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書與人的神祕交會
當初乍聞石芳瑜要開書店,如同青天霹靂,不敢置信。聽說整件事情緣起心動,身體力行,前後時間不長,但她不像是運籌帷幄的事業家,也不是衝動熱血的冒險家,加上個性出了名的小迷糊,不是出門忘了帶錢包,就是錢包帶了沒帶錢。這樣開書店真的可以嗎?
說是憨人憨膽,不如說行動力強。石芳瑜向來不是瞻前顧後、扭扭捏捏的性格,想定了就做,出手、退場快狠準,據說這和星座有關。於是,「永楽座」二手書店說開就開,而且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極盛時期,多達三家。喔,不應稱極盛時期,創業維艱,其中辛苦難以想像,只不過開店之後諸多業務,每次轉折,每個延伸,都很自然,感覺像順水行舟,滑轉無滯。然後有一天聽說她考上研究所,臺北花蓮兩邊跑,分身有術。更厲害的是,身為「板娘」的她,居然不知不覺將書店經營的百般滋味,結集成書。這一路走來,就像她自承的,奇幻之旅。
這一趟奇幻之旅,幸賴臉書興起,店主隨業績或大小事而起起伏伏的憂心歡喜,常不掩飾的記錄於臉書裡,也因為石芳瑜這麼一寫,我們這些敲邊鼓的人,才知道開個店,實在不簡單。看似水到渠成,其實水波不驚之下帶有暗流漩渦,鴨子自己不講我們不知道其划水的努力。就好比某些朋友看待獨立書店,產生錯誤折射。近幾年,獨立書店成為話題,經網友分享文圖,紀錄片與媒體報導,獨立書店被塑造為一種形象,美美的,柔柔的,充滿智慧光芒,彷彿出入一圈,便能智慧開啟,見到光,遇到美麗愛情。或許出自於浪漫的想像,有些讀者以朝聖心情走訪,發現不如預想,不免失望而有所批評。其實表面的優雅、瀟灑之外,開一家店,背後辛苦很少人知道。
倒不是掃興,不讓顧客在小書店裡小確幸,而是想到,每家獨立書店業者都有理念、故事與創業心路,在逛書買書之餘,若能更深一層瞭解,那就更好了。我們少有機會聽到大型連鎖書店的老闆談書,媒體報導大書店,多聚焦於經營策略、兩岸布局,不若獨立書店,金主就是店主或兼店員,他們打理一切,說起開店緣起、現況到周邊瑣事,都是生動的心情故事。而二手書店故事更多,主要原因在於收書,這是新書書店沒有的業務。許多故事便在收書的路上。
一個愛書人,會把藏書賣掉,一定有特殊緣由,與書的聚合,緣起緣滅,這裡頭故事很多,收書的樂趣就在這裡。收書人,與書,與原書主人,第一線接觸,你無法預知會碰到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場所,什麼樣的書籍,買賣成不成自有情義在,其中有驚喜(當然也可能平淡無奇),有感嘆,是聊不完的話題,也是舊書業者的專利。
石芳瑜的書店故事就從收書說起。
前輩有開示:「收書,才有比較高的利潤,更重要的是學習收書的應對,還有從收書這事,看看別人的書架,以及人生百態。」可能出道不夠久,收書一事,只是本書其中一輯,也許還不足以看見人生百態,但文章呈現出來的生命切片,己讓我們領會到,為什麼石芳瑜會說:「二手書總是召喚著過往回憶以及不可知的未來,引領一些神祕的人生交會。」
本書寫收書、賣書、讀書、推書,也寫書店、書街、書人、書市、書展、圖書館、讀書會、朗讀會,書是交集關鍵字,主題卻不是書。不說書的身世,聊的是與書人、文友的合作、互動或磨合(所謂的人生交會),這些人,不外乎收書對象、作家、同事、同業和出版社人員,剪影般,幾筆勾勒,形象鮮明。
隨興隨緣,憑恃一點傻氣,一點帥氣,一點點浩然正氣,就這樣勇闖江湖,石芳瑜──寫到這裡,憋不住了,叫這名字三個字很不習慣,叫回花名好了──寶兒開書店,給我的感覺濃縮起來就這十二個字:算計少,牢騷多;利潤少,收穫多。從這件事看見她的勇氣與天真,已經不是青春年少的年紀了,還保有這分天真,真不容易。
