「這是一個從潘朵拉盒子裡走出來的故事,中年婦女除了關心夫兒三餐,仍然能有實現自我的可能」。這樣的自我實現,讓這本書充滿勇氣的線條,愛心的色彩。它沒有八股的勵志口號。它的實現本身就是最好的鼓舞。
【推薦序3】主婦的志氣
楊惠君 / 自由作家,著有《有種美味叫志氣》
我和傳莉因為「志氣」連在一起。
去年撰寫了一本記錄國內八個手造者和他們的小農伙伴,如何在台灣土地分配、農業政策及天災人心的嚴峻考驗的環境中,堅持、磨練、奮起,只為求得一味真食良知的滋味,有些傻氣、又充滿勇氣,是台灣最生機勃發的能量,取名《有種美味叫志氣》。輾轉找到了畫風具有土親人味的傳莉畫插畫,然後才知道,原來,她是書裡第九個「志氣」 人物。
有志氣的人,總有最溫柔的眼光,關照最幽暗的地方。也有最銳利的目光,質疑當權得利的勾當。這些人是埋伏在巿井裡的「隱性」革命份子,不張牙舞爪、不登高狂嘯,就只是獨自地、默默地、掏出自己最在行的武器,直接開‧槍。
尤其是很容易被看輕的「婦道人家」,總被認為擁有一個安穩舒適的「歸宿」:老公不搞七捻三、孩子不離經叛道、婆媳不勾心鬥角,便已是萬幸、該要此生無憾。
是無憾?還是無感?
婚後曾自廢武功的傳莉,配合社會期待,扮演一個人妻人母被定義的角色和既定的舞台,淡出職場事業、遠離社會重心,當然其中摻雜了大部分與生即有的豐沛母性,成為一個媽媽後,為了拉拔兒女,個人的企圖與夢想自然萎縮凋零—那個「想畫出些什麼」、「想為社會做些什麼」的企圖與夢想。
但它仍在那裡,沒有滅絕,有感也有憾,一天天跟著兒女長大而二度冒芽。佩服傳莉的是,她沒有自我催眠,手裡的小確幸足夠滋養一生、閃躲逃避心裡的呼喚,堅決摘掉主婦被套上的緊箍咒,掏出自己的畫筆,與欲望正面交鋒。
主婦的環島走畫,雖然是龜速,一年只走完了花蓮和部分的台東,但挑戰和難度要比年輕人風速鐵馬、中年大叔的拉風重機級數更高。她經歷了內心的徬徨、家庭的抗爭,才能踏上這段主婦的異想之旅。
她以畫筆讓後山寂寞的小車站有光、為冷清的老建築添暖,連續兩年義賣畫作月曆,替台東達仁鄉南迴醫院和花蓮玉里照顧弱智大孩子的安德啟智中心募得總數近五十萬元的善款,甚至超出許多抬面上的企業家。
傳莉永遠是一件擋風外套、一雙球鞋、一只登山揹包,走在街頭巷裡,見不著鋒芒,但千萬不要忽略已經歷了人生、決意帶著「自我實踐」再出發的主婦啊,世界,可能一不小心就給她們翻覆掉。
【推薦序4】
沉靜的溫度,深厚的力量──寫給傳莉的文圖作品《大嬸的寫生壯遊》
劉還月 / 民俗文化研究者
每個人的生命中,總會有許多的傳奇,我相信認識傳莉,就是一個動人的故事。
我和傳莉認識的時間不長,最初只是單純的臉友(FB上的「好友」),卻在每時每分不斷更新中的「動態時報」中,發現了一張張技法相當現代,畫風卻十分沉靜的畫作,慢慢地我注意到了孫傳莉這個名字,尤其是「傳莉的老畫老鄉」推出後,我開始懷疑是多大歲數的人,才有如此的功力呢?
