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大老蔡墩銘教授有感於社會風氣敗壞,因此以社會教育做為主軸撰寫本書,論述品格與品德對於個人人生、對於社會風氣的重要性。本書為作者在80高齡時對於社會的切身關懷,有很多引人深思的思維。
作者特別提及,政府力量無法全面照顧弱勢,民間團體的力量則可發揮功能。作者更提及社會企業的概念,提出新的社會行善的觀點。
身為法學者,本書融合其人生思維、法學概念,並從人格與品德論述。是非常直得重視的一本書。
翰蘆圖書長期協助作者出版,希望能帶動出版界重視社會文明的深層想像與實踐。
作者簡介:
蔡墩鉻
臺灣台南市人
1932年2月21日生
1955.06臺灣大學法律系學士
1955.10司法官特考及格
1960.06臺灣大學法研所碩士
1965.02德國佛萊堡大學法學博士
1965.08臺灣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1969.08臺灣大學法律系教授
1990.08臺灣大學法律系所主任
2002.07臺灣大學名譽教授
作者序
自序
2012年5月本人滿80歲時,出版「80年台灣論述與個人回憶」的一本回憶錄,此書表達80年來個人對人生的態度,但對個人所堅持的道德原則卻未述及。於是在回憶錄出版後,努力蒐集中外道德典範人物50人,介紹其崇高的道德修養及完美的人生態度,頗具啟發性,足供後人學習,俾能創造各式各樣的事業。
重視品格與品德有助於生命的轉變,成就其所從事的事業。本人剛入學時接受日本小學教育,大學畢業後前往德國進修,接受德國教育,雖以知識教育為主,但本人除努力吸收知識外,對於倫理道德,亦有深深體驗,認為台灣各階段教育,應採知識與道德相平衡的教育,以期生命更有成就。基於此一信念,完成本書著作,至期親愛的讀者對本書不吝指教,本人幸甚!
台灣大學名譽教授
蔡墩銘 謹識
2013年11月5日
自序
2012年5月本人滿80歲時,出版「80年台灣論述與個人回憶」的一本回憶錄,此書表達80年來個人對人生的態度,但對個人所堅持的道德原則卻未述及。於是在回憶錄出版後,努力蒐集中外道德典範人物50人,介紹其崇高的道德修養及完美的人生態度,頗具啟發性,足供後人學習,俾能創造各式各樣的事業。
重視品格與品德有助於生命的轉變,成就其所從事的事業。本人剛入學時接受日本小學教育,大學畢業後前往德國進修,接受德國教育,雖以知識教育為主,但本人除努力吸收知識外,對於倫理道德,亦有深深體驗,認為台灣各階段教育,應採知識與道...
目錄
一、品格品德概論013
第一節 前言 013
第二節 品格形成 015
第三節 品德形成 019
二、家庭生活023
第一節 前言 023
第二節 家庭功能 024
第三節 家庭人生 027
家庭教育法 030
家庭暴力防治法 033
三、學校生活045
第一節 前言 045
第二節 師生互動 046
第三節 校園暴力問題 047
國民教育法 049
少年事件處理法 054
四、社會生活069
第一節 前言 069
第二節 社區 070
第三節 大都會生活 071
社會教育法 072
家庭教育法 074
五、生命道德089
第一節 前言 089
第二節 出生 091
第三節 老化 093
第四節 生病 098
第五節 死亡 132
安寧緩和醫療條例 138
六、生活道德141
第一節 前言 141
第二節 飲食 142
第三節 穿衣 151
第四節 居住 153
第五節 行動 157
第六節 衛生 160
第七節 睡眠 164
消費者保護法 167
家庭事件法 177
七、勞動道德213
第一節 前言 213
第二節 職場 215
第三節 產業轉型 219
勞動基準法 220
勞動爭議處理法 232
八、交通道德245
第一節 前言 245
第二節 公路正義 248
第三節 不酒駕 253
第四節 不超速 253
第五節 不超載 254
第六節 不疲勞駕駛 255
第七節 讓路 255
第八節 讓車 257
第九節 讓人 259
第十節 不肇逃 261
第十一節 禁低頭 261
第十二節 現行交通法規有待修正 262
道路交通管理處法條例 264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291
九、志工義工345
第一節 前言 345
第二節 選擇擔任志工 346
第三節 擔任義工 346
十、社會企業351
第一節 前言 351
第二節 托育機構 354
第三節 養護機構 355
第四節 其他社會企業 359
十一、待用的愛心餐點363
第一節 前言 363
第二節 超商幸福保衛戰 365
第三節 待用愛心「物資銀行」367
十二、民間社福團體369
第一節 前言 369
第二節 醫療財團法人成立條件 371
第三節 社團法人慈善會 399
十三、道德典範
一、品格品德概論013
第一節 前言 013
第二節 品格形成 015
第三節 品德形成 019
二、家庭生活023
第一節 前言 023
第二節 家庭功能 024
第三節 家庭人生 027
家庭教育法 030
家庭暴力防治法 033
三、學校生活045
第一節 前言 045
第二節 師生互動 046
第三節 校園暴力問題 047
國民教育法 049
少年事件處理法 054
四、社會生活069
第一節 前言 069
第二節 社區 070
第三節 大都會生活 0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