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三國「快男」于禁
*繞著彎子說這麼多,其實就是想說,于禁就是幸運的「曾軼可」。
*當一個人把活著作為第一選擇時,他是不是捨棄了很多比活著更有意義的東西?
*整曹植,整曹洪,整魏諷,整丁儀,曹丕都有絕招,但是都遠遠不如整于禁來得有藝術性。
于禁悼詞
于禁,生年不詳,二二一年因病去世。泰山巨平(今山東泰安)人,官至左將軍,封益壽亭侯,諡號厲候。于禁在一九四年投奔曹操,成為曹魏集團的萌芽力量。破黃巾,討呂布,攻張繡,于禁所向無敵,官渡之戰立奇功,成為曹魏集團的骨幹。于禁以法家思想治軍,殺氣騰騰,持軍嚴整,降服故友昌豨後又以法斬之,曾帶領數十人奉命解除朱靈軍權。二一九年,關羽包圍樊城,于禁率七軍馳援,遭遇漢水氾濫,向來以軍法嚴格要求別人的于禁,放棄抵抗而投降,關羽敗逃後,于禁滯留東吳,二二一年,于禁被孫權作為「效忠」曹魏的道具,引渡回國。曹丕以「于禁降敵,龐德義死」的高陵畫像羞辱他,他因此發病而死。
以法立威名,時窮節全失,
成敗亦偶然,英雄皆傳說。
一 三國「快男」
《三國演義》裡的超級菜鳥──
《三國演義》裡,劉備一方的武將大都光芒四射,至於關張馬黃趙,那更是與日月同比輝。而曹操一方的武將,大多是暗淡無光,只有張遼、許褚、典韋勉強還算是有點兒「星光」。至於于禁,更像是一個菜鳥。第五十八回,馬超向曹操「挺槍直殺過來」,于禁出迎,八、九個回合就被淘汰,張郃出陣,硬是打了二十個回合,再後來曹洪更是發揮出色,居然堅持了四、五十個回合。馬超面前,曹洪和張郃是菜鳥,按照回合比例,于禁則是超級菜鳥了。緊接著後面第五十九回,于禁從背後射了馬超一箭,居然被他閃過去,還把自己人李堪給射死了,馬超回馬來殺于禁,于禁嚇得拍馬便走。這個喜劇一般的戰鬥場面,在突出馬超神勇的同時,也說明了于禁是一個垃圾武將。菜鳥本來沒有錯,但是菜鳥出來領兵就是錯了。第四十五回,「群英會蔣幹中計」,曹操斬了蔡瑁張允,于禁和毛玠接替二人帶領水軍,其結果大家都知道了。第四十六回,羅貫中藉諸葛亮之口表達了對菜鳥于禁的不屑:「吾聞曹操換毛玠、于禁為水軍都督,這兩個手裡,好歹送了水軍性命。」
《三國演義》裡的超級菜鳥于禁在曹魏集團裡其實是一個超級大咖(當然投降關羽後一文不值了)。于禁與樂進、李典、呂虔同屬於曹操時期的早期重要將領,多次攻城拔寨,斬將殺敵,深得曹操器重。
