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隨著筆者求學歷程漸次北移,終至首善之都臺北,在碩博士求學期間深刻感受由鄉村至城市,再到都會,豈只是景物變遷,還有生活機會(life chance)差異。為何如此?在追求永續發展的步調中,臺灣農村、農地和農民有其他的發展可能嗎?
這個疑惑基本上形成筆者研究核心興趣,也促成這本書的出版。「農業與環境:臺灣問題與歐盟對策」主標題意涵有二,一為農業和生態環境,第二也指涉農業的經營環境;副標題「臺灣問題」呈現於第一篇(二至五章)及十三章中;「歐盟對策」(分析上德國為主)則見於第二至四篇內容。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訪談及參與觀察等方法,以歐盟和德國為對象探討以下三課題。首先,1990年代國際經貿大幅變動之時,我國產業∕土地∕農業政策結構為何?政府採取哪些政策措施因應?再者,在面臨同樣處境下的德國,如何因應全球化變局?第三,德國政策指引如何落實在「行政計畫」、「直接行為管制」和「行為間接誘導」等三大面向。最後,本研究發現落實「預防原則」需廣泛、周密行政計畫層級的擬訂;依「肇事者原則」則可要求開發者履行生態補償義務,以規範其作為。此外,行為誘導部份則需各界配合,亦即協力原則呈現。
在研究過程中,2007年德國DAAD三明治計畫所提供18個月獎助,使筆者學術生涯得以在德國文化薰陶下發芽。再者,國科會兩項補助也使此專題得以延續,分別是博士後研究獎助──德國鄉村治理之研究(1990’s)──以環境保育為中心(計畫編號:NSC97-2917-I-564-134);以及我國自然保育與土地開發之研究──以德國「侵擾自然資源管制」為啟示(計畫編號:NSC101-2410-H-008-065)。沒有近幾年來上述幾項計畫支持,本研究將無從開展,也將無現今成果。
最後,本書能順利付梓非常感謝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同仁的鼓勵,臺德雙邊師長及友人的協助,翰蘆出版公司細心協助以及家人無盡的關懷支持,謹此致上最高謝意。再者,兩位審查委員的細心審閱以及寶貴意見使得本書能進一步加以修正,避免錯誤亦值得特別答謝。本人戰戰兢兢力求完善,但疏漏在所難免。然一切文責應由作者自負,並懇請宇內方家,不吝指正。
劉小蘭 謹識2013年元月7日
中壢市中央大學太遙中心 R2-109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