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版序
帶著微笑行過天地間 釋見介
我的花園中住著一隻蝴蝶。
初夏以來,繁花漸漸盛開,一隻翅膀鑲著四個黑色圓點的小白蝶,就這樣翩翩飛舞在花間。
一連好幾天,不論清晨或午後,我都看到小蝴蝶飛舞的身影。原本我以為牠起了大早趕來報到,直到傍晚才離開。一天晚上到花園,我才發現它就掛在橡膠紫茉莉彎曲的枝幹上,原來牠日日夜宿於花園中。
翌日清晨,當陽光微微射進庭院,又看見小蝴蝶款款飛過花叢裡,我這個小小花園,對牠來說,就是一個可以棲身的家園呀!只要牠願意,我歡迎牠永遠住在這裡。但據說蝴蝶的壽命十分短暫,有些只有四、五天,有的可達二至三個月,已經過了好幾天了,不知其生命如今到哪個階段了呢?是否已接近死亡?
就在我為牠擔心的時候,牠竟然離開了我的花園,我細細尋視每棵植物,葉片下、花瓣裡,就是不見任何蹤跡。
好幾天過去,我到花園裡都若有所失,我知道小蝴蝶再也不會回來了,園中依然花開花謝,有的花朵墜地無聲,如雨飄落;有的花朵,完整地謝落,發出了細微聲響。而那隻小蝴蝶呢?或許早已不敵近日強勁滂沱的風雨,即使沒有風雨的侵襲,自然的生命週期一到,牠再也無法駐足於任何一朵花上,終究要像每一朵落花一樣,墜落於天地之間。
人的生命是否也是如此?如蝴蝶盡情飛舞花叢,最後或逝於風雨,或自然死亡;如夏花美麗盛開,不久離開枝頭,化作塵土,在天地間來去匆匆,暫時委身間罷了。
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寫著:「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因而感嘆「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天地之廣闊與人生之短促、個人之渺小,形成強烈的對比,也引發了詩人的感慨,創作出千古不朽的詩篇。人生的有限與不可掌握,的確使人感到空虛茫然,這是從古至今人類所共同經驗的「無常之苦」。
除了無常的「行苦」,人的一生中,「生、老、病、死、愛別離、怨僧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等八苦,更如影隨形,揮之不去。
在人間出生、修行成佛的釋迦牟尼佛,和我們一樣經歷了人生的旅程,也體會到人的種種苦惱,他毅然離開父親為他所蓋的春、夏、秋、冬四個宮殿,離開富貴榮華的王子生活,而踏上修道之路,想找出解決生命苦迫的解脫之道。
佛陀走出了王宮,走進了廣袤的天地間,最後在菩提樹下覺悟真理,成為一個覺者。他活了八十歲,一生以大自然為教室,藉著種種譬喻,生動地說法,引導眾生尋找生命的依歸。最後佛陀在梭羅雙樹間入滅,留下了許多偉大的教法,指引著二千五百年後,同樣為「貪、瞋、癡」煩惱所苦惱的人們。
《和佛陀談天說地》出版七年了,儘管只是短短七年的時間,人世的變化依然劇烈,當初所寫的人、事、物,如今讀來彷若一夢。即使當時敘述的是「無常」,「無常」卻未稍停,不禁感到在蒼茫的人生之中,人是多麼難以掌握自己的生命。
今日自己還能自由地行走於天地,呼吸每一口來自四面八方的空氣,能看到四季的景色,感受與體會大自然的一切,從中印證對佛法的體悟,應心存感恩。
這本《和佛陀談天說地》的增訂版中,除了原有的「離塵世」、「覺有情」、「到彼岸」三個單元之外,增添了「遊人間」單元,重新撰寫了十篇新的文章,並將舊有的文章加以編輯、修改。希望藉此增訂本表達出「煩惱世間的超越、生命實相的覺照、紅塵人間的觀照,以及清涼彼岸的抵達之道」。
