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用藥+健康生活,才能遠離疾病!
根據統計,國人的十大死因中,慢性病約占六成以上,
而「生活習慣不規律」也常是造成慢性病的主要原因。
用藥雖能適度控制並治療疾病,但過度依賴反而傷身,
良好的生活習慣、增強免疫及自癒力,才能常保健康!
「運動第一,飲食第二,確實戒菸,最後才吃藥!」
沒有任何一種特效藥可以「藥到病除」,健康要從改變生活習慣做起!
好好地「感受」與「感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遠離藥物更健康!
.感受「自己的身體」
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踏出培養不依賴藥物的第一步。
笑容是健康的泉源,可以製造血清素,活化免疫系統。
讓「肩胛骨」變得柔軟,改善對健康有害的不良姿勢。
.感受「步行」的快樂
肌肉大多集中在足部,因此步行運動是最佳健康良方。
.小腿是「第二個心臟」,運動肌肉,讓血液循環更好。
步行運動不設定目標,質勝於量,樂在其中才能持久。
.感受「飲食」的美味
別被卡路里和營養成分左右,放鬆心情感受食物美味。
.食用形體完整的食物及當令食材是對身體最好的概念。
用餐時充分使用五感,促進消化吸收,讓身體更健康。
.感受「日常生活」的美好
長長且慢慢地深呼吸,讓副交感神經活躍,穩定心情。
.五大習慣創造輕鬆入睡的優質睡眠才能徹底消除疲勞。
多曬太陽讓身體製造維生素D培養不依賴藥物的身體。
.學習「感食」5規則,讓身體更健康!
懷著感謝與感動的心情,用五感感受飲食的美味,
就能讓身體的消化吸收與代謝功能發揮良好作用!
規則① 開口說「我要開動了」跟「謝謝,我吃飽了」!
→讓腦跟身體充分發揮消化機能,不再暴飲暴食。
規則② 盡量吃生的、沒有調理過的食物!
→生鮮食材可以避免酵素被破壞與浪費。
規則③ 傾聽身體的聲音!
→先感覺再飲食,「對身體好的食物」。
規則④ 一天一餐以米為主食!
→米不含其他物質,消化、吸收更無負擔。
規則⑤ 享受飲食!
→抱著享受的心情,食物就會在體內發揮良好作用。
作者簡介:
宇多川久美子 Kumiko Udagawa
藥劑師、營養學博士(美國AHCN大學)。一般社團法人國際感食協會代表理事,NPO法人統合醫學健康增進會理事,提倡「Happy☆步行」。
1959年日本千葉縣出生。明治藥科大學藥學部製藥學系畢。在醫療現場工作之餘,對於過度用藥,使病人變得像藥罐子一樣的治療方式深感疑問,因此決定以「不使用藥的藥劑師」為目標進行相關的健康推廣。活用自身所擁有的營養學及飲食療法專業知識與相關經驗,以「用五感進食」的「感食」及快樂健走為中心主旨,傳授不依賴藥物的健康方法,走訪日本各地,舉辦多場減肥、防老化及慢性病的講座。著有《藥會致病》、《藥劑師不用藥》等多本著作。
監修者簡介:
安保徹 Toru Abo
免疫學的世界權威,醫學博士。新潟大學名譽教授。
1947年出生於青森縣,1972年畢業於東北大學醫學部,1980年留學美國阿拉巴馬大學,留學期間製作「對應人類NK細胞抗原CD57的單株抗體」,並領先全球解析出白血球歸自律神經支配的系統構造。2000年發表學說指出胃潰瘍的原因不在於胃酸,而在於顆粒球,獲得廣大迴響。
目前仍以國際知名免疫學家的身分繼續活躍中,並積極針對日本醫療現況提出建言。著有《免疫革命》(講談社)《醫療反致病》(新潮社出版)等著作。
譯者簡介:
林品秀
經歷七年半學生與OL生活後離開日本旅行世界半年,目前再度回到日本定居。興趣是戲劇、閱讀、接觸新鮮的文化或事物。關注女性社會定位、異種文化與動物議題。現為自由口筆譯者(以日文為主)。譯有《80歲也能挺直腰、大步走的菊池體操》(原水文化出版)、《會念書小孩的家都在做些什麼?》等書。
章節試閱
醫學不斷進步,為何病人卻不斷增加?