據《三國志》,二○六年曹操上表為于禁、張遼、樂進三人請功,說于禁三人「武力既弘」(武功高強),那于禁絕不會還不如史書上無任何武功記載的曹洪。論武功,于禁可能不是馬超的對手,但是絕對比曹洪高,甚至可能還比張郃高。張郃,在正史裡也是「以巧變為稱」。《三國志》有一個特點,對武功高的人都有明文記載,可是《三國志》並未描述張郃的單兵作戰能力,倒是多次提到于禁斬殺敵將。曹操在那次請功時還說于禁等人「無堅不陷」,哪裡有困難往哪裡去,看來于禁也不是一見馬超就「拍馬便走」的膽小鬼。據《襄陽耆舊記》(東晉‧習鑿齒),蔡瑁投降曹操後,官運亨通,「遂為魏武從事中郎、司馬、長水校尉、漢陽亭侯」,最後壽終正寢。另據《三國志‧江表傳》,蔣幹雖勸降周瑜失敗,但並無盜書中計之說。既如此,便無于禁帶領水軍一事。赤壁之戰,于禁應該沒什麼責任。
那次請功,曹操是把于禁排在第一位的。即使是在《三國志‧樂進傳》裡,在記錄請功的結果時也是把于禁排在第一位:「於是禁為虎威(將軍);進,折衝(將軍);遼,盪寇(將軍)」。
曹操時代,外姓將領鮮有都督大軍遠征者,能做個前鋒就算是重用了。張郃、徐晃大多是被夏侯淵都督,張遼大多是被夏侯惇都督,樂進多和李典、張遼等組合使用。當然,戰事頻繁時,曹家班忙不過來,外姓大將就有機會領一小股部隊過過元帥的癮。例如,張遼曾經都督張郃、牛蓋深入天柱山討伐小蟊賊陳蘭、梅成,帶的兵肯定不多。可是,于禁是個例外,二一九年,曹操一下子拿出七支部隊讓于禁帶領去和關羽過招。樊城,與劉備和孫權的地盤接壤,曹操必須派最有能力也最靠得住的人去,這個人,他選擇的是于禁。《三國演義》第七十回,「水淹七軍」的「七軍」,羅貫中只說「七支重兵」,「皆北方強壯之士」,並沒有說有多少人。可是,《三國志‧呂蒙傳》中記載:「魏使于禁救樊,羽盡禽(擒)禁等,人馬數萬」,看來,于禁當作大禮送給關羽的「七軍」,是真正的「重兵」。
曹操時代,能帶這麼多士兵的外姓將領,唯于禁一人而已。
曹操為什麼如此器重于禁呢?
專家炒作的「快男」──
那天在某地看到一選秀節目的海選場面,好傢伙,比官渡之戰赤壁之戰襄樊之戰漢中之戰的人還多!那麼多人選秀,進十強的才有幾個?哦,十個!可是,誰能說出二○○九年全國「快女」(中國大陸的選秀節目)十強中,其中有一個曾軼可。曾軼可在進前七時被淘汰了,可是現在似乎她最紅。為什麼?專家推薦唄!傳說中的「中國校園民謠之父」高曉松和所謂「中國原創音樂教父」沈黎暉使出吃奶的勁來力挺曾軼可,「臺灣偶像男孩之父」包小柏不滿曾軼可晉級憤然退出評委團,更讓大眾對曾軼可產生了興趣,結果,唱歌綿羊音的曾軼可紅得一塌糊塗。
繞著彎子說這麼多,其實就是想說,于禁就是幸運的「曾軼可」。當年埋沒行伍之間的他經專家炒作,成了曹操初期提拔最快的「快男」。三國時候,想通過從軍博取功名的人比今天做「快女」夢的人還多,可是,在講究名氣門第的東漢末年,是金子卻被埋在死屍堆裡的將才又有多少!曹操的三十萬青州軍裡,難道沒有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于禁」嗎?