人生是短暫而不圓滿的,人間也有著眾多苦惱,但佛陀告訴我們,人身難得,應該好好把握,而人間就是最好修行的地方,我們應該利用這寶貴的人身,修習善法,轉染成淨,並發願在人間遍植清淨蓮花,莊嚴世界。那麼,我們就能不被匆促且憂惱的人生所苦,而能帶著微笑、自在地行過天地間……。
序一
天地間,有佛陀同行 釋見介
深秋,來到山上。
寂靜無人的深山,偌大的林間,只有風聲、蝶影與蟬鳴。我在尋找佛陀,也在尋找自己。
佛陀的身影早已走遠。然而,每當身處於大自然中,總感覺佛陀仍在這裡。他所留下的教誨,就在這廣闊的天地之間……。
佛陀的一生是在大自然中度過的:他出生於無憂樹下,成道於菩提樹下,逝世於沙羅樹林間。而長達四十九年的說法,更以恆河為中心,奔波於恆河兩岸,僕僕行道、教化眾生。
即使已相隔兩千五百多年,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葉,山河大地、風雨雲霧之中,仍傳送著佛陀的綸音。
佛陀善於運用大自然來說法,在南、北傳佛教經典中處處可見:
《心地觀經》說:「心如流水不暫住,心如飄風過國土;亦如猿猴依樹戲,亦如幻事依幻成;如空飛鳥無所礙,如空聚落人奔走」,生動地說明「心」是如何地剎那變化、捉摸不定。
《雜阿含經》中,則以恆河上的聚沫來譬喻諸法剎那生滅:「譬如恆河大水暴起,隨流聚沫。明目士夫,諦觀分別。諦觀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無堅實故。如是諸所有色,……,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告訴我們萬事萬物皆如恆河水面上乍現乍滅的泡沫,虛妄不實、轉眼幻滅。
不論是「色法」(物質)或「心法」(精神),佛陀皆巧妙地以大自然中常見的元素,如植物、動物或景觀等來解釋,告訴我們其本質是無常、無我的,無須執著。大千世界的「成、住、壞、空」,與有情眾生的「生、住、異、滅」,同樣皆須經歷「生起、維持、變異、壞滅」等過程。一切都只是因緣的生滅罷了!
大自然如一面明鏡,反映了人類的內心。藉由觀察自然,我們也了知自己的身心。
大自然也給了我們修行的啟發。經典中,佛陀常將之用來譬喻佛法,或藉此勉勵修行人:
例如《象跡喻經》說:「四聖諦於一切法最為第一,所以者何?攝受一切眾善法故,諸賢,猶如諸畜之跡,象跡為第一,所以者何?彼象跡者最廣大故。」以大象足跡的巨大,來彰顯「苦、集、滅、道」四聖諦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經集》則說:「溪水流動嘩嘩作響,海水流動靜默無聲。空虛發聲,滿盈靜默,愚者猶如半瓶水,智者猶如滿池水。」以溪水與海水的對比,來說明智者應學習自制,保持平靜。
於是,每每行經山巔水涯或平疇田園,佛陀的話語總浮現心頭。那些親切而生動的教導,指引著迷惘中的我。彷彿,佛陀正陪伴著我行過生死曠野,不曾遠去……。
今年四月,《和佛陀賞花去》出版後,受到許多讀者的支持與愛護。這本紀錄自己生活與回憶的小書,意外地引起廣大的迴響。從初夏到深秋,我撰寫著《和佛陀談天說地》,希望繼續和讀者分享佛陀以自然說法的教導。
本書共分「離塵世」、「覺有情」、「到彼岸」三單元。除了從大自然的一景一物中,反思生命的困境與突破的智慧之外;更嘗試從一些著名的佛經中,尋找對應大自然的經文,從中掘發「煩惱世間的超越、生命實相的覺照,以及清涼彼岸的抵達之道」。