藥科大學的四年轉眼間過去,畢業後我留在大學,度過了五年的研究生活。
我一心只想著要成為能勝任職責,幫助病人的藥師,每天奔波於自家與研究室。當時我還無法跟病人直接接觸,因此總是無法實際感受到為病人而工作的心情。
但是,當我28歲開始實際在第一線、以身為藥師的身分,與來醫院領藥處的病人際接觸之後,我的心態起了很大的轉變。
病人對我說「藥很有效喔 !」或是「病完全好了。謝謝妳啊 !」的時候,我真的從心底感到藥師真是一份好工作。
但是,隨著藥師的經驗愈來愈豐富,我開始抱持了一個重大的疑問。
照理說,醫學日新月異,每年都有無數的新藥被認可,傑出的醫療技術不斷誕生。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想當然耳病癒變健康的人應該會愈來愈多才是。
我自己也曾經照著主治醫師的指示,告訴病人:「這是新發售,效果很好的藥喔。而且副作用也很低。」不斷地把新藥配給病人。
當然,當新藥問世時,我也都會去參加製藥公司的學習會,或閱讀資料來吸收資訊,因為我相信服用這些藥,就能讓大家恢復健康。
但,結果是患有疾病的病人數與醫療費用皆有增無減,平均每位病人服用藥物的種類與數量,每年也都不斷增加。
醫學愈進步病人愈多,甚至依賴藥物愈嚴重……。這些矛盾,對身為藥師的我而言,漸漸地轉變為一個無法忽視的大問題。
「代謝症候群健診」 讓服用藥物的人大幅增加
二○○○年厚生省(譯註:現為厚生勞動省,日本行政機關,主要掌管社 會福利、勞動政策等事務,相當於台灣的衛福部)開始推動名為「健康日本21(推動21世紀國民健康之運動)」的計劃。
這項運動主旨為「改善生活習慣,預防生活習慣病」。用意在於大家都改善生活習慣變健康的話,也能降低日益龐大的醫療費用。
在昭和三十年左右(譯註:一九五五年到一九六五年),罹患癌症與腦中風、心臟病等大多數的人,都是正值中年,埋首工作的時期。隨著年紀增長,罹患這些病的風險也會愈趨升高,因此這些疾病被稱為「成人病」。
但近年來發現,成人病與病人長年生活習慣有相當大的關連性,再者,隨著生活習慣大幅改變,尚未成人的兒童糖尿病發病的病例也愈來愈多。
由於成人病並非因年紀增長所產生的疾病,可經由改善生活習慣來預防,因此「成人病」這個稱呼方式,從一九九七年左右開始,便被改為「生活習慣病」,現在這個名稱也已普遍獲得大眾的認知。
在這潮流中登場的,是現在大家都已熟知的這兩個名稱──「代謝症候群(或稱內臟脂肪症候群)」以及「代謝症候群健診(日本特定健檢、特定保健指導)」。
代謝症候群本身並不會危及生命。內臟脂肪堆積,就會引起高血糖、脂質異常、高血壓等症狀,這些症狀反覆發生,就容易罹患危及生命的疾病。
也就是說,在事態嚴重之前,只要改善飲食生活或運動等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就可以預防多種疾病。
然後厚生勞動省便從二○○八年四月開始,正式開始代謝症候群健檢,對象為40歲到74歲,有加入公共醫療保險的全部民眾。
但是這個代謝症候群健檢正是問題所在。
代謝症候群健診規定,腰圍男性85公分以上,女性90公以上,就會被歸類為「需注意」。
「健康日本21」訂定代謝症候群健檢本來的目的,是要「由營養師或護理人員在此階段確實進行營養及生活指導,來預防高危險群成為真正的病人」。
因此,代謝症候群罹患率若沒有下降就會被處以罰金,所以地方政府或是各健康保險協會也就祭出由專家進行營養與生活指導的方針。
實際上,應該也有不少人因為代謝症候群健檢時被判定為「需觀察」及「需複檢」,而接受了生活指導吧。
這部分我覺得立意其實非常良好。