正式有機會認識傳莉,還是拜《劉還月的小農&手製部落》之賜,相當支持小農的傳莉,有一次到我開的「劉還月人文私塾班」來取農產品,發現她不過是個青春正盛的女性,卻可以在畫中透露出深厚的人文內涵,忍不住跟她攀談起來,發現她跟許多當道的年輕創作者截然不同,一般人只會用討喜的方式來畫符合大眾口味的美圖,傳莉一直堅持以「創作」的態度,來刻繪每一張作品,至於「創作」的力量,則來自於她對人、事、物…的了解與關懷。
後來又有幾次的接觸,更能感受到她先求真再求善,最後求美的特殊風格,尤其在二○一五年的新年旅行中,她不僅認真地研讀我發的厚厚資料,更對於大自然中的每一個生命意象,都充滿敬畏與感懷,對於不同民族的遷徙,她要了解的不只是歷史,更在乎每一個流離者身後的「弱小」因素。
我的旅行是辛苦的,因為我從來就界定為心靈的移動與學習活動,面對的歷史、接觸到的人……都可能是您這輩子從來不可能面對的人與事,許多跟著我旅行多年的朋友,也都要花許多時間才能適應,傳莉在參與的第一次旅行中,便十分融入旅行的精神與內涵。我們在追索斯卡羅人南遷的旅路中,她只是靜默地跟在後面,卻抓緊每一個休息的機會,跟同行的伙伴們反覆地討論著斯卡羅人何以步上流亡之路;在探查龍鑾舊社遺址的旅途中,她努力地用相機記錄每一個細節,我想她比任何人都怕遺漏了什麼細節。
我們沒有太多的交談,但我知道那是想深入認識土地與人民的眼睛,不停地搜尋著每一個不同的目標,更是一個渴望知識的靈魂,努力地探索著被歷史掩埋的動人生命。很快地,傳莉把她的所見所聞,轉換成了一幅幅的速寫,每一幅仿若用刀刻的作品都用簡要的文字,寫下內心最真誠的感動,面對斯卡羅人的歷史,傳莉只能感到滄茫:「行走至路的盡頭,一邊需翻山跨海,無法評估風險;另一邊則是孕育生命的河流,但將會遭遇剽悍的高士佛社人,危機或轉機,只能勇敢面對...。」
短短的幾個字,卻觸動了我的愁緒,我了解那是傳莉投身荒野之中,面對滄茫歷史的無助與無奈。在這個不在乎歷史的土地上,有多少人還會在乎傳統的文化呢?在這個大多數人只想要「棄舊迎新」的時代,追溯過往的人、事、物,不只是一條迢迢的長路,更是一條只有少數人願意踏上的不歸路,明知如此,卻還願意獨行,為了就是希望把土地最後的溫度,傳給更多的人吧?
傳莉重新拾回畫筆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她對土地與人民的關懷,卻是最珍貴的人格特質,從她第一次為了追逐自己的夢開始,便完全表露了這個特質:
二○一三年暑假,我帶著孩子去臺東自助行,一位好友帶我們深入部落,說了好多故事,觸發了我想走出臺北深入各鄉間角落的想法。當時,媒體正關注著各種老屋拆遷、都市更新的議題,遊行抗爭的畫面衝擊我的思緒,除了這樣硬碰硬的抵抗,有沒有其他方式表達訴求?不上街遊行的我,有沒有其他辦法表達對鄉土的關懷?我想留住這些「臺灣味」,用我自己的方式。
「妳只會畫畫,那就畫吧!」隱士在我耳邊說話了……
四十三歲,我開始我的小旅行,一站一站,用腳去感受,用眼睛去感動,一筆一筆畫下這些老屋、老站、老鄉土。原以為一年可以走完整個花東,沒想到一年過去了,我還在走,還要繼續往前走。
必須「拋夫棄子」才能一站一站走下去的文圖工作者,選擇了最寂寞卻也最踏實的路,展開了她的探索與關懷之旅,沒有現實的考量,沒有特定的目標,更沒有經濟的壓力…,這讓傳莉可以隨著心性、情緒與感動…,讓自己在每個地方,都能感到安身立命,她說:「獨行雖然有時會感到寂寞,但獨行也讓我聽到了心底的聲音,更貼近自己。」。
是的,就是安身立命,才能夠體會得到環境的脈動,才能真正進入人民的生活,也才能感動於小人物的喜怒哀樂…,這一切在傳莉的內心中,「除了記錄臺灣景物,記錄自己的生命歷程,也是我的必修學分。」
事實上,這些必修的課程在她的筆下,雖然只是一篇篇的故事,每篇文圖都自然流露出創作者對人、事、物的誠摯心意與關懷之情,也就因為加了這些真誠而動人的元素,使得傳莉的作品完全有別於坊間輕薄且缺乏內涵的文圖書籍,不僅有畫技細膩、畫風沉靜的畫作,更有充滿故事性與歷史感懷的文字,如果再把《大嬸的寫生壯遊》中的每一個故事連結起來,根本就是一本有知識的東台灣旅行指引書,甚至是一本深厚且動人的東台灣近代文史繪本。
我從來不曾為了寫一篇序文,而再三研讀某一本文稿。幾個星期以來,我總是再三拜讀孫傳莉的作品,其實答案很清楚,那是我早己沉靜在傳莉沉靜且深厚的文圖世界中了!