書中這一段話分外可愛:「由於開店的決定倉促,我總是在尋找巧合,當成是『天啓』,增加自己做一行的信心。」真的,開店風險高,開書店尤其不安全。有時候最初的「天啟」,淪為最後的「天譴」,諸多事例,血跡斑斑可考。我想,如果「永楽座」二手書店,或者從書店延伸出去的生涯規畫,運作順暢,成為,嗯,不敢說典範,至少是一分創業參考,或許可以給後繼者「增加自己做一行的信心」,那麼這本書的出版,可說是功德無量吧。
果子離
序
很直的書店,很直的老闆娘
如果要用一個字形容「永楽座」書店的老闆娘石芳瑜,那應該就是「直」。
因為直,有時候我都擔心她會不小心得罪人。不是她不懂人情世故,畢竟她在許多時候對朋友的阿沙力可能比我更乾脆,而是在許多時候,她無法輕信他人的說法,下意識不願意相信某些事情乍看之下的樣子。
認識久了,我才知道「相信」這一個概念對她而言有多重要。
只要遇到稍微複雜的話題,就算是由熟識的好友開的口,她也一樣非找到解答不可。我也曾有幾次與她討論某些議題時,發現她的眼神望向我身後,彷彿正朝著窗外天空借取靈感,要找到過往某一個足以印證的理論,或是非得等到過幾天她確實查證了我所言非假,她才安心地說:「是,我同意你。」
這樣的堅持,以及言談中偶爾出現的閃神,常讓我擔心會有新朋友誤以為她有架子,稍微難以親近,但其實上她正為了能夠堅定地相信朋友的說法,內心細密運作,認真思考著。
她就是這樣直的人。而這樣直的人,開了一家一樣直的書店(店內經常舉辦社會議題的座談與活動),你大概就能理解這件事本身就是跌跌撞撞的保證。
書店經營本來就是難題,思索書與人與生意之間的關係則更難,若再加上外在因素搗亂,大概就會讓人萌生退意。例如店租或是店面問題。「永楽座」是我從事出版業以來,遇過搬家次數最多的一家書店:從早期師大地下室,到了臺電大樓附近巷弄的二樓,期間還有短暫的師大分店與保安分店,再到最後於羅斯福路三段巷弄中的現址。
短短五年內搬家超過三次的紀錄,或許沒有幾家書店可比。這應該也是書店史上可與孟母三遷相比擬的一段妙事。往昔孟母為了孩子的教育環境而練出快速搬家的功夫,但「永楽座」的遷徙,每一段都有不少故事,其中有苦有樂,當然也帶點殘酷的幻滅。
我還記得,每一次「永楽座」搬家前夕,石芳瑜總會笑著對我說:「這一次搬家,一定會更好!」口氣當中會流露出大姐大的豪氣,然後向我分析新店面的優勢,有時候還會立刻抓著我說:「走,帶你去看店面!真的很棒!」
看似精明的她,其實令人捏一把冷汗,為她擔心。有時我覺得我和她很像,嘴裡頭頭是道,也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但過分樂觀的個性,有時候會害我們忘記自己其實踏上一條不太穩固的路:這路偶爾會變成爛泥地,讓我們深陷其中,走不出去。
幸好,經歷了那麼多事情,「永楽座」書店依然存在,石芳瑜甚至還偷了時間到花蓮東華大學華文系念創作MFA課程。一路跌跌撞撞的過程,從書店經營慢慢轉變成練習騎腳踏車以及修理宿舍網路,在臉書看著石芳瑜忙於求知、創作之時,還不忘安排書店活動、推廣書籍,或為「相信」的議題而持續努力(她在臺灣出版自由陣線也擔任一角),著實為她開心。
不過,對,人世間永遠總有這個最殘酷的不過,雖然石芳瑜看似越來越得心應手、經營生意也越來越「精明」,但身為一個和她一樣,不能輕易相信他人(臉書狀態)的人,我總想質疑她一句:「我知道妳相信書的價值,但別忘了所有勞動都是要領薪水的啊!……好啦,無論如何,這位大姐大,加油!」
陳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