畢竟,最重要的還是要讓這些因健檢被發現的高危險群,能夠藉此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培養健康的飲食生活與運動習慣,那麼就能預防高血糖、脂質異常、高血壓等疾病,不需要吃藥就能擁有健康的生活了。
所以,我也抱持著偌大的期待,心想如此一來,因高血糖與高血壓吃藥的人一定可以大幅減少。
但很可惜的,結果卻是大大相反。代謝症候群健檢義務化,反而讓服用藥物的病人人數大幅增加。
用藥來降低數值並不代表「治癒」
如前所述,原本代謝症候群健檢的目的,應該在決定開藥前確實進行營養以及生指導等對策,而實際上,某些團體針對代謝症候群健檢時被判定為「需觀察」與「複檢」的病人,也的確實施了對健康有益的指導。
但護理師與營養師再怎麼努力指導,大多數的人都無法把這些指導與自己的健康連結起來思考,往往無法產生共鳴。
例如,血壓超過200mmhg因而昏倒被救護車送進醫院,有這種特殊經驗的人, 一定會覺得「這樣下去不行,酒該少喝點了」,而去改善自己的生活習慣吧。
儘管如此,日本人只要有什麼不適,去醫院的意識就相當強烈,在代謝症候群健檢被診斷為「需觀察」與「需複檢」的人,大多數都會跑去醫院。然後, 在此階段就馬上開始服藥的人更是占了大部分。
醫院的營養與生活指導,幾乎不會產生診療報酬點數(譯註:在日本,實行健康保險支付的醫療行為時,醫療機關及藥局的醫務收入稱為診療報酬,是以點數計算)。所以,大多數的醫師看了代謝症候群健檢的結果,都會給病人類似「要改善生活習慣喔」、「每天走路效果不錯喔」或是「不瘦一點不行喔」等建議,但最後都還是會說:「總之我們還是吃一點較輕微的藥來看看狀況吧。」然後就開藥給病人。這一點我們藥師也是一樣。
在醫療現場,雖然想對每位病人好好說明藥物使用方法,或是日常生活中需注意的事項,但是這樣只會讓後面大排長龍的病人等更久,徒增困擾而已,更別說要對醫師處方的藥提出什麼意見了。
身披白衣站在病人面前,做為一位藥師,就算心想「一次吃這麼多藥真的沒問題嗎……」而感到不安,也只能對著病人吐出「要記得好好吃藥喔」這種違心之論。
除此之外,患者本身的問題也愈趨明顯。
拿了藥就安心,結果會檢視自己日常生活的人,很可惜地根本是少之又少。
如果在健檢時發現罹患某種疾病,結果顯示需要立刻治療的話,服藥的確是必要的手段。
但只吃藥是沒有意義的。靠吃藥來暫時拉低數值,卻沒有進行根本性的治療,是無法康復的。
特別是生活習慣病,藥物完全只是補助性的。不改善生活習慣,無法解決根本上的問題。
但是有不少人都相信只要吃醫院給的藥,就一定可以恢復健康。完全就是「醫院教」、「藥物教」的信眾。
結果,重新檢視生活習慣,不服藥恢復健康的人不但沒有變多,因為代謝症候群健檢在醫院被開藥而開始吃藥的「病人」反而大幅增加。
不僅如此,因為吃了藥也不改變生活習慣,所以病情反而漸漸轉壞。但是以現狀而言,大家還是嘴裡說著「代謝症候群健檢時發現有問題」,而貿然開始吃藥,然後心情就跟著數字忽上忽下。
我對此感到遺憾不已。因此希望大家能好好想想。
如上所述,生活習慣病,是患者的飲食生活等生活習慣所引起的疾病。比如說,要治療傳染病,吃藥打倒病原菌就可以康復。但要治療生活習慣病,如果沒有重新檢討並加以改善不良生活習慣,是不可能康復的。
也就是說,服藥讓數值降低並不代表康復,只是把危險狀況蓋上「蓋子」而已。
而且更嚴重的是,一開始藥性較弱的藥也許會有效果,但慢慢就會失去效力,於是需要再增加藥量或服用更強的藥,結果就是提高了危險性。
醫師對病人說:「再多增加一種藥就可以產生增效作用,讓藥更有效喔。」病人吃了藥的確數值下降了。病人因此開心,覺得「啊,果然吃了兩種藥就好了」。
如此一來,說得難聽一點您就成了醫師一輩子的客人,關係永遠切不斷。
醫學不斷進步,為何病人卻不斷增加?