這個力挺于禁的專家,就是在《三國演義》裡被諸葛亮罵死、實則壽終正寢的王朗。王朗當時是曹操的司空軍事(相當於總後勤部或總裝備部總司令),絕對核心人物,並且他以學識著稱,資格又老,是曹軍內部的權威專家。
于禁出生在泰山腳下,沒有什麼背景,規劃人生時,他似乎只有兩個選擇:做泰山石敢當或做泰山挑夫。做泰山石敢當需要有法術,于禁肯定沒有。做泰山挑夫太累太苦,于禁似乎不情願。
濟南、樂安的黃巾賊徐和、司馬俱絲毫不怕泰山奶奶的法力,在泰山周邊大搞恐怖活動,濟北鮑信招募反恐部隊。鮑信,泰山郡平陽縣(今山東省新泰)人。在今天,從新泰乘車去泰山,走京福高速公路,不到一個小時的路程。鮑信給新招募的士兵點名,一個叫于禁的士兵,腰板挺直,目光鋒銳,聲音洪亮,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一問,于禁和他是老鄉,親不親,家鄉人,他就給了于禁一個不大不小的「官」:都伯。都伯是曹操創的一個「官」,曹操在〈步兵令〉裡說:「伍中有不進者,伍長殺之;伍長有不進者,什長殺之;什長有不進者,都伯殺之。」五人為「伍」,領頭的是「伍長」;十人為「什」,領頭的是「什長」;都伯,相當於後來的百夫長,是統帥百人的最下級軍官。唐代詩人楊炯有詩為證:「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從一開始,于禁的「殺氣」就被鮑信發現了,所以讓他做可殺「什長」的都伯。可是,沒等于禁開禁殺人,他的鮑老鄉就因為救曹操而被黃巾賊殺了。曹操高額懸賞鮑信的遺體,未找到,他就找人用木頭刻了鮑信的模樣,然後祭奠山寨版鮑信。
這一天,曹操正對著山寨版鮑信傷心,有人來報:泰山那裡有一個叫于禁的,領來了六、七十人,說是鮑烈士的部下。雖然按照曹操的〈步兵令〉,都伯手下都應該有一百個人,可是,因為戰鬥減員,都伯手下往往只有六、七十人。曹操才懶得問于禁是誰呢,他說:「把這個『于』什麼,編進景興(王朗的字)的部隊裡吧,他管著後勤軍需,虧不了鮑將軍的部下!」過了幾天後,王朗來找曹操,神神祕祕地說:「主公,有一個叫于禁的兵十分了得……」曹操眼裡的兵就是螞蟻,他問:「于禁是誰?」王朗說:「這個于禁,以前在允誠(鮑信的字)手下做都伯,前幾天來投奔主公……」曹操這才恍然大悟,依稀回憶起是有這麼一回事兒。王朗說于禁具備大將軍的才能。曹操笑了:「有這麼誇張嗎?我自己還不是大將軍呢!」當時的大將軍是袁紹。
王朗說一個都伯能做大將軍,和說小鄰長能做行政院長一樣不靠譜,他這樣說很明顯有炒作的意味。《三國志》上說王朗「著易、春秋、孝經、周官傳,奏議論記,咸傳於世」,看來他善於搞宣傳,應該精通炒作學。他要是不這樣炒作于禁,曹操能注意于禁嗎?為什麼王朗如此熱衷炒作于禁呢?紅包?《魏書》上說王朗清儉自律,親家的禮他都不接受,更不用說于禁了。再說于禁可能也拿不出錢來。「潛規則」?更不可能了。那就只能說王朗是伯樂了。《魏略》上說,王朗「常譏世俗有好施之名,而不恤窮賤」,如此看來,王朗是「恤貧賤」的,于禁當時應該是屬於「貧賤」階層的。可是,數不勝數的「貧賤」,王朗又為何唯獨極力推薦于禁?應該說是王朗對于禁有惺惺相惜之感。《魏略》記載,王朗「多威儀」,王朗長有一張法官臉,相由心生,王朗應該具有法學傾向,後來他在曹丕稱帝後做了御史大夫,負責全國執法和檢察工作,更說明他是一個法學家了。這樣的一個人,會喜歡怎樣的人呢?答案是很明確的。于禁表現出下級軍官中難得的法學傾向,被王朗發現了。
有王朗這樣的專家推薦,沒有家世背景的于禁,很容易就成為「快男」了。最起碼,于禁很「快」被曹操叫去面試考察了。很多人才不是連個面試機會也得不到嗎?三國「快男」于禁從此乘上了人生的「快」馬,春風得意馬蹄疾。
從未上市股到績優股──
兗州的曹軍,議論紛紛,說一個叫于禁的小子,泰山奶奶保佑他,被曹操一下子提拔成了軍司馬。軍司馬,千石秩的官,和縣令同級,可以配公車,帶儀仗。曹操一見于禁,就讓他做了軍司馬,當時,夏侯淵是和曹仁是別部司馬,于禁與二人成了同級幹部。三國「快男」于禁提拔得真「快」啊!