【推薦序5】
行走偏鄉 用繪畫記錄台灣和生命階段
蘇素敏 / o’rip生活旅人 & 花蓮日日 共同創辦人
認識傳莉是因為o’rip的小旅行機緣,為了確認她記得回到工作室拿遺忘的保溫瓶,我成了她臉書上的好友,沒想到卻從此跌落在她的[走畫老.鄉]的水彩天地裡,一會跟著她的畫筆到了花蓮,一會兒又到了台東,熱情的她帶著我們進入這兩年為了南迴醫院籌建基金和玉里安德教養院,一個人啟動了手繪桌曆義賣的勇往直前。
我驚嘆著她怎麼會有如此的精力,除了照顧家人,以最高的生產力,出現在大街小巷,到偏遠鄉鎮和山區部落畫畫,還要兼顧完稿、印製和寄送桌曆的瑣碎。幾次的接觸之後,發現原來她身上有個小太陽燃燒著,對土地好的奇與對人的關懷,讓她渾身是勁。
從年輕時沒天沒夜的設計接案,到成為兩個小孩的母親,其中一位又是需要高關懷的小孩,她恰當的扮演著每個階段的自己。然而這顆小太陽從沒有停止燃燒,終要引爆自身追求的燃料,走入更深刻的生命意義追尋。不知是她好奇的本性還是老天爺給的功課,她用行走偏鄉,繪畫記錄台灣與自己的生命階段,因為多重的角色,使得她更珍惜家人給的支持,這樣的珍惜創造她絲毫不浪費生命片刻的毅力。
傳莉打開了五官,毫無保留的體驗和感受每個瞬間,尋找自己的喜悅與感恩,在這些走畫的行旅中始得映現。如同她在文章中寫道:「一個人要如何實現夢想?我想時間、金錢、年齡都不是障礙,赤裸的雙腳即是最真切的實踐」。
書中充滿自我解嘲的片段:「突然,一位路過的阿嬤拉開雨傘,問我:坐在這裡幹什麼﹖驚嚇之餘,眼看雨水噴灑畫面上,心臟好像被硫酸噴到一般刺痛。阿嬤完全不知道她正讓我的心血流成河中,還開心地說,她也很喜歡畫畫」。這是一本會讓人掉入現場場景,跟著當時的氣候變化,環境和人物互動的微笑裡,讓讀者不小心也成了主角。讀傳莉書寫的字裡行間,觀看一幅幅的水彩圖畫,會了然當下的存在就在時間的流動中,簡單璞質的文字刻劃她感受這塊土地之美,是對於生命與生活在台灣的熱情,一個真實的她,朝向更完整的自己。
「當最後一個紙箱封箱完成,我搭車回家,車窗覆著一層霧氣,窗外下著冰冰的雨,我的眼裡下著熱熱的雨。有時候,埋首不被人理解的理想,遭受的質疑就好像登山背負的糧食,它是熱量來源,它會讓你堅強,但你必須承擔下來不能丟棄。過程愈艱辛,才會對它愈謙卑,愈珍惜站在山巔的美好」。傳莉如此的寫著手繪桌曆義賣的心路歷程,而完成這本書也必定有著同樣的心情。這個屬於她的走畫天命進程,彷彿旅途中時晴時雨般的自然,也讓人瞭解只有盡力付出,方能在心靈上滿載而歸。
不管怎樣,有生之年,燃燒心中的小太陽,實踐夢想吧!