藥科大學的四年轉眼間過去,畢業後我留在大學,度過了五年的研究生活。
我一心只想著要成為能勝任職責,幫助病人的藥師,每天奔波於自家與研究室。當時我還無法跟病人直接接觸,因此總是無法實際感受到為病人而工作的心情。
但是,當我28歲開始實際在第一線、以身為藥師的身分,與來醫院領藥處的病人際接觸之後,我的心態起了很大的轉變。
病人對我說「藥很有效喔 !」或是「病完全好了。謝謝妳啊 !」的時候,我真的從心底感到藥師真是一份好工作。
但是,隨著藥師的經驗愈來愈豐富,我開始抱持...
推薦序
生病一定要吃藥嗎? 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 張天鈞
許多年以前,很多病人死得很不應該,因為那時候沒有好的藥物來治療,例如:英國詩人濟慈年紀輕輕的就死於肺結核;又如台灣著名的雕塑家--黃土水就死於腹膜炎。這些人在現代,由於醫療科技的進步,都不會這麼早死。可是藥物的發明是不是暗示我們,一切疾病都要依賴藥物呢?甚至養生也是一樣?
很有趣的是,這一本由藥師所寫的書籍《不依賴藥物的27個健康提案!》,就是要告訴我們,自己的健康維護有時候比吃藥還重要,過度的仰賴藥物,有時候對健康反而不好。例如維他命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研究文獻已經清楚地告訴我們,過度的服用某些維他命,對生命不但無益,甚至有害。
胰島素的發明,對第1型糖尿病是很重要的救命藥物,因為不注射胰島素就會因為酮酸中毒而死。但代謝症候群這種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疾病,自己卻要負很大部分的責任。因為這與過度的飲食、不運動,有密切的關係。健康檢查可以讓這些三高症發現的機會增多,但如果馬上讓他們吃藥,卻不對他們進行營養及生活指導,也就是現在流行的名詞「衛教」,這在繁忙的門診,常會被忽略,其實是十分不應該的。如果能做到生活上的改變,除了可以減少藥物的使用,也可以替國家省下很大筆開銷。
但是,是不是什麼病都不需要吃藥呢?答案也非如此。有些時候,不吃藥是會致命的。例如糖尿病發生克白氏感染產生的肝膿瘍。這時,除了糖尿病的控制,也要使用抗生素來治療。但治療後的糖尿病控制,除了藥物以外,就需要生活上的保養。因此我們對藥物適當的使用仍是必要的。
這一本《不依賴藥物的27個健康提案!》,是站在藥師的角度來談醫療的事情。本書最精彩的是,他寫出了現代醫護人員應有的觀念,也就是不要一切都依賴藥物。良好的健康生活習慣和適當的飲食,十分重要。
最後,我覺得很有趣的是,這一本書用插圖來介紹如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使讀者比較容易吸收,也願意接受知識,例如吸菸的壞處,他用一張圖就描述出吸菸可能帶來的影響。這讓我想到我於二○一四年,在保加利亞參加的歐洲肥胖會議,有一位演講者就用了一句很重要的標題,叫做「糖尿病會讓人失能,但吸菸卻可讓人死亡(Diabetes disables, Smoking kills)」。
這年頭我發現在百貨公司要找到書店愈來愈不容易了,我很佩服城邦出版集團‧原水文化為了大家的健康,願意為我們出版這一本好書。雖然我在門診或在病房迴診時,會跟病人強調生活習慣的改變在健康照顧的重要性,但有了這樣的一本書可以參考,對大家將十分有助益,也和我的理念剛好相符合,因此我樂意為之推薦,並寫序。
揮別過度依賴的醫療,重拾健康生活! 吉胃福適創辦人、綠色大帝總教育長 王康裕
