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世界範圍內其他地區金銀器相比,中國古代金銀器具有哪些特點?其價值應如何評價?
黃金和白銀,是金屬中「天生麗質」的貴族。黃金,擁有天然豔麗的色彩、炫目耀眼的光澤,以及錦緞一般清秀的紋理,其高雅華美,常使人有不敢逼視之感。白銀,則以其潔白清亮的色澤,素來象徵著純潔無瑕的高尚情操,為人們所謳歌稱道。正因為如此,活動地域包含今西亞、埃及和希臘半島的古地中海人近乎偏執地將黃金視為至高無上的太陽神的化身,而分布於今墨西哥、秘魯、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的古美洲人,則認為白銀象徵著脫俗冷豔的月亮之神。
黃金、白銀是古代最貴重的金屬,而用金銀加工製成的器玩,更是最華美珍貴的質料與最精緻繁複的技藝的結晶,富麗堂皇,光燦輝耀,具有財富和藝術的雙重價值。
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金銀製品出現於古地中海區域,在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北部的高拉遺址歐貝德末期(約西元前4000年)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金片製成的環、花飾和新月形飾物。在西元前2900年至西元前2370年前的薩爾貢時代的麥斯卡拉木都墓中出土的用嫺熟的細線刻鏤的假髮金盔,則突出反映了蘇美人精湛的貴金屬工藝。西元前1352年埃及新王國時代的圖坦卡蒙王陵──黃金之墓的隨葬品,標誌著古地中海金銀工藝發展的最高峰。
古代美洲亦是傳說中的黃金之國,在秘魯境內的一些西元前5000年左右的早期工場遺址內,就已經發現了錘打過的碎金片和精緻的鍛接金製品。而繼起的瑪雅文化、印加文化更是創造了相互關聯而又各具風格的金杯、金刀、金面具、金手套、人像等黃金製品,其種類與成就堪與地中海區域相媲美。
在世界範圍內,銀器的出現要比金器晚。迄今所見最早的銀製品仍然發現於古地中海區域,即美索不達米亞的拉格什(伊拉克)出土的製作於西元前3650年的銀壺,銀壺腹部淺刻獅子頭紋,口部還飾有同時期的古代文字。但銀器的製作在此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發展卻趨於式微,即便是在銀器的誕生地、文化高度發達的美索不達米亞也是如此。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波斯薩珊王朝時才全面改觀。
中國古代金銀器的起步比地中海區域和美洲要晚,除了一部分題材狹窄的佛道金銀製品外,中國古代金銀器中的裝飾品和器皿始終占居主流,鮮有用於宗教祭祀或禮儀大典。正是因為金銀裝飾品和器皿占居主流,金銀器的服務對象是人而不是神,中國金銀器因而也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民族特色。因此,中國本土金銀器與域外金銀製品的諸多差異,表面上看起來是造型裝飾各異其趣、工藝技術各有偏重,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卻是由於金銀器所依賴的文化背景與內涵不同的必然結果。
單就中國古代金銀工藝史而言,完全稱得上是一部絢麗多彩、華光四射的發展史,每一時代無不以其獨特的面貌卓然標舉,各領風騷。至遲在距今三千年前的商代,就已經出現了小型的黃金裝飾品。金銀器皿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這一時期的金銀工藝已有較大發展,但尚受制於青銅工藝。兩漢時期,金銀製品數量增多、品種增加、工藝也日趨成熟,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但金銀器皿仍較少見。魏晉南北朝和唐代的部分金銀器在造型、紋飾上都有濃郁的域外金銀器的風格,從中可見絲綢之路對中外文化交流的巨大作用。唐代是中國金銀器發展的繁榮鼎盛階段,這一時期不僅金銀器皿數量劇增,而且品種豐富多彩,其造型與紋飾風格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吸取域外因素並融會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唐代金銀器終於形成了獨立的風格。唐朝以後,中國金銀器的發展總勢趨於保守,但夾層技法、浮雕凸花、鏤雕等工藝的創制,則前所未見,堪稱宋代金銀器工藝的新特點。而源於生活的寫實性裝飾紋樣,也開創了金銀器清秀典雅的作風。明清以來,金銀器與寶石、玉器相結合的鑲嵌工藝盛行,造型愈趨多樣化,紋飾繁縟富麗,製作工藝也更為精細複雜,通體透射著富麗堂皇的珠光寶氣,在表現金銀器象徵的高貴與權勢方面,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中國金銀器的發展,具有自身的規律和鮮明的特點:
首先,中國金銀器追求高超的藝術性,創造了別開生面的藝術形式。中國金銀器本質上是一種貴族消費形式,金銀器的原料生產、製造過程、消費途徑由政府直接控制,特別是製造過程中往往不計工本,以表現王室貴族的審美趣味為能事,因而在工藝上達到了很高的造詣。與世界其他地區的金銀工藝相比,中國金銀器始終將審美價值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即便是實用性,也是巧妙地隱藏於審美價值之中,從而使人們在欣賞審美對象的形像、色澤的同時,引發出對現實生活的滿足。
其次,是追隨藝術內涵的嬗替,因「時」制宜地推陳出新。中國早期金銀器雖一度受制於青銅工藝,但卻不拘於此,終於探索創造出金銀工藝與青銅工藝相結合的精品佳構,體現了特定的時代精神。戰國以來,金銀器的傳統加工技藝雖已非常豐富,但此後各個歷史時期仍然依據各自時代的審美傾向和藝術內涵,選擇運用最適宜與最具表現力的加工方式,成就了自身的工藝特點,如漢代的焊綴金珠、盛唐的錘揲成型、宋元的夾層鏨刻、明清的鑲嵌堆砌等,令人歎為觀止。
其三,金銀器是一門開放的藝術,民族特色與文化交流始終是源頭活水。在中國金銀器處於草創階段的商、周時期,四川廣漢三星堆的黃金面具與金杖便展示出強烈的域外因素。春秋戰國時期,內蒙古阿魯柴登匈奴貴族墓出土的鷹形金冠帶則呈現出草原遊牧生活的剽悍風采。秦漢建立了高度統一的中央集權政治,但在金銀細工上,仍著意兼收並蓄各民族工藝的合理成分,很多地區漢墓中出土的猛獸搏鬥紋金帶扣,便是斯基泰文化影響中國的重要佐證。魏晉南北朝以降至隋唐,中國金銀工藝更在堅持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大膽吸收異域文化,創造了中西文化交融的光輝典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中國金銀工藝發展史上每一幕繁盛景象,都是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由來已久的巨大包容性與開放性的見證。
一部濃縮的中國金銀器發展史,正是中國金銀匠作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融合各民族傳統金屬工藝精華,同時借鑑異域先進文化的積極因素,逐步摸索創造出富有民族特色的金銀工藝,使審美與實用、造型與裝飾都達到高度和諧統一,並使之成為反映上流社會審美趣旨與文化傾向的歷史。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古代金銀器的成就足以和地中海區域與古代美洲的金銀製品鼎足而三,在世界工藝美術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