名人推薦:◆一致推薦(依姓氏筆畫)
朱國珍 作家
楊 林 藝術家
劉克襄 詩人、自然生態作家
「文學自詩經尹始,就是來自於民間。欣見孫傳莉以素人巧手,紀錄了豐富的民間色彩。」
-朱國珍 / 作家
有順命,有跳脫,有平凡,也有悸動。讓文字與色彩注入生命的軌道,駛向每一個晨昏與城鄉,品味著世代的繁華,流傳著塵封的記憶。作者用愛,串聯藍天、大地、人文,展現一位家庭主婦在夢想的場景中,娓娓道來的溫馨小品。
-楊林 / 藝術家
◆專文推薦
王傑|知名畫家、台灣推廣寫生藝術先驅
在長年的職場與家庭的付出之外,我...
章節試閱
花蓮‧好事會發生
周六在花蓮鐵道園區有「花蓮好事集」是一個在地的農夫市集,強調對環境友善,提供生產者與消費者直接面對面的平臺,離我住宿的地方不遠,決定快馬加鞭走過去。
從志耕農到鐵道園區這一帶,剛好是花蓮的老舊社區,會經過溝仔尾及一些老店,知名的廟口紅茶也在這一帶。溝仔尾其實是個大排水溝,因舊花蓮火車站就在附近,日治時期以來即商家林立,小吃、茶室、戲院甚至許多煙花柳巷聲色場所都在這一帶,因鐵路改道車站搬遷而使這一帶日漸沒落。這裡曾經是許多花蓮人的回憶,但是因花蓮市政府計畫回填水溝拆除舊橋而再度引起花蓮人對它的重視。當我走到市集已經滿滿都是人了,很多攤子的商品已經所剩無幾,看到有機香蕉的攤販,香蕉控的我毫不猶豫抓了一串結帳。啊?才四十五元?還多送一根!鄉下的物價果然人道多了,真是太甘心啦。馬上把它扒光光吃下肚,紮實滑順的口感立刻給了我滿滿的能量。
市集裡的攤商與客人好像都很熟稔似的,彼此會親切的打招呼,攤商之間討論著明天要跑哪個市集、要去誰家聚會……花蓮吸引了許多同樣熱愛慢活步調的異鄉人、本地人及原住民,藉由各種市集聚會,交流彼此的才藝文化,也凝聚了小人物的創意與感情。
現場有素人歌手清新的歌唱表演,小孩們自在地東奔西跑。我在寫生的過程中,一個可愛的小男孩跑來跟我聊天,一臉天真的問我:「畫好了要送給誰?」「我可不可以一起畫?」我掏了筆紙,他就在一旁塗鴉。還有一位也很熱愛繪畫的泰雅族石雕家,跟我分享自己的創作。泰雅大哥十分熱情,一直去拿市集裡的「彩色米壽司」來給我吃,真是太享受了,畫畫還有人在旁餵食。
忙著聊天和被餵食,心情愉悅加上不專心,一幅鐵道市集的寫生,竟然到大家都收攤了才匆匆畫完。這幅畫裡,有的可是滿滿的花蓮人的熱情呢。
我繼續留在鐵道文化園區,園區裡的建築原是日治時期的辦公廳舍,四合院式的建築,正廳屋頂還有西式的塔樓,在日治時期此處為「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位階等同於當時臺灣東部的小交通部。後來經過整修,改建成現在這個樣子。原本是花蓮的舊火車站,曾經有過一段風光繁華,北迴鐵路通車後車站西移至現今的位置,這一帶就漸漸沒落了。
漫步在這個昔日出張所,當年風華、破敗已然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股經過時間淬鍊的溫潤氣質。長廊下有長長的廊柱斜影;從木窗框望進屋內,僅剩的幾具陳年機具,在灰白水泥房內看起來略顯孤單。
最吸引我的是中庭兩棵巨大的麵包樹。