元旦前夕接到出版社的電話,請我為本書寫推薦序,堪稱為新年度最好的禮物。作者 宇多川久美子,與我有相同的背景,都是藥師出身,執業到一段時期後,轉行以正確的飲食作息,推廣不吃藥的生活。宇多川久美子藥師與本書的監修安保徹教授,都是日本推廣不依賴醫療(含藥品,檢測等)的免疫學名醫,互動多年後,合作推出這本作品《不依賴藥物的27個健康提案!》。
宇多川久美子不依賴藥物的系列書籍,還有《吃薬會生病》(暫譯)、《藥師不吃藥》(暫譯)、《感食減重法》(暫譯)等,都在為愛吃藥的日本人節省一些不必要的費用,擁有為數衆多的粉絲。
本人於59 歲時從溫哥華旅居歸國,從藥界跨行到有機,自然,環保的領域,開始推廣不依賴藥物的飲食作息,並陸續寫了《不用刀的手術》、《非常識低溫烹調》、《不吃藥的藥師》等書,因此,在北醫50 周年慶,北藥No.1 的活動上,班長對藥學系的學弟們,介紹我是不務正業的藥師。
徹底了解自然療法、免疫學及不依賴藥物的理念,要歸功於二○○一 年,應邀審訂安保徹教授的名著《非常識醫學書》後的心得, 從此徹底體會到自律神經平衡的重要性,以及大腸是人體的第二腦,小腿是人體的第二心臟等概念,不再神經兮兮的反覆做複雜、不必要的體檢,並養成如本書作者所推廣的慢食,輕斷食,泡澡,散步,腹式呼吸,小腿按摩,早上曬太陽等養生的習慣。
作者是日本國際感食恊會的理事長,在醫院執業第一線藥師多年後,看見醫療(含檢測,藥)的破洞,赴美進修營養師,回國後,以正確的飲食作息及概念倡導不依賴藥物的生活習慣,藉以提高自體免疫力,來根治癌症等生活習慣病。書中的27 種健康生活術,都有其明確的學理邏輯,讓人們樂於執行並養成生活中的好習慣,其中我最欣賞的是飲食篇裡,「感食」這兩個字的用詞。中文好像沒有感食這句話,直譯是感覺飲食,意譯是對食物的來源,心懷感激,用這種心態享用,並透過用餐的內容,地點,時間,伴侶互動,來促進食物進入人體的消化,吸收,利用,排泄的效率。
感食的概念及習慣是我的強項,但是一直無法像作者宇多川久美子這樣,一語道盡它的精髓,我在推廣來自大地的五種根莖蔬菜汁時,習慣跟我的粉絲們說:「小口喝,懷着感恩的心,品嚐來自大地的精華液。」最近帶著中廣新聞網《心靈的春天》節目的長青協會粉絲們,遊覽以能量有名的惠森生態農場,在一塊荷蘭地質學家鑑定過──地球上最有能量的地方,請他們懷著感恩的心,小口品嚐地球上最有能量的根莖汁,粉絲們不知不覺揮手運氣,感受能量,臉上充滿幸福感的表情,現在回憶起來,正是作者宇多川久美子書裡所提及的「感食」所帶來的效果。
書中另外一篇精采的文章是「膽固醇真的對身體不好嗎?」,膽固醇恐懼症,聽說是當年美國政商合作,推廣基因改造的黃豆,葵花籽,玉米提煉的沙拉油,搭配降低膽固醇的藥品,過度宣揚所產生的副作用,現在許多垃圾食品,都以含零膽固醇來掩飾其不健康的成分,讀者細讀本篇後,就會恍然大悟,了解其真相了,目前台灣膽固醇恐懼症,服食降膽固醇藥品的人很多,當然也引發了很多的副作用,不得不讓人戒慎恐懼。
閲讀本書時,請一併閲覽國際感食恊會的網站,不懂得日文沒有關係,至少能看到充滿活力,笑容燦爛的作者宇多川久美子,模仿她充滿青春活力的養生操,本人一面構思推薦本書時,一面揮手搖肩,學習她的動作,覺得格外的神氣清爽,期待本書能讓讀者揮別過度依賴的醫療,過著如作者所推廣,運動第一,飲食第二,吃得美味,走得快樂,感食,感性的健康生活。
台灣人跟日本人一樣,對醫療、藥物依頼的人很多,期待本書的發行能對國人的健康及修正過度浪費健保資源的習慣,有所貢獻。
生病一定要吃藥嗎? 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 張天鈞
許多年以前,很多病人死得很不應該,因為那時候沒有好的藥物來治療,例如:英國詩人濟慈年紀輕輕的就死於肺結核;又如台灣著名的雕塑家--黃土水就死於腹膜炎。這些人在現代,由於醫療科技的進步,都不會這麼早死。可是藥物的發明是不是暗示我們,一切疾病都要依賴藥物呢?甚至養生也是一樣?
