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你是「獨裁家長」嗎?
獨裁家長讓孩子很悲傷
著名的鋼琴演奏家郎朗出了一本自己的傳記《千里之行:我的故事》。在書中,他回憶起自己的童年,不免一陣心酸:「爸爸以為我貪玩沒有準時練鋼琴,歇斯底里地吼叫:『我為了你放棄我的工作、放棄我的生活!你還不練琴,你真是沒理由再活下去了,只有死才能解決問題……』說完這些話,爸爸就拿起一個藥瓶讓我全部吞下去……」回想起過往種種,郎朗仍心有餘悸。
「每年除夕,我也必須練完八小時琴再吃年夜飯,菜都涼了……小時候,父親對我太激進了,其實那是對小孩的一種摧殘。」郎朗當著父親的面如是說。
但當爸爸聽到這些過往時,卻似乎「想不起」那些事了。「我也是該嚴的時候嚴、該鬆的時候鬆,我也曾經騎著機車帶他去抓過蜻蜓啊!」
「就兩次!」郎朗馬上說明。
一臉窘迫的爸爸承認:「當然,我也有把變形金剛踹了的時候!」
總之,郎朗對爸爸的總結是:「獨裁!」
郎朗的專輯在美國暢銷,被稱為鋼琴神童。但這個成功的孩子,想到童年的教育時只說:「我曾經很悲傷!」可以想見,在那些刻苦練琴的日子裡,他對父親有太多的無奈和委屈。儘管郎朗最終成為了有名的鋼琴演奏家,但是,我們並不能以此斷定──郎朗父親的教育是成功的。
其實,「獨裁家長」並不是一個新鮮詞彙如今,絕大多數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孩子──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都是家長說了算,而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因為大多數家長都有一個念頭,那就是──我這樣做是為了你好。
不可否認,天下所有的父母都盼著自己的子女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但問題是,我們不能因此就完全忽視孩子的感受。逼著孩子按照我們的要求去做,也許孩子會在我們的高壓之下選擇「乖乖的順從」,但是卻不能讓孩子從內心真正認同;在他們的內心深處,從來都沒有主動地配合我們,結果就會導致親子關係越來越緊張、越來越疏遠。
曾經有一個小女孩,她課業優異,各方面的表現都不錯;但是她坦白說自己不願意和父母說話。是什麼原因阻礙了他們之間的交流呢?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小女孩內心的真正想法吧:
小時候,我成績優異,一直擔任班幹部;初中時徵文比賽屢屢得獎,然後我考上了最好的高中、接著考上了不錯的大學,年年拿獎學金、畢業後也順利的考上公職……我媽說我讓爸爸很有面子,但我知道,這些不過是他有面子的資本而已。
我從小被要求要成績優異、出類拔萃,一直到現在。我不忍心讓父母失望,也從沒讓他們失望過。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是他不斷的要求,而不是一個爸爸對女兒的愛。
讀完這個女孩的想法,也許你會覺得這並不能說明父母不愛她,只是那種方式讓女孩不能從感情上接受。很多家長都習慣要求孩子,他們一心想是為了孩子好;但遺憾的是,他們從來沒有瞭解孩子內心真正的感受,沒有問過孩子是否喜歡這樣的安排。而他們這種愛之深責之切的做法,在孩子看來,不過是一種獨裁和霸道,甚至被看做是一種投入與產出的關係。
這樣教育的結果,就是無論你對孩子多麼好、付出再多,他們也不會從內心深處感激父母對自己的付出;相反地,說不定他們還會對你的「獨裁」怨聲載道。
其實大多數在高壓獨裁的家庭裡長大的孩子,多少都會有一些心理障礙。讓孩子按照家長劃定的路線去走,還需要看孩子是否能承受這份壓力。如果父母給孩子的壓力過大,不僅會適得其反,甚至可能會導致孩子產生各式各樣的心理問題。
因此,父母應該要與子女建立一種平等、民主的關係,而不是父母「說了算」的獨裁家庭關係。父母需要教育子女,但同時也要接受子女的建議和教育,從傳統的封閉式教育模式轉向開放教育模式。
測測您有「獨裁」傾向嗎?
你覺得自己是一個獨裁的家長嗎?你覺得自己是一個事事都想要求孩子的家長嗎?透過下面這樣一個測驗,來看看你是否有獨裁傾向:
1.當孩子說:「爸爸(媽媽),我今天很不想去上學,想休息一天。」你/妳的第一反應會是什麼?
2.當孩子說:「爸爸(媽媽),我覺得報考才藝班這件事,我自己做選擇就可以了。」您還會繼續干涉孩子嗎?
3.當孩子說:「爸爸(媽媽),晚上七點有我最喜歡的動畫,我想先看完動畫片再做作業,只看30分鐘就好了。」您會同意他先看動畫片嗎?會怎麼回答孩子呢?
4.當孩子說:「週末的下午,我有兩個很要好的同學會來找我玩。我能不能不去爺爺家?」遇到這種情況,您會怎麼答覆?
透過上述的四個問題,您完全可以給自己一個公正的判斷,如果您在這些事情的做法上面習慣強制決定孩子的意願,那麼您很有可能是有一些獨裁傾向的。
接下來,如何使我們的心變柔軟,如何讓孩子從內心深處願意接納我們呢?