軍司馬帶的儀仗是斧,象徵懲戒之權。很明顯,同樣具有法家思想的曹操一眼看中的是于禁的法治才能。這時的曹操,事業剛剛起步,誰加入他的隊伍,誰就是未上市股。于禁幸運地成為曹操手裡的一隻未上市股。未上市股往往是潛力股。于禁也真得像曹操在二○五年為他寫的請功書裡寫的那樣「當敵制決,靡(無)有遺失」。對陶謙:他攻下廣戚(今江蘇省沛縣城東一帶);對呂布:他在濮陽城南打敗呂布二營人馬,不久又獨自率部在須昌戰勝高雅,最後又在下邳見證了呂布的被擒,又和曹仁、史渙攻打支援呂布的眭固,斬了眭固;對袁術:他包圍袁術集團的骨幹橋蕤,斬了其麾下四將;對張繡:他先後從征到宛和穰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立下赫赫戰功;對黃巾賊:他更是一點都不含糊,有一次曹操的大營在汝南遭到劉辟、黃邵等黃巾賊的偷襲,他率軍全殲來敵,斬了黃邵等人,盡降其眾;對叛將:他與臧霸等攻梅成,梅成舉眾三千餘人投降,他一走,梅成複叛,與另一叛將蘭成聯合起來,于禁督運糧草,幫助張郃平叛,他又奉命進攻昌豨,迫使其投降。
曹操早期,哪一個戰場沒有于禁的身影?不對呀,好像還沒提到生死攸關的官渡之戰呀!官渡之戰時,于禁幹啥去了?官渡之戰,于禁有大手筆,做英雄楷模巡迴報告會去了。
大漢天子到處跑,「忠誠」曹操迎許昌,唯恐聖上累身子,曹操代君發號令。曹公的陽光,普照著西達關中,東到兗、豫、徐州,黃河以南,淮、漢以北的大部地區。看來,皇帝這個道具確實有用。占據黃河以北的袁紹不高興了。他極端仇視曹操的事業,想把皇帝這杆大旗搶過來。他任命審配、逢紀主持軍事,田豐、荀諶、許攸充當謀士,顏良、文醜擔任將帥,調動十萬精銳步兵和一萬騎兵,從鄴城出發進兵黎陽(今河南浚縣),陳兵黃河北岸。天啊,不得了啊!黑雲壓城城欲摧,黃河北岸的甲光真晃眼。戰?退?和?降?許昌的城磚也在考慮自己的退路,甚至有人已經偷偷地給袁紹寫去了表忠信。
二○○年三月,袁紹手下大將顏良率領著郭圖、淳于瓊,渡過黃河,包圍了白馬(今河南滑縣)。曹操採納荀攸的聲東擊西之計,決定派一小股部隊,前往延津,做出要渡河的架勢,吸引袁軍主力,然後曹軍主力再襲擊顏良。派誰去延津做唬弄袁紹的過河卒子呢?形形色色的「卒子」當中,最難選的就是「戰卒」。前往延津的「戰卒」招聘條件至少有三條:第一,忠誠,要是牆頭草去了,倒向袁紹一方,那就是《三國演義》中周瑜的「賠了夫人又折兵」了;第二,能幹,要是窩囊廢去了,一觸即潰,那就起不到牽扯袁軍主力的作用;第三,善於統兵,當時失敗的空氣彌漫在曹軍上下,軍心不穩,要是都讓士兵跑光了,那也完不成任務。
「卒子」們說:當什麼「卒子」也不要當「戰卒」。「飯卒」能吃一頓,「婚卒」能談情說愛,「戰卒」則遭遇生死劫。曹軍內部,將士們議論紛紛:有人說,既是做誘餌,那就不是主要戰場,不會立什麼大功的;有人說,既是誘兵,兵力不會有多少,可是引誘的卻是袁軍主力,這可真是老鼠和貓做遊戲──玩命啊!