很有趣的是,這一本由藥師所寫的書籍《不依賴藥物的27個健康提案!》,就是要告訴我們,自己的健康維護有時候比吃藥還重要,過度的仰賴藥物,有時候對健康反而不好。例如維他命...
目錄
推薦序1 生病一定要吃藥嗎? 張天鈞
推薦序2 揮別過度依賴的醫療,重拾健康生活! 王康裕
監修者的話
前言 檢視生活習慣,不依賴藥物更健康!
第一章 從事藥師後才知道的事──慢性病是藥物治不好的
從姐姐身上學到生命的重要性
醫學不斷進步,為何病人卻不斷增加?
「代謝症候群健診」讓服用藥物的人大幅增加
數字的魔法讓「病人」大幅增加
用藥來降低數值並不代表「治癒」
「腳氣病」與「征露丸」──起因於權威的悲劇
對人的身體而言,藥是「異物」
在醫療現場感受到的強大矛盾
褪下白衣,朝「不用藥的藥師」的目標努力
發生在我身上的奇蹟
疼痛是身體發出的「SOS」
藥物會破壞免疫力
藥物如何發達也無法終結與疾病的對抗
第二章 您必須知道的藥物與醫療的世界──「數值」不斷製造出新的病人
膽固醇真的對身體不好嗎?
堅持無農藥蔬果卻拼命吃藥
為何藥害問題會不斷發生
日本人錯誤的新藥信仰
需要「知情同意」的理由
新藥還是比較多副作用
定期健檢真的是必要的嗎?
恐懼放射線卻不在意磁振造影或香菸令人不可思議
不吃藥後「癌症」也跟著消失?!
相信自己的自然治癒力
第三章 不依賴藥物健康過生活的27個習慣
培養健康過生活的習慣
感受「自己的身體」
①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
②每天照鏡子看「自己的表情」
③用「笑容」製造血清素
④意識「肩胛骨是健康的秘訣」
⑤端正自然地站立
感受「步行」的快樂
⑥意識集中全身2/3肌肉的「足部」
⑦特別意識「小腿」肌肉
⑧改變「使用手腳的方法」
⑨提昇步行品質為1天300步,只走2~3分鐘
Let’s 蔬菜運動!
培養跟蔬菜一樣充滿生氣的身體!
豌豆樹運動──柔軟肩胛骨周圍
發芽運動──調整體幹
踩麥運動──鍛練腿部,讓您走得美麗
感受「飲食」的美味
⑩「飲食」而不是「攝食」
⑪不受卡路里神話左右
⑫避免極端「減肥法」
⑬選擇食物要考量「自然」或「不自然」
⑭提醒自己「吃八分飽」,但也不須過度限制
⑮用餐時邊照鏡子
⑯偶爾讓內臟休息,傾聽「身體的聲音」
⑰注重「感食」
更加感受日常生活的美好
⑱確實養成「用鼻子呼吸」的習慣
⑲「深呼吸」3次讓副交感神經
⑳花時間「泡澡」
㉑5項基本習慣創造「優質睡眠」
㉒還是要「戒菸」
㉓改善控制免疫七成的「腸道狀態」
㉔在日常生活中多接觸「日光」
㉕重視「言靈」
㉖記錄每天的「雀躍」
㉗不受「健康」左右
後記
推薦序1 生病一定要吃藥嗎? 張天鈞
推薦序2 揮別過度依賴的醫療,重拾健康生活! 王康裕
監修者的話
前言 檢視生活習慣,不依賴藥物更健康!
第一章 從事藥師後才知道的事──慢性病是藥物治不好的
從姐姐身上學到生命的重要性
醫學不斷進步,為何病人卻不斷增加?
「代謝症候群健診」讓服用藥物的人大幅增加
數字的魔法讓「病人」大幅增加
用藥來降低數值並不代表「治癒」
「腳氣病」與「征露丸」──起因於權威的悲劇
對人的身體而言,藥是「異物」
在醫療現場感受到的強大矛盾
褪下白衣,朝「不用藥的藥師」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