平等的相處是父母和孩子快樂的要素,可是如果父母在和孩子的相處過程中很獨裁,會讓孩子很難感受到父母對孩子的愛,而且還會讓孩子因此而對父母產生怨恨的情緒。
孩子為何不告訴你他在想什麼
著名教育專家魏書生說過:「走入孩子的心靈世界中去,你會發現那是一個廣闊又迷人的新天地,許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難題都會在那裡找到答案。」可是在現實中很多家長可能都會遇到過這樣的難堪──別說是走進孩子的內心,就是走近孩子的身邊,他們都會表現出十二分的不耐煩。
很多家長可能都會有這樣的困惑,孩子和同學、朋友甚至網友都能侃侃而談,唯獨對父母惜字如金。一旦問得稍微多一些,孩子極有可能會冒出一句話把你頂得啞口無言。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感慨: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也無法知道。明明孩子近在眼前,卻彷彿遠在天邊。
很多家長急於想知道孩子的心思,但無奈孩子壓根就不開口。家長迫切地想要把自己的擔心和憂慮告訴孩子,也希望孩子能將自己的想法及時告訴自己。可是,你越是耳提面命、諄諄教導、希望他們有出息,可是孩子卻表現得越叛逆,對你更反感,甚至建起了一堵高高的牆,表示他們根本不想讓你走進他們的世界。
有位女老師問班上的一位同學:「你和你父母的關係融洽嗎?」那位同學很無奈地對這位老師說:「老師啊,我現在和父母之間的溝通越來越少了。每天回到家之後,我都會將自己關在房間裡,除了吃飯,我和父母都不怎麼說話的。」
為什麼孩子不喜歡和父母說話?在女老師的繼續追問下,這位同學道出實情:「和他們說話,總像是在接受命令。他們不想瞭解我的心思,我就不想和他們說了。」
看到這裡,也許很多父母會感到很詫異,因為他們多半都會認為自己做得很到位,他們會覺得:我天天在跟孩子說,你要好好學習啊,將來一定要考大學啊,一定要有出息啊,可千萬別重蹈○○○的覆轍啊……難道這不是溝通嗎?
說不定,還會有家長覺得:我整天跟孩子在一起,我陪著他寫作業,我為他整理書包,難道這不是交流嗎?
實際上,問題的關鍵在於,父母們習慣將自己的「教訓」、「命令」、「責備」都歸於溝通。事實上,這根本就算不上一種溝通,溝通是雙向的,是互動的,但是父母習慣用單向的、帶有指令式的方式和孩子進行交流。雖然,家長們往往是傾注了自己全部的關心來和孩子進行「溝通」,苦口婆心換來的卻不是好的結果。
這成為一個無法調解的對立:孩子總會認為爸爸媽媽不瞭解自己;而家長卻總是抱怨孩子不對自己說心裡話。縱然家長有多少為孩子熱忱服務的心,孩子也會感到困惑和無力,甚至會感到痛苦和焦慮。溝通出現了斷裂,教育自然難以施行。
那麼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告訴父母自己在想什麼呢?
首先,父母不能放手讓孩子自己成長。很多家長喜歡凡事都替孩子解決問題,當孩子要做某事時會表現出不信任。這讓孩子十分苦惱,他會用強烈的反抗來表達自己的不滿,而父母卻很少在乎孩子的這些情緒,反而會用強勢來壓制他。如此一來,孩子就會覺得父母不理解他,不會再對父母敞開心扉。
第二,教育沒有針對性。很多父母都喜歡用大眾化的教育方式來教育孩子,喜歡盲目跟風,但是卻從來沒有深入瞭解過自己的孩子,更談不上與孩子探討自己的哪些教育讓他感覺不舒服。事實上,只有最適宜的才是最好的,那些不相匹配的教育方式,只會讓孩子不堪重負,感到無盡的疲憊和壓抑,並使得他不願意向父母敞開心扉。
第三,父母喜歡自以為是。很多父母在與孩子交流的時候,總是表面上看起來是在與孩子平等的交流,可實際上卻仍然習慣將自己的想法灌輸給孩子,期望孩子聽話、順從。如此一來,孩子自然不願意再和父母溝通。
第四,溝通方式有問題。媽媽的嘮叨、爸爸的訓斥,都會讓孩子極為反感;可是大多數父母除了這兩種方式以外,就沒有其他的方法了。
所以,要想讓孩子告訴你他的心思,首先必須以他信任的態度來對待他。平時和孩子相處時,應該保持輕鬆愉快的氣氛,和孩子進行一種朋友式的交談,會更容易拉近與孩子的距離。
當孩子跟你交流的時候,一定要用信任、親切的眼光注視他,讓他感到你在認真聽;千萬不要顯出漫不經心的樣子,那樣只會讓孩子很沮喪,他當然就不再願意和父母敞開心扉了。相反,如果孩子覺得父母很重視他,就會變得主動起來,願意和父母訴說關於自己的事情。
▲▲▲怎麼聽?怎麼說?之現場演練
我們的行為是否讓孩子反感
在日常生活當中,家長的一些不經意的舉動可能就會澆滅孩子的傾訴慾望,不當的舉動、語言和表情極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下面例子的情況,看看我們是否讓孩子反感了:
首先,在您的印象當中,孩子願意和您說話嗎?如果您覺得你們的溝通還算順暢,可以跳躍過這個練習;如果您覺得你們之間的溝通還不夠,那麼接著往下看看吧!或許會給您帶來一些啟發。
1.孩子遇到了令他高興的事情,興沖沖地跑過來要與我們一同分享,我們的反應是:
A.和他表現得一樣高興
B.很平淡,且認為孩子大驚小怪
2.孩子走過來要和我們說些事情,恰巧這個時候你在忙自己的事情,那麼你會:
A.停下手中的事情,注意孩子
B.做自己的事情,對孩子很敷衍
3.我們和孩子一起交流意見,通常來說:
A.習慣只聽孩子說話
B.習慣發表看法,告訴孩子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透過以上這些說話方式的檢測,我們也可以對自己和孩子的交流做一個反思,如果您在與孩子交談時,總是一種以自我判斷為中心的方式,那麼,孩子也會很難感覺到您對他的重視,也就不太願意跟您交流了。