在陽光的襯托下搖曳著,老建築就像慈祥老人的溫暖懷抱,圍繞這一方小小天地,老屋、老樹,外人無法打擾的專屬情誼。
找了個好角度,記錄這個寧靜片刻。
太巴塱的麥當勞
順著中正路繼續往前,小小的繁華逐漸遠離,兩旁的屋舍由公寓變平房,景象也轉為遼闊,馬太鞍橋下的光復溪河床上,長滿了白花花的蘆葦花,像長毛圍巾似的環繞著光復迎風搖曳。
我又回到太巴塱。
太巴塱Tafalong這名字是阿美族語的「螃蟹」之意,這裡有個很奇特的建築,導遊戲稱這是太巴塱的「麥當勞」,它有著鮮豔的芒果黃,拱形門柱的確像個M字,有個梯子可以登上二樓天臺,天臺的造型柱體以馬賽克裝飾,在我看來,這是一個仿西班牙藝術家高第風格的建築,模仿得很用心,但是一個異國風情的建築,硬是塞在原住民的部落裡,看起來實在有違合感,後來經過協調,添加具有太巴塱印象的螃蟹圖騰,才讓族人同意繼續興建。
這間麥當勞其實是太巴塱的活動中心,與民宅非常靠近,在這裡寫生時,可以聽到附近教堂做禮拜的聲音,結束了與神約會的人們,彼此寒暄的聲音漸漸遠去,也約莫中午了,正當我感到飢腸轆轆時,陣陣菜香飄了過來,聽到不知是哪一戶的炒鍋聲鏘鏘作響。忘記帶食物又不願暫停寫生,只得不停吞下口水,忍耐這煎熬,更殘忍的是,不一會兒又傳來一群人談天說笑的話語聲,混雜著碗筷杯盤碰撞聲響,聽覺觸動「胃覺」折磨著我,只能含淚吞下,心裡嘟嚷著:如果可以來個麥香堡就好了。
天堂
曾有朋友說要帶我去見上帝,驚嚇之餘覺得有趣,只聽過人間有活菩薩,沒聽過有活上帝的。他說:愛畫畫的人,一定要到這個天堂看看,才算真的看過美景。
就在一年的開始,我和幾位知心好友決定一起「爬」上天堂。
行前朋友預告:這段天堂路崎嶇難行。沒見過什麼大場面的我,實在很難想像到底有多艱困。想太多就什麼都不敢做了,背包款款咧,走就對了。
這個天堂就是太魯閣的大同大禮部落,而我們要走的不是太管處鋪設的康莊大道,而是原住民所走的古道,這古道有多難爬,實在難以用筆墨形容,「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大概差不多能形容這種感覺了吧。
古道最困難的一段路叫做「恐龍背」,一塊塊比人還高大的巨石層層疊疊,眼前除了石頭還是石頭,背上沉重的行囊也像石頭一樣沉沉地壓著我,養尊處優的肌肉遇到大考驗,被迫要堅強起來,撐起全部重量,不停地向上爬,不能後退、無法求救,同行好友互相關照彼此打氣,開開彼此的玩笑來解除疲累,讓折磨的過程磨出甘美滋味。
約莫爬了半個恐龍背的路程,領隊美美姊大概看出我們幾個溫室老花已經快往生了,讓我們在巨石上休息。從這個位置可以遙望太魯閣被水泥廠破壞的山林。碧綠的山項被剃了光頭再重新植髮那樣的不自然,排排站的樹像階梯似的工整又規矩,一場自欺欺人的謊言,被掏空扼殺的生靈即使再縫回皮囊也只是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
第一次攀登高山,感覺最折磨人的就是那種以為已經結束,其實只爬完一座山的遙遙無期感,而最讓人有死而復生的感覺,當然就是吃飯的時候了。中午時我們走到了一個工寮,卸下包袱,釋放背部的重擔,小火爐燒滾了大家肚子裡的胃液,這時候泡飯的滋味遠勝米其林餐廳的大餐,戰鬥力瞬間又重新加值滿載。捧碗吃飯,第一次有種很想謝天、謝地、謝山神的感覺。
