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幼讀聖賢書,特重《易經》,蒙父親教誨,傳承宋明理學、陳(白沙)王(守仁)心學一脈,對摶、雍、周子、二程、朱子、白沙(陳獻章)、陽明之學,無所不讀。學易之初,即以《周易本義》為本。朱子將《大學》重整,認係「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將《論語》、《孟子》,及《禮記》中的兩篇《大學》、《中庸》,合為一書,定名《四書》。《四書》遂與《五經》合稱為《四書五經》,宋朝後《四書》地位逐漸超越傳統之儒經。朱熹發揚《大學》中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成為後世學者必宗的追求。明代學者薛瑄說:「自考亭以還,斯道已大明,無煩著作,直須躬行耳」。
至於《本義》,作者認係弟子之門生所編撰,猶如《論語》等書,係朱子講學心得,由門生筆記所輯錄。內容雖有闡發,但多「未詳」之辭,顯係朱子未曾講述,或弟子門生未及紀載,未敢妄述,但亦有可觀可學者也。
作者曾編印《周易兩讀》一書,其次序如下:縱讀從程子《易傳》,橫讀從朱子《本義》。
程、朱二書編次不同。然細觀《本義》編法,卻非如此。分別為《周易序》、《圖目》、《周易九圖》、《卦歌》、《分宮卦象次序》、《上下經卦名次序歌》、《上下經卦變歌》、《筮儀》、《周易上經》、《周易下經》、《繫辭上傳》、《繫辭下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但於上、下經文部分,又有不同:《乾卦》次序為《卦辭》、《爻辭》、《彖辭》、《象辭》、《爻象辭》、《文言乾》。《坤卦》次序為《卦辭》、《彖辭》、《象辭》、《爻辭》、《爻象辭》、《文言坤》。 坤卦以下各卦,皆從坤卦次序。而《繫辭》後之《文言》,悉併入《乾》、《坤》兩卦中。《周易兩讀》則將《文言》編入《繫辭》後,成為完整的《六翼》、《六傳》:《繫傳上》、《繫傳下》、《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與《本義》不同。
因本書為學《易》者必讀、成為《易學必讀》書,因此增補校訂《本義》內容,特於《本義九圖》中下功夫,校訂其中不足,並將科學研究心得編入。以天文科學解讀先後天八卦,空前突破,為《易》學研究注入新義、新解,實乃莫大研究成果,作為恢宏聖賢之道,闡釋術數文化之一助耳。
作者一生蒐藏數千種線裝古籍,其中天學、《經》、《易》學為大宗,《周易本義》版本達十餘種。本書編次又有不同,重編《本義》次序,將《乾卦》次序與其他六十三卦同,於《爻辭》下加入《爻辭象》,使全書一致,以便於研閱。又於《繫辭上下》之後加入《文言傳》,雖與《乾》、《坤》兩卦《文言》重複、實為方便查考而編入,使《六傳》連貫一氣,不作切割,成為一種新版本《周易本義》。《兩讀》與《本義》在一九八○年初版,分大小開本兩種,再版八次,印量共萬冊,成為易學、學易之必讀書,大專中文系與研究所兩冊書成教本與參考書,是中華文華文化重要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