曹操愁壞了,第一,「戰卒」不好選,第二,選出來的不一定願意幹,強扭的瓜不甜,派一個不情願的人去,執行力不強,容易產生「內耗」。就在曹操愁眉不展的時候,于禁站了出來,大聲說:「泰山于禁願意領兵前往延津!」「太祖征袁紹,紹兵盛,禁願為先登」,「願」是「自願」的意思,說明于禁是主動請纓,勇氣可嘉。當時,于禁可能還寫了血書,曹操「壯之」,於是就精選了二千步騎,交給于禁。
袁紹渡過黃河,進攻延津,因為他聽說曹軍要從這裡渡河。黃河,中華民族的搖籃。可是,在這個搖籃裡,中華兒女又開闢了多少戰場呢!袁紹派軍猛攻,竟然拿不下于禁堅守的延津。曹操也唯恐「戰卒」被消滅,急忙派樂進帶領三千人支援于禁。按道理說,力量加強了,應該繼續固守。可是,這時,于禁顯出了卓越的一面,他判斷延津絕對守不住,鑑於袁紹親率主力前來,行動一定緩慢,決定主動攻擊。於是,在于禁的規劃下,五千步騎以最快的速度,偷偷地繞過了袁紹的主力,接連攻打延津北岸向西的袁紹軍三十幾座營區,展開火攻,斬殺並俘虜了數千袁軍,擒獲何茂、王摩等二十幾員袁將,使袁紹還沒有出師就遭到了沉重打擊,袁軍為了對付于禁的游擊戰,被迫重新整編,影響了進軍的速度。
「戰卒」不再是「過河卒子」,成了改變戰爭走向的主角。于禁這次出擊,狠狠打擊了袁軍的士氣,讓曹軍看到了袁紹原來只是一隻紙老虎,士氣馬上上來了,為後來的官渡會戰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白馬,關羽在張遼的配合下,一戰斬顏良,威震天下。可是,如果沒有于禁苦守延津,吸引袁軍主力,關羽能有機會衝到顏良馬前嗎?《三國演義》大肆渲染關羽白馬斬顏良的神猛,對于禁在延津的表現隻字未提,是擔心于禁有勇有謀的表現掩蓋過關羽,這對文學創作來說是合理的,但是對於歷史,卻是一種嚴重誤讀。
「聽」完于禁的「戰鬥在延津」的巡迴演講,王朗笑呵呵地對曹操說:「我看人還行吧!」曹操點點頭,他佩服王老的識人之明,便不厭其煩地給于禁升官。官渡之戰,于禁就已經是裨將軍。裨將軍雖然是最低一級將軍名號。但是于禁卻由此實現了人生的一大飛躍,他不再是一個「兵」,而是「王侯將相」中的「將」了。何況,裨將軍通常都有權參與軍中帳議,是主帥的重要幕僚,于禁滲透進了決策層,不再是單純的執行層。以泰山腳下的芸芸眾生中的一員為起點,從一九二年曹萌芽時期的未上市股起步,于禁成了曹魏集團中的一隻績優股。
在率七軍增援樊城前,于禁已是正七命左將軍,距離八命四征將軍只有一步之遙。于禁帶領七軍南下,威風凜凜,浩浩蕩蕩。在為于禁召開歡送會時,有人和于禁說:「於將軍,等你從樊城回來,你就會提拔成征東將軍了,到時你得請一頓啊!」馬上有人不願意了:「誰說是征東?我看是征南!」征東或征南將軍,下一步再提拔就是驃騎將軍和大將軍了。看來當初王朗推薦于禁時說他「才任大將軍」,也並非完全的炒作。
可是,誰也想不到,于禁出事了,出大事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