結束了巨石陣,看到一路平坦的山路真是開心。接下來苦盡甘來,走在樹林之間和落葉之上,心想:這段路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嘛,朋友真是太會唬人了。心裡正竊喜著,就開始覺得有種跳針的感覺:走在樹林之間和落葉之上……兩眼發直……走在樹林之間和落葉之上……兩眼發直……走在樹林之間和落葉之上……已經走了好幾個小時,卻始終一直「走在樹林之間和落葉之上」,無窮無盡的山路上上下下,不知走了多遠、不知要走到何時,剛開始還有談話聲,到後來只剩下自己的呼吸。大約七、八個小時後,我們終於爬出了山頭,抵達「上帝」--達道的家。
達道弓著身子,坐在爐子前燒著柴火,滿臉皺紋靦腆的朝我們微笑,要我們趕快去洗個澡、洗掉一身疲憊。他已經張羅好晚餐了。
這個人間天堂有個廣大的平臺,達道的家看起來像間低矮的工寮,卻有著浪漫的藍色牆壁,一板一柱都是老人家自己搭建的,設備非常原始簡單,但卻散發單純的溫暖。山上沒有電力,只能靠著每個人戴的頭燈照明,但夜雖然黑,卻還是能看到藉由月光反射出來的線條,眼睛適應了以後,能看到黑暗中的不同層次。
我們的晚餐,食材都是達道親自從山下走過那條要我們老命的古道扛上來的,每一口都彌足珍貴。即使物資取得不易,他還是準備了一桌八菜一湯,外加竹筒飯的澎湃合菜,達道說:旅人辛苦上山,應該要讓人家吃得很飽才行。這是老人家的堅持。飯後大家圍坐在柴火前取暖,達道高唱他自己創作的歌曲,說著他的生命故事,老人家記性已經不好,很努力地用不熟練的國語訴說他對孩子的思念。夜雖然寒冷,但所有人都被達道的愛深深擁抱
大家就寢了,我的心情依然澎湃(加上有鼾聲嘹亮的八部合音伴奏),徹夜無法入眠,一直輾轉到清晨。決定下床出去走走,沒想到,天明明未亮卻一片光亮,一時疑惑:不是沒電,怎麼會有燈光﹖原來是屋外的月亮,在大家入眠後調皮地開了大燈,廣場上不用頭燈也能看得一清二楚,月亮像探照燈似的照得達道家的屋頂一層銀光,泥土地也映得黃澄澄的,星星數量雖然沒有入睡前看到的那般繁多,但現在能看到的都是菁英,一顆一顆用力地發光,一點都不想被月亮搶了風采。圍繞著達道家的山頭,好像黑色剪紙一樣圍成一圈,這個景象美到讓我呆坐在廣場忘記夜的寒冷,一直看到大家都起床了才罷休。
我想,我已經看到了好友說的天堂。
花蓮‧好事會發生
周六在花蓮鐵道園區有「花蓮好事集」是一個在地的農夫市集,強調對環境友善,提供生產者與消費者直接面對面的平臺,離我住宿的地方不遠,決定快馬加鞭走過去。
從志耕農到鐵道園區這一帶,剛好是花蓮的老舊社區,會經過溝仔尾及一些老店,知名的廟口紅茶也在這一帶。溝仔尾其實是個大排水溝,因舊花蓮火車站就在附近,日治時期以來即商家林立,小吃、茶室、戲院甚至許多煙花柳巷聲色場所都在這一帶,因鐵路改道車站搬遷而使這一帶日漸沒落。這裡曾經是許多花蓮人的回憶,但是因花蓮市政府計畫回填水溝拆除舊橋而再度引起...
作者序
【自序】中年有夢,那就─行動吧!
