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槍有槍,要炮有炮
1. 槍聲陣陣,炮聲隆隆
不知是有些人別有用心地故意隱瞞,還是專家們學問不夠好,又或者是宣傳得不夠,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重要的歷史史實被很多人遺漏、忘記了,那就是中國軍隊使用槍炮的情況。一八四○年鴉片戰爭,英國人帶著槍炮打上門來時,很多人認為當時中國軍隊用的全是要你命老三樣:大刀、長矛、弓箭。實際上不是,當時英國軍官在那邊大喊fire(開火)的時候,中國這邊也是開槍的開槍、打炮的打炮,火力還非常猛烈。
現在問大家一個問題,鴉片戰爭時,是清軍的槍多,還是英軍的槍多?有人以為是英軍槍多。其實不是,當時中國軍人手裡的槍,比英國人多多了,同時炮也比英國人多。
當時清軍的武器配置,除了少數省份的軍隊,一般都是一百個士兵配五十把槍,廣東士兵的配槍率最高,一百個人六十把。當時廣東的士兵如果是五萬人,那就有三萬支槍。沿海其他的軍隊,即使是按一百人五十把來算,槍也多得不得了。而英國軍隊人數最多的時候是兩萬,也就是他們只有兩萬支槍。所以清軍手上的槍加起來,是英國的好幾倍。
至於大炮,捲入戰爭的沿海地區,清軍總共有大炮將近一千門。虎門當時有六個炮臺,重型大炮平常是兩百一十二門,其中九千斤重的大炮一門,八千斤重的大炮二十三門,七千斤重的大炮四門,六千斤、五千斤、四千斤重的大炮多得是;這麼說吧,超過百分之七十的是一千四百斤以上的。後來林則徐佈署戰備,又添置了幾十門,仗打起來的時候,虎門實際上有三百門左右重型火炮。順便說一下,林則徐這個人很有意思,籌措戰備買軍火他從來不拿政府的錢,都是讓當地的老百姓捐款,但官員的吃喝都是由政府財政支出。
而英國軍隊的大炮,總共只有七百門不到。
雖然清軍的將近一千門大炮分置於沿海各地,被攤薄了,但英國軍隊每次打仗也不是把所有大炮都用上。一八四二年的吳淞、寶山之戰,開始時雙方先進行了激烈的炮戰,當時清軍的大炮是一百八十一門,英國軍隊只有一百六十八門。
如果這還沒嚇著你的話,那我再告訴你一件事。明朝末年李自成打進北京,崇禎皇帝跑出宮,最後在煤山上吊自殺,你可知道他出宮時手上拿的是什麼武器?你以為是像金庸《碧血劍》裡寫的,拿了一把寶劍嗎?錯了,他當時拿的,是一把手槍,並且還是連發的哦。
實際上,地球上的第一聲槍聲、第一聲炮聲,都是在我們中華大地上響起的。真實的歷史總是讓人害怕。中國在明清兩朝鑄造的大炮,應該有十萬門,鑄造的火槍,應該有三十萬支。你別把眼睛睜得大大的,說我在胡吹。我就是怕你覺得我說大話,才給了你一個保守的數字,如果按史料上寫的告訴你,你可能真的會被嚇著。根據《明會典》記載,明朝在開國後的一百三十七年內,每三年造大炮三千門、火槍三千支,那麼僅僅在明朝前期,中國就造出了十三多萬門大炮,十三多萬支火槍。再加上後來造的,中國在明清兩朝的槍炮數量,真是海了。
接下來你可能會問:既然我們的軍火製造業這麼發達,既然鴉片戰爭時清軍的槍、炮、人都比英國多,那為什麼我們還被打敗了呢?廣告之後,馬上回來。
2. 廣告
一八二○年廣州市民住宅區,一辮子男肩扛火槍,身背野雞、山鹿、野兔等獵物,雄赳赳氣昂昂地到了家門口,一小腳女喜滋滋地出門相迎,她一邊從辮子男身上拿獵物一邊道:「又打了這麼多,辛苦你了。」辮子男坐下,托著火槍槍托作瞄準狀:「有了這把槍,打獵一點也不辛苦。」小腳女對著鏡頭,作賣力吹捧狀:「自從咱家添置了這把火槍,我家的野雞、野兔成天吃不完。」辮子男一手輕撫鋥亮的槍身,一手豎大拇指:「大清牌火槍,火力猛、打得遠,是你打獵防身、殺人滅口的好幫手!」
一名七八歲的小孩蹦蹦跳跳地,用天真的口氣提醒:「想要讓人絕戶,不要忘了還有將軍牌大炮哦。」三人作幸福狀進門。
一個低沉的男中音在畫面外響起:大清火槍,源自歐美,至尊品質,人擋殺人,神擋殺神,偷自軍營,品質保證。為防備官府追捕,購買時請用眼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