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的神祕鑰匙
宗教給人以寄託,也帶來了上帝、阿門、佛祖諸神的祕密。
伏都教的「還魂屍」
「還魂屍」讓你被賣了當奴隸,還給人數錢。
曾幾何時,不知哪個美國好萊塢的製片人忽然看中了原本鮮為人知的伏都教,於是那些充滿著狂熱與縱欲的宗教儀式,以及光怪陸離的蛇舞等紛紛被搬上電影、電視,吸引了一大批人到海地去觀光獵奇。其中,最神祕也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可能就是「還魂屍」了。那麼,「還魂屍」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伏都」的意思是「精靈」,這一宗教是以崇拜蛇神,篤信精靈和巫術著稱的。伏都教原本是流行在西非加納等地的一種神祕宗教,白人殖民者的販奴活動把它帶到了中美洲海地等國,從此這種原始宗教便逐漸在當地的黑人居民中傳播了起來。
人類學家梅特羅在他的專著《海地的伏都教》中是這樣描述還魂屍的:「他能行動,能吃東西,能聽從對他說話人的指令,他甚至還能講話,但沒有記憶力,也不知道自己身處的環境。」儘管長期以來,許多外國人只是把這些傳說當做有趣的神話或者笑料寫進他們的論著、遊記以及小說和劇本裡,海地人對此卻一直十分認真,許多受過現代西式教育的人對還魂屍的存在也是深信不疑。為了避免當還魂屍,不少海地人在埋葬親屬之前要先把死屍的喉管割開,或者在心臟中釘上一枚大釘子,其情形十分恐怖。
哈佛大學生物學系年輕的人種植物學專家大衛斯首先在《人種藥理學雜誌》上撰文指出,所謂還魂屍可能真的確有其事,並推測當地的土著巫師一定是透過他們掌握的某種強效麻醉劑來製造所謂的還魂屍。
不久,從海地傳出了一個驚人的消息,一位名叫納西斯的當地人死後當了還魂屍,並於18年後重返故里。
據說,納西斯是因為財產糾紛而被兄弟毒死的,1962年經一家美國人開的名為施威澤的醫院鑒定正式宣佈死亡,在舉行完葬禮之後就被埋進了墳墓。1980年,他居然返回了故鄉,並且聲稱自己當了兩年的還魂屍,被人買去在甘蔗種植園裡做奴隸,以後又流浪了16年。
海地太子港精神病中心的道揚博士對納西斯做了全面的檢查,得出了他「確實是被施行過還魂術」的結論。消息傳到美國,正在研究還魂屍的大衛斯立即飛往海地。在他的努力之下,科學家們終於徹底揭開了流傳已久的還魂屍之謎。
在去海地之前,大衛斯曾經花了9年時間遍遊亞馬遜河流域的幾十個印第安土著部落,目睹過許多傳統秘方的奇效,也耳聞了不少關於巫師使用毒藥的傳說。到了海地以後,他很快發現花錢從巫師那裡買一份毒藥來陷害仇人,在當地幾乎是半公開的事,不需費多大氣力就能弄到好多種據說是能製造還魂屍的藥粉。對那些所謂的「還魂藥粉」的藥理學分析表明,儘管各地巫師的配方千差萬別,但都以河豚毒素為主。
這種取自河豚內臟的藥物含有劇毒,微量即可置人於死地,據說中毒的死亡率高達89%。然而,極微量的河豚毒素卻能使人有發熱和興奮的快感,在盛行吃河豚魚的日本,還有因吃河豚中毒「死亡」之後在埋葬時又甦醒的實例。顯然,海地巫師是掌握了一種恰當控制河豚毒素的方法,正如一位巫師告訴大衛斯的,還魂藥的關鍵在於劑量,如果中毒確實太深,巫師也是還魂無術的。
除了河豚毒素外,某些還魂藥中還含有蟾蜍毒素。這種毒素能影響心臟和神經系統的功能,並能引起人極強烈的幻覺。大衛斯指出,在海地炎熱的氣候之下,土著大都赤足行走,衣著也很單薄。施法者從巫師那裡弄到一份毒藥,塗在被害者的屋內外及床上、椅上和日常用具上,於是毒素便漸漸地透過皮膚滲入這個倒楣蛋的體內,使他心跳變慢、脈搏微弱,被人誤以為死亡埋入墳墓。
然後,巫師又悄悄地把他從墳中挖出,再讓他吃一種含有山藥和曼陀羅的藥劑。據說,山藥是一種解藥,能使人從假死狀態中甦醒,而曼陀羅則是傳統的麻醉劑,正是它使受害者保持半昏迷的麻醉狀態,於是成了任人擺佈的還魂屍。
在海地這類還魂屍的確切數目一時雖然難以統計,但估計絕不會只有一兩個孤例。儘管還魂屍們無一例外地目光呆滯,毫無表情,並且無精打采,哪怕幹最輕微的活也要費很大的勁,但他們老實聽話,經常被人當做奴隸販賣。大多數還魂屍過了一段時間後會慢慢地甦醒,但從此後他們也難以恢復正常的生活,因為他們的家人早就把這些「死人」遺忘了,社會上的人們則對他們敬而遠之。在有家難歸、境遇淒慘的情況下,那些甦醒過來的還魂屍大多逃不過無聲無息死亡的命運,本來很容易解開的還魂屍之謎也因此更加神祕莫測,即使是海地的土著也難知其詳了。
海地伏都教的還魂屍之謎至今已經真相大白了。但是那些古怪的毒藥究竟由什麼成分構成?海地巫師是如何掌握和使用它的?仍然是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