我現在正坐在咖啡廳,為這本書起第一個開端。要起手寫下第一句話,對於我這個像是坐在路邊攤吃甜不辣的平凡大嬸來說,竟是那般艱難,大腦像人家說的在死亡前回顧一生的倒帶:這麼平淡無奇,既不顯赫亦不悲慘,誰要看我的書啊?找我出書的朋友八成是被雷打到了吧﹖
十八歲從復興美工畢業後就投入職場,從事平面設計相關工作,在那經濟起飛的八○、九○年代,如同多數人一般,努力賺錢、用力玩樂就是我生活的全部,也跟大多數人一樣,適婚年齡就進入婚姻殿堂,兩個人一起賺錢速度更快,沒日沒夜地過著穿睡衣賺錢的接案人生,全盛時期一個月可以有約四五十萬的收入,但是那種拿命來換的收入並沒有讓我可以過光鮮亮麗的生活,因為錢都繳給醫生、推拿按摩師,用針灸換來應付下一個案子的體力。過度操勞的生活沒有品質,精神狀況也好不到哪裡,和老公協商之後,決定丟下一切到紐約遊學三個月。
現在回想,老天爺似乎一切都安排好,祂讓我無憂無慮過了三個月後,一切就是那麼剛好,千禧年時我三十歲,祂給了我一個在計畫之外、要做一輩子的案子:孩子。有了孩子以後,生活更加忙碌,周旋在工作與孩子之間,夜深人靜,好不容易哄睡孩子,打開電腦才要開始工作,可是大腦已被掏空……
日子就這麼過下去?「自我」在這十年間如同隱士深埋在陰影之中,找尋它是這麼困難,想過轉換跑道,心中卻不知方向;嘗試各種才藝課程,這些摸索試探都無法觸動心中那位隱士。為了陪伴有專注力欠缺問題的孩子學習,寫功課是每天都得打的仗,聽講座吸收相關知識,足跡踏遍各種據說對專注力有幫助的課程。孩子在上課的這些短暫空檔,就是我尋找隱士的時間。
一封來自高中同學邀請加入臉書的email,打開了我這個宅媽的門,昔日同學分享的繪畫作品讓我心裡感到悸動,於是將塵封的蠟筆、色鉛筆、水彩都挖出來,開始在等待孩子下課的空檔畫畫,繪畫所帶來的純粹愉悅,在那短短的兩小時裡滋潤了我;作品上傳到臉書,朋友的鼓勵讓我獲得某種滿足感,促使自己不停的畫。似乎看到隱士探頭出來了。
隨著孩子上全天課,我所擁有的時間變多,只要放學前趕回家即可。我開始走得更遠,帶著簡單的工具寫生。只是,技法生疏讓我在豔陽下畫了數個小時無法完成作品,帶著懊惱沮喪外加滿腳蚊子咬的包回家,繼續陪孩子打寫功課的仗。
這條探索之路如此漫長,就在攀上四十歲的山頭,我找到了能真正表現內心豐富情感的最佳方式,也發現戶外寫生非常適合愛好旅行的我。確定水彩寫生是我靈魂中的創作媒材後,便開始一連串的意外發現,先是遇到王傑老師的寫生書,裡面傳授了很實用的繪畫技巧;接著發現了速寫藝術家Urban Sketchers的作品,原來速寫可以這麼快意灑脫。看似毫無關連但卻會成為之後迸發火焰的觸媒,我就這樣一步步跟著前輩的腳步,增進自己的技法。
一趟旅行,讓我為自己定下了行腳寫生的老鄉之旅。
二○一三年暑假,我帶著孩子去臺東自助行,一位好友帶我們深入部落,說了好多故事,觸發了我想走出臺北深入各鄉間角落的想法。當時,媒體正關注著各種老屋拆遷、都市更新的議題,遊行抗爭的畫面衝擊我的思緒,除了這樣硬碰硬的抵抗,有沒有其他方式表達訴求?不上街遊行的我,有沒有其他辦法表達對鄉土的關懷?我想留住這些「臺灣味」,用我自己的方式。
「妳只會畫畫,那就畫吧!」隱士在我耳邊說話了……
四十三歲,我開始我的小旅行,一站一站,用腳去感受,用眼睛去感動,一筆一筆畫下這些老屋、老站、老鄉土。原以為一年可以走完整個花東,沒想到一年過去了,我還在走,還要繼續往前走。
發表這本書,心裡盡是忐忑不安。論畫技,實在有太多高人前輩,論文筆,亦不如人滿腹經綸博學多聞。我有什麼值得人駐足﹖或許是這樣一個平凡的中年大嬸,也好大膽「敢作夢」的熱情與執行力。路是走出來的、辦法是想出來的、時間是擠出來的、夢想是做出來的。這裡面紀錄了走畫這一年來的所見所感,這段時間我也一直在追求創作的成長,嘗試摸索不同的表現,從一開始的生澀自許蛻變出更有深度的表現。希望能透過我的畫,從另一個角度重新發現臺灣的美,也重新看見自己的另一個可能性。
【自序】中年有夢,那就─行動吧!
