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祖呼為老祕書──清初內祕書院首任大學士范文程
開始的時候,皇太極對范文程起草的文稿,還會瀏覽一下,後來看也不看就批准下發。他說:「我相信范章京不會出錯。」史稱皇太極每次召見范文程,商議政事的時間都特別長,深夜不得回家是常事。就是回到了家裡,也常常來不及吃飯和休息,即被馬上召回宮中。
他出身名門,是宋朝名臣范仲淹的第十七世孫。
他滿腹經綸,聰明多智,是皇太極的政治祕書和主要謀臣。
他一生歷清四世(努爾哈赤、皇太極、福臨、玄燁)而佐其三主(努爾哈赤、皇太極、福臨),功績堪比漢之張良、明之劉基,於是有人說他是遠見卓識的謀略家。很多歷史學家甚至把他譽為「歷史上十大謀士之一」。
作為漢人,他輔佐清初幾代帝王,為大清入主中原、開創帝業立下了不朽功業,於是有人又說他是一個大漢奸。
他就是明末清初一代名臣,漢族文官中最突出的代表人物,被「列祖呼為老祕書」的清初內祕書院首任大學士范文程。
一、歸順後金政權
范文程,字憲斗,漢軍鑲黃旗人,祖籍江西。明朝洪武年間,范文程先人獲罪,全家從江西流放到當時的邊陲重鎮遼東都司的瀋陽衛,范氏自此成為瀋陽人。范文程生於明萬曆二十五年(一五九七),卒於清康熙五年(一六六六)。他是清初內祕書院首任大學士,也是清王朝主要開國元勳之一。
范文程少年好學,聰穎敏捷,善於謀略。十八歲時,與其兄范文寀同為瀋陽縣學秀才。明萬曆四十六年即後金天命三年(一六一八),努爾哈赤攻陷撫順,范氏兄弟歸順後金,受到善遇,從此追隨努爾哈赤,參與了攻打瀋陽、遼陽、西平、廣寧等戰役。
關於范文程歸順後金,清史上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主動說,一種是被動說。前者說范文程考上秀才後,正趕上努爾哈赤攻陷撫順,范文程就和他哥哥一道去見努爾哈赤,也就是毛遂自薦,主動請求加入後金政權。努爾哈赤接見了范文程,知道他是名門之後,很高興,就對眾貝勒說:「此名臣後也,善遇之!」(《碑傳集》卷四)後者說努爾哈赤攻克撫順等地時,縱兵大肆擄掠,事後論功行賞,將所得人畜賞給眾軍,並將其降民編為千戶,范氏兄弟亦在降民之列。由於范文程長得又高又大,引起努爾哈赤注意,便招至席前問話。估計他給努爾哈赤留下的印象很好,於是將他留在身邊工作。
范文程歸順後金之後,雖然比別人幸運,受到努爾哈赤的「善遇」,但他的才能真正受到賞識和重用,還是在皇太極執政之後。
二、內祕書院首任大學士
天聰三年(一六二九)四月,皇太極欲以歷代帝王得失為鑑,提出「以武功戡亂,以文教佐太平」(《清太宗實錄》卷五),設立了一個供儒臣辦事的場所,名為文館。通過考試,范文程等人被選入其中,參與帷幄,成為皇太極主要謀士之一。
文館設置之初,尚無專官,入館辦事的人員,有的被授予參將或遊擊的稱號,統叫「榜式」或「巴克什」(天聰五年之前,榜式或巴克什具有兩種含義,一是對一般文臣的稱呼,二是作為榮譽稱號,賞賜給有突出貢獻的文人),未授稱號者叫「秀才」或「相公」。「榜式」或「巴克什」不是官名,只是一種榮稱;「秀才」或「相公」也不是官,所以誰是官誰是民難以分清。文館內部官民雜處,遇事吵吵嚷嚷,辦事也不成體統。這種組織狀況與它所要承擔的任務顯然是不相稱的。崇德元年(一六三六),皇太極將文館改為內三院。
內三院是內國史院、內祕書院和內弘文院的總稱,它和天聰五年(一六三一)八月設立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合稱三院六部。內三院雖然是由文館改名而來,但其組織和職掌比文館更完善更擴大了,是皇太極仿照明朝內閣之制設立的一個國家正式行政機構。
內三院設立之初,由八承政分管院務。同年五月更定內三院官制,范文程為內祕書院大學士,進世職二等甲喇章京。范文程雖係儒生,但相貌堂堂,體格魁偉,很像一員虎將。他臨陣不懼,隨軍從征時,奮勇衝殺,又能言善辯,足智多謀,因而立下功勞,被授予遊擊世職。天聰七年(一六三三)八旗置固山額真時,眾議又首推范文程。知人善任的皇太極卻認為:「范章京才誠勝此,然固山職一軍耳,朕方資為心膂,其別議之。」(《碑傳集》卷四)不願讓他離開文館。由此可見,范文程早已被皇太極內定為親信重臣使用,至此時任命他為內祕書院首任大學士,就在情理之中。
清政權入關前後,內三院的職掌雖然稍有差異,但一開始就分工明確。內國史院主要負責記注皇上起居、詔令,收藏御制文字,凡皇上用兵、行政事宜,編纂史書,撰擬郊天告廟祝文及升殿宣讀慶賀表文,纂修歷代祖宗實錄,編纂一切機密文移及各官章奏;掌記官員升降文冊,撰擬功臣母妻誥命印文,追贈諸貝勒冊文,凡六部所辦事宜,可入史冊者,選擇記載,一應鄰國遠方往來書札俱編為史冊。內祕書院主要負責撰擬與外國往來書札,掌錄各衙門奏疏及辯冤詞狀,皇上敕諭文武各官敕書並告祭文廟,諭祭文武各官文。內弘文院主要任務是注釋歷代行事善惡,進講御前,侍講皇子,並教諸親王,頒行制度。除此之外,在順治元年(一六四四)設立通政使司之前,內三院還要負責公文的收發傳遞。
綜觀內三院的職掌,即可得知:原來文館的主要任務「翻譯漢字書籍和記注國政」,此時已降為次等事情,說明它不但比以前的文館組織更健全,而且擴大了職權範圍,是內閣成立之前清朝的最高行政機構。當然,那時在內三院之外,另有議政王大臣會議,也沒有建立起類似明朝內閣那樣的票擬制度,所以就內三院這個機構本身來說,其權力地位又是很有限的,只不過終日忙於文墨之事而已,主要是作為皇帝的機要祕書班子兼顧問集團,直接為皇帝服務。但由於大學士們都是皇帝的親近重臣,他們每日侍從於皇帝左右,為皇帝出謀獻策,所以又能參與一些重大政務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