這些經文,或許由於時空、語言的隔閡,讀者不免感到生疏。然而,只要我們願意多閱讀幾遍,你會發現,不論時代如何演進,人的煩惱從不曾減少;而滅除煩惱、獲得清涼的法門,其實佛陀早已在經典中一一訴說。
以開放的態度,從觀照外境而回觀內心,是佛陀一貫的教導。所以,讓我們一起啟程行腳於天地之間,也行腳於自己的身心之中吧!你將看見一個你不曾發現的世界。
序二
畫一幅心靈的風景 釋見澈
三年前第一次到美濃,不為紙傘、煙樓,也未去探望鍾理和;而是去看一片椰子樹林,那一片在見介師出家時,由她父親親手種下,現已綠蔭滿滿的椰林。
喝著清涼的椰子汁,見介師雀躍的心情寫滿在臉上,父親默然微笑地坐在一旁,我感覺到一股未說出口的、濃濃的親情,在他們彼此之間流動,那股透入心脾的清涼,何止是來自一杯椰子汁!頓時心中浮現了那片椰林的景象,椰風徐徐,吹逝了見介師出家十餘年的光陰,也把我吹進了她的回憶中。
走一趟美濃,我終於知道見介師在看到山河大地、花草樹木時,為何會有那麼多細膩的情感與啟發,因為她來自於如此美麗的小鎮,有著如此溫馨的家庭與童年回憶。而我只能在其中聆聽、感受,所畫的幾棵椰子樹,哪能表達出這父女情深的萬分之一?
一片椰子林表達了一個慈父的一生守護,一個出家女兒追求對佛法「勝解」的發心。它讓我不禁想起了去世多年的父親,當時決定護持我出家的不捨心情,懷著一股對父親的思念,我畫下那片椰林,以及見介師從小成長所住的老屋。它也成為我內心的風景,椰風吹來的是父親對我的叮嚀:「要好好修行,再回來告訴我你修到了什麼?」
畫著《和佛陀賞花去》的插畫,我看到了過去的自己,只是父親已不在林中等候我的歸來。
在探訪見介師的生命花園後,今年她又邀我一起去看日月星辰、蟲魚鳥獸。
這本《和佛陀談天說地》讓我再次從大自然中,探索生命的底蘊,和佛陀的智慧相遇。
有別於《和佛陀賞花去》的鉛筆畫作,這本書我用毛筆作畫,初次嘗試以水和墨渲染內心的風景,在濃淡之間,思惟佛陀的話語。例如:「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譬如大雨渧泡,一生一滅。」依著文中的描述,芭蕉雨的景象在宣紙上點點「滴」開……。
每一滴墨水彷彿包含了曾走過的山水風景,滴在無垠的心田上。每一滴墨水都即生隨滅,稍縱即逝,無法為我停駐。每一滴墨水也都是唯一的一滴,無法重新複製。在水滴的生滅中,我深深思惟生命的獨一性與無常性,傾聽了一夜芭蕉雨。
原來我所畫的一切,其實都只是當下的風景罷了。佛陀的法教歷經千百年,仍縈繞耳際,對照人生的處境是那麼貼切!而大千世界與自己的身心,又不斷在遷流變化之中,所有行腳過的山河大地,所見、所思、所聞的一切,以及後來所畫出的種種風景,都是剎那、剎那生滅的,我們所能掌握的永遠只有當下。
書寫與繪畫都是一種當下完成的儀式。見介師生命思惟與心情的書寫儀式,早已在文章中完成;而我所畫出的,是屬於自己生命的風情,也就在每一滴墨水滴落的當下得以完成。
從《和佛陀賞花去》到《和佛陀談天說地》,我們同時經歷了外境與內心對話、經典與自然相應的過程,成為生命中寶貴的經驗。
佛陀說:「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每個人的心就如一個畫家,能畫出一切身心五蘊的世間。要如何作畫,全在我們的一念之間。
行過天地間,蝴蝶飛來,又飛遠了,但「蝴蝶效應」仍在持續擴大中。閱讀這本書,你心中是否也有產生某種「蝴蝶效應」呢?若能跟隨著佛陀,用心地觀察大自然的一景一物,你也可以畫出屬於自己的心靈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