我現在正坐在咖啡廳,為這本書起第一個開端。要起手寫下第一句話,對於我這個像是坐在路邊攤吃甜不辣的平凡大嬸來說,竟是那般艱難,大腦像人家說的在死亡前回顧一生的倒帶:這麼平淡無奇,既不顯赫亦不悲慘,誰要看我的書啊?找我出書的朋友八成是被雷打到了吧﹖
十八歲從復興美工畢業後就投入職場,從事平面設計相關工作,在那經濟起飛的八○、九○年代,如同多數人一般,努力賺錢、用力玩樂就是我生活的全部,也跟大多數人一樣,適婚年齡就進入婚姻殿堂,兩個人一起賺錢速度更快,沒日沒夜地過著穿睡...
目錄
推薦序
王傑 走吧,展開一場獨一無二的華麗冒險
陳文盛 走畫 走夢
楊惠君 主婦的志氣
劉還月 沉靜的溫度,深厚的力量─寫給傳莉的文圖作品《大嬸的寫生壯遊》
蘇素敏 行走偏鄉 用繪畫記錄台灣和生命階段
自序
中年有夢,那就⋯⋯行動吧!
0火苗
走畫花蓮
1-1出發1-2花蓮•好事會發生1-3趕場
1-4隨性、隨緣,老天自有安排1-5時光匆匆
1-6背包人生1-7將軍的戰場1-8韭是那麼好
1-9再見老時代1-10重修的人生
光復漫走
2-1慢漫走2-2鄉野合唱團2-3益壽堂前的女人
2-4太巴塱的麥當勞2-5光復甜蜜蜜2-6不自由的自由
2-7思念的花2-8那一夜我們一起喝ビ-ル
2-9搜尋美好角落2-10金色海
鳳林漫走
3-1雨寒情暖3-2放空3-3初識迦納納3-4受潮的菸樓3-5雨中紅蝸牛3-6廖快柑仔店3-7霎那•永恆
3-8花田裡的偶像劇3-9仙境•魔獸•雲山水
同禮部落
4-1天堂4-2朋友4-3大禮教堂4-4獨行大武
4-5南迴達仁
瑞穗迦納納
5-1初見5-2蝦溪5-3曬日5-4拜訪瑞穗溫泉
5-5幸福的感覺
海線走畫
6-1山霸王與鐵娘子6-2莎娃綠岸6-3日出港口
6-4海梯田之歌6-5樟原教堂6-6樟原的柑仔店
6-7瘋狂長濱6-8哭泣的宜灣6-9採月桃
6-10都歷神社6-11想念的嘎嘰包
玉里巷弄間
7-1璞石閣7-2橋頭72巷7-3鐵道旁的守候
7-4東里舊車站7-5巷子裡的蔥油餅7-6不變的六十石山
7-7清水部落的守門柑仔店7-8古厝7-9東竹車站
7-10待續的旅行
推薦序
王傑 走吧,展開一場獨一無二的華麗冒險
陳文盛 走畫 走夢
楊惠君 主婦的志氣
劉還月 沉靜的溫度,深厚的力量─寫給傳莉的文圖作品《大嬸的寫生壯遊》
蘇素敏 行走偏鄉 用繪畫記錄台灣和生命階段
自序
中年有夢,那就⋯⋯行動吧!
0火苗
走畫花蓮
1-1出發1-2花蓮•好事會發生1-3趕場
1-4隨性、隨緣,老天自有安排1-5時光匆匆
1-6背包人生1-7將軍的戰場1-8韭是那麼好
1-9再見老時代1-10重修的人生
光復漫走
2-1慢漫走2-2鄉野合唱團2-3益壽堂前的女人
2-4太巴塱的麥當勞2-5光復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