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水滸傳》是我的看家書。
看家書云云,源於上世紀90年代,導師陳衛平先生跟我說的一席話。陳先生說,每個讀書人都有特別有心得的書,可以名之為看家書。陳先生提到,他的老師也就是我的太老師馮契先生特別精通《純粹理性批判》,而他自己則喜歡《莊子》。
如果哪一本書能夠稱得上我的看家書的話,大概非《水滸傳》莫屬。
二百多年前,我的祖先從江西逃荒到濱江臨海的南通墾殖。祖父以上的人們都不識字,父親一輩在解放以後讀過小學就開始輟學種地了。上世紀七○年代,我十歲時,開始讀書,家裡能找到的只有一套供批判用的《水滸傳》。此後,這套書一直陪伴著我,沒事時經常翻翻。常常想,我何以成為今日之我,除了生活閱歷積累的經驗影響之外,大概與所讀的書有關,而首當其衝的書則是《水滸傳》。
小時候,讀《水滸傳》,很喜歡阮小七的一句話:「這腔熱血,只要賣與識貨的。」少年不識愁滋味,每每為欲望、激情、理想所驅使,總覺得天下之大,英雄輩出,無不可為之事。
而立之年後,讀《水滸傳》,喜歡宋江的一句話:「我自從上梁山泊來,大小兄弟,不曾壞了一個。」兄弟情義常在,是下層社會的理想,實際上很難做到。宋江說完這話,就處死了在陳橋驛飛刀殺了廂官的手下兄弟;征方臘,更是死掉三分之二的兄弟;最後,為了身後名,宋江還毒死了最忠誠的小弟李逵。
不惑之年,讀《水滸傳》,喜歡智真長老說的話:「徒弟一去數年,殺人放火不易。」江湖中人法外橫行,在我們看來逍遙已極,在高僧眼裡卻不過是「泥沙堆裡頻哮吼」的眾生而已。殺人放火不易,包含著對人生不易的深切同情和不得已。遠出不易,殺人放火不易,終年征戰也是空,人生之命運可悲可嘆,同情、譏諷、無奈甚至讚嘆兼而有之,難怪魯智深聽了默默無言。
《水滸傳》猶如交響樂,混雜著多種格調,在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心境能夠讀出不同的感受。也許再過幾年,還會有新的體會。解讀這樣一本構成精神世界底色的書,恰如魯迅先生所說:「抉心自食,其味自知。」現在,大家都在說「文化自覺」、「文化反省」,但真正的自覺和反省是很不容易的。多年前,在我碩士論文答辯時,王家範先生曾經問:「為什麼選擇《水滸傳》來寫?」我答道:「禮失而求諸野,要在梁山好漢身上尋找中國文化的理想人格。」王先生當即道:「《水滸傳》中只有土匪,沒有理想人格。」當時不甚以為然,多年以後卻覺得先生目光如炬。常言道,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還是有一定道理的。魯迅先生曾說,我們每個國民身上都有三國氣和水滸氣。前者是奸詐,後者是暴力,核心是以強凌弱。這是我們文化的弱點,也是妨礙我們走向公民社會的坎兒。
本書的解讀即是近年來我讀《水滸傳》的心得,主線是江湖中人的相處之道。盜理者,強盜邏輯也。江湖中人即是盜,按照莊子的說法,盜亦有道。這一類道,大抵「百姓日用而不知」,沒有明文規定,大家都很默契地在做,可以名之為「潛規則」。盜有小盜,也有大盜。大盜指高居廟堂之上的皇帝和大臣,也就是莊子所謂的竊國者。所以,本書所講的盜理,除了黑社會分子的相與之道,也包括上層精英的治國安邦之道,從中可以窺探傳統社會秩序由治而亂的原因以及亂世眾生的心態。
本書的系列文章曾在《南通廣播電視報》連載,也曾以「海岸驚濤」的ID在天涯論壇的煮酒論史欄目以「《水滸傳》讀後讓筆者哭得死去活來的40問題」的標題貼出,讀者和網友反映非常熱烈,不少意見對我很有啟發。負責插圖的孫樂中先生繼《神經:西遊成功學》後,再次貢獻出他的漫畫精品,為本書增色許多。寫作此書期間,責任編輯王海濤先生幾乎每天都與我電話交流,他的勤勉和負責讓我覺得是在做一件很有價值的事情。我的妻子李霞,為了支持我的寫作,近年來幾乎承擔了所有家務。此外,中文專業出身的她還分擔了不少校對、潤色文字的工作。一本書的完成,對於我自己是生命的消耗,也離不開眾多支持者的心血,在此一併感謝。
接下來,該解讀《三國演義》了。
成雲雷
於南通廉政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